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又一次垂青經濟學和心理學結合而成的行為經濟學,把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由此,我們注意到了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頭人塞德西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的《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本書的合作者埃爾德•沙菲爾(Edar Shafir)為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古根海姆獎獲得者。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作者認為:長期太累或太窮會變傻。掩卷長思數月,創作需要機緣。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近日,到沾化冬棗之鄉調研,得知一些種植戶收穫的希望已經破滅,主勞力紛紛外出打工。多是地力不足;個別的竟誤將除草劑當作葉面肥。近幾年,各地大面積種植沾化冬棗,批量上市推動價格總體走低。20年前,沾化冬棗市場價格10元以上稀鬆平常,近幾年很多不過三五塊,導致好棗未必有個好價錢,一些棗農投入積極性不足。土壤營養缺乏,有的樹直接不結棗,陷入惡性循環。

當然,這種情況在沾化冬棗之鄉屬個別現象。大批鄉村土專家學習科學種田,進行精細化管理,大田裡碩果累累,品質上乘。有一個得到認真推廣的新方法——“秋後施肥”。專家介紹:在冬棗收穫後入冬前施肥,肥田沃土,棗樹順利過冬,並在春季茁壯發芽。而有些肥力嚴重不足的田地,棗樹甚至會凍死。俗話說:“人勤地不懶。” 沾化冬棗屬於“三高”作物: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去年,濱州市人大代表孫觀朋管理的五畝沾化冬棗,在雨災減產之後仍然收入27萬多元。接下來的一個冬春季,先後有62個村請他去講課,傳授種植技術。孫代表這五畝園子,是清一色的新品種“沾冬2號”,入冬前施肥管理投入已超過三萬元。這幾天,正忙著給沾化冬棗套袋。同一棵樹上,套袋的棗一口價100元,沒套袋的50元,一個綠色銀行收穫在望。

每斤三五塊到50元,是技術的鴻溝,更是心理的門坎。《稀缺》一書是對“窮忙族”的研究,也提醒人們反思個別棗農的窮人思維。從此擴展開,需要反思的地方有很多。

簡要介紹《稀缺》一書的主要觀點

本書指出: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這項研究被認為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範。書中,介紹了稀缺陷阱的形成機制,並提出了破解方法,很有啟發性。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Ⅰ 關於稀缺陷阱

稀缺陷阱(scarcity trap),就是某種行為容易導致稀缺,進入惡性循環。關於稀缺陷阱,有“帶寬”“管窺”和“借用”幾個關鍵詞。

“帶寬”(bandwidth),是指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這個詞很形象,網絡帶寬影響很多人。

“管窺”(tunneling),是專注於某一事物,就意味著人們會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視野”。戰鬥機和消防車的例子,有極強說服力。

借用(borrowing),當人們面臨資源稀缺時,就會通過借用相應的時間或金錢來應對突發事件。從長遠來看,借用會進一步加劇稀缺。為此,書中介紹了美國車主貸款責任中心報告中桑德拉(第122頁)和印度金奈的菜市場小販的例子。

作者認為,生活在稀缺陷阱之中的人,所擁有的就會比實際應擁有的更少。餘閒是應對突發事件的利器。任何一點小小的不穩定,都會威脅到生存於稀缺陷阱邊緣的人,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餘閒去消化這些不穩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響自己的生活。生動描述了應付工作的窘迫。太多的“最後關頭”讓人們持續從一個緊要任務轉移到另一項緊要任務。這是管窺引發的後果。人們可以在當下盡己所能,但會給未來帶來新問題。

稀缺陷阱尤其令人苦惱的是,讓人產生一致感覺:只要再多一點資源,就能擺脫欠下的所有債務,就能擺脫這個惡性循環。(這是很多家庭、企業和政府面臨的突出問題)。

窮人為什麼窮?研究表明,窮人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更弱。他們的大腦中裝滿了稀缺,就沒有那麼多心思去想其他的事情了。窮人不僅缺錢,更缺帶寬。反過來,帶寬負擔會導致他們智力下降。“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

