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作者:介庸(加拿大华人历史研究学会)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我在向团友讲解巴克维尔的历史故事

我刚刚来到加拿大的时候,听了很多人讲: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相当艰苦,受尽歧视,猪狗不如,三餐不继,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今天我带一个旅行团来到淘金古镇巴克维尔,这个古镇非常完整地保留了淘金时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华裔人口在该镇一直占据1/3至1/2,大量的档案资料和实物可以让我们瞭解加拿大华人早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状况。

1858-1866年淘金热时代,新西敏市(New Westminster)是行政管理中心,维多利亚市(Victoria)是物资供应中心,下面所讲的巴克维尔(Barkerville)是金矿开采中心。

1858-1861年,早期黄金开采主要在菲莎峡谷一带,后来发展到整个卡里布(Cariboo)地区。在这个地区出现了一个芝加哥以西,旧金山以北最大的城市-巴克维尔。今天,巴克维尔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址,该镇共有125座历史文物建筑,讲述着当年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1860年秋,矿工约翰·罗斯(John Rose)和本杰明·麦当劳(Benjamin MacDonald)在鹿角溪(Antler Creek)发现了黄金,大批淘金者闻讯而来,蜂拥而至的人群很快就填满了整条鹿角溪,期间更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人员伤亡。一位人称“荷兰彪”(“Dutch Bill” Williams Dietz)的矿工,在西南部地区一座光秃秃的山脚下,发现一条非冰川切割形成的小溪中,有大量的黄金。后来证明,这条河是蕴藏量最丰富,最有开采价值的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威廉·彪利·巴克(William Billy Barker)

金脉矿床带。一开始,“荷兰彪”还被矿工们认为是骗子,说他夸大其实,但当矿工艾博特(Abbot)挖开一层蓝色的粘土时,惊喜地发现了一层蕴藏量丰富的金矿。此后,该溪以“荷兰彪”的名字命名为“威廉溪”(Williams Creek)。消息传开之后,这条河很快又被人海填满。不久,另一位来自英国苏格兰的矿工威廉·彪利·巴克(William Billy Barker)也来到卡里布地区淘金,但在布莱克杰克峡谷(Black Jack Canyon)两次挖竖井探矿均告失败。心灰意冷,意兴阑珊之下,威廉·彪利·巴克决定前往威廉溪的下游碰碰运气。

1862年8月20日,他在那里打了一口40英尺深的竖井,挖出了30750安士黄金,从此他声名远播,那个地方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巴克维尔(Barkerville)。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巴克维尔街景

当时的巴克维尔可说一夜成城,矿工们蜂拥而至,简陋的小木屋和帐篷到处林立。很快这些小木屋和帐篷就被圆木建成的大房屋取代。镇上有公共场所、杂货店、餐馆、运输公司及其他商铺,还有舞厅和酒店。华人居住和华商营业集中在该镇的东部,称为“唐人街”。因为华人养家禽都是放养,白人的马车不到唐人街来,怕惊吓到马匹。当时华人占该镇总人口1/3,唐人街的范围也是占1/3。巴克维尔的华人社区是一个管理得当,秩序井然,与白人关系融洽友善的社区。

为了方便工作和看管各自的地盘,大多数矿工都带着粮食和日用品,住在工地,只有他们的家人和商人居住在镇上。当粮食和日用品用完之后,他们就到巴克维尔去购物。矿工们也时常到巴克维尔消遣和娱乐,有家庭的就回家与家人团聚。巴克维尔可以说是矿工们购物和娱乐的中心。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赫蒂姑蒂舞女(Hurdy Gurdy Girls)

那时的巴克维尔社区富裕、兴旺。男士们只要花一块钱就可以跟闻名的赫蒂姑蒂舞女(Hurdy Gurdy Girls)跳一只舞。赌博、酗酒、赛马、夺奖争斗的游戏空司见惯。镇上还有教会、公共图书馆、剧场。那时,当地的物价非常昂贵,一元只能买到一磅面粉或糖,而在维多利亚(Victoria)只需要20仙就可以买到这些东西。

华人之间互相照顾,彼此借钱赊账,生老病死都可以得到社团的帮助。那时的人口难以统计,因为许多华人和白人一样,都是过客式矿工,停留在巴克维尔一段日子便离开。根据权威资料估计,在1862-1870年之间,共有十多万人次到达过巴克维尔。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水车淘金示范表演

