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陸贄一代賢相垂範後世

  

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 宣公陸贄一代賢相垂範後世

  陸贄,中唐賢相,諡號“宣”,後世稱其陸宣公。

  唐德宗時期有一個宰相叫陸贄,他嚴於律己,任何禮物一概拒絕。唐德宗勸他說,愛卿太過清廉了,別人送什麼都不收也不好,像馬鞭靴子之類的,收下也沒什麼關係。

陸贄回答說,一旦開了受賄這個口子,必定胃口越來越大。收了鞭子靴子,就會開始收華服裘衣;收了華服裘衣,就會開始收錢;收了錢,就會開始收車馬座駕;收了車馬座駕,就會開始收金玉珠寶。

  陸贄是嘉興人,他一生清廉,俸祿之外,分文不取,是為廉相。

  陸贄,公元754年生於嘉興,出生地相傳在嘉興城內甜水井,即陸齊望宅,大約是在斜西街東首。大曆六年(771)中進士時只有17歲。

  “陸贄讓人刮目相看是在唐德宗繼位後。德宗派特使巡視天下。陸贄大膽向渭南特使提出治國理政建議。”

嘉興地方文化學者於能說,陸贄建議用:

  • “五術”察看風俗民情,
  • “八計”考察地方官政績,
  • “三科”選拔才智出眾的人才,
  • “四賦”管理財政,
  • “六德”安定疲睏的人,
  • “五要”精減官員。
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 宣公陸贄一代賢相垂範後世

陸贄生逢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之際,特別是“涇原之變”,德宗逃往奉天,陸贄從駕左右,“此時天下大亂,陸贄逐漸顯露出他驚人的政務才能,機要彙總、軍隊調度、皇帝詔書、大臣奏章批覆,他都遊刃有餘。”

  “一日之內詔書數百,而陸贄才思敏捷,一揮而就”“莫不曲盡事情,中於機會”……史書對其才能不吝讚美。

  貞元七年(791)陸贄拜兵部侍郎,次年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宰相。

陸贄以天下為己任,自許“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執政期間,勵精圖治,指陳時弊。他向德宗建議,廣開言路,善於納諫,均節賦稅,體恤農民,加強吏治,獎罰分明,求才貴廣,考課貴精,文武並興,農戰兼務等主張,特別是在藩鎮叛亂之時,他規勸德宗下罪己詔,力挽危局。

  陸贄有《陸宣公集》(也叫《陸宣公翰苑集》)二十四卷流傳於世,對後世影響頗深。

於能覺得,陸贄是中國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無論是治國安邦能力,還是個人學養品德,都得到後世高度讚揚,“他的《陸宣公翰苑集》,成為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治國理政必讀‘教材’,被譽為‘經世有用之言’‘昭昭然與金石不朽’‘有足為萬世龜鑑者’。”

《新唐書》贊其思想“可為後世法”;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引用陸贄的議論多達三十九篇;蘇軾說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文辯智術“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出生在嘉興的宋孝宗更是陸宣公的“粉絲”,經常讀陸贄的文章,常和大臣一起探討陸贄思想,要求太子必須讀陸贄文章。

  於能說,“宋孝宗被史學家譽為南宋最有為的皇帝,應該也和他善於學習的精神分不開的。”

  雖然陸贄“仕不遇時”,但其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經世思想充分體現嘉興人“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人文精神,所以,於能認為陸贄對嘉興文化記憶有著舉足輕重的代表性意義。

  如何講好宣公故事,於能覺得,一方面要大力宣傳陸贄故事,讓更多市民瞭解這位“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的嘉興名人,激發愛鄉愛國情感,還要選注他的優秀文章或者段落,編輯成普及讀本,更大範圍地古為今用,弘揚其所包含的優秀文化傳統。

另一方面也可適當恢復和宣公有關的歷史遺蹟,比如宣公橋、宣公祠、宣公書院等,現有宣公路也要改造利用好,“無錫有紀念陸贄的宣公祠,作為陸贄家鄉的嘉興反而連紀念陸宣公的祠、館等都沒有,實在說不過去。”

  陸贄在嘉興留下許多遺蹟。東門外原有宣公書院,清代已不存。舊志記載,春波門西南一里南湖畔,有宣公讀書檯,光緒年間尚能看到“碑刻龜趺俱臥水中”。

  宣公橋,相傳是陸贄所建,宋張堯同《嘉禾百詠·宣公橋》詩:

  只因悲少保,功業敗垂成。

  往往橋邊客,今猶恨未平。

  明朝有人考證,“橋在嘉興治西。俗名慶豐橋。”

  朱彝尊在《鴛鴦湖棹歌》中說“宣公橋南畫鼓撾,酒船風幔拄鴉叉”,又注:“陸宣公橋在城東。”

  宣公橋在宋朝就已經是南湖一景,陸蒙老《嘉禾八詠·宣公橋》有詩:

  當時倉座倚鴻籌,清白堪封萬戶侯。

  陵谷已非家世遠,畫橋依舊水東流。

  1969年整治河道時,宣公橋被拆除。

  “陸宣公族裔遍佈江南,影響不凡,從前有‘江南無二陸’的說法,是說姓陸的都可以歸屬到陸宣公的名下。”陸明印象中,宣公祠原來在斜西街和安樂路交叉口,“文革”時被拆掉。“蠻可惜的。(宣公祠)南宋造起來的,陸宣公是有資格進文廟享受祭祀的。”

  宣公祠始建於南宋建炎三年(1129),屢毀屢建,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陸贄後裔陸鶴翔、陸頌襄等倡議重修,內有許多歷代石刻。

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 宣公陸贄一代賢相垂範後世

  “做宣公文章,可以把重點放在放鶴洲,陸宣公曾在此建宅園,養鶴放鶴,設放鶴亭,所以被稱為鶴渚。可以在放鶴洲增加陸宣公元素,比如放置雕塑,有特色一點可以養鶴。”陸明介紹,江南文人喜歡養鶴。

陸機臨刑前“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士大夫認為鶴品格高潔。另外,從“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也可看出,鶴是吉祥的象徵。  

  養鶴也是嘉興的傳統,從陸機陸雲到陸贄,直到明朝都能看到。當時城東有麟湖,有北山草堂,“多蓄鶴”,堂主沈棐更是號“百鶴”。“養鶴蠻好看的,訓練好了,放飛出去,到西南湖,拍拍手,飛回來。多好看。有人來參觀,可以解說陸宣公遺址,這是名副其實,陸宣公放鶴處的原址。”

  目前,嘉興城內尚有宣公路,環城河綠化帶建有宣公亭,設有宣公雕像。今年7月,嘉興火車站旁宣公弄區域提升改造已經熱熱鬧鬧地開始了。

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 宣公陸贄一代賢相垂範後世

  當年中共一大代表們,從上海到嘉興,出了火車站,走的就是宣公路、宣公橋,未來宣公弄區域將作為嘉興火車站區塊規劃的一部分,成為重現“一大路”歷史場景的一部分。

  據嘉服集團嘉興商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陸衛介紹,嘉興火車站區塊的改造中,大家所關注的宣公書院和宣公祠、宣公橋的元素如何體現,還在規劃考慮中。

  重建宣公橋,也為許多嘉興地方文化學者頻頻提及。“喚醒嘉興文化記憶”開篇報道中,崔泉森曾建議將東門橋(中山東橋)直接改名宣公橋,“前不久,嘉興市地名辦邀請我和一些嘉興地名學者,討論此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