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白校女兵,五次大阅兵从未缺席

前苏联有部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的是一群美丽的女战士在二战中,与德国侵略者作战过程中一个个牺牲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79年前中国也发生过同样惨烈的故事,女战士不是5名,而是几十名(150人中近一半是女战士)。故事发生在1941年,地点在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唐县等五地交界的地方,今天被称为白银坨,这里隐藏着冀中军区的兵工厂和后方医院,也是白求恩在华工作时间最长的区域。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晋察冀根据地指挥员、八路军第115师政委聂荣臻(左三)在前线

晋察冀“抗日花朵”

1941年,在百团大战中惨败的侵华日军决定对我抗日根据地疯狂报复,几个月后,日本华北方面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了7万兵力,分南北西三路,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和八路军主力扑了过来,企图一举歼灭我抗日主力。我晋察冀军民发动了大规模突围战,战斗异常残酷激烈。

白求恩学校,简称白校,原名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成立于1939年9月18日。白求恩大夫亲自为学校编写了教材,为学生授课并作手术示范。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同志以身殉职,为了纪念他,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白求恩学校

这群女孩都是白求恩学校(以下简称白校)的学生,年龄都在十六七、十七八,家庭条件很好,有文化。晋察冀根据地女学生很少,这群女生来以后,给根据地增加了很多生气。1941年10月4日,白求恩学校接到晋察冀军区总部指令,第二天一早全体转移,第一军分区的部队将于10月5日前赶至花塔山,掩护白校转移。10月4日正是中秋节的前一天,学校决定杀一头猪,一来给全校师生提前过节,二来白校马上转移,这很可能是近期最后一顿热饭,对于天天吃小米、地瓜的白校师生而言,这顿猪肉实在是美味佳肴,她们把这顿饭变成了活泼的联欢会,欢声笑语,歌声不断。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这位帅哥就是在海军服役时的白求恩

幸运突围梯子沟

当晚多美好,第二天就有多惨烈。日军华北司令部此次下达的作战目标与之前完全不同,意图全歼八路军及其根据地,凡是敌人(指八路军)区域内的人,不论男女,全部杀死。10月5日早晨,白校师生背着学习材料、课本和简单的行囊出发了。他们分成两队:一队由校长江一桢带着往南;另一队两百多人,女同志约一半,由政委俞忠良带着,往西北方向走,前往花塔山北山。花塔山山路很窄,很多地方只能通过一人,俞政委告诉学生们,天黑之前一定要爬上山顶,摆脱敌人的追击,与掩护的部队会合。在那里,他们遇到了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的部队,大约700多人,来到这里的还有冀中军区后勤部人员,三拨人加在一起近三千人。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俞政委考虑女同志太多,实在走不动了,就和杨成武商议兵分两路:杨成武带作战部队到大平地村,吃完饭后连续行军一百多里,跳到狼牙山背面;俞政委带着女同志不再追赶,慢慢向南边完县转移。走之前,杨成武决定分出侦察连、二连、三连,由三连连长胡尚义带领殿后。一是掩护白校师生和后勤大部队转移,二是分散敌人注意力。到山顶后,由于战士们已经两天两夜急行军,又饿又累,疲惫不堪,大多数士兵一坐下就睡着了。胡尚义不敢大意,举起望远镜向山下望去,敌人的部队到处驻营扎寨,花塔山四周已经被鬼子包围,急行军两天,刚跳出一个合围圈,又进入了另一个合围圈。此时,敌人也发现了他们,从山下扑了上来,情况万分危急。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从地图上看,四周都是敌军,只剩梯子沟一条道。当地属于太行山区,在崇山峻岭间分布着大大小的沟,崖壁陡峭,优点是隐蔽,缺点是一旦被封住两头,很难再爬上沟顶,可能一个都跑不出去。眼见山下的敌人冲了上来,俞政委没有时间再犹豫,只能带着学生向梯子沟突围,胡尚义留下二连掩护。下山的道路异常险峻,要通过陡峭的崖壁,不时传来学生跌落的叫声。部队下山后,要沿着龙潭湖北侧的山路向东北方向的梯子沟走。阻击战之后,二连战士全部牺牲,敌人也沿着下山的道路追了下来。一个后方战士跑来报告,在石家庄子(今顺平县龙潭湖村)的后方医院里,有一批重伤员还没来得及转移。石家庄子在梯子沟外,如果要去抢救这批伤员,必须守住梯子沟的进口作为退路,一边要派人冲破敌人的防线,冲进石家庄子。胡尚义当时只有两个连队,必须用来打狙击,守住梯子沟的进口,救伤员的任务就交给了白校的部分师生们,其中就包括白校的党支部书记左克。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杨成武将军