根据记载,“华人矿工”在1861年已到达威廉溪的附近。当年列治菲黄金出产管理委员会(Richfield Gold Commissioner)档案记载:1861年,曾有27名华人矿工申请了在威廉溪附近淘金的执照,1862年,又有24名华人申请了执照。当“彪利”巴克(Billy Barker)获得巨大财富的消息传出后,大批华人矿工、劳工、华商都从各地涌入卡里布矿区威廉溪附近,还有其他华人从维多利亚和内陆地区的各大、小城市,长途跋踄来到巴克维尔,寻找财富。他们到达后,都聚集在唐人街。当时的唐人街很兴旺,大街两旁,华人的商铺林立,华人住宅分布在商铺的后巷和唐人街的尽头,在唐人街东边的山坡,还有华人耕种的梯田和菜园。

除了依靠淘金过活的华人矿工,有些华人在外族金矿公司打工,也有些人在锯木厂做杂工,在马车运输队运货,当时的排华现象还不太明显,很多外国人都愿意雇用华人,因为华人勤劳,甘愿接受最低的工资,不管工作有多艰苦,只要有工做,他们什么都愿意承受。当时也有些华人在杂货店当伙记,做记账管理,也有在中餐馆当厨师和企堂(服务员)。还有些华工到树林里砍树卖柴给商店,到河里挑水卖给商店和住户使用。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春节期间张灯结彩

当时在唐人街做生意的华人商铺中,广利行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根据记载,广利行总部在广州,它在香港、三藩市和维多利亚设有分店。中餐馆、洗衣店、药材店、旅店等都可以在唐人街找到。

1863年,洪顺堂(洪门致公堂的前身)在唐人街成立,洪顺堂除了帮助会员收购黄金,还充当银号,让矿工存款,也代他们把钱汇回家乡,还时常替他们收信和写信,幷代他们寄信回家乡。

1868年9月6日,一场大火令唐人街毁于一旦,房屋被烧毁,财物损失惨重。估计广利行的损失高达4万元,成为当时巴克维尔火灾第三大损失的商户。洪顺堂也被烧为平地,经过几番努力才在1877年重建大楼,重建的楼宇比以前更大,宿舍房间也增多,该楼的北边空地又建了“太平房”,以安顿一些病入膏肓,临终而没钱回乡的会员。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加拿大第一个洪门致公党总部

随着时间的流逝,唐人街出现了其他华人组织,计有爱莲公所、会城工会、黄氏乡情会、明义堂、育思堂等。这些堂所都是由同乡乡里组成,旨在让乡里有一个地方聚会,交换乡情,互相扶持和照顾。爱莲公所是周氏堂所,多数会员来自中国广东开平县。爱莲公所和会城工会都设有“太平房”,为乡里服务。这些华人社团经常联合庆祝节日,拜祭祖先,料理客死他乡的亲友丧事,保持对外的友好关系。据说在卡里布黄金热时期有6000多华人到达过该地区,也有3000多华人到巴卡维尔附近淘金,华人大部分来自广东台山、开平、恩平和新会等县。

据《卡里布时报》报道,1869年9月20日总督安东尼·马士格尔夫(Anthony Musgrave)视察巴克维尔时,唐人街的华人团体和华商联合起来欢迎总督,他们把街道打扫干净,店铺张灯结彩,还在唐人街的入口建立了一个木牌坊,上面用中文写着“欢迎光临”四个大字。这个牌坊现在还屹立在唐人街的入口。他们还请当地的卡热医生(Dr. Carrell)帮忙写了一份欢迎词,当总督到达的时候,卡热医生替他们朗读以示欢迎。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经常请广州来的戏班表演

在兴旺时期,唐人街的住户每年都热烈庆祝农历新年,各社团集合起来敲锣打鼓,放鞭炮,情形非常热闹。1888年3月初,他们从旧金山请粤剧戏班广州鸿福堂剧团前来巴克维尔演出,盛况空前,看戏的人非常多,其中还包括一些白人。同年的11月15日,唐人街社区庆祝光绪皇帝大婚。每逢清明节、盂兰节、重阳节,华人团体募捐,拜祭先人。他们的募捐簿还在巴克维尔档案馆(Barkerville Archives)保存。

当时的报章报导和留下的文件证明,住在唐人街的华人生活富足,遵循中国的传统礼仪,纪念祖先,尊敬君主。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山谷下的巴克维尔古镇

随着时光的推移,巴克维尔的华人商店逐渐增多。除了广利行杂货店,还有利昌,同晏和,后期还有广生荣和华利等宝号。中餐馆也增加不少,洗衣店、药材店、旅店等生意兴旺,该镇还设有养猪场、宰猪房、菜园、矿工宿舍、私人住宅、赌、烟局、妓寨。

当年许多华人来“金山”的目的是寻找黄金,希望发财后,有一天能够回家乡买田买地盖房子,改善家人和自己的生活。根据《卡里布时报》的报道,许多在巴卡维尔附近淘金的“华矿工”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以下是该报当年登载的一些消息:

