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米格-31这样的高空高速截击机还有未来吗?

近卫步兵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未来了。

在米格25、米格31诞生的时代,是所谓核大战时代。

当时美国的杀手锏之一,就是采用高空高速轰炸机,携带核弹快速突破进入苏联领空,试图攻击大城市。

这种情况下,米格25和米格31就诞生了。

米格25和后来的米格31的特点,就是高空高速,体积巨大,装备大型雷达。

米格25可以迅速赶到敌人所在空域,攻击或者追击敌人的高空高速轰炸机。

米格25一般是发射远距离导弹,也可以用机炮拦截。

总体来说,米格25是专业截击机,用于苏联的国土防空。

它是防控网络的支点,装备大功率雷达,可以在地面雷达难以支持的情况下,自行探测广大的地区,符合苏联的特点。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国和北约开始出现了可以从低空高速突破的现代化战机,以及更厉害的巡航导弹。

当时米格25不具备拦截低空目标的能力,甚至雷达也难以侦测。

由此推出米格31,性能进行改进,提升了截击能力。

可惜,米格31也已经过时。

时至今日,所有米格31可以完成的任务,现代化的苏30多用途战斗机都可以完成。

而且,苏30还具有优秀的机动性,空战能力强于米格31。

苏30还具备强大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这是米格31早期型号不具备的。

那么,有了苏30就无需米格31了。

相反,有了米格31,还是必须装备苏30的。

这样,自然米格31会被淘汰掉,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萨沙


高空高速是个空域,其实F-22就是现在最强的截击机

准确的讲,应该是单纯的只追求高空高速性能,无视其他方面需求的截击机是趋于淘汰。因为现在战斗机发展趋势就是强调多用途性,多用途战斗机开始一家独大,单纯突出某方面性能的机型市场需求越来越少,连攻击机这一机型现在都没人去搞,更别说截击机这一战斗机中的分支。
作为最后的截击机,米格-31


其实就是部“会飞的S-300”,他意在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地区建立张空中防空网,来有效截击越过北冰洋来袭的美国战略轰炸机。
米格-31是属于牺牲机动性能,追求极限速度、飞行高度和航程。空重21.8吨,但是最大机内油箱容量可以达到24吨,可以单纯烧油开加力进行2.32马赫速度飞半小时。最大速度2.83马赫,升限2.4万米,推重比只有0.67。追求的是一流长跑过来,扔一堆远程超视距空空导弹,然后调头就跑,不跟你玩刺刀肉搏。

截击机诞生于二战,为突出拦截轰炸机而生。到现在专用的截击机没有人发展,但不代表截击这一战术已经淘汰,而是转由其他多用途战斗机执行。部分对于截击要求较高国家,在战斗机研发设计和采购选择时,也会相应提出些高空高速性选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台风和阵风战斗机。


欧洲之前也是有自己的专用截击机,那就是狂风ADV,由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发展而来,利用可变后掠翼最大后掠角时出色超音速性能进行截击任务。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欧洲计划联合研发设计战斗机时,法国达索已经在研发阵风战斗机,该战斗机设计时强调多用途性能,强调对地攻击能力,要求可以同时取代幻影2000、超级军旗、幻影F1等机型。但是身处冷战第一线的德国和意大利对于阵风战斗机超音速性能较差,截击性能不足,最终把法国踢出另起炉灶,推出台风风战斗机。

阵风战斗机采用的半埋皮托管式进气道布局非常省重量,但是不利于超音速飞行。冷战时法国位置相对靠后,截击需求相对较低,侧重多用途性不仅可以一机包打天下省钱,还更有利于竞争出口市场。
台风战斗机远距鸭翼,带吸附网的二维可调挡板式进气道布局等导致其空重比阵风重了将近2吨,不过也使的台风超音速性能非常出色,已经被证实可以不开加力情况下进行1.6倍马赫的超音速巡航。


而现在截击性能最好的机型实际上就是美国的F-22,实用升限超过2万米,可以进行1.7马赫的超音速巡航,1.6马赫情况下还可以进行6G过载的机动飞行,超音速机动性能极其出色。在演习中,F-22躲在2万米高空超音速机动截杀其他机型的案例非常多。实际上美国研发F-22的初衷就是“另类的截击”,为了可以溜过苏军前线战斗机群,去截杀后方的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
冷战时期,美国也研发了多款截击机,最著名的是F-106三角标枪。在60-70年代,美国先后试图研发XF-108“轻剑”(三倍音速截击机)和YF-12(SR-71黑鸟侦察机的截击机改型)。因为钱的原因取消,最终F-106被截击性能也比较出色的F-15战斗机给替代。