女杰后人左克

左克原名裘振先,是辛亥革命烈士尹维俊和裘绍的小女儿,出生时因为母亲遇害而早产,父亲半年后牺牲。她的母亲尹维峻与尹锐志、秋瑾并称近代史中“女界三杰”。左克在孙中山的资助和亲友的照料下成长,1937年16岁时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左克,左是布尔什维克之意。和她一起学习的还有白校队长丁一,两人是情同手足的好战友、好姐妹。1939年10月,左克和丁一随军委卫校奔赴晋察冀前线,后来并入白求恩学校,在那里,她遇到了白校教导员王尔鸣,两人朝夕相处,最终成为恋人。当时边区正在闹疟疾,左克不幸染病,根据地医药贫乏,她还把自己的药分给了老乡,自己的病却迟迟没有好转。转移路上,左克身体已经虚弱到极点,王尔鸣跑到了左克身边,背起她就走。考虑到女生比较柔弱,胡尚义挑选了一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师生与三区队一起营救伤员,当叫到王尔鸣的名字时,左克也勇敢地站了出来。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1935年,左克(左一)与二姐裘振兰、大哥裘振钢与二姨母尹锐志(前坐者)在杭州合影

队伍随即分成了三队:救援队前往石家庄子救人;侦察连与三连快速抢占梯子沟口两侧的山地,一定要顶住玉皇庵扑过来的敌人,接应救援队;其余师生在王参谋带领下继续转移。后方医院的院子里到处都是重伤员,敌人的枪声已在不远的地方响起,伤员太多,人手不够,王院长一边安抚重伤员,一边安排轻伤员先转移。一些重伤员怕连累大家,坚决不上担架;医院秦护士正好赶上难产,院子里乱成一团。白校师生刚到,医院后面山坡上就响起了枪声,警卫排已与日军交火。白校师生掩护最后一批伤员撤出石家庄子,刚刚生产完的秦护士,行动极为不便,为不连累战友跳水牺牲。梯子沟战斗极为惨烈,负责掩护的战士边打边退,白校女学生抬着重伤员在沟里艰难前行。梯子沟只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此时白校师生最担心的是日军已经知晓他们的意图,派人从沟外到另一头围堵。黎明时,白校师生与伤员的队伍走出了梯子沟,负责狙击的侦察连和三连幸存的战士也追了上来,为了掩护白校师生,担任掩护任务的两个连一直战斗到黎明,伤亡超过70%,胡尚义连长壮烈牺牲。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师生浴血白银坨

从东北方向进攻的日军与我军在狼牙山附近交火,日军已经堵住了东撤的道路,上级命令王参谋指挥队伍突围。王参谋决定带着队伍去东北方向接应和指挥狼牙山附近的部队,他让侦察连周队长掩护伤员向南撤。王参谋带着部队走后,在道士观附近的玉米地里,白校大部分人经过一天一夜的奔波,又累又饿,一坐下来就顾不得寒气和露水,互相依偎着睡着了。殊不知,他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日军看攻下梯子沟入口非常困难,就去联系大台的日军,在梯子沟出口堵截。一千多日军围了上来时,白校师生正在吃饭。日军把机枪架在山口上,对着正在吃饭的白校师生扫射,机枪一响,学员们扔下碗就跑散;有的小女生被吓懵了,反而对着敌人机枪跑,身中数枪。关键时刻,俞政委和队长丁一(年仅21岁)带着十几个战士、十几杆枪顶在最前面,掩护其他学生、伤员突围,然而敌人来势凶猛、人数众多,根本挡不住。有的女同志中枪后,为了不拖累战友,直接给了自己一枪;突不出去的男战士为了保护女战友,与敌人贴身肉搏;更多的女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斗,用手抓、用脚踢、用牙咬……但终究寡不敌众,包括左克在内的150多名白校学生死在敌人的枪口和屠刀下,最小的只有15岁。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今天的白银坨,道路险峻依稀可见

