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伊稚斜是个怎样的人?

史事春秋


在阅读汉朝历史或者看有关汉朝的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游牧民族的身影,那就是匈奴,而伊稚斜单于是匈奴的部落首领。

伊稚斜公然发动了政变,将自己的父亲杀死,伊稚斜单于本来是军臣单于之弟,军臣单于死后,他打败了王位继承人,夺取了王位。

伊稚斜之前在位的匈奴首领单于都是对汉朝很友好的,因此在汉武帝之前的皇帝对待匈奴都是尽量和平,有的时候即便匈奴南下抢劫汉朝边境的城镇。

汉朝的皇帝也是采取怀柔政策,为了不和匈奴起冲突,当时还将汉朝皇室的女儿嫁给匈奴首领,避免两国起干戈,因此一直延续着匈奴和汉朝的和平的局面。

而到了伊稚斜继位以后,由于当时的匈奴军中大多数都是好战分子,不满于之前单于的和平政策,因此对伊稚斜很拥护,伊稚斜一直有很大的野心,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机会带兵南下,征服汉朝所有土地。

因此匈奴部落在这位好战的伊稚斜单于的带领下,经常南下掠夺汉朝的城镇,汉朝本来想和伊稚斜和亲,但是没料到伊稚斜根本不买账,还把汉朝送过去和亲的公主给活活烧死了。

伊稚斜狂傲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当时汉朝的在位皇帝汉武帝,汉武帝也决定了要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和霍去病数次出兵打击伊稚斜单于。

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到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十二年的战争彻底扭转了汉朝和匈奴两方的攻防格局,在卫青和霍去病两名天才将领的指挥了,迅速夺取了河南、河西两块军事要地,将匈奴的势力驱赶出了漠南。

而当时的伊稚斜带领的匈奴部落,虽然不断发动报复性战争,但是缺乏明确的战略方针,没有根本上改变被动的局面。

为了彻底击败伊稚斜,汉武帝在公元前119年发动了汉朝和匈奴战争史上最规模空前的大决战漠北战役。

这场战役是卫青和霍去病军旅生涯的巅峰之战,汉军投入兵力达三十万,大汉帝国以倾国之兵力北征,匈奴伊稚斜单于为了避锋芒,主动后撤到大漠以北,匈奴战士争先恐后逃窜,军心大乱,卫青抓住机会,纵兵追击,匈奴伤亡惨重。

经过这次失败,匈奴势力从此退出了河套以其以西一带,公元前114年(汉元鼎三年),伊稚斜单于死。


小聪历史客栈


在《汉武大帝》里,鸣镝所指,万箭齐发。”鸣镝响箭”几乎成为了伊稚斜单于凶残性格的标签。


但实际上真正的“鸣镝响箭”的主人,并不是伊稚斜。他真正的主人是匈奴的第二代单于冒顿单于。而响箭的真实名称为“冒顿鸣镝”。

匈奴一开始在草原上势力很小,冒顿单于正是利用了“鸣镝”,强化了族人对自己的服从性。他的“鸣镝”射向哪里,匈奴士兵的箭就要毫不犹豫地射向哪里,否则杀无赦。最终他把箭射向了自己的父亲——匈奴的第一代单于头曼单于。然后自立为单于,打败了东胡,开创了草原霸业。


但是冒顿单于这种“凭实力当单于”的优秀传统也被后来的匈奴单于们继承了下来。

历史上,伊稚斜单于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有野心,并且有能力的匈奴单于。他学冒顿单于一样,杀了自己的哥哥,夺了自己侄子於单的单于位子,原本也打算大干一场,但是他生不逢时,偏偏碰上了汉武帝刘彻。

伊稚斜原本是匈奴的左谷蠡王。他的哥哥军臣单于(《汉武大帝》说军臣单于是伊稚斜的父亲,是为了嫁接“冒顿鸣镝弑父”的故事。)和汉朝一直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

这其实并不是军臣单于有多友善,而是当时的汉朝南边有汉朝的南方有闽越国,匈奴的西方有月氏国。这些国家也在相继坐大,如果汉朝和匈奴之间相互打起来,这些小国便会趁虚而入。