而现在作为最后的截击机米格-31实际上也在“不务正业”,他现在在升级米格-31BM,升级侧重于提升侦察、对地轰炸和反舰能力,比如作为俄罗斯的“航母杀手”十倍音速的匕首弹道反舰导弹的发射平台。
实际上我国当年的歼-8就是不折不扣的截击机,而现在歼-8的侦察型歼-8FR依然是我军体系中重要的空中侦察平台。

而在截击任务方面,我国最强的则应该是歼-20,第五代战斗机侧重的超音速机动性能、强大雷达航电、隐身本身就非常适合执行截击任务。


五岳掩赤城


高空、高速的截击机在未来还是需要的,但是想米格-31这种类型的专职截击机,肯定会被代替,因为他已经不适合现代、未来的空战需求了。


米格-31的的设计来源

米格-31截击机是在米格-25战斗机的基础上发现而来的。米格-31截击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80年交付部队。可能由于设计或者性能上不能满足当时的苏联,所以预计对米格-31进行改进。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升飞机航电系统,增强雷达的探索和远程高速侦查能力、扩大作战半径和油箱;第二阶段,改善座舱系统,升级航电设备,让飞机能够拦截隐身低空超音速巡航导弹。而第三阶段,预计是对武器系统进行升级,但由于苏联解体,没有按时完成。


米格-31的性能

一、米格-31的性能参数

米格-31截击机继承了米格-25战斗机的高速性,两台发动机,加力推力能达到303.8千牛,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83马赫,升限24000米,作战半径能达到72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1200米,降落距离800米。

二、米格-31的航电系统

在航电上也进行可升级。他的SBE-16“掩体”电子扫描相控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能达到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4个进行攻击。但是跟踪目标距离只有90千米。雷达搜索范围宽,能上视、下视水平方向能达到240°的大夹角。对红外特性也能进行捕获,有电子干扰能力。


三、米格-31的武器系统

米格-31截击机拥有8个外挂点,机身下4个挂点可挂4枚R-33远距离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或者4枚R-37远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两翼下方可各挂两枚中距红外导弹。拥有超远距打击,中近距搏斗功能。

米格-31以不适合今后空战需求

虽然米格-31在截击机中,已经拥有这不错性能,但是随着战机不断地更新换代。在这五代隐形时代,已经跟不上以后空战的需求了。现代新型战机都是综合型多功能的隐形五代机。如俄罗斯的苏-57、我国的歼-20等都兼有截击的功能,再去单独制造一款专用的截击机已经不适应今后的空战截击。

1.米格-31的气动布局还是停留在70年代的水平无法满足当今的隐形布局。

2.米格-31的航电设备虽然进行升级,但是由于当时空间的设定,在进行更一步的升级难度加大。

3.米格-31在起降上,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短距离起降,所需的距离太大!

4.米格-31在作战上功能单一,与现在的多功能飞机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俄为何选择升级米格-31

那为什么俄罗斯现在还需要对米格-31进行升级改进呢?这是因为俄罗斯没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更多的苏-57和苏-35这种多功能拥有截击功能的战机。


以后飞机发展的趋势

以后6代更新型的截击机,肯定也不会继承米格-31这种气动布局和这种类似专职的截击机了。它的发展趋势会往多功能、多用途等,气动布局会往无尾翼、垂尾,通过矢量推力发动机控制起降、方向,走隐形、高超音速或无人驾驶的形式。所以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米格-31这种高速单功能截击机。



谢谢阅读!如有认同“天明”观点请帮忙点赞或者关注支持!如有更多的意见或有不同想法请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讨论!


墨家荊天明


目前这个时代,专用的高空高速截击机,确实没怎么发展了。但是这个原因要搞清楚,是因为截击机不好,被多用途飞机取代了么?当然不是!那只是因为大家都没钱了,军队规模都有限,只能牺牲截击机这种防御单位,优先确保进攻手段,用多用途飞机凑合顶着就行!具体如何呢?





