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暴毙沙丘!秦二世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成功继位!如果子婴继位历史会被改写吗?

冲出亚马逊YY


子婴继位已经迟了,此时巨鹿之战结束,秦军主力已亡!刘邦也已进入关中,就是孙武在世也不能挽回,何况遇到的还是项羽,张良!


塞上翁的故事


子婴继位,秦国也许不会二世而亡

一、事件回顾: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死在了外出巡游的路上。当时,中车府令赵高联合丞相李斯假传秦始皇遗诏,册封秦二世胡亥为太子,继承秦始皇帝位。

▲中车府令赵高

  • 同时,赵高又向胡亥进献谗言,假冒秦始皇遗诏诛杀公子扶苏与秦国大将蒙恬、蒙毅兄弟。在胡亥继位宣布大赦天下时,赵高又鼓动诱骗秦二世实行严厉的法律,残酷的刑法,把旧臣及宗族人员诛杀。

赵高曰:“陛下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连坐,诛灭大臣及宗室。”——《资政通鉴》

死于秦二世胡亥暴政的百姓不计其数,仅秦国王室宗族便有十二位王子,十名公主被处死。秦二世“自毁长城”,使赵高一步步夺权,并把秦国推向灭亡。

二、如果不是胡亥继位,会怎样

秦始皇儿子众多,留下姓名的有四个,分别是:公子扶苏、胡亥、将闾、高。倘若胡亥不继位的话,最大概率是公子扶苏来继承帝业。

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仁政爱民,本是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可惜受赵高等迫害,英年早逝。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都是打着公子扶苏旗号,扶苏贤能可见一斑。

今就假设是子婴继位,推演一下秦帝国如何

子婴胡亥哥哥的孩子,也就是胡亥的侄子。子婴为人也十分仁爱智慧,不像秦二世那样残暴呆蠢。

子婴

在秦二世继位后,想把蒙氏兄弟诛杀,子婴曾进谏二世:“蒙氏兄弟是秦国重要的大臣和谋士,陛下杀了他们会招致群臣对君王的不信任。用无操手的小人,会导致将士离心离德。”

子婴谏曰:“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欲一旦弃去之,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资政通鉴》

由此可见,子婴很具有治理国家的眼光。若要子婴继位,秦国不会出现大量功臣宗族被杀害的现象,也不会出现残暴的刑法、酷政。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百姓暴动的根本,秦国就不会出现遍地狼烟的景象。

同时,子婴不像秦二世那样不分忠奸。秦二世执政期间,受

赵高欺瞒,整个朝政全由赵高把持,赵高对秦国的灭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秦二世都被赵高赐死。

反观子婴,在发现赵高意图残害自己时,主动出击,设计斩杀赵高。单凭这一点,就比秦二世强不知多少倍。

所以,如果是秦始皇死后,子婴继位,那么秦帝国的忠臣骨干不会凋亡,百姓不会暴动,赵高等奸臣不会长久,故帝国会繁荣昌盛。


史无眠


秦始皇死了之后,如果继位的秦二世不是胡亥,而是子婴,也许历史会有一些改变,但秦朝灭亡的命运不会变,顶多会多坚持几年,这是因为:

一、秦始皇在位的时候还是“太仁慈了”,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是的,我没说错,秦始皇的确是“太仁慈了”,根据是:

  1.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和其它六国的人口没有大规模减少,也没有造成“十室九空”、“炊烟稀少”的状况,这是秦始皇对军队的约束分不开的,毕竟将来都是他的子民,没有必要杀戮过重。
  2. 六国灭亡后,秦始皇对六国的人民和秦国一样,都是一视同仁。为了方便七国之间的人民的往来与融合,下令拆除了六国之间的关隘与城墙,修建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只不过为后来“造反派们”的长驱直入留下了隐患。
  3. 六国灭亡后,秦始皇把六国的君王及高级别贵族们弄到了咸阳附近进行安置,而不是统统杀掉,其中就有后来的“造反派”之一项燕,他竟然还能够在自己的庄园里训练军队!秦始皇的这种宽仁的态度,为秦国的灭亡埋下了巨大隐患。
  4. 六国灭亡后,秦始皇并没有大规模收缴全国各地的武器,民间百姓携带武器在街上溜达的人屡见不鲜,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才能够迅速形成一支十万人的武装。