但是随着军臣单于慢慢变老,局势实际上也在进一步发生变化,汉朝经过几代人休养生息,已经变得比以前更为更为强大。而且汉武帝刘彻即位,大汉国内形势稳定。

而匈奴内部却陷入了继承权之争的大分裂。军臣单于死后,伊稚斜打败了王位继承人、军臣单于的儿子於单,自立为单于。

逼得於单投降了汉朝,汉武帝封之为涉安侯,但是几个月后,於单却病死了。伊稚斜单于因为怨恨汉朝接纳於单,于是屡次派兵到代郡、雁门、定襄、上郡等地劫掠。汉武帝先后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对匈奴进行了进攻。


在於单死后的12年后,匈奴元气大伤,伊稚斜也死了,他的儿子乌维单于继位。匈奴势力从此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称为“漠北匈奴”。


炒米视角


伊稚斜是汉武帝时期的匈奴单于,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热播。许多人认识了这位和汉武帝进行了多次交手的匈奴单于,但是这部电视剧对他的历史进行了改编和加工,特别是套用了他爷爷冒顿单于的历史在他身上。使人们对他历史产生了误读,这里我们就从正史对他的记载来分析他的真正面目。

匈奴版“靖难之役”:叔夺侄位

在《汉武大帝》中对伊稚斜最大的改编就是将伊稚斜变成了军臣单于之子。而正史的记载中,伊稚斜应该是军臣单于的弟弟。

  • 匈奴四号人物: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伊稚斜是君臣单于的弟弟,在军臣单于时期受封左谷蠡王。根据记载,匈奴单于之下,设置左贤王、右贤王、左谷蠡王和右谷蠡王并称“四角”。都是匈奴最高级别的官员和贵族,大都由匈奴单于子弟出任,而伊稚斜的身份出任左谷蠡王是显然符合匈奴官制的。因此伊稚斜就是当时仅次于军臣单于和左右贤王的匈奴第四号人物。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大臣皆世官。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史记匈奴列传》
  • 叔夺侄位:而伊稚斜第一次出现在史书记载中,就是君臣单于死后,身为左谷蠡王的他起兵自立为单于,并且攻破军臣单于之子於单。而战败的於单逃入汉朝并归降,汉武帝封於单为涉安侯,但很快於单就死了。从这个历史记载看,伊稚斜发动了一场匈奴版的“靖难之役”,他发兵夺了侄子於单的单于之位。这场夺位内乱使匈奴产生了一定的混乱,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这场内乱时正值张骞第二次被俘虏扣留在匈奴之时,他正是借匈奴的这场夺位内乱才利用混乱逃回汉朝。

其後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军臣单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於单。於单亡降汉,汉封於单为涉安侯,数月而死。《史记匈奴列传》留岁馀,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史记匈奴列传》

扩大战争的强硬派

伊稚斜自立为单于之后,与汉朝敌对的状态没有改变,而且相较于已经在单于之位上坐了三十多年的哥哥君臣单于。伊稚斜是一个更加强硬的单于,他一上台就扩大入侵汉朝的规模,采取更加强硬的策略。

  • 丧师失地:在军臣单于死前一年,汉武帝派遣卫青等人收复了河套地区。这是汉匈战争以来汉朝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自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重新控制河套地区以来,河套地区一直是匈奴威胁中原的一个战略基地,而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军发起河南之战收复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对匈奴而言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耻辱,毕竟从冒顿单于开始,他们已经几十年没有丧师失地了。

  • 疯狂报复:伊稚斜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登上匈奴单于之位,为了扭转颓势,惩罚已经敢于主动攻击匈奴的汉朝人,他决心扩大战争规模,以强硬的手段作为失去河套地区的报复。因此他一上台的公元前126年夏、秋两季都向汉朝发起进攻,第二年再次从代郡、定襄和上郡三个方向各派出三万骑兵入侵,这也是自汉文帝十四年,伊稚斜的父亲老上单于派遣十四万骑入侵萧关以来最大规模的入侵行动。

伊稚斜单于既立,其夏,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馀人。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其明年,匈奴又复复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其众。《史记匈奴列传》