截击机作战目标,第一是对方航空打击平台,尤其战略轰炸机。到20世纪末开始,还包括巡航导弹。其次才是侦察机,以及其他飞行目标。截击机发展由来已久,二战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发扬光大是冷战。冷战美苏两超,军队规模巨大,对抗特别激烈!这些是大力发展截击机的原因。在此期间,美国空军搞出了F-102、F-106等。美国截击机大部分部署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地区,以及加拿大,少部分在东西海岸。这些截击机是"塞琪"综合防空系统一部分,受全美防空指挥中心控制,截击苏联远程轰炸机,也就是图-95。


苏联搞出的截击机最多,包括苏-9/11、雅克-25、苏-15、图-128、米格-25、米格-31等等一大堆。苏联有5大军种,最大是用核导弹的战略火箭军,以及陆空海三个,还有一个是防空军,(Противовоздушная оборона),专门干拦截西方飞机的活。防空军截击机各个时期至少2000架,配合1千多个防空导弹营——1万多部中远程防空导弹,把整个苏联领土,里外三层包裹得像导弹刺猬一样!美国空军轰炸机多,是厉害,但打起来真闯苏联领空,也得死掉绝大多数!



截击机为了拦截,最大速度快,携带空对空导弹威力大,射程远,但是为此截击机其他性能,比如灵活性、对地打击能力等,都不同程度舍弃掉。苏联面对美国轰炸机威胁重,把拦截之外的其他性能,都舍弃掉了,苏联截击机笨重,不能格斗,也不准备对地打击,就只能瞄准敌轰炸机、侦察机,打了就跑。所以苏联防空军还装备好多歼击机,跟截击机配合作战。美国空军的截击机也这样。而美国海军却不是,比如F-4、F-14都是以海军截击机的名目开始研制,就是为对付苏联反舰导弹轰炸机,但因为兼顾空战格斗性能,所以最后成为战斗机了。



现在世界上只剩下1个超级大国,而且大家经济都紧张,没什么钱,只能拿多用途飞机凑个数而已。未来,如果顶级大国之间,又开始冷战那种特别激烈的对抗,大家军队规模又开始飙升,那么专业截击机就会再次出现。当然,不会是当年2-3倍音速,2-3万米升限就算了,而是向亚轨道,甚至向太空迈进,速度会到达高超音速,使用超远程导弹、激光、粒子束等定向能武器!因为他们所要拦截的,是卫星、亚轨道飞机、空天飞机、高超音速导弹!所以那时,截击机依然会复活,并迸发出全新生命力!


军事作家陈曦


美军F–102“三角剑”截击机拦截苏联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

截击机这个机型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从1950年代开始由于重型战略轰炸机的出现,美苏两国为了在远距离拦截或者击落这些大家伙,都研制多型截击机加以应对...我国也有截击机就是“歼八”,当年就是高空高速拦截“逆火式轰炸机”的。
B–52A战略轰炸机,它出现之后就一直是苏联的梦魇,这飞机虽然飞行速度慢、笨重,但是航程太远、载弹量太多,沿着边境线飞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飞进来,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核蘑菇云笼罩的恐怖时代”,B–52所携带的核弹都是百万吨当量级别的...谁都害怕它实施核打击,反过来苏联的图–95也对美国构成了极大威胁!

战略轰炸机出现之后美苏两国为了不让它靠近边境,都开始研制航程很远的超大型战斗机,最好是在离国境线500公里之外就把轰炸机干掉才能消除威胁!要想航程远飞机的体积就要很大这样才能装更多的燃油,同时飞行速度也要快,否则不能快速的赶到轰炸机的航线上进行拦截。所以,截击机的体积都非常的庞大,并且要有高飞行速度。
图–128“大提琴手”截击机,与两名飞行员的身材对比现代非常的巨大,因为它本来就是图–98轰炸机改进而成的,目的就是要借用轰炸机大航程,多在天上飞一会。