躲在山洞里幸存的同志在敌人离开后,又回到这片浸染着鲜血的土地,看到左克同志牺牲在一个流水冲成的小坑里,身上有好几处敌人刺刀留下的伤痕,咬牙瞪目,满面仇很,紧提双拳,何等壮烈!王尔鸣悲痛欲绝,后曾多次到河北易县寻找左克的牺牲地和墓地。王尔鸣还写过一篇怀念左克的文章,在文中王尔鸣说,“1941年反扫荡进入紧张阶段时,左克交给我一张照片,嘱托如果她在战争中牺牲,要我于抗战胜利后,把照片寄给她的亲属,可知她早有英勇牺牲的准备”。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1984年,在左克牺牲地立左克烈士纪念碑,由王尔鸣选址

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左克的家人,王尔鸣非常自责,还曾写下过四句诗:风云雨露四十秋,先烈殷托竟未酬; 遗像三投三被阻,徙增拙笔写心疚。还有村民反映,曾在山下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女学生,她的手指几乎全折断了,两条腿也骨折了,七窍流血。村民们把她背了回来,很久才醒来,也许是不愿让满身血迹弄脏了村民家的床,执意不肯睡在屋子里,在屋外的柴堆上躺了一夜。第二天,村民将这名女学生送到了槐树清村就医,后来再也没见过这位女学生。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左克(右一)让王尔鸣转交的照片

将军晚年仍惦念

杨成武听闻白校师生遭受惨重损失的报告,立即联系大平地情报站的民兵,指示他们前往道士观掩埋遇难同志的遗体。大平地民兵完成任务后,向杨成武报告了那里的惨状:“山野里到处丢弃着被刺刀挑破的背包,乱纷纷的医学讲义,破碎的锅碗和女同志的头梳、发卡。遇难者的遗体,横七竖八地躺在石头间、草丛中。男同志的脑袋被敌人的大皮靴踩扁了,女同志被敌人野蛮地糟蹋后,胸部被敌人割的乱七八糟,惨不忍睹!”。杨成武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听完了白校学员遭受惨重损失的报告,我痛心极了……负责掩埋的民兵全都哭了,大平地情报站的同志们在向我汇报情况时,说着说着也哭了(电话汇报)”。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这里是白求恩学校学子遇难遗址纪念广场

79年过去了,150多条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七八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追求理想的勇气,看到了白衣天使对伤病员的爱与执着。白求恩走了,这些女战士也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和事业传承了下来。战争年代,白校培养了3000多名“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和平年代,陆军军医大学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发展壮大,建院迄今,培养了4万余名医务技术人才,在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面前总能见到军队白衣天使的身影!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图为白求恩医疗方队重走抗战路

原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于维国认为:“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做到连续四次首都阅兵不缺席(截止2019年已5次),不是因为学校有深厚的阅兵背景,也不是因为拥有高颜值的全军女兵资源,而是我们的前辈在70多年前,用鲜血和生命,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战争中,为我们书写了荣誉、铭刻了历史、夯实了基础、充盈了底气”。经过战火的洗礼,白校已经成为一面永不倒下的旗帜,革命军队中永不磨灭的番号。对于逝去的烈士,我们要永远铭记、学习她们!

为何五次大阅兵,这所军校的女兵从未缺席?

图为阅兵白求恩医疗方队重走抗战路,在顺平县白银坨纪念梯子沟突围战中牺牲的百余名先辈先烈

郜靖芳《道士观突记》

《杨成武将军回忆录》

白银坨景区陈列资料

王尔鸣《回忆左克烈士》

重庆卫视“追寻中国红”栏目《血色红花》专题片

2017年央视《新闻联播》清明节专题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