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小眼睛啊董


如果从秦国被封为诸侯开始计算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不公平的,因为战国之前的秦国君主根本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他们的最大理想不过是“称霸”,之后能消灭六国,一统宇内,也是国势,局势发展的结果。而刘邦从起兵到称帝是仅仅花了7年时间,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只是称帝并不代表完成了统一,如果按照秦国的标准,汉朝的统一要到刘邦之后百余年的汉武帝手中才完成。

秦国原本是个不入流的附庸“小国”,后来趁着犬戎作乱,西周灭亡发了“国难财”才成为正式的诸侯,但是周天子也不“厚道”,给秦人画了个“大饼”,周王封给秦人的地盘还在犬戎手里攥着。秦国要吃到“大饼”还要和犬戎作战,所以在正式受封为诸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秦人想的是如何在关中站稳脚跟,根本不敢想统一天下。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於秦邑,和燕国,齐国,宋国等公爵,侯爵封国相比,不仅资历浅,地位更是低,只是附庸国,连独立参拜周天子的资格都没有。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但只是个伯爵国,与秦国相比燕国,宋国是公爵,齐国,晋国也是侯爵,都比秦国爵位高。 不仅如此,此时周王分封的土地还都在蛮族手里,秦国要拿到手还得有个好牙口,估计秦人此时心中一万只“草泥马”奔过,更把周天子在心中画个圈圈诅咒个一万遍。

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但是秦穆公时期的荣光时间并不长,在战国初期,由于魏国的强势崛起,百年霸权,首先要搞的就是临近的秦国,秦国被魏武卒带着赵国,魏国摁在地上摩擦了几十年,险些灭国,此时别说统一天下,秦人的最高目标不过是“自保”而已。

一般认为秦国的崛起开始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自此之后,秦国实力逐渐加强,但是还没有做到“一家独大”,后来依靠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利,“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特别是灭了古巴国,古蜀国之后,实力大增,在逐渐蚕食三晋之后,实力空前强大,逐渐产生了统一天下的想法,并且在秦始皇手中完成。

汉朝著名的策论家,贾谊也认为,秦国统一天下的野心,产生于秦孝公之后: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整个过程则是历代秦王心血的积累和结晶,直到在秦始皇手中最后完成: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里的“六世余烈”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加上秦始皇灭六国的时间,总计加起来有130多年的时间。所以小编认为秦国灭六国所用的时间应该是130多年,而不能从秦为附庸时就起算,如果从那时算起,秦统一天下则花了700多年时间。

刘邦从起兵到称帝花了七年时间,发展确实是迅猛,这和刘邦团队的实力,出身以及包容性甚至于运气都是分不开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刘邦称帝时汉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地盘,基本上退回到了秦昭襄王时秦国所占有的地盘,接下来刘邦用人生剩下的时间,把异姓王换成了同姓王。可是同姓王对中央政府仍有威胁,小编认为,直到汉武帝时发布推恩令,汉朝中央政府才完全驯服各个诸侯国,完成秦朝式的国家的统一。

秦朝和之前的周朝以及商朝完全不同,商朝只是诸侯长,商王利用手中的武力以及祭祀权恫吓其他诸侯国。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自己的贵族,周天子直辖的领地和人口,随时存在被诸侯和国内贵族侵占的可能性,算不上真正的统一王朝。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完成国家一统的王朝,秦朝完全实行郡县制,所有领土和人口在名义上都是国家直辖,只是广大的领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行政成本,最后拖垮了秦朝,小编认为过于早熟的国家政权形式,反而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西汉初年的陆贾就认为秦朝:

“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

意思就是说:事情越弄得麻烦天下反而越不安定,法律越颁布的多反而做坏事的越多 ,打仗的军队越多反而敌人越多。就是说秦法严苛,办事手续多,不停的打仗反而引起了秦朝的灭亡。

刘邦称帝后,还有七个异姓王存在,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人口,汉朝中央政府直辖的土地,基本上就是秦昭襄王时期的秦国领土,接下来,刘邦从称帝当年,燕王臧荼谋反,直到死前一年消灭淮南王英布,把异姓王一个个都消灭了,同时分封刘姓为王。

同姓王的存在,在汉朝初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吕氏乱政,正是靠着刘姓诸王的强大实力才延续了汉朝的国祚。只是继位的汉文帝,也感觉到了刘姓诸王的咄咄逼人,暗中里一直在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声势浩大,汉景帝在胜利后,加强了对诸侯王的控制,诸侯王被严格限制了领兵权和行政权。直到汉武帝时期,对诸侯王打起了组合拳,通过“推恩令”彻底断绝了诸侯王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汉朝才在事实上完成秦朝式的统一,从刘邦起兵(前209年)开始,到“推恩令”颁布(前127年),总共花了八十多年。


醉美木渎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 所处时代不同 :自从春秋时期开始,秦国建国之初就四面楚歌,强敌环绕 ,东邻春秋第一强晋国,南有强楚,西有西狄,这时候保住根基已是头等大事,想要称霸更是难上加难!在战国时代,经过一代代国君的奋发有为,秦国已今非昔比,三家分晋大大削弱了东进阻碍!楚国日落西山,腐朽没落!西边少数民族更是向强秦俯首称臣!各诸侯国后来被秦国远交近攻,利用各国矛盾,逐个击破!