苏联对于截击机是情有独钟的,因为国土面积太庞大了,早年间没有远程飞机,敌对势力想要窥探苏联腹地是很困难的,所以苏联将极其重要的设施都在这些人迹罕至、地图上根本不标明的地方修建...但是,二战还没结束美军就使用由B–29轰炸机改装成的RB–29开始侦察苏联,由于当时雷达不完善,也没有地空导弹,RB–29侦察机对苏联进行的侦察屡次得手。
RB–29算是美国第一代远程战略侦察机,将弹仓、机枪拆除,安装上多台侦察相机,凭借万米的飞行高度和3000公里侦察半径,早年间多次入侵苏联领空实施侦察活动。

到了1950年代末美军的侦察机已经升级换代为RB–57D、60年代升级为U–2;更严重的是这些高空侦察机让苏联极为头痛,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斗机升限根本达不到美国侦察机的飞行高度,也就没法将它们驱离或者击落。

为消灭这些讨厌的侦察机,苏联加紧研制出来了地空导弹...地空导弹虽然比较有效的限制了高空侦察机对苏联的侦察,但是B–47、B–52这类的核轰炸机威胁并无消除,况且地空导弹是“守株待兔”,苏联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渗透点太多了,根本守卫不过来...而当时的苏联战斗机只有小型的米格15/17/19,航程仅几百公里,滞空时间太短,没能力去拦截边境外飞行的轰炸机,所以苏联必须要有大型的截击机来应对美军的核轰炸机。


在西方眼里图–128就是野蛮粗暴的代名词,但苏联人则认为“能拔出脓,就是好膏药”!甭管我用啥,打下B–52就行。

总体来说苏联第一代截击机图–128、苏–11...等截击机就是体型大、滞空时间长,也没啥空战能力,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发现有入侵的轰炸机后迅速的靠近,使用粗糙的大型电子管雷达锁定庞大的轰炸机后,发射同样粗糙的大型空–空导弹,将轰炸机击落就算完成了截击任务,即是没击落也不恋战,由于苏联有了地空导弹和特大型截击机,美军的轰炸机和侦察机也确实消停了一会,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美军又研制出高空超高速侦察机和超音速低空突防的战略轰炸机,重新对苏联构成了压力。


U–2“龙夫人”之后,美军研制的SR–71以超过3马赫的速度对当时所有苏制地空导弹和截击机都构成了压力,迫使苏联研制出S–200超大型防空导弹和米格–25来应对。

米格–25浑身不锈钢,这在西方航空界的眼里是粗糙和落后的技术水平,但苏联人利用整合技术将它制造了出来,并且性能还比较优越,速度快的连“响尾蛇导弹”都撵不上,是SR–71的对等对手!由于它的出现1970年代美苏双方的“猫捉老鼠游戏”有趋于平衡,反过来米格–25的侦察型也同样可以侦察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战略侦察机由于只是照相,没有武器并不构成实质威胁,但1980年代出现的B–1B战略轰炸机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由于它采用低空突防的方式飞行,受地球曲面的影响和完善的电子战装备,苏联雷达发现它比较困难,而且导弹没有了火控雷达的锁定也没法击落它,米格–25由于雷达不完善,不具备下视能力,也很难发现低空、超低空飞行的B–1B轰炸机。

为了防止美帝战略轰炸机的渗透,苏联在米格–25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米格–31截击机,米格–31不但改善了雷达性能,还能更好的引导R–33远程拦截导弹,更主要的是飞机部分的使用了新型材料,减轻机身重量,具备了一定的近距离格斗的能力,可以更近的接近美军的轰炸机,甚至陆基发射的巡航导弹...完全可以打击B–1B远程轰炸机,它服役后美苏之间的突防与反突防又一次区域平衡。

但是到了1990年代之后随着新军事革命的发展,截击机这个机种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因为远程空射型巡航导弹的出现,轰炸机再也不用深入到苏联的腹地进行轰炸了,图片上B–52轰炸机下面那个像左轮手枪弹仓的是旋转发射器,它上面可以安装8枚远程巡航导弹,射程已经超过了2500公里,如果真的战争B–52在距离俄罗斯边境800公里外就可以发射,可以覆盖相当多的战略目标...这样一来米格–31没有了用武之地,总不能非常国境线1000公里外去拦截吧?况且自身也不安全。