秦始皇 嬴政

二、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就没得过民心。

  1. 秦朝采用韩非子的建议以法治国,在律法上制定的非常细密、严苛。而在刑罚上沿袭了商周时代的许多酷刑,如剜去膝盖、锯脚、宫刑、坑杀、凿颜、抽肋、车裂、夷三族等等。面对这样的刑罚,人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这能得民心吗?
  2. 徭役太过繁重。秦朝的各种建设工程非常多,建阿房宫,筑万里长城,铺通向六国的路等。为此每年动用劳力三百万人以上 ,这是个什么概念 ?全国总人口就三千万,秦始皇居然拿出三分之一来给他当苦力,这能得民心吗?
  3. “焚书坑儒”。这件事儿大家知道的都很详细了,对于这样的事情,你说这能得民心吗?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基础并不稳定,又因以上的那些因素,即使是秦始皇本人还活着,可能也免不了亡国的命运,更何况秦二世子婴或胡亥呢,明朝的崇祯皇帝够努力了吧,还不是把江山给丢了吗!

秦三世 子婴


徐大聊史


历史上每位皇帝的继位都会让这个朝代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如果秦始皇以后继位的不是胡亥而是子婴秦朝的历史肯定会被改写,但是秦朝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胡亥身为赵高的学生,对赵高言听计从,被赵高所蒙蔽,只知享乐,不理国事,朝政大权全被赵高掌控,最终因快要亡国被赵高逼死,胡亥在位三年相当于傀儡皇帝,任赵高所摆布。

子婴一个没来的及施展政治抱负的末代君主,当他继位时秦国已经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在位四十多天即用雷雳手段诱杀赵高,又向刘邦献出咸阳想要诱惑刘邦项羽内讧,可惜项羽实力过于强大,刘邦只能撤出咸阳,最后子婴被项羽所杀。

如果把胡亥换成子婴,凭借子婴的政治手段秦朝必定不会这么快走向灭亡,但是秦朝的灭亡是必然的,只是胡亥的行为加快了秦朝灭亡的速度,具体原因如下:

1.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大兴土木,各种苛捐杂税,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之秦国严格的律法,民怨沸腾。

2.秦国的徭役最为严重,修建阿房宫,秦始皇陵等都消耗了过多的人力财力,六国反秦势力不断涌现。

3.封建君主制度维护的必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普通民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是子婴无法改变的,也是秦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必然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常春旭1990


傀儡子婴继位五天就杀了权臣,但是历史只留给他了46天的时间。

秦朝末年,宦官赵高趁乱杀害了昏庸残酷的胡亥,随后他想要自立为帝。当时虽然秦朝的大臣们都非常害怕赵高的权势,甚至连指鹿为马这种睁眼说瞎话的事儿都能做出来。

但是在称帝这件事情上,这些大臣们并没有屈服于赵高。赵高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于是赵高就退一步,和大臣们商议之后,拥立了秦三世子婴登上了王位。赵高为了获得大臣们的信任,还曾安排子婴专门去斋戒了五天,然后才能到宗庙祭拜祖先成为了秦王。

但是子婴表面上像傀儡皇帝一样听从赵高的旨意,但其实子婴内心另有打算。等到到了要去宗庙祭祀的时间,子婴假装生病不能去祭祀。赵高曾派人多次催促子婴都但都失败了,赵高只好亲自过去想子婴问罪。其实子婴早就安排好了刺客,赵高刚到斋戒用的宫殿,于是刺客立即拿着武器窜了出来。

赵高虽然掌握了秦国的大权,有祸害天下的本事,但赵高也是血肉之躯,他根本没能力抵抗刺客手下的刀刃,很快赵高就被斩杀。赵高一死,他的爪牙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成了子婴的刀下亡魂。子婴的做法简单有效,短短几天时间就把祸害秦国朝政的宦官全部斩杀。

在漫长的历史中,像子婴这样能轻易铲除权阉的君主,还是非常少的。比如:崇祯皇帝朱由检,在诛杀大宦官魏忠贤的时候也计划了很长时间。

子婴能够轻易的铲除权臣赵高,未始非英明主。如果历史能再给子婴几年的时候,兴利除害救衰起弊或许就能够挽救秦朝的灭亡。只可惜历史没有眷顾子婴,子婴仅仅坐了四十六天大秦的亲王,刘邦就带人打了过来。

手下的一群乌合之众为了保命纷纷投降了刘邦。子婴自知无力回天,只好投降刘邦。但是这样依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一个月后项羽杀进了咸阳,不仅杀了子婴还烧了秦宫。


公元前


我是品读历史者,我来回答。

子婴生平鲜见于史册,早年经历不详,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后项羽率军入咸阳,子婴被杀害,这是史料仅有的关于子婴的一些记载,如果不是占了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这个光环,估计更没人能记住他了。

子婴至今身世都还是个谜,但从最近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这两部著名的大辞典来看,认为子婴是二世兄子,也就是扶苏之子,这个说法最为流行。

若按这一说法,即使不是胡亥继位可能也轮不到子婴继位,但是今天我们按题主的的问题来回答,如果子婴继位历史会被改写吗?