而汉朝的统一就相对简单的多!

2 文化认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所以这时候武力统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所在,秦始皇统一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进行多项变革,其中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以此来加强国人对文化的认知,稳定社会发展,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而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在秦统一的文化思想上建立的!

3 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都形成了类似西方城邦国家的形态,各自为政,那时候的百姓只认同自己的城邦国家,秦国仅凭一己之力要战胜东方各诸侯国强于自己几十倍的人口,这让秦国统一之路变得异常艰难!而到汉朝时期,百姓只有一个国家概念,天下太平,安居乐业是每个平民百姓昼思夜想的事情,这时候只要能统一百姓就会全力支持!






咸鱼放映室影视剪辑


这个问题非常好,不仅涉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还涉及到了秦汉时期的国家认同。为何秦朝耗尽六代君主励精图治的结果才得以统一的国家,而到了刘邦时期却只用了7年时间就实现了统一。

第一,社会均势平衡。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霸实际上是在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秦国春秋初年才刚刚成为诸侯国之一,发展的时间比楚国齐国之类的老牌国家短了很多。秦国的东面有三晋大地的韩赵魏,北方有义渠部落等少数民族,南方是巴蜀崎岖之地。这些国家和部落已经在当地深耕熟耘多年,有了很好的社会基础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期内一举攻克。所以秦国北讨蛮夷,南平巴蜀,再使用鲸吞蚕食、远交近攻等多重策略才最终得到成功。

第二,秦统一后时期国家认同并没有很快地建成,所以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加上项羽一共分封了十几路诸侯,每个诸侯的实力就变得非常的分散。刘邦正是采取了逐步蚕食的策略才真正快速统一天下。换言之,秦国面临的是七个具有相当势力,百姓同仇敌忾,内外实力充足的强国。刘邦面临的是十八路力量分散,不得民心的诸侯,只要打败了项羽,天下即告统一。


经典守望者


时势也,用故事的方法来叙述,说说个人的想法

双方的难度系数都不同,我们分开来看

秦:奋六世之余烈,从战国开始,七雄争霸,能够成为七雄之一,那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可圈可点的地方,不然也不会成为七雄,各国君主大臣,也都不是太昏庸无能的人,各地也有自己的文化体系,统一过程中,难免会陷入拉锯战,治安战,所以,要花大把时间才能统一

汉:完全捡了秦的便宜,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猜测

陈胜吴广借公子扶苏的名起事,然后各地揭竿响应,其中是不是夹杂有秦内部的权势斗争,新皇即位,还没坐稳,新利益集团想获取更多的权益,老利益集团不想退出,双方内斗,消耗了秦的国力!

秦在统一过程中,已经把各地的经济文化体系打烂了,方便了后期汉的政治输出,在那个时候,反对暴秦,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楚和汉,作为最大的两股势力,已经获得了其它诸侯或者势力的认可,但项羽杀楚王,失去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使得其它诸侯转投刘邦,同时,刘邦又分封了一批跟随起事的人,从政治上承认了他们的权益,也就是说,刘邦集团获得了老牌利益集团的支持,同时又获得了新利益集团的支持,所以,汉可以统一

以上随笔,谢阅


邓小姐家的罗先生


这个问题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小黄来试着回答一下。

提问者说的秦国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统一,是从春秋开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我们要知道秦国从春秋时期就一直在打仗,但是直到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才开始强大起来,也为秦国最后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

秦朝也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再来说刘邦那个时代,秦国二世而亡以后就一直都是天下大乱的局面。经过秦始皇的天下一统以后,老百姓都希望战争结束,天下统一 百姓安居乐业。

提一个观点吧,统一速度取决于上一个王朝向地方分权的程度。

分权多,地方割据就强,统一战争就难打,而且越往后割据越强,越难打。

放权少,地方割据就弱,统一战争就好打,而且前期打得越快,留给割据势力巩固的时间就越少,后期就越好打。

上面这段话就是我认为刘邦只用了7年统一天下的原因


小黄论道谈双创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才完成的统一,为何刘邦用了仅仅七年呢?其实这个问题有几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看待。

1.刘邦真的完成统一了吗?