伊稚斜一上台就加大入侵频次,也扩大的入侵的规模,一次性出动九万骑兵分三路入侵的行动是他哥哥君臣单于在位三十多年中都没有出现过的。这也足以证明伊稚斜是匈奴强硬派的领袖,他一上台就代表着匈奴对汉朝的强硬对抗政策的扩大和加强。

生不逢时的单于

伊稚斜很强硬,但可惜他的对手汉武帝更强硬。本来汉武帝就没有打算与匈奴和解,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一直是他的梦想。在伊稚斜上台之前,他就已经主动进攻匈奴,如今伊稚斜上台后展开疯狂报复,汉武帝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汉匈之间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汉匈主力决战。

  • 从公元前124年开始,汉武帝加大了对匈奴的主动攻击力度,先是派遣卫青率军十余万出征朔方,击溃匈奴右贤王。同年秋,伊稚斜再次派兵攻击代郡作为报复,但是此时匈奴出兵只有万余人,可见匈奴的实力已经大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入侵行动了,此后汉军开始频频主动进攻。

  • 公元前123年,卫青再次领兵十余万从定襄出击,大败匈奴军队,斩首俘虏匈奴一万九千多人。匈奴实力再次受损。但是此战中伊稚斜俘获了在汉军中效力的匈奴人赵信,伊稚斜接受了赵信的建议采取远遁漠北的方式来躲避汉军的主动出击。让缺乏远征能力的汉军无法有效打击匈奴,而匈奴则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可以继续袭扰和寇边。但这也反映了此时的伊稚斜已经没有和汉军正面“硬刚”的实力了。

  •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领兵万骑出击陇西,斩首俘虏匈奴一万八千人。同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击,又斩首俘虏三万。这一年秋天,匈奴浑邪王又率众四万投降汉朝。至此河西一带的匈奴实力全面瓦解。

  • 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破解赵信为伊稚斜定下的远遁漠北的策略。采取用硬实力压制的方式,筹集了众多的兵马钱粮,主动越过大漠攻击匈奴核心区域。这也是汉匈之战的主力大决战,伊稚斜的单于主力被卫青大败,只带了百余人逃出。

漠北之战后,伊稚斜的单于主力实力大减,匈奴在这场汉匈对决中彻底失败,从此匈奴再不敢跨过大漠,史称“漠南无王庭”。伊稚斜可谓生不逢时,空有重现昔日辉煌的雄心,但是面对雄才伟略的汉武大帝,他屡屡失败,特别是西汉帝国几十年休养生息国策带来的强大综合国力是他无法抗衡的。

舔舐伤口的晚年

在漠北大战中惨败的伊稚斜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骄傲和强硬,于是他派遣使者到汉朝来寻求和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结束这场战争。

虽然最终这场议和因为汉朝提出的条件让伊稚斜无法接受,双方没有达成和议,但是漠北大战消耗了西汉帝国众多的资源,特别是天才将领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汉匈之间事实上已经停战。

而让匈奴帝国从强盛走向低谷的伊稚斜依靠自己的能力仍然控制着帝国没有崩溃。据史料记载,漠北之战中,率领数百人逃跑的伊稚斜一度与匈奴单于本部失去联系,匈奴右谷蠡王以为伊稚斜已经死了,于是自立为单于。后来伊稚斜找回本部,右谷蠡王主动归还单于之位。此后伊稚斜仍然在单于之位上坐了五年,而且顺利让自己的儿子乌维接班。由此可知惨败之后的他仍然可以控制匈奴帝国。


围炉品茗人


伊稚斜单于虽夺取了王位,但匈奴已非昨日全盛



《汉武大帝》中的伊稚斜

自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国名)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吞并其他部落之后成为匈奴族开始,这支古代游牧民族集团的全盛时期是公元前209—公元前128年。

伊稚斜单于的前任,即军臣单于死于公元前126年,而伊稚斜是打跑了王位继承人军臣单于的儿子,这才当上匈奴王的。



《汉武大帝》中的伊稚斜

根据史载,这个时期已不复当年了。匈奴在西汉初期可岀够风头,况且能让汉高祖刘邦吃苦头,并忌惮三分的也可称强大。

汉武帝时期,明面上汉匈开始了真正和平时期,暗地里汉武帝早已下定决心反攻匈奴,一雪前耻同时灭掉大汉帝国的心腹大患。

紧锣密鼓安排周全之后,便开始对匈奴的反攻,卫青、李广领命开始正式宣战。



卫青 李广 霍去病 出征匈奴示意图

大汉王朝此时已经变得强大起来,不可一世的匈奴早就拿捏不住了,伊稚斜单于就在这个时期夺权上位,难道不是“生不逢时”吗?

