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當1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稀缺》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最推崇的行為經濟學著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複雜成因,並提出以“餘閒”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為什麼窮人會更窮、富人會更富,而拖延症患者永遠沒時間?針對這一現象,社會學家稱之為馬太效應,經濟學家稱之為稀缺現象,但是所有這些說法都不如心理學的解釋來得更妙趣橫生又直抵人心,讓人時常產生“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

如果試著回憶自身的類似經歷。那麼,你生活中的什麼活動可能會產生大量的帶寬負擔?帶寬負擔會在什麼方面造成值得你重視的影響?揹負沉重的負擔時,你是不是連駕車水平都有所下降?你知道,人在睏倦時不應該駕車,但你是否曾經想過,一整天的辛勞工作後也不應該駕車?負擔過重時,你講的笑話是不是都不那麼好笑了?你是不是也變得不那麼友善了?你做出的決定是不是更不明智了?你是否曾經這樣說過:“我現在不想做這個重要決定,因為我的帶寬超負荷了。”

人們總是會忽略帶寬的重要性。當你事務繁忙,需要決定接下來要做哪件事情時,就會想到你能利用的時間,這件事需要花多少時間,但很少會想到自己的帶寬。你可能會說:“我只有半個小時,來把這件小事做了吧。”而你很少會說:“我的帶寬有限,來把這件輕鬆就能完成的事情做了吧。”當然,有時你意識不到,但也做到了這一點,比如你在一項任務上怎麼努力都停滯不前時,會換一件事情來做。但這不過意味著,你是為已經稀缺的帶寬又增加了一份負擔。

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

為什麼稀缺心態會讓我們無法擺脫稀缺?因為處於稀缺中的人們,其心智容量和認知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從而導致了其習慣於應付匱乏的行為模式。個人如何才能擺脫財務困境,組織如何才能重獲時間,而社會又如何才能幫助窮人?

羅振宇說,我們的肉身剛剛步入富足時代,但我們的精神還滯留在稀缺的恐懼之中。窮人思維,植根於人類的基因。率先用理性擊碎它的人,也將率先獲得身與靈的富足。

把“稀缺”界定為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資源問題,正如本書的兩位作者所說,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使他過於關注稀缺的對象從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恰恰會導致稀缺狀態進一步惡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資源的稀缺,而是俘獲我們大腦的稀缺心態。過度的稀缺又會導致人的非理性,從而進一步加劇這種稀缺。

一本《稀缺》,會讓忙碌的人警醒,貧窮的人振作。物隨心轉,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

時間與金錢的稀缺狀態一時難以改變,幸而我們還有親情、友誼的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