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聯老兵都不願意戴頭盔,還勸新兵不要戴?

司馬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可以說蘇聯軍隊的傷亡率是全世界最高的。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基本上一個新兵的壽命也就是一個星期,能活過一個星期,那麼絕對能夠成為蘇聯軍隊中的基層指戰員。而實際上基本上沒有幾個人能夠活過一個星期。對二戰感興趣的人,一定會發現蘇聯老兵不願戴頭盔?其實只有經驗豐富才敢說,新兵不帶的都死了。可以說這就是老兵與新兵之間的區別。

蘇聯的老兵的確不喜歡戴鋼盔。畢竟在俄羅斯的嚴寒下,鋼盔甚至可能會粘在頭皮上,這便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了。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的頭髮被凍在鋼盔上,根本都拿不下去。這甚至比士兵直接被子彈命中還要可怕無數倍。正是因此,老兵們往往還是不願意佩戴鋼盔。同時他們也認為這沒有多大必要。

而對於新兵來講,他們則不能不帶鋼盔,可以說新兵不帶鋼盔的後果就是死亡。新兵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往往都是十分的驚慌,特別是在遭遇突然襲擊的時候,他們往往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正是因此,對於新兵來講,頭盔反而是給他們加上一重保險。不帶的基本上都活不過一個星期,便會登上陣亡名單。

二戰時期的頭盔,其實並不能真正的防禦敵人射過來的子彈。在戰後有人曾經測試過各國的頭盔,得出的結論便是,蘇聯的頭盔僅能防禦9毫米手槍子彈。但是根本就無法抵禦各國的步槍子彈。換句話說,其實二戰時期的鋼盔主要用來防禦敵人炮彈造成的碎片,根本就不是為了防禦敵人的子彈。

這點對於新兵來講便是十分重要了。新兵在遭遇敵人的炮擊時候,往往會站起來亂跑,而老兵則會就地趴下。正是因此,新兵格外需要鋼盔來幫助他們保護住自己的腦袋,沒有鋼盔的新兵往往會死於炮擊帶來的碎片。這點已經成為了各國默認的規律。

只有新兵成為老兵之後,才有可能不使用鋼盔。在自己還不知道戰場情況是什麼,究竟如何打仗之前,還是應該遵循老兵的建議,而不是盲目的去學習別人的做法。盲目學習別人的新兵在戰場上根本就活不過一個星期,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炮灰了。十分常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每天都會有無數這樣的新兵陣亡。


紫龍防務觀察


鋼盔,我戴過80式鋼盔。那是參加八六年閱兵式訓練的時候,那是當時最新式的鋼盔。

頭戴鋼盔訓練時,發現一個問題,據副連長說,這已經是我國當時最輕型的鋼盔了,就是那種純鋼刷綠漆的國產GK80鋼盔。

才開始訓練,也沒當回事。年輕、光頭戴鋼盔,胸前五六式衝鋒槍,訓練時沒當回事。

有一次宣傳隊來慰問,早上來的。我們這個挎衝鋒槍戴鋼盔的方隊威武的坐在最前面,首長在主席臺講話,也有連首長表決心。

我們底下這些戴鋼盔的兵們,卻個個呲牙咧嘴的撐著眼皮來回動。

為啥呀?

鋼盔壓的頭皮疼!

GK80鋼盔的內軟橡膠圈有條可調節上下的繩子勒壓的人頭皮疼。

呲牙咧嘴,眼皮動,可調節一下鋼盔裡繩子勒壓頭皮疼的位置,減緩些頭皮的疼痛。

一個連長趕緊給首長說了,首長才讓下令:

“摘鋼盔!”

那樣我們下面戴鋼盔的戰士頭皮才舒服了。

這事說明戴老式鋼盔很不舒服。我們連有戰士因戴鋼盔頭皮正中頭髮顯示稀少。

要說蘇聯老兵不願戴鋼盔,讓新兵也最好別戴,我想這是主要原因。

實際上確實戰場中戴鋼盔是迫不得已。但在二戰實戰中戴鋼盔系不繫扣帶都是問題,如果扣了扣帶,就會感覺發現不舒服,而且有敵人槍彈擊中鋼盔側面後,因槍彈的巨大動能導致了有些戰士的頸椎損傷而直接死亡的也不少。也有槍彈射中鋼盔正中擊穿直接送命的!

這樣就導致參加過戰爭的人都不想戴鋼盔去送死。

我們八十年代的鋼盔我們戴著都不舒服,那些蘇聯老兵戴著就感覺更不會舒服。

所以蘇聯老兵也不願戴鋼盔,也就會勸新兵也不要戴鋼盔了!