基于防区外打击战法的发展和更精确的制导武器出现,俄罗斯已经不在发展截击机了,而是发展大型多用途战斗机,在航程上已经和大型截击机基本相同了,更主要的是飞行灵活性方面要大大超过截击机,截击机的任务完全被大型多用途战斗机所取代。
由于不拦截轰炸机了,米格–31目前的任务是“反卫星”,图片上米格–31机腹下挂载的那个就是反卫星武器,目前对它的性能还不清楚没法置评,另一个任务就是携带“匕首”高弹道导弹配合“逆火轰炸机”去打航母。

现在战机的性能越来越高,研制费用也是天文数字,在用途越来越贬值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已经没有必要再发展任务单一的截击机了,至于俄罗斯目前还不好说,国土面积太大了将来出现替代米格–31的截击机也不稀奇。


皇家橡树1972


脱胎于米格-25的米格-31,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飞行速度2.83马赫,作战半径720千米,实用升限24000米,续航时间3.6小时,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6-7小时。

包括最大飞行速度、实用升限、续航力等如此硬核指标,即便当下所谓的隐形战机都望尘不及,那些说米格-31这样的高空高速截击机没有未来的推文者,恕我直言,其思维依然停留在以前的知识层面上,没有窥探到预警机和防隐形目标雷达的出现,高空高速截击机待在体系内作战时,是战胜隐形战机的一大法宝。

原因非常简单,当空中预警机和地面防隐形雷达,发现来袭的隐形战机时,埋伏在2万米以上高空的高速截击机携带远程空空导弹,无需开雷达只需用数据链接收来自预警机或地面指挥所的敌方目标参数位置时,采取居高临下的攻击方式,发射远程空空导弹,就能将来袭的敌隐形战机临空打爆。

而敌方隐形战机由于实用升限的原因,飞不到高空高速截击机的高度,对高空高速截击机无能为力,只有挨打的份,此其一。

其二,利用高空高速截击机的优势,将高空高速截击机与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相结合,高空高速截击机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弹道导弹载机,或巡航导弹载机;利用高空和高速优势,在空中超音速状态发射时,能赋予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更大的动能和飞行距离,完成对地面和海上高价值目标的精确打击。

参考俄罗斯将米格-31高空高速截击机改成了能发射远程弹道导弹的“匕首”导弹系统,10倍音速飞行的弹道导弹,将对航母、巡洋舰、驱逐舰等大中型海上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由于飞行速度快,现有标准系列对防空导弹来袭的“匕首”反舰弹道导弹极难拦截。

此一时,彼一时,当下的读者不能老是停留在以前的知识水平上,得与时俱进;曾经有段时间,高速高速截击机无用论大行其道,如同有了空空导弹航炮无用论最终被打脸一样,隐形战机航炮无用论也被彻底打脸了。

高空高速截击机无用论,也将被现实所打脸,参考高空高速截击机在体系内作战是反隐形战机的有力武器,以及参考俄罗斯已服役的将米格-31高空高速截击机与弹道导弹相结合的“匕首”导弹系统横空出世,对水面舰艇所构成的严重的威胁。


国平军史


有未来。

任何国土面积广阔,防空压力巨大的国家,比如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实际上都需要远程重型截击机。

所谓截击机,就是利用大载弹量和大航程,牺牲自身机动能力,在地面的引导下以高速接近敌方入侵飞行器,用自身远程雷达发现敌军后发射拦截导弹,然后转身返航,下一批截击机补位继续进行拦截射击。截击机不与敌军战斗机进行空战,所以截击机实际就是一个远程防空导弹发射平台。

击落南朝鲜客机的苏15截击机:



强悍的米格31截击机:


美国就曾经发展有P61、F106、YF12等专业截击机,70年代之后因为航电大发展,截击任务被整合至F14、F15和如今的F22了。

美p61黑寡妇截击机:



美f106截击机:



欧洲战斗机中的狂风、欧洲战斗机也都能够承担截击机任务。中国以前有歼8项目,现在全部改为侦察。但是宽泛一些看,歼20同样可以承担截击工作。

苏联—俄罗斯的情况更特殊,东部西伯利亚地区广袤无垠,人口经济不足,驻扎重型战斗机不可能多,中西部若没有重型截击机则达不到截击任务要求,所以米格25/31的重型截击机因此诞生,足够完成对美轰炸机与远程飞航导弹的拦截任务。



所以俄罗斯依旧在搞米格41项目。也就是远程未来截击系统,大约是空天战斗机计划,对应5.5—6代战斗机。至于是否能够完成,则需要看俄罗斯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達州


