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1|為什麼富人會越來越富有,窮人會越來越貧窮?

帶著對以上三個問題的思考,我們進入到本書的內容。

作者在本書的開頭向讀者們介紹到,他們之所寫這本書,是因為實在忙碌到不行,忙碌到不得不寫的程度。這句話就讓人納悶了,怎麼越是忙碌就越是要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呢?難道兩位作者都是受虐狂?還是說他們有了什麼新的發現。

原來起因是這樣的,賽德希爾一直向埃德爾抱怨,說自己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許多事情早就過了截止日期,不得不厚著臉皮重新去安排會議時間。收件箱中的郵件已經堆積成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查看並且回覆。母親的電話問候,車子的年檢時間,6個月之前安排的出差旅程等類似需要他去完成的事情,讓賽德希爾越來越焦慮,用他自己的話說,感覺自己隨時都有崩塌的風險。

根據兩位作者多年的研究,他們發現越是貧窮的人就越容易變得更窮,越是繁忙的人就越沒有時間陪伴家人,越是孤單的人就越不容易組建家庭,越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就越容易陷入到恐慌之中。

而這所有的現象全部來自本書的主題“稀缺”。稀缺是一種心態,當稀缺俘獲我們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有這樣一段真實的例子,一位在克利夫蘭工作的辦公室經理,他正在因青黃不接的財務問題而苦惱,信用卡被他刷爆了,幾份賬單等著他去支付,開出去的支票總是被退回來,可問題是本月的工資已經花完了,離下個月發工資的日期還有兩週。和朋友聚餐時,他只能拿出很好的份子錢,雖然朋友們都很理解,但是他自己心裡會過意不去。電話那邊催賬的聲音,讓他不得不時刻提醒自己,我正在缺錢。可令他更加頭疼的是,逾期未還的信用卡違約金,遲還的滯納金讓他搭上了越來越多的錢,那些本可用於消費的錢,都這樣被揮霍了。

這樣類似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總在為自己的賬單發愁,揹負的負擔似乎很容易就可以把他們壓垮,可即使這樣,他們依然不願意放棄心儀已久正在打折的衣服,給女兒生日準備的愛心禮物。最後,他們只能在深淵之中越陷越深。

顯而易見,逾期未還的賬單和截至日前未完成的工作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感受到了稀缺所造成的影響。稀缺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更加可怕的是,稀缺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會擁有太少而感到不悅,而是因為它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強行進入到我們的大腦之中。作者稱之為,稀缺俘獲大腦。

我們的思想會自動而強有力的傳導未得到滿足的需求。還記得我們在開頭提出的3個問題嗎?對於飢腸轆轆的人來說,他們需要食物,因此他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看到蛋糕的字眼,要知道這個反應速度已經超過了人類意識控制的範疇。對於孤獨的人來說,他們需要陪伴,因此容易記住與他人交集的點點滴滴,如果呈現一組表情圖片,孤獨的人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分辨出憤怒、恐懼、悲傷、快樂地表情。

與此同時,那些長期處於稀缺狀態下的人,還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精神變化。有這麼一項試驗,試驗要求兒童僅憑記憶來估計1分到5角硬幣的大小。令人吃驚的是,窮人家的孩子對硬幣的估計會明顯高於實際尺寸。於是,研究人員們乾脆直接讓孩子們估計擺在他們眼前的硬幣的大小,這樣就能更加直觀、更加簡單地得出結論了。結果,這些貧困兒童們估計出硬幣的大小數值誤差比之前更大。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無論大腦的主人是否願意,稀缺都會牢牢地俘獲他的注意力。稀缺對注意力的俘獲,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所見和所見的速度,而且也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

《稀缺》1|為什麼富人會越來越富有,窮人會越來越貧窮?

經濟學,本來就應該是研究一門稀缺的學問,就是一門如何利用有限方式去研究無限願望的學科。也就是說,你資源有限,總會有能讓你產生稀缺的資源,但如果你資源無限了,就沒有讓你在意的事情了。不過在經濟學中,稀缺無處不在,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不可能買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可這本書卻認為,稀缺無處不在,但對稀缺的感覺並非如此。

舉個老伊自己的例子:我給自己規定,每日下午5點之前將這個讀書內容發到各個平臺上,其中的過程包括總結成文,錄剪語音,找圖修圖,算起來最少也要花去三到四個小時的時間,這還是我提前把書多透的情況下。如果我在前一天的晚上就將一切內容搞定,第二天基本上會是非常放鬆的狀態,不緊張,不焦躁。可如果沒有提前準備好,那麼這個事就會在第二天一直出現在我的大腦之中,做什麼事情都有種慌不擇路的感覺,只希望快點進行,留出一些時間,把未完成的內容弄好。可麻煩的是,由於做事情太過著急,總會忙中出錯,事後還得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擦屁股。讀了這本書,我才有了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才知道是稀缺心態俘獲了我的大腦。

所以對於稀缺的感覺,取決於可用資源和我們自身的體現,與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文化環境以及遺傳因素有很大的關係。有時我們會非常渴望某種東西,也許是生理上的需求,也許是鄰居家的炫耀。還記得我們在讀上一本書《大投機家的證券心理學》提到過的嗎?那位帶科斯圖拉尼入行的人說過,“在證券交易所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觀察這裡的傻子比股票多,還是股票比傻子多可以了”。

很多聽老伊讀書的朋友都在問,我確實注意到了,股市越是上漲,參與者就會越多,投資者的情緒就會越亢奮,但是自己很難把握這種心態,看到股市上漲總害怕自己錯過好幾個億。其實這種心態大多數情況下是來自比較,同事在股市裡賺到了錢,鄰居家的大媽比自己的收益更多,在這種心理衝擊下,原本制定好的戰略都煙消雲散。股市如此,房子不也是一樣嗎?多少人投資房產根本不知道風險在哪裡,他們看到的不過是朋友在房子上賺錢了,嫉妒和羨慕的心態讓他們不得不拿出一生的積蓄往這個大坑裡闖,群體的無知和盲從跟本就是無法預估的。而之所以會這樣,其實答案很簡單,當我們擁有少,需求多的時候,便會變得不幸福。

《稀缺》1|為什麼富人會越來越富有,窮人會越來越貧窮?

所以在這裡跟著老伊讀書的朋友,你們已經開始瞭解心理因素對投資的影響,實際上甩過同齡人好幾條街道。這本《稀缺》會告訴我們大眾常常犯錯的心理因素是什麼,而像《財務自由之路》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為了不讓自己持續的陷入貧困,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信用卡剪掉。將這些知識交織串聯起來,便會形成自己生活和投資不敗法則。

稀缺對大腦的俘獲容易使人陷入貧窮和忙碌中不能自拔,但它並非完全沒有好處,明天我們講講稀缺是如何產生專注紅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