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嘴河南話的“臺灣豫劇團”,是如何形成的?


臺灣還有人唱豫劇,並且還有一個豫劇團,這是大部分河南人都知道的,但外省人未必可知,聽我簡單說來:由於大家都知道的歷史原因,在內地學成的張岫雲、毛蘭花等一批豫劇名家,早在60多年前就把豫劇帶到了海峽那邊,使它生根發芽,並且成立了一個豫劇團,一直延續至今。

滿嘴河南話的“臺灣豫劇團”,是如何形成的?

老一代的著名演員張岫雲女士曾被譽為“臺灣豫劇皇后”,她退休後,她的徒弟中的佼佼者——王海玲就接替了這個稱謂,自然,張岫雲就成了“豫劇皇太后”。臺灣遠離豫劇的本土,要學好豫劇困難多多。現在臺灣豫劇團的演員都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王海玲表示,自己自幼入團,師傅們要求嚴格,連日常說話也不能說普通話,得說河南話,否則便要受罰。

滿嘴河南話的“臺灣豫劇團”,是如何形成的?

也正因此,她才練成了地道的河南腔。臺灣豫劇已從昔日慰藉河南籍的老鄉之思鄉情結的小眾藝術,變成擁有廣泛觀眾基礎的藝術門類。王海玲介紹說,臺灣的年輕觀眾喜歡流行藝術和西方的舞臺劇、歌劇等。為了爭得一席之地,臺灣豫劇團一方面努力提高技藝,每年要排3個新戲,另一方面發力“籠絡”年輕觀眾。

滿嘴河南話的“臺灣豫劇團”,是如何形成的?

王海玲從藝53年來,總計演出154出戏,飾演過140種人物角色,她可男可女,文武不擋,從老生、丑角,演到花臉,每個角色都恰如其分,踐行了她舞臺形象“不重複”的戲曲理念,呈現出多姿多彩來。臺灣豫劇團曾在第三屆豫劇節上獻演了《劉姥姥》一劇,如今的她既演傳統戲,也演新編戲。

滿嘴河南話的“臺灣豫劇團”,是如何形成的?

扮演人物從傳統戲包大頭的周鳳蓮,到現代時尚化妝的武則天,再到鄉村打扮的劉姥姥,一個個人物鮮活生動,各具特色,她演來也非常鬆弛自然,毫無雕琢痕跡,把這位臺灣豫劇皇后的藝術才華張揚的淋漓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