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帽子大王"劉錫三的創業史

民國

民國

掖縣人闖膠東 在膠澳起步的商業奇才

十九世紀末期,還是小漁村和衛所佈防為主的青島,輕易落入了德國人的手中,這些外來人陶醉於東亞美麗的膠州灣,要把這裡建成遠東最大的港口和最美的城市,成為德國人在東方的樂土。

基礎建設離不開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當時的中國恰好能滿足德國殖民者的需求,近水樓臺先得月,膠東周邊區域的壯勞力們,為了賺錢養家餬口,紛紛告別妻兒老小,外出尋求生路。繁榮的經濟沒有國別之分,只有賺到的多少之別,大量飢腸轆轆的勞工,不在乎是否被殖民,都被新生的殖民城市——"膠澳"所吸引,一如今天的北上廣深,來到這裡打工,尋找發家致富的機會,圓著自己並不複雜的生活夢想。

就在這浩浩蕩蕩的打工隊伍裡,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年輕人,老家在掖縣(今煙臺萊州地區)沙河鎮灣頭村,為了給家裡省一口嚼頭,跟著沙河鎮的老鄉們外出闖蕩,到青島(當時的膠澳)賣膀子力氣賺辛苦錢。

民國

這個青年人叫劉錫三,大名劉佔恩,自幼家境貧寒,也沒有機會讀書識字,自然找不到什麼高級的工作崗位,當時膠澳各個國家的人非常多,因此也誕生了很多的外國餐館,劉錫三就在其中一家飯館裡當茶房的夥計,跑腿的小力伯。劉錫三雖然沒有知識,但是勤奮好學,在與外國人的接觸中,學到了不少日常英語,不會寫但是對話沒有問題。

這個小小的"成就",讓劉錫三看到了更多的前景,在這個難得的"口語"環境中,他開始有意識的提高自己外語水平,業餘時間也都用在學習上,這在當時的年代,是很難得的事情。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很快遇到"跳槽"的機會,通過朋友的介紹,他轉行進入一家美國人開辦的美清洋行,工作環境提高了不少。

沒過多久,勤奮努力的劉錫三就成為洋行正式職員,他的工作卻沒有什麼變化——到鄉下的農戶手中收購"草帽緶"(用麥稈一類材料編成的扁平帶子,用來編織草帽等的初級品)。草帽緶這種原始材料,洋行的收購價格非常低廉,經過洋行脫手運至國外經過深加工,再運回中國銷售,此時粗糙的草帽緶,已經變成了精美別緻的編織品,如草帽、挎籃等等,當然經過這一番"包裝",身價也高了多少倍。

為什麼中國人的錢要被外國人賺走?洋人這"一進一出"獲得的高額利潤,讓劉錫三有了自己生產草帽的想法。於是,他開始有意識的關注洋人在草帽方面的各種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幾年之後,劉錫三已經對草帽行業捻熟,洋人都認為他是行家裡手。

民國

牛刀小試 兼職合夥經營帽子小鋪

除了積累知識,劉錫三還積累了一部分資金,為自己的夢想啟程奠定基礎。那時候對兼職沒有什麼概念,劉錫三在供職洋行的同時,開啟了創業旅程。他與表兄弟合夥,在天津衛的估衣街租下了不大的門面房,一家叫做"盛聚福帽莊"的帽莊,在這個世界上誕生了。稚嫩的盛聚福資金十分有限,草帽的原材料仍然由劉錫三借洋行工作的便利條件,在青島當地採購,盛聚福在專門經營草帽的同時,到了秋季還要兼營棉花生意,因為草帽緶的原料不足。

一戰結束之後,美麗的膠澳又倒手給了東方壞鄰居,繼續作為殖民地。膠澳政局和環境的大變化,許多外國洋行遷往京冀地區,劉錫三跟隨工作的洋行一起,來到天津衛。盛聚福最初的幾年,生意興隆、顧客盈門,當然盈利也頗豐。

合夥經營,最重要的不是經營,而是合夥人。當劉錫三來到天津之後,與合夥人在如何經營方面,居然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最終的結果是一拍兩散,雙方結束了合作,將資產核算後分配各自散去。

劉錫三一分錢沒要, 卻如願分到了盛聚福的帽店生意,他決心憑自己的能力,把帽店做大做強,在九河通衢的天津衛實現自己的夢想。劉錫三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決定,他到洋行申請到了一筆貸款,這是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次負債,也是傾其所有的賭注。民國六年,1917年,天津法租界21號,劉錫三的帽店重新開張,"盛聚福"更名為"盛錫福"。

民國

嚴格把關 質量過硬 帽子賣到國際博覽會

這次更名,除了象徵帽店的新生,還有更加深刻的內涵。"盛錫福",打頭的"盛"字,是希望,帽店的買賣借個好彩頭;中間的"錫"字,是取劉錫三名字的中間一字;末尾的"福"字,則用的是劉錫三的乳名"來福"的"福",是吉祥如意的含義。按照古文《離騷》中"肇錫餘以嘉名"一句的解釋,"錫"與"賜"通假,因此"錫福"又有賜福之意。

後來,劉錫三為了防止別人假冒自己的商品,就在當地政府申注了商標,是三個帽子的圖樣呈品字形排列,叫"三帽"商標,放在"盛錫福"三個字下方,正衝著"錫"字,上下一連,正好是老闆的名字"錫三"。這招牌和商標起的可說是用心良苦。

當時的劉錫三,從店鋪開張起,就具有獨到的思維,他認為只有不斷地發展創新、大膽開拓,才能讓自己的產品高人一籌,屹立不倒。因此,他把大筆的資金用於採購先進的機器設備,在派員赴日本學習的同時,重金聘請技術高超的制帽和圖樣設計工藝師傅,還親自制定了嚴格的質量審核制度。

民國

劉錫三的工廠裡,生產的各式帽子,無論成本高低貴賤,從原料採購、加工生產直到成品出廠,每一道關口都有專門的質量檢查,確保賣到顧客手中的產品都是合格過硬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天津"盛錫福"總號在北京落地生根,後來又發展到南京、上海、青島、武漢等國內一線大城市,分店遍地開花。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以前,北京分號的貨品全部由天津總號供應,後來改由北京當地作坊貼牌生產,但是原料必須從總號採購,還要求工藝水平和質量必須與總號一致,否則一律不準上櫃售賣。

據說,盛錫福,還有"勝過西方,使其敬服"的諧音含義。不管怎麼說,劉錫三的帽子質量好、式樣新、價格實惠,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當時中國外貨橫行的商品市場中,盛錫福殺出一條路,爭得了一席之地,為國家民族工業的發展樹立了榜樣,也為中國人鼓舞了士氣,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1929年,在菲律賓舉行了國際博覽會上,盛錫福的帽子獲得頭獎,有"東亞草帽之冠"的稱號,可謂名至實歸。

民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