我想,在当时的情况是,国家已经被秦始皇祸害的不像样了,谁继位历史都不会被改写,都会灭亡,可能就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为胡亥继位后的一些做法实际上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下面我就从以下两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一.秦始皇时期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成了压在百姓头上的两座大山。

秦始皇时期的赋税之高按比例算下来有三分之二多,这就意味着,老百姓产出的粮食要把三分之二都上交给国家,在那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生产效率不高的年代,三分之二的赋税意味着劳作一年后一家人勒紧裤腰带还吃不饱。

众所周知,秦始皇时期修建了大量的浩大工程,长城、秦始皇的陵墓、阿房宫……这些浩大的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此老百姓吃不饱不说还要服徭役,徭役即无偿为国家干活,当时的规定是16—60岁的成年男子每隔三年就要服一次两年的徭役,也就是说,成年男人每三年时间里,有两年都要为国家干活,只有一年给自己家里干活,而且徭役与税是并行的,秦始皇可不管你家的劳动力是不是去服徭役了,你家的税依然还是三分之二。

所以说,秦始皇时期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已经动摇了大秦帝国的根基,你不给老百姓活路,老百姓能不反吗!

二.六国遗留的贵族、大臣、游士们的联手,暗中形成的力量势不可挡。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后,并没有给予原来六国的贵族和大臣们恰当的待遇。而是直接简单粗暴的将他们政治、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完全剥夺,但是这帮人中又不完全都是窝囊废,其中有很多有真才实学和号召力的人,比如有项梁、项羽两叔侄,田儋、田横、田荣三兄弟。要知道,虽然这些人输光了台面上所有的筹码,却依然有本钱,他们又怎么会甘愿做平民百姓。

再者,秦灭六国以前,有大量的游士可以往来各国之间,游说诸侯谋得一官半职,但是,秦统一六国后,这条路就被封堵了。

秦王朝推崇法家,并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于是便开始了焚诗书,缉捕游侠,这相当于将当时数量最多的儒家、墨家的追随者们逼上了绝路,偏偏这些读书人又全非迂腐之士,相反,如张良、陈平、范增、韩信、张耳般有才干、有抱负的人大有人在。

在这种大格局下,乱世出英雄,没本事的人认命,有本事的人自然会抗争。

这些贵族、遗臣、游士们一无出路、二无盼头,只剩一身本领,怎可能就这么甘心?于是他们凑到了一起,秦末大乱就是个必然趋势。

秦始皇在经济上让老百姓活的不舒服,政治上又让一群有本事的人没了发挥空间,这样的利益分配方式,哪个朝代都得灭亡吧。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暴毙后,不管谁继位都已无法挽回这个即将倾塌的大厦。因为它已经千疮百孔了。

谢谢您的阅读


品读历史者


秦始皇暴毙沙丘,赵高为掩人耳目,以咸鱼覆始皇尸,蒙弊了朝野上下。后与李斯密谋,矫诏废太子扶苏,扶苏时为蒙恬监军,本可一博,惜不听老师蒙恬之谋,因愚孝而不辨诏书真伪,自杀而亡,后蒙氏兄弟皆为赵高惨害。李、赵阴谋得逞,立胡亥为二世。但李斯又被赵高伙同胡亥陷害弃市,(李虽折节,但是政治家、永远斗不过赵高这样的阴谋家)赵高也被子婴诛杀。至于子婴继位能否久些,只是个假沒而已,后来子婴继位只是赵高的权术而已。子婴诛赵高也是英武之举,奈何秦朝已是遍地烽烟,是将倾之大厦,子婴也无始皇帝一扫六合的雄才大略,覆亡已是再所难免。至于继位的法统合理性,历史学术界至今无定论,有说子婴为胡亥弟兄辈,有言是始皇兄弟辈,莫衷一是,只徒留了个令后来者的进一步考据、遐想的疑案而已!