另外,孤獨就是社交稀缺。減肥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缺乏意志力。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專家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窮人做家長時更加不稱職。大腦自由才能成為合格家長。良好的教養水平需要足夠的帶寬、複雜的決策能力和自我犧牲精神。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Ⅱ 如何擺脫稀缺陷阱

改變心態,是逃離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稀缺心態,是環境造就的結果,有可能通過一些措施來加以改變。

首先,如何讓窮人拜託貧窮?窮人的稀缺心態,是導致他們無能的主要原因。因為,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

由於存在稀缺心態,窮人更容易發生一些失誤。這些失誤之所以難以避免,主要是因為缺少帶寬。因此,要注意加強帶寬管理,節省帶寬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帶寬可以構建。

其次,如何解決時間稀缺?規劃和管理好“帶寬”,稀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帶寬是一種核心資源,人們在為人父母、學習、強迫自己去健身、思考自身的人際關係時,都會用到。帶寬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做出的選擇。繁忙的人渴望擠出時間陪伴家人和朋友。就算勉強擠出時間,也無法體會其中的樂趣,因為心思在別處。時間表安排得最滿的計劃,不是好計劃。聖約翰醫療中心的例子很有啟發性。

對餘閒的處理,不僅與個人有關,與組織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亨利•福特的時間管理智慧,有很強的說服力:大約一個世紀之前,福特就認識到了工作時長與帶寬的關係,定下了每週40小時的工時規定,不僅出於利潤考慮,也包含人文情懷。研究表明,每週工作時間60小時以上,持續超過兩個月時,會導致生產力下降,產生拖延。科學研究反覆證實,睡眠不足的員工,其積極性更低,犯錯誤的機會更多。因此,組織可以富有洞察力。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Ⅲ 尾聲:警醒

本書最後指出:沿著稀缺的線索追溯,我們就能看到充裕、蕭條,是由我們在繁榮階段的行為所導致的;最後一刻的拼湊,是由我們之前幾周的不作為所造成的。

對《稀缺》的評論

《稀缺》一書有天才的創見,也沒有擺脫西方主流經濟學固有的侷限,其研究方法和思想觀點值得借鑑。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Ⅰ天才創見

我們認為,本書的天才創見得益於兩方面。一方面,主要作者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塞德西爾•穆來納森生於印度農村,7歲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獲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02年,29歲獲“麥克阿瑟天才獎”。這是一個跨文化、跨學科的學術背景。另一方面,穆來納森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於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同時,他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這證明了“實踐出真知”的基本邏輯。

書中對家庭教育剖析,特別值得我們思考。當然,不只家庭教育,學歷教育尤其需要重視。大中小學教育“帶寬”不足,帶有明顯的“管窺”機制,教師和學生普遍受困於“稀缺陷阱”,以至於“所擁有的就會比實際應擁有的更少。”同時,由於廣泛存在稀缺陷阱,大中小學生還產生嚴重的社交稀缺——社會化水平低——適應社會的能力嚴重不足。很多學生滿足於一技之長,無法融入社會應對三教九流,難以推動各行各業發展。

本書對消除貧困進行的初步設想和規劃,顯然不夠完善。值得警惕的是“窮人思維”,但消除貧困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真正扭轉“窮人的稀缺心態”,還需要一系列的相關輔助措施。部分陷入困境的沾化冬棗種植戶,還需要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有效破解好棗賣不出好價錢的“劣幣驅逐良幣”難題。隨著作者的研究探索逐步深入,還會有進一步的天才發現。我們期待,本書能激發思想者的行動力,做出各自的探索和貢獻。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Ⅱ 固有侷限

以“稀缺”為書名,並以西方主流經濟學稀缺理論為邏輯起點,先天不足。因為,資源是否稀缺有很強的主觀性。東方文化背景下崇尚節儉的生活方式,與消費社會不可持續地過度消耗社會資源的消費主義文化有著明顯文化差異,也與新世紀提倡簡約生活、保護自然的新理念相悖。

