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誤春耕農時,監利田“保姆”代農民育秧

10日,監利縣精華水稻育秧工廠,隆隆機聲,打破田野的寂靜。鋼構車間裡,200立方米的營養土,堆成小山。一位工人師傅將一塊10斤重的土方,用鐵鍬撮起,送進碎土機偌大的嘴上。咔嚓咔嚓幾下,土方爵的零碎,經過傳送帶進入篩土機。不一會,吐出細膩的土粉。另一邊,田塊平整機來回穿梭,為播種做準備。


不誤春耕農時,監利田“保姆”代農民育秧


理事長畢麗霞在一旁仔細盯著每一個環節。她說,今年育秧的訂單較往年有所增加,這幾天暫只接受早稻和再生稻的秧苗訂單。基地有40個育秧大棚,每年能供應的早稻、再生稻秧苗,均在5000畝左右。
對合作社來說,工廠化集中育秧受自然災害等影響,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一些老客戶早就已經訂完,但受疫情影響,其他農戶為減少外出風險,在育秧環節也不想操心,紛紛打來預訂電話。加之這兩年,部分種蝦稻的農戶省去育秧麻煩,在蝦稻田裡推行撒播。經過實踐,撒播的秧苗,不像插下去一條一壟有規則,龍蝦在稻田裡活動受阻,對龍蝦產量質量都產生了影響,農戶摒棄撒播不用。現在,蝦稻田的育秧訂單也趨於飽和。

不誤春耕農時,監利田“保姆”代農民育秧


半月來,縣裡的領導、農業局的專班、鄉鎮主職幹部,也密集到社裡來,在一線解決春耕難題。為摸清底數,合作社與鄉鎮一起,正在以村為單位,收集農戶需求,打包交給合作社服務。畢麗霞建議,無論是今年疫情年份,還是以後春耕,建立一個由水稻種植合作社、經銷商、農技員組成的專班,根據農戶需求,專班進行統籌,將大多分散的農戶網絡起來,統一品種,連片種植,訂單收購,提高水稻品質。
畢麗霞和丈夫夏衛華,都是土生土長的莊稼人。從開插秧機起,已與稻農打了10多年的交道,農戶信得過他們,關鍵時候不能打退堂鼓。2月中下旬起,合作社就將大棚里長的12萬斤蔬菜,免費捐贈給武漢、荊州、監利城區的一線醫務工作者、小區居民,後來又通過線上銷售,賣了2萬多斤,騰出一部分大棚,作育秧準備。請來7名本村員工,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將破損的20個大棚修整完好。與經銷商聯繫,儲備種子2萬斤,有機肥240萬斤。對70臺套播種機、插秧機、旋耕機等春耕機械,進行保養翻新。

不誤春耕農時,監利田“保姆”代農民育秧


夏衛華說,根據後期農民的需求,除挖掘合作社育秧潛力外,實在不行,只能採取露天薄膜育秧。這樣,合作社承擔的風險會加大,但老百姓的農時也不能耽擱。
從2011年起,合作社除了自己種地外,給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隨著農戶的耕整機、收割機多了起來,服務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精華水稻種植合作社主推的打包服務套餐,一畝地500元,含種子、育秧、機插、配肥、施藥等關鍵種植環節。這些服務,直接送到田邊進行,農戶也在田邊驗收。機耕、機收環節,農戶帶機帶人,形成網絡,服務自己的同時,也服務其他有需求的農戶。糧食訂單收購、代烘代儲等產後服務,根據農戶需求進行。
眼下,監利已儲備種子180多萬斤、農藥2000噸、化肥6萬噸,基本能保障農民農事農資所需。該縣48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均已與種子公司、供銷社對接,備齊春耕“彈藥”,有信心完成春耕生產和全年農業生產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