壹佰高


頭盔的主要作用是用來保護士的頭部安全。關於二戰時期蘇軍老兵不願戴頭盔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四答:

一是從頭盔本身來說。二戰時期,蘇軍制造的頭盔是鋼製品,儘管防護性能較好,但最大的缺點是比較重,達到了2Kg。現代主流的頭盔不超過1.5Kg。大家可以想象頭上長時間頂著2Kg重的頭盔是什麼概念。可以說非常不舒服。我自己在部隊訓練的時候,大家都不願長時間戴頭盔,一有機會就想把頭盔摘下來輕鬆一下。

二是從天氣方面來說。二戰時期,蘇德戰爭期間,大部分時間天氣寒冷。蘇軍士兵要先戴皮帽或棉帽,然後再戴頭盔。這祥一來,對頭部的壓力就會更大,更不舒服,而且非常影響頭部的活動,而且時間越長越難受,甚至會頭頂發麻。

三是從作戰方式來說。二戰時期,步兵作戰屬於大兵團、近距離拼殺,常常需要衝鋒陷陣,甚至近身肉搏。頭上戴上棉帽再戴頭盔,個人的聽覺、視覺都要受到一定的影響,非常影響單兵行動。

因此,綜合來看,二戰時期大規模作戰行動中,頭盔對單兵的保護作用有限,經過作戰檢驗後,自然而然就會出現老兵不願戴頭盔的現象。





難忘8341


二戰時鋼盔一般都是金屬製成,鋼盔主要是防禦彈片,子彈。對於子彈,如果對方的子彈不是擊中鋼盔正中,由於鋼盔是一個弧面,便大多會滑飛,這就是鋼盔的防護作用。鋼盔發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而後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


但在二戰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蘇德對戰時,德軍往往都是佩戴鋼盔的,而蘇軍通常都是戴著棉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蘇軍生產跟不上上嗎?

其實不是的,因為當時鋼盔的原料一般都是金屬,這就造成鋼盔重量比較重,蘇軍的鋼盔有4斤重,可不要小瞧這4斤,戴在頭上你就知道這個重量了。頭上頂一個4斤重的東西行動起來肯定不方便。

第二就是蘇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在冬季金屬是很冰冷的,鋼盔不能直接戴,還要戴一個棉帽,再戴鋼盔,確實相當笨重。炎熱的夏季,頭頂一個大鐵鍋,下面不就開始鐵板燒了。



由於前期的鋼盔重量太重,戴上後不繼續頭部活動,靈活性被減弱,還加速體力的消耗,所以蘇軍老兵,都不願戴頭盔,也勸新兵別戴頭盔。

隨著現在新材料的出現,頭盔的重量已經大大減輕,舒適性也很好。頭盔的保護作用還是很明顯的,所以無論是真的上戰場,還是在工地,或者騎摩托車,把保護頭部的頭盔該戴還要戴上!


好奇而已716


二戰時,炮彈炸彈為了能更好的殺傷敵方人員,都在炸彈里加強破片效應。頭盔的作用就是抵擋遠距離的一些流彈和非必殺範圍內的彈片以及戰場上飛起的各種磚石之類的硬物,這才是鋼盔存在的真正意義,因為鋼盔的整體是個弧面,彈片擊中後大多會滑飛出去。

那為什麼蘇聯老兵都不願意戴頭盔,還勸新兵不要戴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倆點:

1.笨重,影響靈活性。

二戰時蘇聯大批量生產的是40式頭盔,40式頭盔全重大約4斤重,剛開始帶著時候還察覺不到,但時間長了對自身是很大的負擔。極大的影響自身的行動和靈活性,不戴頭盔可以增加靈活性快速的規避掉危險情況。

2.透氣性太差。

40式頭盔因為良好的防護性能,導致頭盔的透氣性不好。在夏天因為透氣性不好,頭盔內部又悶又熱,影響作戰狀態,在冬天更是不能直接佩戴,必須利用布帽或者棉帽,否則蘇聯寒冷的冬天就會將頭皮與頭盔粘連在一起,不能摘下。

所以蘇聯老兵都不願意戴頭盔,更多是戴布帽多。還會告訴新兵儘量別戴頭盔。這也是對新兵負責人的一種體現。

你們怎麼認為,可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軍武直擊


蘇聯頭盔也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當然在使用中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蘇軍第一款自己設計生產的頭盔是SSH36,1940年生產第二款SSH40頭盔,在耳朵上方位置有6個在一條線的鉚釘,內部懸掛,非常寒酸,連個汗圈都沒有。



一是冷啊。蘇聯大部分地區冬季接近8個月時間,零下二三十度是常事,酷寒無比。鋼鐵的頭盔戴頭上就是一個大冰坨啊,一點不保暖,即使有襯布也不好使。酷冷的頭盔容易粘手,就是凍上。比如操作武器時頭盔歪了,用手正一下,有時候不戴手套可能就會粘掉皮肉。


