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無義戰”聊聊“美國退群”與世界經濟


從“春秋無義戰”聊聊“美國退群”與世界經濟

何為“春秋無義戰”?

“春秋無義戰”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下》,完整的內容為: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按字面翻譯則是,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徵,是指上討伐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不能相互討伐”。這裡的“敵國”不是“敵對的國家”,而是指“地位相當的諸侯國”。但這樣解讀其實並不能明白其中的內含,無法將之用於個人當下的生活工作中,更無助於審視現實的社會。所以,需要更具體地一個個落實“春秋”、“義”、“戰”、“徵”等等每個概念的內含。

“天子”實際代表著大家統一認可且遵行的禮樂制度,即“天子”代表著一系列維護穩定的規章、法律、機制、體制等等組成的秩序體系。他即是具體的個人,更是秩序的象徵,而且後一種角色更為重要。所以“無義戰”指諸侯間的戰爭是一種,違反、打亂乃至破壞了大家統一認可且遵行的、維護家國穩定的、秩序體系的行為方式。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動盪時期,周朝建立的禮樂制度崩壞;諸侯競相崛起,爭奪霸權,主要是為了掠奪土地、人口等資源以及取得對別國的控制權。所以更廣泛地看,“春秋”代表著秩序崩壞的時勢。

“戰”在此句中主要指戰爭,但更廣泛講可以指一種爭鬥、對抗狀態。

孟子“春秋無義戰”的論述就不僅僅侷限於公元前那個春秋的時空,而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具體講,某種事物一旦內外的時勢進入秩序崩壞,即“春秋時勢”;就必然出現該事物內外的相關某些主體,按自己私心私慾去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爭鬥行為,而此行為也必然違反打亂乃至破壞原有的、大家統一認可且遵行的、維護其穩定的秩序體系,即出現“無義之戰”;包括違反、打亂乃至破壞規章、法律、機制、體制等等。反之,某種事物一旦經常出現內外的相關某些主體,按自己私心私慾去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爭鬥行為,同時此行為違反打亂乃至破壞原有的、大家統一認可且遵行的、維護其穩定的秩序體系,即經常出現“無義之戰”;就預示著秩序崩壞的局面已經降臨於該事物的內外,即進入“春秋時勢”

。當然,爭鬥行為、秩序崩壞的時勢,二者所處的領域、表現的程度可以不同。換言之,“春秋”與“無義戰”互為條件,互為因果。這樣,“春秋無義戰”就容易用於生活與工作,也能幫助我們審視現實的社會。

美國退群

2017年6月1日退出有170多個締約方簽署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因為其他國家受益卻不利於美國。2017年10月12日退出有190多個成員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為自己欠費且該組織對以色列有“偏見”。2017年12月2日退出有193個聯合國會員國的全球移民協議,因為該協議與美國國內政策相背。2018年6月19日退出有47個成員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因為該組織對以色列“存在偏見”,“無法有效保護人權”。各群的背景就不詳細說了。

再來看下美國正在退出或者決定退出的國際組織及其理由。

美國決定2018年10月3日退出有190個締約國的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這是對巴勒斯坦將美國告上國際法院的回應。美國決定於2018年10月17日啟動退出有192個成員國萬國郵政聯盟的程序,

因為該組織的國際郵政資費規定傷害了美國企業。最新消息是美國又不退了,因為利益損失有點大。各群的背景也不詳細說了。


從以上美國退的群看,屬性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涉及,等級上高低大小全包括,對象上大國小國強國弱國全覆蓋。這些群基本不是由全球大多數國家組成,就是由在經濟政治上有影響力的國家組成;更是穩定國際社會各方面不可或缺的秩序體系。所以,美國的行為無疑是在違反、打亂乃至破壞這個體系。

