品三國,“桃園三結義”真偽之淺評(原創)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寫桃園三結義的情節,把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確定為結拜(又稱拜把子)兄弟關係。這種兄弟關係的豪情壯志對後代人的影響非常之大,出現很多效仿的案例。“拜把子”後,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方向和觀念,對社會十分不利,嚴重的還會影響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而歷史上劉備與關羽、張飛到底是不是結拜兄弟關係?非也!劉備與關羽、張飛是上下級關係,主從關係,君臣關係。

品三國,“桃園三結義”真偽之淺評(原創)

一、劉備與關羽、張飛的簡歷。

劉備,字玄德,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人,生於公元161年,卒於公元223年,享年62歲,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省運城)人,生於公元161年,卒於公元220年,享年59歲,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張飛,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公元166年,卒於公元221年,享年55歲,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品三國,“桃園三結義”真偽之淺評(原創)

二、桃源三結義的由來。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雲:

劉焉發榜文招兵,行文發至涿縣,劉備見榜文時,慨然長嘆。隨後有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劉備回視其人曰:“我本是漢人宗親,不能破賊安民,故長嘆耳。”其人曰:“我姓張名飛,願與公同舉大事。”劉備大喜,遂與張飛去酒店飲酒。在酒店裡遇到了推著車子過來的關羽。三人初相識,恰似相見恨晚。於是,約定第二天去張飛家後院桃園中結拜兄弟。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根據書中所說劉備在結拜時為28歲,按此推算結拜時間為公元189年。又按上述簡歷計算得出結拜時關羽為28歲、張飛為23歲。

品三國,“桃園三結義”真偽之淺評(原創)

三、歷史真相。

關羽因犯事被通緝,逃到張飛家鄉,兩人偶遇,興趣相投,為兄弟。《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載:“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句話表明關羽和張飛的關係已親如弟兄,可能已經結拜。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先生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又《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載:“少與關羽俱事先主。”兩傳相互印證並充分說明:關、張二人之前並不認識劉備,是聽說劉備那裡招兵買馬,兩人才一塊兒去投奔劉備;又表明了張飛投奔劉備時,為少年時期。

根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劉備為平原相時,以關羽和張飛為別部司馬,兩人各帶一支部隊。《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先生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句話表明了三個人關係非常好,幾乎同兄弟沒什麼兩樣。但“恩若兄弟”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劉備與關羽、張飛並不是結拜兄弟關係,無論三人怎麼像兄弟一樣,但離履行了手續、舉辦了儀式後而成為真正的兄弟還差一步之遙。所以他們三人此時的關係正確理解為:由於關羽和張飛打仗厲害,有功於劉備,而劉備是個懂得感恩、愛惜人才之人,三人在戰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品三國,“桃園三結義”真偽之淺評(原創)

《三國志·蜀書·劉曄傳》有關劉備和關羽之間的關係記載:“義如君臣,恩猶父子。”“恩猶父子”的“猶”和“恩若兄弟”的“若”是一個概念,顯然不能將劉備和關羽看成父子。

另外,查閱東漢末年和三國蜀漢時期所有史實傳記都沒有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記載。

品三國,“桃園三結義”真偽之淺評(原創)

綜上所述,劉備與關羽、張飛感情深厚如同兄弟。在戰爭時期,關羽與張飛各帶領部隊為劉備“禦侮”,劉備與關羽、張飛是上下級關係。在眾人面前,關羽和張飛是以侍衛者的身份立在劉備身邊,所以劉備坐著,關羽、張飛只能站著,劉備與關羽、張飛是主從關係。後來,劉備當了皇帝,劉備與關羽、張飛為君臣關係。

品三國,“桃園三結義”真偽之淺評(原創)

由此可知,桃園三結義是虛構的,歷史上沒有這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