二是傳統使然。蘇聯人從來就比較喜歡戴傳統的布帽。20世紀30年代以前,蘇聯紅軍作戰時佩戴的軍帽均為布制,比如著名的布瓊尼帽和船形帽。鋼盔是後來蘇軍仿照美、德製作出的。鋼盔是保命用的,但在傳統意識裡又被扣上怯懦、怕死的符號。

被判定怯戰和不英勇的士兵是會受到嚴肅處理的,所以在那個年代,相當時期裡,蘇軍士兵都會把鋼盔系在自己的揹包帶上,除非萬不得已敵軍使用重火力壓制,不然任誰也不敢私自佩戴鋼盔。



三是過大的重量影響靈活性。蘇聯鋼盔傳承了蘇軍武器的厚重皮實,蘇聯頭盔開始是36式頭盔,後來是40式鋼盔,加上本身鋼鐵就比較重,一個“符合標準”的鋼盔,差不多就有四斤重。


頭上戴這麼重的頭盔,時間一長難免脖子酸了累了,狠消耗體力。還有蘇軍士兵因為佩戴鋼盔而失去了很大的靈活性,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因靈活性而導致未曾躲避掉本應該躲避掉的災難,然後因此而犧牲。

四是防禦效果不佳影響信心。極有特色的SSH-40頭盔是持續改進的結果,延續戰前蘇聯36型、39型鋼盔設計,其外型甚至很接近美國M1,不過據說防禦效果不佳。


五是戰術操作影響使用。蘇軍向來崇拜大兵團集群作戰,一般都傷亡很大,頭盔給身體提供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就微乎其微了,反而影響士兵的靈活性。


下雨啦16


說蘇老兵都不願戴頭盔還勸新兵不要戴,這可能因為這麼幾點,

一個是以前的頭盔多為鋼製品因而那時的頭盔也叫鋼盔,重量相對比較大,有3斤一4斤重,戴在頭上對頸脖是有相當的負擔,時間久了可能對頸椎會造成傷害,這也是那時配有鋼盔的軍人多半都是執行戰鬥任務時才戴鋼盔,平時及執行一般任務都不會戴,鋼盔重量大甚至能當鍋使用架在火上燒水煮食,這在蘇軍及日軍中都常有,這種頭盔可想而知。

再一點就是頭盔是鋼製,表面平滑對光會產生一定的反射作用,鋼製頭盔在光線作用下會生出反光,這樣就更易使自己暴露於對方槍口下,成為阻擊手射擊的目標,二戰後期各國軍隊普遍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開始為鋼盔配置偽裝網以減小頭盔反光降低被阻擊手發現並擊中的概率,同時也開始研發新型頭盔以取代鋼盔。


那年那支56半


鋼盔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對士兵頭部的保護,可以說帶上鋼盔在同樣的戰場環境下能大大的提高士兵的生還幾率,這是不爭的事實,二戰時蘇聯士兵能帶上鋼盔就是最好的一種生的希望,蘇聯老兵不願意戴頭盔或者說勸告新兵不戴頭盔從各種二戰戰爭史來看都是毫無根據的無稽之談。


鋼盔的出現是一個偶然,但也是必然。鋼盔的雛形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場,一戰期間的一天,德軍對法軍的一個陣地進行了猛烈的進攻,橫飛的彈藥碎片和被炸起的碎石、樹枝成為了可怕的殺人利器,進攻結束後,整個法軍陣地只有一名士兵存活了下來。

而這位法軍士兵活下來就是憑藉一口罩在頭上的炊事班的大鐵鍋,這讓這位士兵雖然身上有多處傷痕,但是頭部卻得到了最好的保護,這件事引起了前來視察的法軍將領亞德里安的重視,而根據這位名將的命令,法國工程師設計並製造出了“亞德里安”頭盔,並迅速的裝備到了每位士兵,在日後的戰爭中,“亞德里安頭盔”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鋼盔也好、頭盔也罷都是經濟進步和科技發展在軍事領域的一個縮影。二戰中的鋼盔已經出現了更多的款型,不同的設計理念和不同的外形但其本質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士兵的傷亡幾率。蘇聯在二戰時期由於受鋼鐵物資以及大量戰損的影響,鋼盔無法能達到及時的補充,這也就是很多士兵戴著軟帽而不是鋼盔的最主要的原因。


儘管今天最先進的鋼盔也無法做到在較近距離上對於直射彈藥的徹底防護,但頭盔對於流彈、遠距離直射子彈和各種炸彈碎片、飛石等的防護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說佩戴頭盔的士兵的死亡率遠遠低於未戴的人員。


冰雹藍天


這頭盔我帶過,非常不舒服,尤其是運動中,晃的厲害。


豢養天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