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

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


這是87版電影《倩女幽魂》中,寧採臣和聶小倩的定情詩。雖然人鬼殊途,卻演繹出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悽美絕戀。

詩中最後一句“只羨鴛鴦不羨仙”,被廣泛引用於歌頌愛情的文章中,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以至於,我們就認定這句詩就是本來面目了,其實這句是一句仿寫詩,原詩名為《長安古意》。

像這樣為人熟知的成語和名句,有很多都源於古詩,我們來一起看看他們的本尊真身。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1.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


曲徑通幽,是我們熟知的成語,意為彎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靜的地方,形容景色雅緻迷人。

曲徑通幽處,喜歡《紅樓夢》的朋友一定知道,這是賈寶玉給大觀園題詞的第一個景觀。

大觀園第一映入眼簾的是“白石稜嶒,苔蘚成斑,藤蘿掩映,微露小徑。”中國古典園林造景講究曲徑通幽,含蓄莫測,這就是“藏與露”“虛與實”的藝術。

“雖不喜讀書,卻有些歪才”的賈寶玉,將此景題為“曲徑通幽處”,得到清客們的一眾讚賞。

這句妙極的佳句,就源自唐代詩人常建的詩作《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兩句意境優美,親切有味。詩人讚美破山寺後禪院景色的幽靜,抒發自己寄情山水的隱逸情趣。歐陽修特別喜愛這兩句,想模仿幾句終究不成功。

蔣勳說:“大觀園是一個園林,園林本身頗能體現老莊思想。在園林中,它的路故意不做成直的,而是彎的,曲徑通幽,它讓你覺得園林是休閒和遊玩的地方。”

《遊園驚夢》也發生在園林中,曲徑通幽處,是杜麗娘的後花園,也是她夢中的春色如許。

古代的才子會佳人,一般發生在園林中。也有發生在寺中,當然不是破山寺,而是蘭若寺。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蘭若寺,是一處僻靜的荒郊野寺。在月光瀉地的夜晚,在蘭若寺借宿的書生寧採臣,耳畔傳來悠悠琴聲。撫琴的是一位白衣倩女,這位叫做聶小倩的女子在此苦苦等候已久。

寧採臣追隨琴聲,尋到聶小倩,由此開啟了人鬼相戀的序幕。這是《聊齋志異》中的一個故事《聶小倩》。

兩人在一幅畫上共寫一首詩,這便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只羨鴛鴦不羨仙”詩句。這句詩是從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長安古意》中化來,其中兩句為: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古人用比目魚、鴛鴦鳥比喻男女相伴相愛。《長安古意》表達了詩人不愛情毋寧死的愛情信仰。此外,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著名詩歌《自由與愛情》中,“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2. 拔山蓋世,相煎何太急


拔山蓋世,形容勇猛英雄人物力氣強大或志向遠大。這個成語出自《垓下歌》,全詩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的《垓下歌》作於劉邦軍隊困在垓下的時候,這首詩也是項羽的絕命詩。

力拔蓋世的項羽,是戎馬一生的絕世英傑。面對兵敗垓下的境況,“可奈何”“奈若何”嘆息連心愛的虞姬和駿馬都保護不了。驍勇自負的西楚霸王,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是在烏江邊拔刀自刎了。

李清照的詩詞“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對楚霸王項羽英勇一生的最佳讚譽。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說過了楚霸王項羽,再來看看一代梟雄曹操的兒子曹植,如何用一首詩來自救的。

自古有“生不願再帝王家”一說,為爭奪繼承權,常會濫殺無辜,骨肉相殘。

曹操病死後,曹丕由世子榮升魏王;同年,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成為魏文帝。不過,曹丕稱帝后,對爭封太子的曹植仍舊耿耿於懷。

曹丕怕曹植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召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否則就要除掉他。這就有了曹植的這首機敏而又悲憤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詩歌以豆萁和豆子比喻兄弟,豆萁煮著豆子,比喻親兄弟卻要自相殘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耳熟能詳的詩句,後來“相煎何太急”也簡化為成語相煎何急。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聽完這首詩,“帝深有慚色”。

臨危不亂的曹植,在緊急關頭點醒了曹丕,得以自救脫險。詩句的力量,擲地雖有聲,卻也感化於無形。

3. 淡掃蛾眉,傾國傾城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這是張祜所作《集靈臺》中的第二首詩,也是描繪楊玉環三姐的詩句。意為虢國夫人受到皇帝的寵恩,天剛亮就騎馬入宮門。嫌棄脂粉會玷汙她的美豔,淡描蛾眉就進去朝見皇帝。

略施淡妝的虢國夫人,似乎悟出了化妝的最高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要義,也表現出來她自詡美貌,不屑與濃妝豔抹的嬪妃、宮眷等俗者為伍的自信。

其實,這首詩借詠史以刺時,似褒實貶,生動地表現了虢國夫人刻意邀寵,工於心計,而又驕縱狂妄的心理。這種欲抑先揚的婉約寫法,效果比直露的冷嘲熱諷更加入木三分。

由此詩而出的成語“淡掃蛾眉”,常用來指婦女淡雅地化妝,並無貶義。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同樣是寫美人,李延年的《佳人歌》則表現出似貶實褒的意味。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中國古代有美女亡國之說,最早見於《詩經·大雅》中的“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佳人歌》全詩解釋為:

北國有一位美人,姿容舉世無雙,性情卓然出眾。

看她一眼城邦就會傾覆,再看她一眼國家就會淪亡。

縱然美人美到禍國殃民,可是一旦錯過就難再得到了。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李延年用欲揚故抑的寫法,似乎在提醒君王以史為鑑,實則是引動君王思美之心。其實,李延年的妹妹就是這樣一位絕世佳人,漢武帝也因此詩而覓得此佳人,李延年也因此更得漢武帝的寵幸。

從此詩而得的成語“傾國傾城”,後來多用來形容婦女容貌嬌美,由貶義詞轉變為褒義詞。

曲徑通幽處,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些常見的成語或名句都來自哪裡?

古詩詞語言凝練,是漢語濃縮的精華。我們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讀到了勵志的奮鬥精神;在“日光月華,旦復旦兮”中讀到了人們對人生和事業的憧憬;在“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中讀到了主人公對堅貞愛情的追求;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讀到了動靜皆宜的淡泊之美。

詩詞可以滋養心靈,給人以無窮的慰藉。讓我們在詩詞中,到達那夢想中的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