午夜梦醒18


公元前207年,赵高发动政变,诛杀了秦二世胡亥。

赵高诛杀秦二世后,欲自立为王。因担心此举引起文武百官不满,祸及自身。遂立子婴为王。赵高此举,不过是为自己称帝争取时间罢了。

按规矩,新王登基前必须前往宗庙祭祀祖宗,以求得祖先的认可。

到了登基之日,子婴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前往。赵高于是前往探望,子婴趁赵高探望之机予以刺杀。

刺杀赵高后,子婴立马派兵西进函谷关,阻止各路义军进咸阳。

从子婴诛杀赵高,进军函谷关可以看出子婴是一个果断,睿智之人,非胡亥可比。

如果沙丘政变拥立的是子婴,而不是胡亥,历史肯定会攻写,秦朝肯定不会二世而亡,具体理由于下。

一,子婴不会听从赵高的摆布,这一点从子婴诛杀赵高就证实了。

二,子婴不会诛杀功臣,也不会诛杀众皇子,不至于到后期无人可用。在巜史记》李斯列传中提到,子婴反复上书胡亥,劝其不要杀人可多,否则可能引发动乱。可见,子婴对局势看得非常清楚。

三,子婴仁厚。这一点恐怕连赵高都这么认同,赵高立子婴时说:子婴仁厚,肯怕是其真心话。正因为仁厚,赵高才立其为王,仁厚好恐制嘛。一个仁厚的子婴自然不会行暴政之举,没有了暴政自然天下太平了。


姚武Yw


子婴即使继位,也无法改变历史,理由如下:

1、性格使然。历史记载,子婴颇有扶苏公子遗风,扶苏当年因为信奉儒家学说,与秦始皇法家治国的理念不合,被发配边疆,子婴深受其父影响,即使继位,他的治国理念也会跟秦国的统治阶级利益相冲突,秦国以军功、严轲律法立国,而子婴想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恐怕困难重重。

2、民心尽失。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秦末暴政,天下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百姓已经对秦王朝的统治彻底失去了信心,陈胜吴广起义撼动了帝国的统治根基,天下群雄并起,子婴无力号召万民重新维护秦帝国的统治。

3、无可靠的军队。陈胜吴广起义,锋芒直逼咸阳,秦二世被迫释放骊山囚徒,由章邯率领抵抗陈王军队;项羽巨鹿之战,直接坑杀秦军30万降卒,这里面可是秦帝国最后的精锐,其中有王离戍边抵御匈奴的20万大军,自此过后,秦帝国再无战斗力可言,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4、六国贵族悉数尽反。当年始皇为了巩固统治根基,把六国贵族全部迁到咸阳,不过十几年,帝国基业被二世折腾得所剩无几,六国贵族重回旧地,号令六国旧民重新举起反秦大旗,齐国田氏、赵国赵氏、楚国项氏等纷纷拥兵自立。秦国只剩下关中故土的地盘了。

5、子婴遇上的是千古战神西楚霸王项羽还有布衣天子刘邦,这两位太强悍了,有神一样的对手,猪一样的队友,试问子婴何以力挽狂澜呢?


夜阑风未静


在法家为秦朝打造的体系下,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对政治的稳定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秦朝之所以迅速崩溃,正是由于胡亥才、德均不足,被赵高、李斯糊弄导致。

因此,如果改由子婴或扶苏继位,历史肯定会被改写。但改成什么程度?顶多只能多续几年命?还是像汉朝那样延续数百年?

现在看来,除非秦朝廷出现一批强势的战略家、改革家、思想家,否则很大几率都是第一种情况。

近千年的制度被一朝改变,秦朝面临着几大难以逾越的困境

本着“事后诸葛亮”的赖皮精神,后世很多士大夫一致痛斥秦朝的“残暴”。但抛开秦二世在位时的胡作非为,如此评价之前的秦国、秦朝略显不公平。

自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华夏大地一直实行分封制,天下被分割成几十、上百个小王国。虽然名为周天子麾下的诸侯,但随着时间的推进,长期的各自为政,必然会造成文化、文字、乃至语言的差异,(邯郸学步等典故告诉我们,连走路的方式都有可能有巨大区别)。若没有出现新的制度、放任这种局面发展,最终只能是各自愈走愈远,造成永久的分裂、不断的战乱(如同近代前的欧洲)。

而秦朝通过法家改革,不但实现了自身的富国强民、消灭了割据,而且在各国施行郡县制、废除世袭分封制,更是推进“车同轨、书同文”等伟大变革,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但是,无论任何时期,让人们改变旧习惯总是最困难的,更别说这套习惯已经沿用了八百多年。秦朝统一天下后,面临着以下一时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

打天下的政策,难以用来治天下。秦国的强盛秘诀,核心是将各阶层捆绑在“农、战”两大立国之本上,以严格的赏罚鞭策国民打鸡血般的种地、打仗、立功、获得爵位,最终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说得直白点,这就是军国主义;保证其机制的有序运转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敌人存在。而在灭六国后,虽然秦始皇也派兵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但在华夷有别的传统观念下,动力、方式都不能与以往相提并论。这种情况下,如何团结、稳定各阶层,维持社会有序运转,就成了新时期秦国统治者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