美國退的理由基本是直接或間接損害了其利益,總之是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美國“退群”從根本講並不考慮其它國家的利益(民心),更不關心全球當下的穩定與未來的發展(天理),總之是不符合天理民心。其“退群”方式蠻不講理不管不顧,總之是按自己的喜怒好惡等私慾私心而任意妄為。與國際組織的交往是外交行為,本身即是無硝煙的戰爭。而“退群”是對抗的一種形式,可謂“無義戰”的一個典型。二戰以後,到特總統之前,美國的這種對抗行為更多表現為對別國的軍事行動,或經濟領域的制裁,但即便如此一般也要在聯合國走走形式,偶爾場面上也服從下其決議。美國是當今世界上軍力最牛,科技最先進、經濟規模最大、政治影響力最強的國家,沒有之一。所以,

她這種已經擴散至外交領域的、經常性大規模的“無義戰”,絕對標誌著國際社會已經進入秩序崩壞的“春秋時勢”

那“春秋無義戰”又預示著什麼呢?

前面講發動“無義戰”的諸侯們,看不清常變常新的事物內在的規律。由此他們主觀上的目的及相應的行為方式並不順應規律。所以美國不會主動做進步有道的事,不會主動做損自己之有餘而補別國之不足的事。但其目的及行為也逃不出規律的設定,也就是美國會將消極有害之事、作亂無道之理進行到底,直至發揮到極限。所以估計美國代表的有餘集團會更加肆無忌憚的“無義戰”,將經濟政治等領域內的秩序破壞到極致。

具體講,在經濟上,主要與產業結構調整乃至重構的,新舊之規章、法律、機制、體制的博弈將更為激烈。比如對傳統制造業、石化能源、電子電信、金融貨幣等行業,其中大的壟斷性的企業、組織等,其為維護有利於其利益的舊的秩序體系而“無義戰”的行為尤其需要關注。

象貨幣戰爭中目前歐洲央行推出的負利率,還有美國正考慮的把美股中的中概股從美國股除牌的消息,都是金融領域有餘集團更瘋狂的“無義戰”。政治上,主要與治理權力調整乃至重構的,新舊之規章、法律、機制、體制的博弈將更為激烈。比如,對政府治理、社會治理、民間自治等領域,其中既得利益群體組成的大的壟斷性的黨團、社團等,其“無義戰”行為尤其需要關注。當然,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也一定有同性質的博弈。地域上,世界島,即歐亞大陸內,是“無義戰”的主戰場。



本文節選自《張濟昭 國學雜論》之《春秋無義戰》!更多內容請到喜馬拉雅fm或者蜻蜓fm,搜索《張濟昭 國學雜論》!

本文關聯音頻期:

《發刊詞》發刊一期中說過:“名”即概念;“實”就是概念到底是什麼。“實”如果不清晰,對於學文化的人就很難將之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落地、用好。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一期中講,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總是在安定和動盪這兩種狀態來回轉換並向前發展的規律。就是有時處於治有時處於亂;同時在這兩股週期性來回運動的力量推動下,又走成更高一層、螺旋式一圈圈不斷向前的週期形態。其中治的狀態叫做“有道”,亂的狀態叫做“無道”。

《封建郡縣》一期中所說的:當此時機,在創新進步已漸漸成為趨勢乃至大勢的客觀現實中,必然能預見到國家社會未來將產生新的讓大家認可並接受的治理模式。此謂於勢之必然處見理。反過來,把握住一個時代中民心思治思穩的大同天理,自然能做成一番造福四方也有利自己的事業。此謂得理自然成勢。

具體到經濟領域,我們在《太極圖說》一期中講,世界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律就是有餘與不足的不斷平衡過程。其中“人之道損不足奉有餘”為主導的時期,表現為某些地區、國家、人群,以各種手段,將另外一些地區、國家、人群的各種資源拿為己用,從而越來越富有;而另一方則越來越貧困。然而當這樣的財富不均達到一定程度,無論富方願不願意,老天都會在一段時期內再以各種手段將富的一方的財富又分配回窮的一方。這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為主導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