公元前209年,刘邦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但202年的西汉真的完成了统一吗?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汉王朝初期同样拥有许多异性诸侯国。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都是作为一方的诸侯。另外,西汉王朝初期,还拥有许多同姓诸侯国,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燕王刘建、齐王刘肥、代王刘恒等等。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行政官署,以及掌管各自王国的财权,军权。即使后来刘邦除掉了六位异姓诸侯王,但刘氏的诸侯王,仍然不在中央的管控之下。这样的统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名义的统一,真正汉王朝的统一,要到了景帝、武帝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时期。

2.局势不同

要知道,秦国和刘邦当时面临的局势完全不同。秦国是从一个西隅小邦发展而来,战国前期被魏国欺负,山东各国都“卑秦”,让他们“丑莫大焉”。从孝公之时的商鞅变法,一直到秦始皇。秦国一步步发展强大,从一个偏远小国,变为了大国。秦国由弱到强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刘邦却不同,他正好赶上了天下反秦的大好时机。跟随起义军攻打秦国,收笼了一大批更碎他的人,被称为“丰沛集团”。随着浩浩荡荡的潮流,刘邦的势力发展十分迅速。相比秦国面对的山东六国,刘邦面对的只是还不成气候的各地军队。这样天下大乱的局势,更适合统一。

3.面对的对手不同

秦国面对的对手,都是根基深厚的山东老诸侯国,他们也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底子十分雄厚。并且时常合纵攻秦,秦国时常遭到三四国的围攻。想要一举统一根基深厚的国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例如南北朝时期,历时长达300余年,就是因为南北双方都实力根基深厚。秦始皇时期,是秦国势力已经对其他国家形成碾压,才加速了统一。

而刘邦面对的都是一些根基不深的武装,例如韩王信,臧荼等等,立国不到几年就被刘邦消灭了。在灭秦的时候,更是有项羽在前方的牵制作用。最大的对手便是楚汉战争时期的项羽,但刘邦是获得了相当诸侯势力支持才打败项羽的。并且项羽真正的基地在江东,自己却不肯渡江与刘邦形成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刘邦统一的速度。


秋山散人


秦国统一花了多久?

关于秦国统一六国的最著名论断,当属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如此看来,秦国的确花了数百年时间去积累实力,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是,这里头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积累实力阶段能不能算进统一六国的时间?广义上来讲,当然算了,毕竟秦国立国数百年后才升华为秦王朝的,没有秦穆公的称霸,没有秦孝公的变革,没有秦昭王的南征北战,秦国很难以一敌六。

但如果从狭义上来讲,是不能算的,因为在秦始皇之前,天下还没有形成“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个时期秦国的对外战争都属于争霸战争,即秦国对某国的军事行动,主要目的是获取城池土地,甚至有时候会处于外交考虑,经常把已经攻占的城池割让给某方。

比如著名的完璧归赵故事,秦昭王为了得到和氏璧,不惜以15座城池来交换。从这一点来讲,秦始皇之前的时代,是不存在所谓的统一战争的。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秦国统一六国其实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与刘邦从公元前209年起兵再到公元前202年统一天下耗时7年,时间上差不了太多。

汉统一天下与秦统一天下的区别。

万事开头难,自古以来创业者的难度是远高于追随者的。秦、汉同样如此,在秦以前,天下从未经历过一位君主能够自上而下管辖到边远的一个郡县,从未有过天下使用同样的度量衡和文字,所以,秦统一的难度除了军事上的考验外,还需要面临人心的整合。但到了刘邦的时代就不同了,在秦朝有过大一统实践的前提下,刘邦的统一路线完全可以照搬秦朝,在汉军的阵营中,既有来自原韩国的贵族,也有来自原楚国、魏国的士兵,而百姓因为有过十几年的统一经历,对于统一并不排斥,甚至能够切身感受到天下一统之后战乱的减少,生活的安定。

所以,自秦以降,人心的整合已经不是统一的阻碍,难度远远降低,只要君主具备实力,能够知人善任,统一天下并不是问题。


秦皇汉武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千古巨变,华夏第一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结束了中国春秋战国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秦国一统天下是奋六世之余烈,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在这四百多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强大到对抗其他国家的联盟力量,同时每个国家都在想一件事,就是干掉其他国家然后一统天下,但是从来没有实现过。

春秋战国时期就像是一个大型比赛机制,不断有国家被淘汰,不断有国家晋级,到了战国时期剩下的国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凭借逐渐稳定,谁也干不掉谁,谁也不能单独面对整个联盟势力。

