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超限效應,活得輕鬆又自在

作為孩子時,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對於自己不小心所犯的錯誤,家長的喋喋不休讓我們感到難以忍受。

自己一不小心犯的錯誤,有的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無數次的說個不停,並對這一件事進行反覆地批評。

而我們也會從內疚到反感甚至到討厭。

一旦被逼急了,就會產生“我偏要這樣”“我就這麼做了你能把我怎樣”的錯誤念頭。

但事實上我們真的想要如此嗎?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但不停的批評會讓我們產生逆反心理,明知這樣不對,也不願再次承認。

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超限效應”。它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裡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物極必反,便是這個道理。

把握好度,就是把握界限,把我們所把握的對象、事情限定在一個最佳的範圍之內。

作為家長,不論是採用的批評教育方式還是表揚激勵方式,都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切記“過猶不及”,把握好教育的方式和分寸,才能真正發揮教育作用。


瞭解超限效應,活得輕鬆又自在


一.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就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而且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馬克·吐溫之所以會從原來的感覺良好到最後的氣憤厭煩,就是因為這個牧師沒有把握好度,他沒有掌握好聽眾內心所能接受的度,只是從自己出發,超越了聽眾的心裡承受的度,最終讓聽眾感到不耐煩。

正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掌握好適當的度,才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瞭解超限效應,活得輕鬆又自在


二.

小張是一個謹慎的工作人員,做事勤勤懇懇,在公司的業績總能拿到第一。

但人皆會犯錯。

小張在一次工作中由於一個疏忽錯將原料定錯。對於自己所犯的錯誤小張感到內疚不已,便主動向領導承認了錯誤且承擔了相應的損失。

但對於小張的認錯,領導似乎並不肯定。

在辦公室批評過小張後,開會時又對他進行了再次的批評。

原以為事情這樣就算結束了。可小張卻萬萬沒有想到,他僅犯的這一次錯誤被領導拿來說了無數遍。

在那之後只要有人出現了類似的錯誤,他都會將小張所犯的錯誤拿出來說一遍。

這樣一個不經意的錯誤便被拿出來不斷地放大再放大。

這讓小張的內心感到極其的痛苦,讓他越來越感覺抬不起頭,工作做得似乎也沒從前順手了,最終選擇了辭職。

小張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並且最終選擇了辭職呢?

這便是超限效應在作怪。

作為員工,我們切不能讓自己的心靈過於操勞,過重的負擔會讓心靈偶爾“死機”,甚至讓人崩潰。

而作為領導,也要學會適度地批評,把握好度,既不能過輕也不應過重,要學會把握好員工的內心,把握好度,切不能讓超限效應從中作怪。

瞭解超限效應,活得輕鬆又自在


三.

有些學生總喜歡在上課說悄悄話,這時作為老師需要的是旁敲側擊的提醒他,而不是立即罰站。

若立即罰他站堂,學生便會感到難堪,這就容易使他們產生牴觸心理,甚至與教師頂撞起來。

老師如果沒有把握好批評的度,不僅會傷及學生自尊,同時也會影響師生關係,最終導致適得其反。

同學如果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內心,將之化為了自己的壓力,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作為社會中的我們,面臨著許多壓力。這些壓力其實並不僅僅來自家長、領導、老師,很大程度上來自我們自己。

心靈就像是一根彈簧,當你覺得太鬆的時候,可以壓一壓它,讓彈簧緊一些;當你覺得太緊的時候,也要將它拽一拽,讓它松馳一些。

彈簧太鬆,等到達了一定的限度就會失去彈性;而彈簧被壓得太緊,也會成為廢鐵。

人生也是如此,當感到毫無壓力的時候,要適當給自己加加壓;當感覺自己快要喘不過氣的時候,也要學會給自己鬆鬆綁。

天平也需要同重量的砝碼才能保持平衡,何況是人呢?

人生不過百年,終化成一捧黃土,何必給自己找不痛快呢!

尋找合適的度,活得輕鬆又自在。


瞭解超限效應,活得輕鬆又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