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是不是蔑称?为什么?

纞丄漃寞噯丄煙


蜀汉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不应当是蔑称,首先该政权建立在蜀地,定都成都,蜀地位于中国的西南,系非中原,所以只能算个地方割据政权。


荣昌永胜居士


“蜀汉”的称呼不能说是蔑称,只能说是对蜀汉的否定,一千多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哪个朝代认可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

按照刘备的想法,蜀汉政权是大汉王朝的延续,就如同刘秀的大汉一样,遗憾的是刘备并不具备刘秀的实力,面对的对手也是极其强大的曹魏政权,就如同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所言“待天下大变”,可惜曹魏还没大变,蜀汉集团就已经衰落了。

曹丕受禅代汉建魏,曹魏的建立具有法律依据,随后刘备自称大汉皇帝,相对于曹魏政权来说,刘备的“汉”政权只能算的一个伪政权,后来司马炎受禅代魏建晋朝,晋朝又成为了正统政权,而此时刘备建立的“汉”政权已经覆灭了。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以魏晋为正统,三国中的“汉”称为“蜀”,即为《蜀书》,称呼刘备为先主,称呼刘禅为后主,称呼曹操为太祖,称呼曹丕为文帝,就可以看出当时在晋朝人看来,曹魏是正统,蜀汉是伪国,除了南宋一朝例外以外,后来的史书也基本上延续了这个观点,到了罗贯中编写《三国演义》时,也是采用的“蜀”这个称呼,久而久之,刘备建立的政权就成为了“蜀汉”。


曹老师xixi


蜀汉是蔑称,季汉才是“尊称”。

按理说,“蜀汉”跟东汉、西汉、南宋、北宋一样,都是后代史学家为了方便断代加了个前缀,没有贬义。但是,史学家刘备政权起的名字其实是“季汉”。而“蜀汉”确实是后人对刘备政权的一种蔑视。

刘邦建立的西汉、刘玄担当的玄汉、刘秀光复的东汉,刘备建立的季汉。刘备的政权,是史学家根据“伯、仲、叔、季”的排序取的名字。

三国割据时期,刘备集团和曹魏集团一直在争正统。最后,在这场争论中,刘备集团败给了曹魏。毕竟,曹魏集团占据了中原地区,又是汉献帝让位给曹丕的。曹丕做的也是“有理有据”,三次上书辞让,最后才继承大统。简单地说,曹魏按照法理来说,真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

但是,刘备不干啊,就自封国号为“汉”。刘备只是一个“皇叔”,汉献帝也还活着(当他死了),他这个“汉”还真不符合法统。而且,刘备集团实力不够,最后被曹魏给灭了。

等到西晋成立以后,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分了三部分《魏书》、《蜀书》、《吴书》。其中《魏书》占了一半篇幅,还有本纪。而剩下的两“书”,篇幅也小,“本纪”更是没有。

也是从《三国志》开始,在大家心目中,刘备这个汉,加上了“蜀”字,成了“蜀汉”。“蜀汉”的名字,比史学家根据“伯、仲、叔、季”排序取的名字“季汉”还要出名。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算是。

首先历史上没有“蜀汉”这个国号,这是后代为了更好的研究历史,根据时间、位置等等因素,把历史上国号相同的政权加以区分,这也是研究历史比较正常的方法。比如我国历史上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前唐后唐,南宋北宋等等,蜀汉也是为了区分刘备建立的汉政权。

当时刘备建立的政权是称为“汉”的(因为刘备自称汉室宗亲,为了延续汉朝),因为其属地在巴蜀地区,为了进行区分,所以史称“蜀汉”。从这个角度看,这就是让史学家为了更好的进行历史研究或为了区分不同的政权才叫的而已,没有蔑称一说。

但为什么说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蔑称呢?

我个人认为,蜀汉之前的西汉东汉,那都是大一统的王朝,而且前期异常鼎盛,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正统王朝,直到三国正式成立后,历史学家才不把东汉作为主体王朝进行纪年。

但是,即便是在三国时期,历史学的研究和纪元也是以北方的曹魏政权作为正统政权的,因为曹魏政权所在地乃是中原。而作为曾经大一统的汉王朝,也只能偏安一隅,在巴蜀这样的贫瘠之地,建立了政权,最后还被灭了。所以,历史上提到“蜀汉”,口碑评论并不是很好。我觉得可能是没有实现大众光复大汉的梦想吧,人们失望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称大汉以后的所有的“汉”政权,都不是特别光彩的称呼。


鉴春秋


“蜀汉”不仅不是蔑称,反而是最适合这个由刘备建立、历经刘备、刘禅两代皇帝的政权的称呼。

所谓“蜀”,我们知道指的就是蜀地,在汉末就是指的益州。而蜀汉政权从它于公元221年建立开始,其实际控制地区其实也就只有一个益州(荆州早就在两年前丢了)。

而所谓“汉”,这才是蜀汉政权的正式国号。在曹丕篡汉以后,蜀地就流传着一种谣言,说是汉献帝遇害了。这个谣言当然是假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某些别有用心者传播的(比如刘备),但他为已经是汉中王(其实也是自封的)的刘备提供了一个借口,那就是继承汉朝法统称帝的借口。