*1865年7月5日,一个华矿工在噢罗夫诺溪(Orofino Creek)挖出许多粗糙的金块。

*1866年5月7日,一个华矿工在克内尔山(Quesnel Mountain)采到7000多元的黄金。

*1867年9月23日,一家华人公司在罗熹溪(Lowhee Creek)每天采得50多元的黄金。

*1869年6月2日,一家华人公司在威廉溪(Williams Creek)一个已被白人矿工放弃的荒矿,找到了数目可观的黄金,每天获得至少10元黄金。

*1873年10月1日,一家华人公司估计他们在夏季的收入达至6000多元。类似的新闻报道不胜枚举。

列治菲(Richfield)黄金出产管理委员会奥利华·哈尔(Oliver Hare)专员曾经在他的调查报告上这样写到:“很多人以为华人淘到的黄金不多,那是错误的。只要到他们的宿舍看看他们吃些什么,就知道他们的收入怎样。更不要以为他们不会享受,当他们有钱的时候,他们会吃生蚝、龙虾,大鱼大肉,喝的是亨利斯白兰地酒!”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唐人街的中餐酒楼从古到今一样兴旺

除了著名的华人商号和各社团的侨领,其他在巴克维尔和邻区有知名度的华人也不少,以下简单介绍几个对该区经济发展有贡献的华人。(巴克维尔档案馆资料)

(一)南胜(Nam Sing)。据报道,南胜大约在1859年到达卡里布矿区,据说他是在菲莎河自己摇着独木舟从耶鲁镇(Yale)到克内尔山(Quesnel Mountain)即克内尔河与菲莎河交界的地方,然后在巴克维尔附近淘了一段时间的黄金。1871年,他向政府租地在克内尔山的郊外耕种。1885年,他的农场出产了75000磅薏米和燕麦、55000磅马铃薯和其它蔬菜。他把粮食和蔬菜卖给零售商、矿工和居民。他还养了8匹马、10头牛和20多头猪。他用马帮人运输货物到巴克维尔去赚钱。1895年8月3日,他和一个刚从广东到达当地,素未谋面的少女素菊(Sue Cook)在列治菲(Richfield)结婚,当年他已经60岁了。据说素菊是个贤妻良母,替他养大了13个孩子,其中包括他前妻留下来的几个孩子。

(二)黄家旺(Wong Gar Won),广东人。1880年来卡里布区淘金,1885年6月定居在史丹利(Stanley),他在开杂货店的同时,继续在巴卡维尔附近淘金。他有5个孩子,1901年8月洪标(Bill Hong)在史丹利诞生。洪标的名字在巴克维尔响当当。他和父亲一样是一个成功的矿工,在斯道特溪(Stout Creek)附近采矿,收获可观。他在巴克维尔设立了第一间发电厂,是当地消防队的队长,他对巴克维尔的贡献数之不尽。

(三)黎九(Lai Cow),1891年他和妻子由广东来到加拿大,在巴克维尔开杂货店,拥有马棚和菜园。他是“洪门”领导人之一,在华人社团非常活跃。

(四)周东海(Chow Dong Hoy or C.D. Hoy),来自广东省开平县,1902年到达温哥华,呆了几个月后开始北上。他先乘坐火车,之后步行几百里路来到克内尔。他先在克内尔一家旅店洗碗,后来到哈德逊湾公司做厨师,也曾在太平洋宏赣铁路(Grand Trunk Pacific Railway)打工,1909到达巴克维尔。因为会拍照,他在夏天空余的时间,替来往巴克维尔的客人和附近区域的居民拍照,后来还开了一间照相馆。1917年,他回家乡结婚后同妻子一起回到克内尔,他们一共育有10女2男。1931年他在克内尔开杂货店,还帮人修理手表,在夏天旅游季节来到的时候,他回到巴克维尔继续为游客照像。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杂货店扩大为超市,照相馆生意做得非常出色。1938年他在威卢斯(Wells)设立发电厂,开设电影院。他于1973年去世,留下一千多张的照片底片,捐献给了巴克维尔档案馆。

探访淘金古镇巴克维尔,可能改变你对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认知

周东海一家15口,不富裕又怎可以养这么多仔女呢?

介庸评论:

华人早期在加拿大的生活,很多人印象中是受苦受难,贫困交加,其实不然。有很多华人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到加拿大开拓新生活,大部分人只是第一代移民的前几年生活比较辛苦,经过数年的奋斗,生活逐渐稳定,基本上可以成家立室,养儿育女,供书教学。第二,三代,更加可以融入社会,成为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或成功的商人。但也有部分华人人生际遇坎坷,染上黄,赌,毒等不良嗜好,年老体弱,多病,孤苦伶仃,生活悲惨,随着社会富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些生活凄惨的华人也得到了适当的照顾。由此可见,加拿大是一个充满人性关爱,生活富足的国家,吸引了包括华人在内的世界各国移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