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西方國家為何反而同情日本?(中)

日本間諜受明治天皇親自接見

開創世界先例

1644年大明王朝亡於李自成,滿清八旗隨即入關,問鼎中原。日本和朝鮮都認為,中華大地已經淪陷於夷狄之手。19世紀60年代,日本幕府第一次派代表團到中國來考察,其中有個成員叫做高杉晉作,在明治維新時擔任著名的“奇兵隊”隊長。他到上海書攤買書,問魏源的《海國圖志》有沒有?書店老闆說不知道此人此書。魏源的《海國圖志》寫好後,在中國無人問津,而在日本反倒成了暢銷書。書店店主拿出了一堆怎麼應對科舉考試的書給他。高杉晉作又要買抗英名將陳化成、林則徐的書,都沒有。高杉後來在日記中深為感慨中國人的思想和中華的正道相差太遠,中國知識分子陶醉空言,不尚實學。

“中華意識”之外,另外一種心理,我總結為“中原意識”。在中國周邊的中華文化圈子裡普遍認為,不管做得多好,都要入主中原才算功德圓滿。日本人也想,滿人佔得中原,我為何佔不得?我比你還更接近“中華”。日本人認為滿人是夷狄。甲午戰爭中的很多日本家書裡,父親給在前線當兵的兒子寫信時,往往都寫“我神州”、“我中華”,對兒子寄予了極大的期望,覺得這是保衛中華、保衛神州。

美國著名女星凱瑟琳·赫本的爺爺曾在日本傳教,是一個著名的醫生。他發明了一種眼藥水,將配方贈給一位日本朋友岸田吟香。岸田吟香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早年是日本的著名記者,拿到眼藥水的配方後,成了鉅富,到上海和漢口開設了“樂善堂”,這既是藥房,也是出版社。最早有關西方的政治、哲學、倫理等方面的書籍,幾乎都是樂善堂翻譯印刷成中文,並在中國以極便宜的價格售賣,以便普通人都能消費得起。樂善堂成為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間諜的總部。當時日本政府非常窮,根本沒錢為間諜們提供任何經費,所有的經費幾乎全是岸田吟香贊助的。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国家为何反而同情日本?(中)

明治天皇

這個日本間諜群,平均年齡只有19歲,甲午戰爭前平均在中國都待了三年左右。中國人的辮子要留很多年才比較像,這些日本間諜多把頭髮剃光,說自己是和尚;國話官話說不利落,就說自己是福建人。為了配合征服中國,他們到全國各地偵查,包括四川、雲南、西藏等邊地,有的打扮成乞丐,沿途乞討,一是節省經費,二是近距離觀察民情,很多人九死一生。他們的工作也做得極為詳盡:從渤海一直到山東下來的海岸線,他們撐著小漁船,打扮成中國漁民,硬是用鉛垂線測量個遍,畫了海圖。他們的情報,詳細到每個村莊有多少人、幾口水井,都清清楚楚。後來日本軍隊打進來時,參謀人員手上都拿著間諜們提供的精密情報。甲午戰爭,日本如果沒有間諜,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三名間諜還受到明治天皇的親自接見,這在世界間諜史上都很罕見,之前從未有如此公開的表彰間諜的行為,日本開創了先例。甲午戰爭爆發後,中國官方將這個日本間諜網全部破獲,絕大多數間諜都被處決。

這些日本間諜中,有一個非常著名,叫宗方小太郎,是一個學者型的間諜,後來的《漢報》就是他辦的。他給日本人規劃了整個甲午戰爭時期的宣傳基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日本在大連登陸後,到處張貼他起草的告示,題目就是《開誠忠告十八省豪傑》,大意就是中國淪陷很久了,我們來解放你們;滿清政權這麼腐敗,呼籲大家起來一起幹吧,“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唱義中原”,是中國非常傳統的套路,這種宣傳非常有效果。1894年10月,日軍進入東北的九連城,他們的戰地記者記下,當地居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些都是宣傳之功。而在日本接收