因此,在蜀汉存在的这几十年里,他们对内一直是自称大汉政权的,和他们交好的吴国也在外交场合承认他们是“汉”政权(虽然他们内心未必这么想)。

但是这毕竟是蜀汉政权自己内部的一厢情愿,无论是陈寿还是司马光,在编纂其史书时都认为正统在魏而不在蜀汉。毕竟无论如何,汉献帝是自己把皇位禅让给曹丕的,而刘备就连汉中王都是自己封的,其政权也只能是一个偏霸一隅的割据政权,是谈不上有什么法统上的合理性的。

但是,这个王朝毕竟其国号为“汉”,如果单纯称其为“蜀国”,那就不但体现不出其国号,而且还会和后来许多割据蜀地的政权(比如十国中的前后蜀)相混淆。因此,本着尊重历史和蜀汉政权的态度,称其为“蜀汉”是比较合适的。

顺便说一句,现在所谓的“季汉”一说,来源于十六国时期的刘渊。他一个匈奴人为了称帝,就把和自己一样和汉朝皇室关系极远的刘备所建立的政权捧为正统。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兵马还在太原和真正的中山靖王之后刘琨打了好几年的仗。

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青言论史


不是蔑称,而是为了区分东汉和西汉等正统的朝代,所新起的一个名称而已,是用来表明当时的时代和特征。

当大家听到蜀汉,都会想到是刘备建立的国家,是三国时期的政权。就像谈到西汉就知道刘邦和汉武帝刘彻,谈到东汉就想到光武帝刘秀一样。

蜀汉是一个历史的计时名词。

刘备之所以把自己建立的国家称为汉,是意指自己的忠心和决心。当时建立国家的口号就是驱除国贼,扬我汉威。

可见刘备当时想要恢复汉朝的决心。但是毕竟汉是自己的老祖宗建立的,所以为了不拖累祖宗的名声,改成蜀汉。

蜀汉意思就是不是正统的汉朝,而是为了在乱世中表明自己,又不辱骂祖宗的一种谦称,或者叫做避讳更为合适。

关于避讳,大家都会想到是怎么回事,什么皇帝的名字中的字是皇帝的专利,比如朱元璋时期,猪都不能叫猪,要叫豕。

所以大家更多听到的是蜀国,而不是汉国,或者叫做蜀汉。


古今中外多少事


不是。“蜀”是曹魏不承认刘备汉室正统所采用的一种代称,也谈不上是蔑称。而“蜀汉”就更不是了。这是后世的一种习惯性称呼,用来区分其他国号为“汉”的政权。


所谓蔑称,是轻蔑的称呼,带有一点戏谑、不尊敬,甚至侮辱的味道。比如:棒子、阿三。你私下聊天这么说话没关系,到了国际场合还是应该保持尊重。用蔑称称呼一个国家,表现的是瞧不起,是鄙视。而蜀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首先必须明确,刘备称帝的时候,国号是“汉”,因为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汉朝寿终正寝,而刘备宣称曹丕是篡位,并且毒杀了汉献帝(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他就强调曹丕“不合法”。而自己作为汉室宗亲,又打下了偌大疆土,也就堂而皇之,“继承”汉室正统了。


但是,刘备说自己是“汉”,曹魏不能承认。因为曹魏的合法性在于曹丕受汉献帝禅让。故而如果汉朝还存在,那曹魏本身就不合法了。所以曹魏打死也不能称刘备建立的那个政权叫“汉”。不能叫“汉”,也要找个代称,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地名。刘备占据的领土为益州,也就是蜀地,而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古蜀国,春秋战国时,蜀国还与秦、楚等国有过交流和战争,最后被秦所灭,因此蜀也是古代国号,所以用蜀来称呼刘备建立的这个政权。但是注意,曹魏只会称他们为“蜀”,而不是“蜀汉”,这个“汉”字肯定不能出来。


故而,后来晋也接受曹魏“禅让”,晋的“正统”来自于曹魏,也就一定要坚持曹魏的说法,只有曹魏才是正统。所以陈寿在晋朝编撰《三国志》,将刘备的政权部分称为“蜀书”。而且,《三国志》中说到曹魏的皇帝才称“帝”,他们的传记称为“纪”: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而吴蜀两国的皇帝都不被承认,称之为“主”,其传记称为“传”: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三嗣主传。这是什么?这是政治问题、原则问题。

为什么说蜀不是蔑称?因为概念不一样。刚才我已经说了,所谓蔑称是带有羞辱性的,是看不起你。但是曹魏称刘备那个政权为蜀,是政治原则性问题,不是瞧不起你,也不是要羞辱你。就好比我们现在强调“台湾地区”,不是看不起,而是涉及原则问题,不能让步。这是政治立场。