后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上留有英名的这些人,生生将匈奴赶岀了中原,而属于匈奴的国土几乎全沦为汉朝领土。

此后,伊稚斜单于所带领的匈奴,再没有能与大汗分庭抗礼的能力。

汉武大帝

伊稚斜单于是改写历史的人

据史载,匈奴军臣单于死了之后,伊稚斜打败王位继承人,即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夺取了王位。

那么于单去了哪里?

据文献记载,他向汉朝投降,汉封他为涉安侯,但在这几个月后便去世了。



《汉武大帝》中的伊稚斜

这说明,假若伊稚斜单于没有抢夺王位,继承人于单即位后,投降汉朝的可能性非常大,那汉匈真正的和平时期最起码要提前十几年。

所以,伊稚斜单于就是一个当王“生不逢时”,却改写了汉匈战争史的匈奴王。


果笑


首先伊稚斜是一名通过武力夺得王位的谋逆之臣;而且伊稚斜还是一名残忍嗜杀的君主;更是一名野心勃勃的君王。现在现代的角度来看的话伊稚斜就是一名狼心狗肺之徒,虽然有一定的报复和能力,但是做出的事情都是惨绝人寰的。不过两千多年前的社会情况毕竟和现代不同,至于伊稚斜到底是不是狼心狗肺就因人而异了。


伊稚斜谋夺匈奴王位

匈奴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秦始皇费了很大功夫修建的万里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匈奴来犯。由于匈奴属于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相对落后一点,但是文明的落后不代表武力的落后,他们个个能骑善射,用来打仗是再好也不过了,因此即便是强大的秦朝对真够也是十分忌惮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匈奴逐渐强大了起来,侵占了大汉很多的领土。不过汉景帝时期无为而治,于是就和当时的匈奴大单于握手言和,加之汉朝和亲,匈奴和汉朝一直没有大的冲突。大单于死后传位给了军臣单于,军臣单于死后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而伊稚斜是军臣单于的弟弟,他发兵打败了自己的侄子,自己自立为伊稚斜单于。所以伊稚斜是个篡逆之臣,他来位不正!


伊稚斜大力侵汉

伊稚斜之所以可以夺得单于之位,匈奴的主战派是立了很大的功劳的,正是由于主战派对军臣单于和亲政策的不满,所以他们才会拥立主战派的伊稚斜夺得王位。但是伊稚斜在位时期匈奴已经是国力不如以前了,但是依然挡不住他侵略别国的野心。

伊稚斜上位之后就对汉朝开战,汉武帝最开始还想急需求和,和匈奴继续建立和平共处的关系,但是伊稚斜哪里同意,这激怒了汉武帝,于是汉武帝一生致力于消灭匈奴,在几次征讨匈奴之后匈奴只得逃亡北方的草原地带,史称匈奴北遁。野心勃勃的伊稚斜最终被汉武帝摧毁了他开疆扩土的美梦。


伊稚斜残忍嗜杀

伊稚斜对自己的侄子以及反对自己的人非常残忍,对他们斩尽杀绝。当然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夺权之争就是你死我活的,你不杀别人,自己就可能被别人给报复,历朝历代参与王位之争的人都是如此。

但是伊稚斜对待很多无辜的人也是残忍无比的。汉武帝为了和匈奴重修和好,于是就送一位公主如何匈奴和亲,伊稚斜非但不同意,还活活的烧死了这位汉代公主,真的是太残忍了。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何况是一位和亲的公主呢?你不同意已经打了汉朝的脸了,所以伊稚斜残忍嗜杀。

所以伊稚斜是一名非常残忍而且有野心勃勃的人,为了利益不惜杀害自己的侄子以及反对自己的人。


唐朝的长老


话说,匈奴伊稚斜单于是一位合格的草原帝国领导人,他的威望和能力都是不错的,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他延续了匈奴一贯的对汉政策――对汉强硬!匈奴在他统治时期囯势之所以大幅衰弱是因为点太背,运气太差,遇到了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出了名的猛人

