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樣說話,我真的不想和你聊天


有情緒時,發洩不是目的

解決問題才是

曾有家電影雜誌,做了一份問卷去問 16 位好萊塢的頂尖導演,受訪者包括斯皮爾伯格與李安。

其中有一題是:是否曾經在拍片時氣到亂摔東西,憤而離開現場?

16 位導演中,只有一位說他曾經氣到摔東西離場,而其他15位導演,回答大都是:生氣免不了的,但摔東西走人,這樣能解決什麼?


那位摔東西離場的導演後來也反思自己的行為,說生氣歸生氣,但不要太誇張,收拾殘局的,終歸是自己。


被激怒時,首先要想到的,應該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胡亂發洩情緒,這樣不但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往往還會讓局面雪上加霜。


你這樣說話,我真的不想和你聊天

©攝圖網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寫過:大多數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前段時間,一向好脾氣的何炅老師因為“發飆”上了熱搜。


因為在一檔節目的錄製現場,由於對比賽結果不滿,選手之間開始互懟,一位小鮮肉甚至一腳踢飛衣物。


何炅多次叫停無果後,撂下一句“我對你們很失望”,便離開了。


事後他解釋:我覺得他們在那裡吵吵鬧鬧的樣子很不體面,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以解決問題為前提,而不是以發洩作為自己唯一的選擇。

生氣時發洩怒火,是很容易就能做出的本能反應。

但在有怒氣時依然保持冷靜,且在語言上剋制地表達自己,在行動上積極去解決問題、平息局面,則是對一個人修養、智慧的終極考驗。



不加剋制地釋放情緒

只會使溝通變成災難

在一部名為《惡語》的短片中,那些曾被粗暴對待過的人,回憶起曾傷害自己的話語:

我造了什麼孽,才生出你這樣的兒子;

你就是個廢物;

說到底,你做什麼都遠不如你哥哥。

......

有的人已經年至耄耋,還能清晰記得,曾經遭受過的惡意評價。

口無遮攔地發洩情緒,會換得自己的一時爽快,但對於那些接受這些信息的人,卻可能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消解。


有人說,一個人有修養的標誌,是在盛怒時,也沒有說出那句最傷人的話。

赤裸裸地釋放自己的情緒,只會使溝通變成一場災難,更有甚者,會帶來無法逆轉的悲劇結局。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怎麼樣,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也就封閉了自我。


就像震驚全國的重慶公交車墜江案,15人無一生還。這場災難的起因,是乘客與司機之間一場情緒失控的爭吵。


女乘客坐過了站,在公交行駛時,她強行要在中途下車,司機不能同意,暴怒的乘客對司機辱罵,甚至用手機擊打,不依不饒。


司機用手隔擋,隨即車輛失控,拐入逆行車道,在躲避一輛小轎車後,墜入江中……


如果乘客儘快停止了責罵,沒有去擊打司機,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


如果司機穩定好情緒,在理智中停車,將爭端交給警察,也不會有15人命喪江底的慘劇。

......

很多時候,人們就像這位乘客一樣,一陷入生氣狀態,就無法再駕馭自己的情緒,淪為情緒的奴隸。


憤怒驅使我們去懲罰他人。不加控制地發洩情緒,會殺人。


因為不能控制情緒,大吵一架之後,一位妻子開車,活活將自己的丈夫撞死。


因為不能控制情緒,一位妻子在野生動物園強行下車跑到丈夫主駕駛外爭執,自己被老虎咬得體無完膚,還連累自己的老母親命喪虎口。


因為不能控制情緒,一位司機在與擋了他道的年輕媽媽發生爭執後,舉起了嬰兒車裡的嬰兒,將其活活摔死。


......


本來只是平心靜氣地溝通,就能解決的小問題,卻演化成一場場悲劇。


你這樣說話,我真的不想和你聊天

©攝圖網


他們盛怒之下的所作所為,早已偏離了他們原本的意圖。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把這種遠離目的、並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溝通,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當“異化的溝通方式”被逐漸放大,失控的情緒,就淪為殺人的工具。



生氣時的反應最見修養


人在日常的狀態下,常常會帶著面具生活,但在生氣時,卻很容易暴露自己的本性。

美國很多《財富》500強企業的CEO,在進行招募甄選、尋找合作伙伴時,常會使用“服務員法則”,來進行審查。

這個法則是說,如果一個人與陌生的服務員、清潔工等弱勢群體打交道時,一生氣就大打出手謾罵不絕,那麼,此人品質不佳,絕不可用。

一個人對陌生弱者的態度,反映了他人品的高度,也反映了他個人修養的高度。


在李敖和余光中這對宿敵的爭鬥中,余光中的表現則更勝一籌。

李敖常常在各種場合痛罵余光中,蔣經國去世之後,余光中為他寫了一首詩《送別》。

李敖罵余光中“馬屁詩人”,還給余光中的這首詩做了“補充”:


悲哀的馬屁,臭臭的馬屁,為你而拍,

悲哀的新詩,無恥的新詩,為你而寫,

親愛的朋友,辛苦的領袖,慢慢地走,

快了我跟不上,因為我是你的狗。

有人就去問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從不回應,這是為什麼?


餘沉吟片刻回答: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你這樣說話,我真的不想和你聊天

©攝圖網


面對別人的指責,不輕易動怒,這既是做人的修養,也是高明的處世智慧。


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

非暴力溝通


不輕易動怒,並不是要一味壓抑自己的情緒,也不是無條件地迎合對方的指責,而是要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派克說過: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裡,要想人生順遂,我們一定要學會生氣。

馬歇爾·盧森堡則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指出:

人們只有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專注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非條件反射地指責對方,他們才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他把這種真正有效的溝通方式叫做非暴力溝通,它也被人們稱作“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在實際運用中,要遵循這樣四個步驟:

描述事實:觀察所見,但不評價。


如你可以說出事實“她買衣服花了2000元”,而不是說出評價“她花錢大手大腳”。


表達感受:不要表達想法。


說出需要:讓溝通充滿愛意。


對於第二、三步,馬歇爾給了一個萬能金句模式:我感到……因為我......


前半部分描述了感受,後半部分表達了需要。


提出請求:不是命令。


如你可以對同事說:“你下次可以把資料整理後再給我嗎?”


而非:“我不希望你下次什麼都沒整理,就把資料發給我。”


你這樣說話,我真的不想和你聊天

©攝圖網


舉個例子,當一位妻子看到丈夫將臭襪子到處扔,很生氣。她可以發火、指責丈夫:

你怎麼老亂扔東西,我剛整理好的房間又被你搞亂了。

她也可以用非暴力溝通的技巧,更溫和巧妙地化解矛盾、表達需求:


我看到地上有你兩隻穿過的襪子(事實),我不太高興(感受),我想讓咱們的房子保持整潔(需求),你可以把襪子拿到洗衣機裡去嗎(請求)?

極有可能發生的一場家庭大戰,也許就在這種剋制、有技巧的表達中止息了。


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裡說:不順心的時候,你可以像瘋狗那樣發狂,你可以破口大罵,詛咒命運,但到頭來,還是得放手。

格局大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懂得得體地釋放情緒,能夠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生氣時,最考驗一個人的修養,能在有情緒時還不亂陣腳,合理地表達感受,提出需求,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溝通能力。

這不但是化解與別人之間矛盾的有效武器,更是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的人生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