当然有未来,而且越来越重要,随着高超音速时代的到来,这样的战斗机还会更加吃香。不过,米格31是肯定要过时了。如果我们宽泛的来看这个问题,其实F22和歼20、苏57都属于高空高速的截击机。

图为歼20和F22,实际上,这种超音速性能优异的五代机,就是高空高速战机。


为何出现高空高速需求

战斗机飞的更高、飞的更快,这当然是好事,可是在第二代和第三代战斗机发展高空高速作战飞机之后,第四代战斗机忽然转型成为了中低空格斗战斗机,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历史的背景。第二代战斗机,也就是米格21、米格23、F104、F105、F4等战斗机的时代,是世界开始进入超级大国核对抗的上世纪50年代末。

图为美国B1B超音速轰炸机,拦截这样的轰炸机,当然需要高空高速战斗机。

当时,远程投掷核武器的手段有很多,但是洲际弹道导弹和洲际巡航导弹的发展都才刚刚起步,虽然弹道导弹是最好的核武器投掷工具,但是作为当时两个超级大国来说,轰炸机依然是传统的核武器投掷载具。当时美国的B52轰炸机可以飞行15000多米高,而且飞行速度达到了0.81马赫的高亚音速,如果要对这样的轰炸机进行拦截,所使用的战斗机首先必须要飞行到一定的高度,还需要有超音速飞行的能力,而且为了赢取防御和反击的时间,拦截的战斗机必须要达到更快的飞行速度,比如2马赫。

图为俄罗斯图160轰炸机,他的最大飞行速度超过了2马赫,要拦截他,不飞2马赫都追不上。

此后,适合战斗机挂载的战术核武器出现,高空高速突防成为他们的秘诀,为了对付这样的战斗机,比如美国研发成功了F105战斗轰炸机,苏联就必须要研发出飞行速度比他更快、飞行高度比他更高的战斗机才能确保安全。

图为F105战斗轰炸机,美国想定的任务是他可以在和苏联的战斗中,密集的在前线快速往返,投掷战术核武器,迅速的把苏联浅近纵深内的军事集群消灭掉,发挥类似于如今中程弹道导弹的作用,但是在越南对地面防空导弹的过程中,他的表现差强人意。


为何放弃高空高速

但是后来,F105在越南战争中表现的很差,被击落了很多,世界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也许分秒必争的超级大国核大战永远不会爆发,但是战斗机必须要学会在中低空进行高机动作战,只有这样才能胜任随时都会爆发的局部常规战争。于是美苏都开始了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发,目标是针对第二代飞机虽然飞的快、飞的高,但是机动性差,在格斗空战中比较笨拙的问题,发展新一代战斗机。

图为F4战斗机,在越南战争中,反倒是电子设备齐全,机动性稍好的F4战斗机表现较好,这为此后的第四代战机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型第四代战斗机的要求是在中低空,在亚跨音速条件下(一般的格斗空战速度),可以作出大机动过载动作,适应格斗空战的战机。这个理论又被称为是能量空战理论,因为该理论对于战斗机的飞行能量储备要求很高,飞机必须在反复的变速、机动过程中,保持高度、保持速度,这样才有进行战斗的能力。在这个理论下诞生了美国的F15和苏联的苏27等第四代战斗机。

图为贝卡谷地空战绘画场景,在贝卡谷地空战中,以第四代战斗机F16和F15为主的以色列空军,大量击落了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1和米格23等第二代战斗机,拉开了时代变化的序幕。

现在我们明白了,放弃纯高空高速战机的原因是因为第二代、第三代战斗机在纯粹追求高空高速的情况下,成为了笨拙的飞机,作为一架战斗机来说,在空战中笨拙就是原罪,是必然要被淘汰的,这和当时的技术水平有关系,无法做出又快速又机动灵活的飞机。

图为歼20战斗机,他就是一种优秀的高空高速战机,有飞行员表示:一进入超音速对抗,就是歼20的天下。

第五代战斗机出现:新的高空高速高灵敏战斗机

然而这并不代表高空高速是过时的,他能够带来的突防优势、快速拦截优势依然具有很大的价值,毕竟作为截击任务而言,争取在最远的距离、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拦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过去的技术搞不出机动灵活的高空高速战机,但是现在不同了,其实第五代战斗机就是灵活的高空高速战斗机。