倒霉蛋伊稚斜单于剧照

伊稚斜本为匈奴左谷蠡王,当时卫青带兵击败臣服匈奴的楼烦,白羊王,夺取河套地区,汉朝在此设朔方郡,这是匈奴人对外作战的第一次大败,可谓是晴天霹雳!老单于受不了打击撒手人寰,趁着军臣单于去世,太子势弱,伊稚斜带兵击败太子於单夺取单于大位,这在草原上没有什么道德问题,当年冒顿那可是弑父杀光了兄弟啊,可见一个凶狠的民族选择领导人的方法也比较凶狠。伊稚斜不过是继承了其一贯的传统而已,於单这孩子也命苦,南下降汉,没几个月就死了。但当了单于的伊稚斜并不幸福,运气太差,南方的汉朝将星卫青已经崛起,后来的霍去病更是光亮划破长空。

  • 伊稚斜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用人不拘一格

赵信者,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以前将军与右将军并军分行,独遇单于兵,故尽没。单于既得翕侯,以为自次王,用其姊妻之

《孙子兵法用间篇》上说伊尹在夏,吕尚在殷,说的就是知道敌方情况的降人的重要性。伊稚斜能够重用赵信这种两边投降的人,并封为自次王,可见其胸襟气度不凡。赵信也投桃报李向单于献计曰“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无近塞。并帮助匈奴在漠北修筑赵信城,但汉武帝铁了心要匈奴的命,这条计策虽然最终没能使匈奴摆脱汉军的打击,也最终给汉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二 情报系统强于汉朝

汉庭准备发动漠北之战,匈奴竟然及时得到消息,并做出相应的部署

其明年春,汉谋曰“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以为汉兵不能至”。乃粟马发十万骑,私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幕击匈奴。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於幕北。

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用兵之法符合古之名将,致人而不致于人,以弱击强,以众暴寡,

汉军路线,部署,兵力分配,竟然一清二楚,并针对性的用死间之计,将战力相对较强的霍去病路支向东,以左贤王部与其周旋,伊稚斜亲率主力与相对较弱的卫青部决战,

汉大将军卫青剧照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

从后来的情况看,这个被捕的匈奴人可能是故意被捕的,他的使命显然就是为了带给汉朝“单于在东方”这个假消息。而伊稚斜本人则在西方幕后静静的等待最好的出击方向和时机,

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剧照

四 以逸待劳

在漠北以大量精兵待卫青部被霍去病挑剩下的四万人马(李广赵食其带走一部分并且皆失期)

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適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陈兵而待,乃以武刚车环绕为营,纵五千骑当匈奴。

以上可见伊稚斜用兵狡猾狠辣,有冒顿遗风,可是此时的汉军部队无论是军队纪律,还是武器装备,岂是鸟聚而兽散,茹毛饮血的匈奴可比的,打硬仗恶战匈奴人是比不过汉军的,再加上不世出名将卫青的精心打造,在两路失期的情况下,卫青带领着汉朝二流军团(霍去病挑剩下的)与匈奴大军大战一天不落下风,趁着天黑大风起,尚有余力纵奇兵抄匈奴左右翼。

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伊稚斜见汉军战力强大,匈奴没有取胜的希望,不得已丢下大部队溃围而去,不要以为丢下大军跑路是一件无耻的行为,事实上对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试想,如果伊稚斜被汉军俘虏,或者战死沙场,匈奴帝国的命运会怎样――消亡,分裂。投资学上说及时止损是一件大智慧,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断臂求生呢?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後。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馀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此战匈奴损失惨重,赵信城也被焚毁,匈奴大众以为伊稚斜战死,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后来伊稚斜归来,右谷蠡王自去单于号归于伊稚斜,按理说在有夺权传统的草原右谷蠡王没有必要在归还单于号,这说明伊稚斜有威望和手段。

此战过后伊稚斜并没有急于复仇,他认清了和汉朝的差距,尽量约束属下不要跟汉军交锋,从而避免损失,并足以维系匈奴对西域的霸权,在余下的岁月里一直致力于恢复匈奴的实力,扣留汉朝使者并尽量劝降,学习汉军的优点,到他去世时,匈奴有所回复,这些做法都是比较值得肯定的。

最后想说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既生伊稚斜,何生卫青霍去病!