至于蜀汉,那是后人叫的。因为之前有刘邦建立的西汉、刘秀建立的东汉(还包括刘玄建立的玄汉),之后还有十六国中刘渊建立的赵汉(后来改国号为赵)、李雄建立的成汉(国号先叫成,后改汉)、五代十国中刘龑建立的南汉、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刘崇建立的北汉、元末陈友谅建立的陈汉。这些政权国号都叫汉,所以后世自然要予以区分。刘备那个政权,既然被曹魏称为蜀,又确实在蜀地,就叫蜀汉,没有任何蔑称的意思。


伊耆角木


蜀汉名字由来,为何与曹魏、孙吴不同,原因让刘皇叔在棺材里吐血。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三国时的三个国家,我们分别称之为曹魏,孙吴,但是到了刘皇叔这边,却是成了蜀汉,而不是带着姓的刘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要说起这个话题,绝对可以把刘皇叔气的从棺材中也要吐血。

首先我们说说,这种用姓加上国号的命名方式吧,这种方式是后人发明的,因为历史上经常会有重复的国号,比如三国时期有魏朝,但是之后也有北魏,但是皇帝建国的时候自然是不可能给自己的国家起北魏这样的国号的,只是后人为了区分,在前面加上姓,或者是前、后,南、北这样的字。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这样的称呼是正常现象。

但是我们所说的蜀汉却是又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说说蜀汉的由来吧。刘皇叔建立的是汉朝,而不是“蜀国”。在三国的时候是没有蜀汉这样的国家的。

但是当时他手下有一个史官,叫做陈寿,也是《三国志》的编撰者。不过在之后却是由于晋朝将三国全部扫灭,所以陈寿也是成为晋朝的官员。而陈寿他爹其实是马谡的手下,所以马谡死了他爹也被牵连,剃光了头发。

但是他写的《三国志》我们都知道,是以曹魏为主写的,而在演义中却是以刘备为主写的,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书中,陈寿一直不顾自己是刘备旧臣的事情,记载的都是蜀汉这两个字。而这两个字其实是曹操对于刘备的蔑称。就像是二战时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一样,都不是什么好听的称呼。

但是现在的很多影视剧中,刘备出征的时候背后飘扬的“蜀”字大旗就很是尴尬了,因为实际上刘备自己是不承认这个名字的。简直就像是八路军举着“支那”大旗冲出来一样,完全不符合史实。但是却在现在成为的主流称谓,假如刘皇叔泉下有知,大概可以气的活过来吧。

但是有人又问了,那能不能像是曹魏一样称之为刘汉呢?这个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比如说曹魏,是因为凡是国号为魏的国家中,统治者的姓氏是曹的只有这么一家,但是汉就有些不同,可能是最开始的刘邦影响太大了,所以之后的凡是称国号为“汉”的国家,他们的统治者全都是姓刘。

比如说后来将西晋灭亡的刘渊,自己是个匈奴人,但是还是非要向着刘邦靠过来,建立的也是汉朝。实际上后来很多汉国,比如说南汉、北汉、后汉之类的,都其实和刘邦没有半毛钱关系,只不过刘邦的历史地位太高了,很多人都想着沾沾光,所以死后那么多年还是对后世有着影响。

那么蜀汉的正统称谓是什么呢?其实一般来说应该是称之为“季汉”,也算是没有让刘皇叔一生的心血成为笑话吧,毕竟就学院来说,刘备其实还是有刘邦的血统的,比后来那些所谓的汉朝正统多了



黄浦江畔工作室


不是

四川在古代是蜀国所在地,后来蜀国被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大军灭掉。

古人有把灭亡的诸侯国名,用以称呼所在地的习惯,比如汉武帝时期,国家早已统一,司马迁史记《史记》中有“齐人东方朔”“齐人公孙弘”当时的齐国是刘姓诸侯国,虽然没有灭亡,但疆域仅仅临淄周围一隅之地,公孙弘,东方朔都不是刘氏诸侯国人,不过所在地是战国故齐之地。

还有三国志张飞称自己“燕人张翼德”事实上当连刘氏燕国都没有了!这里的“燕人”是指的燕地人,不是燕国人。

刘备建立的政权历史上一般称为“季汉”因为地盘只局限蜀地一带(现在的四川)所以也叫“蜀汉”就是蜀地汉朝的意思。

没有任何蔑称的意思。


阅史铭心


历史上并没有 蜀汉 的国号。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刘备死后的帝号是汉昭烈帝,自认为是西汉,东汉的延续。

后来西晋取代曹魏完成了天下三分归一。因此西晋必将曹魏尊为正统,使其自身俱有合法性。尊曹魏为正统,西晋编撰史书就要把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曹丕的时候定为东汉灭亡时间,否则曹魏就是“奸贼”了。但问题是如果认为东汉在汉献帝时灭亡,那么就不能承认蜀汉是东汉的继任者。所以从曹魏政权建立起,中原王朝从来不了承认刘备建立的蜀汉为“汉”,而是一直称之为“蜀”,军队也被称为“蜀军”,尊曹魏为正统的西晋官方也使用这种叫法。

后世因为蜀汉政权偏安蜀地,所以其正统地位不被后世史学家承认,后人为了方便将刘备建立的“汉”国和汉朝做区分,所以史书上将刘备建立的“汉”称为“蜀汉”,再后来就被老百姓习惯性的简称为了“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