剩下的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政治,军事,还有思想,每个国家的子民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胜出,不会希望别的国家胜出,始皇帝带领着大秦铁骑统一华夏也是因为六国的实力在几百年的时期里不断变化,百姓的思想不断变化。

分封崩溃,思想归一

刘邦能一统天下也是有着前人的成果的,始皇帝统一天下,但是百姓思想尚未归一,六国贵族问题巨大,但是百姓不敢触怒始皇帝天威,所以始皇帝统治时期天下还算稳定,但是胡亥成为秦二世无疑加速了大秦灭亡的时间。二世登基起义不断,起义之人都是六国贵族,或者王室后人,项羽就是楚国名将之后,张良也是韩国贵族之后,这时的天下都是几股分散的势力,大权还是在秦国手中,但是项羽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结局,秦国的绝对优势被项羽覆灭,项羽成为天下共主,这时天下人们只是希望恢复自己的国家和建立新的国家,项羽推崇分封制。

但是没过多久,天下大乱,刘邦顺势出击成为诸侯联军首领,这时刘邦代表了天下的势力,就像六国联盟一样,但是项羽击败了这股势力,天下还是项羽有绝对优势,只要击败项羽天下就是刘邦联盟的,目标更加明确,相对于六国的勾心斗角,刘邦联盟更加纯粹一点,打败项羽,平分天下。

但是联盟被击败,势力重新划分,有的归楚,有的归汉,楚汉争霸,只要打败其中一个天下就会归一,这时楚汉根基都为牢固,没有六国的根基,没有思想,也没有政治,只有战争,相对于六国,楚汉更像是两股势力,六国失败了还有自己的文化,思想,政治,但是势力失败了就没有了。

战争总有胜者,没有根基的战争更加讲究速战速决,这是为何项羽失败的原因,他消耗不起,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个人观点,完全自创;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首先,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制起到重要作用,以礼立国,分封固之。由于分封制的原因,礼制在周朝推行的比较顺畅周朝前期的各诸侯国对礼制相当推崇,而忠君乃礼制之首,虽然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原因周朝君王势衰,各诸侯国也没有立即取而代之,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之存活了超七百年。

其次,后来随着诸周王室继续衰败,侯国的逐渐强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礼乐随之崩坏,开启了诸侯割据,为大一统埋下了伏笔。

再次,如果从周王朝正式灭亡的公元前255年算起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七国,时间也就34年,题主所说的几百年是指整个春秋战国吧,就是从秦国诸侯国成立的公元前770年到统一的公元前221年的近550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不能秦国一成立就计划让人家开始统一整个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只是兼并称霸并无统一之心;如果从战国七雄开始到统一算起,大概250年左右,勉强可以说是秦国的同一时间。

最后,刘邦那不叫统一,他那叫推翻,他成功的原因比较多,秦国国君的暴政使人民揭竿而起是其一;众多起义组织消耗了秦国的战力是其二,尤其以项羽最为厉害;刘邦自身的领导能力和身边高水平的谋臣是其三;项羽的自负虚荣也是个原因。

谢谢!望采纳!





北斗日月


我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话回答题主的问题也是不错的。

我们先看看六国反的是什么?

不少朋友会说:当然是暴秦了。为何反暴秦?因为百姓需要休息,而始皇帝不允许。

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老百姓早厌烦了。好不容易天下一统,七国归一,能歇歇了吧,始皇帝却忙着修驰道、打南越等等。

始皇帝做的事情,我们后来人是最大受益者,所以我们可以说功在千秋!毕竟站着说话不腰疼。

老百姓既烦战争,又烦秦,也许更烦秦。

于是六国联合起来推翻大秦。

七国难一统,除各国国力外,主要的原因便是之前没有一统的势力,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会怎么样,未知最可怕。

秦始皇让天下百姓过了十年的和平日子,没对比就没伤害:原来这就是统一的滋味啊,真香!

争权夺利是上层的事,底层百姓考虑最多的还是怎么生存。

普通老百姓想什么,还有比刘邦他们更清楚的吗?

刘邦的功臣集团完全是底层出身,能做出符合更多人利益的决定。汉朝的建立,除了刘邦等人的努力外,普通老百姓的选择也很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真当随便说的?玩弄民心的,终会被他人背弃。

曹操一步步夺取汉室权柄,先是丞相,后是魏公,既而魏王。因为以前没人玩过啊,第一次的阻碍都比较大。

司马昭玩得比较大,想通过弑君来篡位,结果不太好。整体来说有曹操、曹丕的“经验”,还是比较顺利的。

到东晋南北朝,大家更习惯了,一代完成篡权,也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