阅史铭心


在他手上,匈奴人从强盛走向衰落;在他手上,匈奴人陷入了内乱。

匈奴人的袭扰

按照《史记》记载,伊稚邪是军臣单于的弟弟,他担任的是左谷蠡王,他起兵攻打军臣单于的太子於单,才得以继承单于之位。於单于是投降汉朝才得以幸存,但是於单投降汉朝几个月后,就病死了。伊稚邪由于是发动军事兵变得以上位,这种政治人物最喜欢的就是发动对外战争,在伊稚邪成为单于后,发动了对于汉朝的大规模袭扰运动。

在公元前126年,匈奴数万骑兵进攻代郡,杀代郡太守恭友,掳掠千馀人。此后在秋季,匈奴再次攻入雁门郡,杀略千馀人。在公元前125年,匈奴攻入代郡、定襄、上郡,各自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的袭扰使得大汉王朝做出了反击,汉匈战争正式打响

汉匈战争

公元前124年,汉军出塞,分三路: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高阙;苏建为游击将军,李沮为高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李息、张次公为将军,俱出右北平。

汉军出塞,大败匈奴右贤王,俘虏右贤王座下裨王十馀人,匈奴人一万五千馀人,牲畜数十百万。但是匈奴不服,匈奴万骑进入代郡,杀都尉朱英,俘虏千馀人。

公元前123年,二月汉军再度出塞。卫青出定襄,击匈奴,斩首数千级而还。四月卫青随即再出塞,击杀一万余人。到了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征战河西,摧毁了匈奴的西方势力。《资治通鉴》记载:霍去病担任骠骑将军,带着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攻击匈奴,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一千馀里,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馀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

在此后的汉军大出塞中,霍去病经过居延,小月氏,到达祁连山,一战俘获单桓、酋涂王,匈奴相国、都尉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三万二百级,俘虏裨小王七十馀人。

这一年,伊稚邪对于西方的匈奴人被霍去病打击的太狠,想要召集休屠王,浑邪王治罪,结果触使两人投降汉朝。从此河西被汉朝征服,匈奴的兵祸少了很多。

在公元前119年,汉朝发动了对于匈奴的大战,卫青和霍去病出塞,卫青在墓北遭遇伊稚邪,伊稚邪在和汉军的交战中,心生畏惧,最后逃跑,票骑将军逾居延,过小月氏,至祁连山,这一战汉军斩首一万九千,匈奴大败,卫青到达窴颜山赵信城,全军食粮,火烧赵信城。

霍去病俘虏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斩获七万四百四十三级。

伊稚邪单于在逃奔之后,当时的匈奴人甚至觉得伊稚邪死了,右谷蠡自立为单于。此后伊稚邪病死,他死之后,匈奴开始陷入内乱,匈奴也是在此之后陷入了衰落,历史上匈奴除了东汉初年的回光返照,此后陷入了沉寂,五胡乱华时的刘渊甚至都是休屠后裔。


人者仁义也


他是一个六亲不认、凶狠残忍、铁血无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的家伙,这点从他杀父篡位就能看出来。

并且还是一个好战分子,经常骚扰汉朝,还野心勃勃他最大的愿意就是征服汉人,让汉人的土地成为他的马场。

还不接受汉朝的合亲,把汉朝的合亲公主给活活烧死了,最后终于在汉武帝的雷霆之怒下走向灭亡。


阿杜谈古论今


首先,从他杀兄篡位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是一位残忍角色,为了自己的目的肯定会不择手段。

其次,伊稚斜还是一个好战分子,而且有非常大的野心。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可以带兵南下,征服汉朝所有的土地。


海学390


西汉强敌伊稚斜单于,草原枭雄之一,他是匈奴前任军臣单于之弟、在军臣单于死后,他发兵击败了自己侄儿军臣单于之子夺得了单于之位,威风一时。后被汉武帝得力大将卫青、霍去病击败,并死于汉军之手,匈奴也遭重创远遁漠北再无力与西汉抗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