图为苏57战斗机,他可以挂载4枚射程500多公里的KH59MK2巡航导弹,加上超音速巡航能力,他成为对敌人纵深实施快速精确打击的利器,要拦截他,也需要高空高速战机。

众所周知,第五代战斗机有一个4S标准,也就是隐身、超音速巡航、先进战场感知能力、超机动能力,这4个S标准。隐身是第五代战斗机的基本特征,也是他们诞生的基本概念,就像是高空高速对于第二代战斗机的意义,能量空战之于第四代战斗机的意义一样,可以说就是隐身空战才造就了第五代战斗机。

上图为F35,下图为F22,F35明显比F22要短粗肥胖许多,不能超音速巡航、没有超机动能力的F35实际并没有达到五代机的4S标准,不算是标准五代机。

但是第五代战斗机里有两个S和速度有关系,一个是超音速巡航,一个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顾名思义就是能够以超音速的速度进行巡航,这不正是更快速的截击机的要求吗!以超音速进行巡航的意义就在于快速到达战场,快速进入空战,在更远的距离建立空中交战线,这就是高空高速的概念,这说明五代机一样强调高空高速。

图为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战斗机米格31,挂载着俄罗斯的高超音速导弹“匕首”导弹,高速+高超音速的组合,使得米格31真正成为当年美国想要在F105身上实现的目标:快速的发动对浅近纵深战役集群的打击,迅速消灭迎面之敌。曾经的截击机,成为了高速轰炸机。

但是高空高速意味着笨拙,正如有飞行员称:“进入超音速装态的苏27就像是拖拉机”一样,战斗机进入高速装态就必须要限制机动性。因为超音速下的战斗机一旦进行机动,机体承受的各种压力和机动过载将会大不相同,一个不小心要造成空中解体的。但是第五代战斗机不同,他强调具备超机动性,也就是超音速机动性能。

上图为苏35,下图为苏57,正是在超机动能力上的差距,使得苏57几乎可以肯定会在空战中压制F35。

五代机可以在1.5马赫下做出机动过载大于9G的机动动作,但是第四代战斗机只能做到不超过4G,最先进的四代半战斗机也只能限制在6G的机动过载,如果进入2倍音速速度,第五代战斗机还可以进行接近6G机动过载的动作,第四代战斗机就只能平飞直线了,轻易不要做动作。可见,第五代战斗机是一种在高速状态下进行机动的先进战斗机,飞的快、飞的还灵活,这自然就不需要对高速性能进行削弱和限制了。

图为歼20战斗机,他有鸭翼+全动垂尾+边条来提高机动能力,实现在超音速条件下的机动灵活。

因此,从第五代战斗机开始,新的高空高速时代又来临了,而且随着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出现,战斗机也终有一天需要进入高超音速时代,才能对那些高超音速飞行器/导弹进行拦截,所以高空高速不但没有落伍,反而愈发重要。


海事先锋


截击机作为一种机型没有未来,但是战机高空高速性能未来将更加重要。

二战结束后,为了拦截载有核弹的轰炸机,主要空军大国特别追求战机的高空高速性能,在上个世纪60年代涌现出一批以“双二”指标为核心性能的战机,如美国的F4鬼怪、苏联的米格25、英国的闪电、法国的幻影3等。

所谓的“双二”性能,就是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最大升限超过2万米。这些战机普遍拥有强悍的爬升性能和高速能力,主要作战武器是空空导弹,主要作战对象是对方的轰炸机编队。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战机都强调高空高速性能,但是“截击机”作为一个专用机型,却只存在于苏联的国土防空军中,其他国家都是作为战斗机使用。

但是受限于当时气动设计能力,这些追求高空高速性能的战机机动性能普遍不佳,而且在那个年代战机火控系统和配套的空空导弹性能不佳,致使这些战机在制空作战时不能达到预期。

美国F4鬼怪战机载越南战场上的表现证明这些突出高空高速性能的战机并不能完全胜任空战任务,空战典型的区间一般是在中空、跨音速阶段。

于是第三代战机某种程度上是对第二代战机强调高空高速性能的拨乱反正。第三代战机通过使用电传飞控、边条翼或者鸭翼等气动增升措施,着重优化跨音速区间的气动性能,弱化高空高速性能。至此,突出高空高速性能的战机正式走向历史的消亡,即便一代截击之王米格31,也再无接班之人。

