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導讀: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自古以來幾乎每個朝代都會有貪汙受賄的腐敗分子,而史書上記載的貪汙腐敗卻是從隋唐開始盛行,也是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對官吏貪汙受賄進行整治。

為何在唐朝以前沒有對貪汙受賄問題進行整治,從唐朝唐太宗開始突然對貪汙受賄問題進行整治?從唐朝開始以後每個朝代為何貪汙受賄風氣依然盛行,不管皇帝如何打壓依舊滅不了這腐敗之氣,這其中“科舉制”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

偉大的變革,平民的希望——“科舉制”的誕生所帶來的利弊

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已經有了對寒門子弟不論出身,以才錄用的規定《梁書-武帝紀》:“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後,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到真正成型是在唐朝,並於宋朝完善,“科舉制”是中國古代下層人士晉升上層階級的唯一途徑。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科舉制下的考試


科舉制建立的源於加強中央集權打破原“察舉制”士族對人才選拔及壟斷:

在科舉制度建立以前封建王朝是以“察舉制”來選拔人才的,也就是說王朝官吏的選拔是由上級官員選舉推薦而產生,而皇帝只是在官員選舉推薦的幾個人中確定任用人員。這樣一來就會導致被選舉任用的官員感恩於推薦人,而對皇帝並沒有多少感恩之心,下面官員就很容易結黨,一但官員結黨將會對皇帝的權力造成威脅,這是皇帝最不願意看見的。

作為皇帝為了避免下面官員結黨營私,加強中央集權以及對官員的控制,在官員選拔任用上做了很多功夫。

從漢朝的“察舉制”、“徵辟制”從民間選拔官員,三國魏文帝時期建立的“九品中正制”由指定的官員考核民間人才,分九個等級錄用,到後來“科舉制”的建立,由皇帝直接從民間選拔人才,都是為了加強皇帝的集權及打破士族對人才的壟斷。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考生趕考圖


科舉制的發展、變革與利弊:

“科舉制”的建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逐步完善的過程,是打破上千年來封建制度下士族人才壟斷的制度。“科舉制”的建立並非那麼一帆風順的,自然會遭到士族集團的反對,任何一個制度的推出必然是對原有制度的打破,必然會遭到原保守派的反對。

從各種選拔制度的建立到科舉制的萌發,再到建立,完善雖然經過了很漫長的時期,但科舉制的建立開啟了開放考試,吸收寒門子弟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社會皇權的政治統治基礎,打破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同時選拔官吏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考生看中榜圖


科舉制的建立所造成的弊端:中國古代千年官吏貪汙受賄的腐敗風氣

有好的一面必然也有弊端所在,“科舉制”是從隋唐逐步建立形成體系的,一個制度的建立之初必然存在著缺點與不足。因科舉制的建立引導中國朝著迂腐的方向發展,禁錮了國人思想。讀書人不再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功名而讀書,讀書變得功利化,利益化。

科舉制的建立導致了官僚資本主義的興起,同時官場貪汙受賄的腐敗現象興起,為何會這樣?

  • 原因一:
  • 科舉制的建立使得寒門子弟有了晉升政權階級的機會,寒門子弟本身就缺少錢財,一但上升到政權階級難免會被上層統治階級紙醉金迷的生活所誘惑,進而生出貪汙受賄之心。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寒門子弟生活壓力巨大


  • 原因二:
  • 寒門子弟手中有了權力,那些官僚、商人資本家就會前來巴結,這些人看中的是其手中的權力,能為自己帶來利益。進而對其行賄,寒門子弟本就是窮苦出生,免不了部分人禁不住對金錢的誘惑,一步錯,步步錯,最終成為官場腐敗份子。
  • 原因三:
  • 士族同僚的拉攏誘惑,一但中舉進入殿試,那就意味著已經是天子門生,雖然現在還不起眼,但將來必定前途無量。而作為官吏士族之人必定不會放過拉攏將來皇帝紅人、朝廷重臣的機會,金錢利誘是其次,更甚者直接嫁女兒結為聯姻關係。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科舉考生小抄作弊圖