臺灣的時候,隨軍入臺的宗方小太郎在日記裡記載,當地“漁翁島”百姓前來請求保護,居然稱日本人為“大明國大元帥”!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国家为何反而同情日本?(中)

電影《甲午風雲》劇照

中國在操縱媒體方面

和日本有很大差距

甲午戰爭發動之前,日本本國的媒體開放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程度。在對外關係上,媒體甚至比政府更極端,更激進,認為政府應該對中國和朝鮮動武。政府猶豫不決時,媒體就不斷地抨擊政府,甚至鼓動彈劾。激進的媒體,是導致日本國策由穩健轉向激進的重要推動力。當時日本一家報紙《國民新聞》,就很尖銳地提出,如果政府屈服於中國的話,則國民將趨於“反動”,乃至大大的“反動”。所謂“日本人民被裹脅”的說法,是不對的,實際上日本打中國是民心所向。當然,這也跟當時日本的經濟不景氣等等外部因素有關。

日本駐國外的所有外交官,都精通當地語言,也許口語不行,但寫作能力大多好到可在報刊發表的程度。而大清國派駐海外的外交官們,絕大多數不認識ABC,在溝通中存在非常多的問題。甚至在外交手段方面,中國的表現方式也相當老舊。當時日本駐美公使慄野慎一郎是哈佛畢業生,精通英文。美國的國務卿叫葛禮山,這個人其實對中國還不錯。中日當時都對美國進行公關,中國公使楊儒選擇接近葛禮山的老婆孩子,估計是送點茶葉、絲綢等等。但慄野慎一郎不同,他天天去葛禮山辦公室拜訪,跟人家談國際大事,談日本對美國有多麼重要。日本從“公誼”下工夫,咱們從“私情”入手。

日本前外相青木周藏,當時被“下放”到英國和德國擔任公使,承擔一個艱鉅而重要的任務,就是在歐洲把輿論控制住。青木周藏是著名的外交家,極富經驗和全局眼光。在當時很多西方媒體向中日兩國提交隨軍採訪申請時,兩國政府和軍方都不批准。但在慄野、青木兩位公使的推動下,日本軍方最後同意西方媒體隨軍,隨軍記者達114名之多,還有11名現場素描記者、4名攝影記者。日本在戰爭中,也做了很多新聞策劃,比如讓西方媒體看日軍怎麼優待俘虜,如何照顧戰地的百姓等,通過歐美記者傳播到全世界。但中國不僅不允許隨軍採訪,還有兩個西方記者因為錯走到中方陣線,而被砍了頭,搞出很多

風波。甲午戰爭中的第三方報道,其實對中國極為不利。

當時中國自己的媒體表現也很差,大量偽造新聞。這不是政府命令的,而是自發的,因為大家都僅把媒體當成政治工具來用,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給公眾提供信息的渠道。比如當時中國的不少報刊上說“牙山大勝”,中國軍隊在朝鮮牙山取得重大勝利,其實是假新聞。路透社沒核實,直接轉發,結果淪為行內的醜聞,公眾信用也受到極大挫傷。假新聞多了,對中國的形象也造成傷害,後來當“旅順大屠殺”報道出來時,很多外國人首先是不相信的,因為之前的假東西太多。李鴻章甲午戰後訪問歐美接受《紐約時報》採訪,就說中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中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時十分吝嗇,只講部分真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日本外交官自己還寫東西,像美國公使慄野慎一郎,專門組織在美日本外交人員和學者積極寫稿,解釋日本為什麼這麼幹、日本代表了文明進步、中國威脅論等等,試圖影響美國輿論,效果很明顯。但我幾乎看遍了甲午戰爭期間所有的《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大報,沒看到一篇中國官方或者個人主動提供給美國公眾閱讀的資料。

審稿:楊強 於智超

校對:王玲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国家为何反而同情日本?(中)

劉公島客運中心地址:

威海市海濱北路101-2號(威海二中老校區北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