但是,随着战机火控系统以及中距空空导弹技术的进步,超视距空战成为空战的主要样式,高空高速性能又重要起来。因为载机以更高的速度和高更的高度态势下可以赋予空空导弹更大的不可逃逸区,提高杀伤效率。

AIM120空空导弹包线图,可见载机速度越快、高度越高,有效射程就越大。于是,在第四代战机中,高空高速性能的重要性又回来了。

F22具有无与伦比的超音速机动性,气动布局重点优化1.5马赫以上时的气动性能,能够实现1.6马赫的超音速巡航。

虽然凭借先进的气动设计、电传飞控以及矢量发动机,F22在各种速度下的机动性都实现了对三代机的超越,但是最大的优势区间还是超音速领域。虽然截击机已经消亡,但是在先进技术加持下,F22是有史以来截击性能最强的战机。

不仅是F22,歼20在研制时也重点优化超音速性能,为了获得较低的超音速阻力,歼20使用了较常的机身和面积相对小的机翼。像F22、歼20这样的四代制空战机,即便不考虑隐身性能,依靠强悍的超音速机动性能也能远程吊打一票三代机。

下一代战机虽然还遥遥无期,但是根据未来空战趋势,战机平台性能依然会具备更强的高空高速性能,预计可以实现3马赫超巡,最大作战高度也将突破3万米,甚至是空天一体的飞行器。

总之,战机的高空高速性能并不过时,相反会越来越强、越来越重要。只不过,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截击机思路剑走偏锋,当时的技术能力无法保障其在拥有高空高速性能的同时兼顾制空性能,而后来技术的发展才满足了这种条件,这就是军事技术螺旋上升的一个表现吧。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实际上,目前的截击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像米格-31这样的专职截击机,除了高空高速截击能力,其余的亚音速机动,对地能力基本为0(不过米格-31搭配匕首还是有一定的反舰能力的)。另一种就是有其他用途的截击机,比如F-22,F-22既擅长亚音速也擅长超音速。F-14的截击能力很强大,它的打击能力反舰能力也很强。

米格-31过去专职截击机,但目前也开始搞打击任务,纯粹的截击机已经消失了

在了解这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这个问题,米格-31这样的高空高速截击机还有未来吗?我很明确地告诉你,没有未来。

不只是截击机会退出历史舞台,打击机也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必然的趋势,未来只会留下纯粹的真正的多功能战机。

为什么呢?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还停留在打击机+空优机来形成最初的体系。部分空军体量较大的开始由空优机转变为,空优机+多功能战机的体系,比如俄罗斯和中国。极少部分很早就开始了纯粹的多功能战机,比如美国,英国等。

但是目前为止,唯一成功的国家只有美国,他的代表作就是F-35。

了解F-35的人会知道,F-35是真正的全能战机,除了超音速性能较差。F-35可以承担其他的全部任务,F-35不仅能够做到常规的多功能战机能够做到的打击任务和空优任务,还能做到其他战机根本做不到的

F-35是真正的多功能战机,它可以承担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空军对于战斗机的任务,自身凭借数量就可以构建一个很健全的体系,其作战效能很强大,这是空优机+多功能战机做不到。F-35的能力简直是其他国家想象不到的。

F-35依靠 DAS锁定火箭,可以实现助推段拦截,图为F-35的DAS锁定猎鹰-9

F-35还可以参与到NIFC-CA中,因为其凭借先进的航电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CEC的平台

F-35能做到的只会更多,它是真正的多功能战机,可以说F-35自己就是体系,美国人在思路上再次走到了前方,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可能对我说的不以为然,因为各个国家有各个思路,没有人规定路子非要一样。我们需要知道,目前在航空上走在最前列的正是美国,所以美国人会比我们先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思路,实现思路。这就是美国在技术上的前瞻性。

其他路子不一定没有,但是美国的路子经过层层筛选基本上是正确的。

所以未来的纯粹的空优机,打击机都会消失,只会留下多功能战机,但是F-35始终是F-35,目前没有战机能够做到F-35那样,实现真正的全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