因此“科舉制”的建立擴大了從唐朝開始官場貪汙受賄的腐敗現象,唐太宗李世民也發現了這個弊端。在公元622年“科舉制”正式建立,當時還是高祖李淵當朝,由於“科舉制”還處於創立初級階段,有很多弊端,其中對官場最嚴重的就是貪汙受賄的腐敗現象。到了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李世民為了防止官場貪汙受賄的腐敗現象擴大化,進而影響到政治權力的穩定,下了很多功夫。


唐太宗整治官吏貪汙受賄的腐敗風氣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因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於是釣魚執法,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有一個刑部的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得悉後想要殺掉他,想以此來震懾那些貪汙受賄的官吏,後來因為民部尚書裴矩勸諫這才對其重輕處罰。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其實李世民釣魚執法的目的並非是誘其犯罪,而目的只是放出整治貪汙受賄官吏的信號,以此來震懾那些貪官汙吏,為何這樣說呢,其實從整件事的發展過程就可看出。

第一步讓自己身邊人去賄賂官員: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是為了拿住官吏受賄的證據,最好的做法應該是派人暗中收集,而不是讓自己身邊的人去誘賄,這不等於告訴大家你們都注意點,我李世民在引誘你們受賄犯錯嗎。李世民不傻,那些朝堂大臣也不傻,所以從李世民派身邊人去引誘官員受賄就是在告訴大家都收斂點,別太過分。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資治通鑑-唐紀》中李世民釣魚執法整治貪汙受賄官吏


第二步“新官上任三把火”抓住一個人作為典範重處,震懾貪官汙吏埋下心錨:

有個疑點,就是唐太宗誘惑了一大圈居然只有刑部的司門令史收受一匹絹帛,唐太宗就要將其處死。司門令史這官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如果太大不好處理,甚至會責怪太宗釣魚執法,不好弄。如果官太小有不能起到震懾作用,而這個司門令史就正好合適,於是就拿其作為典範案例處理。

另一個隱藏的目的:李世民作為新一代皇帝,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把火燒的就是貪官汙吏,同時李世民得位不正,要掌控整個朝堂就要整治前任皇帝的弊端,而貪官汙吏是最好的整治理由。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電視劇裡的唐太宗


第三步裴矩諫言,太宗重輕處罰:

既然是要震懾貪官汙吏,自然要有對貪汙受賄的官員進行嚴處,但李世民的處罰太過於嚴重,又加上這是李世民引誘其貪汙受賄。出於對太宗皇帝處理過激的考慮,裴矩諫言太宗皇帝處罰過重,太宗皇帝自覺處理過激也就從輕處罰。

雖然唐太宗在處理貪官汙吏的手法上太過激,最終還是從輕發落,但此時已經在朝臣中埋下了心錨。以後那些貪官汙吏在貪汙受賄的時候,心裡都會有太宗皇帝釣魚執法的陰影,也算是對貪官汙吏的一種震懾。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整治科舉制的建立,所導致的唐朝貪汙受賄現象

皇帝欽定科舉第一名圖


結語:

一個制度的建立能給社會帶來好的一面,同樣也也會伴隨著不好的一面,有利有弊,科舉制的建立也不例外。科舉制讓寒門子弟有了榮登朝堂的機會,從此流傳著一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佳話,打破了豪門士族把控官員的局面,但也無法避免考場徇私舞弊,同時擴大化了朝堂貪官汙吏,使得從唐朝開始以後上千年的歷史中貪官汙吏盛行。這是無法避免的,只能當權者,盡力去管理,彌補制度下的不足。

而唐太宗的高明之處:整治貪汙受賄的腐敗現象,卻不採用強硬手段,畢竟這是科舉制帶來的弊端,但又不能不解決。因此表演了一場整治貪汙受賄的釣魚執法大戲,即震懾了那些貪官汙吏讓其收斂,又保住了選拔人才的科舉制。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梁書-武帝紀》、《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