如何处理原有的贵族阶层。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在正史中,传说中“残暴”的秦始皇并没有对六国贵族大开杀戒。这一庞大的遗老遗少群体失去了以往的特权与既得利益,其内心的愤怒、不安、仇视可想而知。而且他们有知识、有手段、有套路,是秦朝政权的巨大潜在威胁。

治秦国的经验,如何扩展到庞大的王朝。在秦国时期,数百年形成的“秦人”概念,使国家的治理相对容易;而秦朝建立后,原各诸侯国的百姓对自己的定位还是“楚人”、“赵人”“齐人”等等;而且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与各国间有着血海深仇,如何尽快消除隔阂,将关系到大一统政权是否稳定。

因此,统一六国后,当有大臣建议实行分封制时,应征如此感慨这一制度的巨大危害: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所以他在世时,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同时不断的四处巡游,其主要目的并不是游玩,而是为了宣扬国威、震慑六国贵族、稳定社会秩序,使百姓逐渐习惯新的统治。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如何实现制度的及时改弦易张,才是长久之策。不过显然他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摸索、探究。

汉朝解决上述问题,耗时上百年

而经过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相争后,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则在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基础上,经过上百年的摸索,终于初步实现了中国社会政治体系的成功转型:

第一,逐步由分封、郡县相结合,过渡到纯粹的郡县制。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团结力量,刘邦利用各路豪杰内心中根深蒂固的“裂土封侯”心理,如其所愿让他们封王。但在西汉建立后,首先拿这些异姓王开刀,其后更留下非刘氏不得为王的家规。然而自家人也不靠谱,这是周天子时期已经证明了的无情规律,其后汉朝廷经过平定七国之乱、推恩令,直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彻底铲除了分封制的威胁,也使整个社会最终接受了郡县制。

第二,从最初的外道内法,逐渐演变到外儒内法、兼之以道。

经过连年的战争后,西汉王朝建立后可谓穷的叮当响,老百姓那就更惨,《史记·平准书》是这样形容当时的惨境:

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刘邦凑不齐四匹同色马,而当时北方的匈奴却骑兵数十万...

在内忧外患之下,汉朝初期的几代统治者都施行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即道家),鼓励社会恢复生产。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已经彻底大变样,号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与西汉初年完全是天壤之别。

然而西汉的开国者们,前身大多是秦朝的基层官员,他们内心深知秦朝法治的正确性。因此,西汉仍完整沿用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即我们常说的“汉随秦制”,只是没有秦朝时那样事无巨细,而且几代皇帝在位时,逐渐进行了人性化的改革。

而汉武帝在位时,由于多年的放任发展,新的社会问题已若隐若现,《史记》称:“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於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即土地兼并严重,资本之手已经逐渐涉及到政治,整个社会风气极端奢靡,物极必反的隐患已经出现。

好在到这时候,一大批思想家、战略家的已经逐渐摸索出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前有晁错、贾谊,此时有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终于确立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但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兼之以道而已,这也成了其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祖传治国秘方。

结论—秦朝快速灭亡,是时代的必然性

而秦朝的皇帝们,并没有西汉那样的条件去摸索新的体系。

首先,他们是六国的仇人,天生自带嘲讽技能,整个社会不给他们“无为而治”的机会。如果放松压制,六国贵族的反弹首先会把让他们吃的骨头渣都不剩;而同为“暴秦受害者”的楚国人刘邦去执行这个任务,大家心理上自然更能接受。

其次,秦统一六国后,严格的郡县制,让各诸侯国主流群体都怀念分封制。然而经过项羽分封造成的乱局、西汉初年诸侯之乱后,整个社会逐渐认同郡县制的合理性。所谓“不见棺材不掉泪”,这一过程,客观上需要较长的时间。

其三,李斯提出的焚书之策,虽然能一时解决统一六国后维持思想稳定的需要,但客观上不利于新思想的探索。其实嬴政在封禅泰山时,还令儒生研究相应的程序、规则;同时他的长子扶苏也是儒家的忠实拥趸,这都反映出本人秦始皇对于儒家并非深恶痛绝,只是需要时间,去把各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让各阶层能接受。

但秦始皇突然去世,对于接班的执政班子并没有安排好,所以秦朝才落入了胡亥、赵高之手。但即使扶苏等温和派继位,若完全实行儒家治国,势必也会引发社会动乱。如何摸索出一套相对温和,但又严肃、权威,能维持大一统的执政之道,客观上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相应的代价。因此,在秦始皇去世后,除非出现奇迹,秦朝撑不了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