實際上,很多所謂的窮人並不窮,任何一個人必需的物質消耗畢竟有限,不過是受社會動力機制和社會心理制約。如果擺脫西方主流經濟學稀缺理論的桎梏,本書的效用和影響無疑會大大提高。在一些城市,住房大量閒置與價格高漲並存的矛盾,值得深入研究。當然,社會在不斷髮展,特別是共享經濟方心未艾,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本書提到的很多難題會迎刃而解。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Ⅲ 一點啟示

本書的理論,我們並不陌生。就是《莊子》中提到的“嗜慾深者天機淺”,道家學說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道家所謂“嗜慾”,正反映了人的心理機制。所謂稀缺陷阱,恰恰是莊子所說的“天機淺”。我們所欠缺的是用現代社會科學理論對傳統文化進行的當代闡發和描述,這裡給新國學愛好者提供了啟示。

當然,傳統的智慧,不只是中華文化所獨有的。書中提到,安息日是一個古老的傳統。人們在安息日不工作,不發郵件,不寫字,不做飯,甚至不能開車。猶太學者赫舍爾寫到:“安息日是上帝賜予的時間禮物。”可見,古今中外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越來越重要。

我們的理論

消除貧困是一個系統工程。突破稀缺陷阱,構建餘閒生活,需要系統科學方法。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中國古代典籍,有一個“象箸之憂”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簋,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裋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莎士比亞名劇《理查三世》中有一句名言:“A horse, a horse, my kingdom for a horse”。說的是“一顆馬蹄釘和一個王國的故事”: “失了一顆鐵釘,丟了一隻馬蹄鐵;丟了一隻馬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損了一位國王;損了一位國王,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丟了一個王國。”1485年,英王理查三世面臨一場關係國家存亡的戰爭。戰鬥開始前,國王讓馬伕備好戰馬。馬伕吩咐鐵匠給馬掌釘上馬蹄鐵。鐵匠釘了三個馬掌,在釘第四個時發現缺了一個釘子,馬掌不牢固。馬伕將情況報告給國王,眼看戰鬥即將開始,國王就就匆匆上了戰場。戰場上,國王騎馬衝鋒陷陣,英勇殺敵。突然,一隻馬蹄鐵脫落,致使戰馬跌翻在地,國王也重重地摔在地上,驚恐的戰馬落荒而逃。見國王倒下,士兵們四散奔逃,整支軍隊土崩瓦解。敵軍趁機反擊,俘虜了理查三世。國王在被俘一刻痛苦地喊道:“A horse, a horse, my kingdom for a horse”。這就是波斯沃斯戰役。這場戰役中,理查三世失去了整個英國。

我們用中國和英國兩個類似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社會生活具有系統性。任何一個人、一個社群、一個組織,如果長期處於的貧窮和忙碌之中,就會進入一個貧窮或忙碌的社會系統,其相關生活元素將與貧窮和忙碌相協調,包括話語體系、思維慣性、行為方式等就形成了相對固化的群落、階層和文化。所以,日以繼夜地長期固守在一個崗位上,對人的全面發展是災難性的。一個人,要想擺脫貧窮和忙碌的狀態,僅有心理調整還是不夠的,需要對自己進行全方位顛覆和改造。一個地區要想跨越發展,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創新。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作者: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 埃爾德·沙菲爾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 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原作名: 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ISBN: 9787213063497

價格: 56.90元

類別:經濟>經濟學理論 >其他經濟學理論

所以說,《稀缺》一書的理論還不夠系統完整。我們需要認真關注,為什麼很多孩子雖然考入了名牌大學,依然無法脫離其原始的階層。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龍、希望孩子脫離“窮忙一族”的家長,更加註重孩子的全面發展。推而廣之,一個單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要時刻注意保持開放性。

2018年7月31日凌晨一時三刻

作者丨太平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