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造就吐蕃王朝的覆滅?

FEMS


古代中原農耕文明最大的威脅一般而言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然而在唐代在帝國的西部卻崛起了一股強大的勢力,事實上這股勢力曾在號稱當時全世界最強的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異軍突起,成為足以與兩大帝國分庭抗禮的強勁對手——這個對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這個王朝最鼎盛時期成為和東面的大唐以及西面的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法蘭克王國並立的亞歐大陸一股強大的地緣勢力。

事實上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個統一政權,其實也是唯一的一個。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就向青海和湟地區的吐谷渾汗國擴張,為此還曾與唐朝爆發過沖突:松州之戰唐軍沉重打擊了吐蕃,松贊干布隨即與唐朝和親,接受唐朝冊封,吐蕃藉此從唐朝引入先進科技、工藝及曆法,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與此同時吐蕃開始控制周邊的泥婆羅(今尼泊爾)等小國並曾聯合泥婆羅援助大唐使節王玄策攻破天竺。

松贊干布死後論東贊、論欽陵父子成為吐蕃的實際執政者並開始和唐朝直接對抗:公元670年論欽陵率軍攻滅附屬於唐朝的吐谷渾並在接下來的大非川之戰中擊敗了唐朝名將薛仁貴,從此吐蕃盡佔整個青藏高原。此後為了奪取河西走廊、隴右、西域,控制絲綢之路,吐蕃軍多次主動和唐軍交戰: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大敗十八萬唐軍;素羅汗山之戰論欽陵又大敗武周軍十餘萬人,乘勝奪取涼州。西域的安西四鎮也曾一度被吐蕃奪取。

正當論欽陵在和唐朝的戰爭中一再取勝之時吐蕃內部爆發了一場權力鬥爭:論東贊、論欽陵父子長期把控吐蕃國政,這令吐蕃王族及親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滿。698年吐蕃贊普杜松芒波傑與大臣論巖合謀託以狩獵之名前往論欽陵的駐地阿秦地區(吐蕃人對吐谷渾故地的稱呼),捕殺其黨羽兩千餘人。論欽陵欲發兵抗命,但部將卻忠於贊普,因此兵潰自殺身亡。此後吐蕃王族從權臣手中收回了權力。

704年杜松芒波傑在征討六詔期間病死於軍中,其子尺帶珠丹繼位。由於年幼,政權由祖母沒廬氏赤馬類執掌。尺帶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沒有強有力的統治者,且內無謀臣,外無良將,因此政局動盪不安。屬國起兵反抗,居心叵測的大臣們也紛紛叛亂。從705年開始,大臣岱仁巴農囊扎、開桂多囊叛亂於那拉山,西南的屬國尼婆羅、悉立也發生了叛亂。攝政的沒廬氏先後發兵征討叛亂,於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後處罰了一些大臣,基本鞏固了政權。

尺帶珠丹繼松贊干布之後再度迎娶大唐公主: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禮女金城公主,雙方在大昭寺會盟。同時吐蕃通過用大量錢財賄賂唐朝官員楊矩,得到了青海東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長安,請求唐朝派使臣前來會盟,並要求以河源一帶為邊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騎常侍解琬前去會盟。但吐蕃對會盟的結果十分不滿,派大論乞力徐、大將坌達延率兵十萬,進攻唐朝,唐將王晙選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襲之,吐蕃軍驚懼混亂,自相殺傷,死者萬計,薛訥率唐軍夾擊,斬首一萬七千,獲馬羊超過二十萬,追擊吐蕃軍,戰於長城堡,又敗之,吐蕃軍相枕藉而死,洮水為之不流。唐軍前後殺獲數萬人,拆毀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橋樑。之後吐蕃向唐請和,並要求用與唐朝平等的禮節,玄宗不許。

此戰後唐蕃關係惡化。吐蕃遣使通好於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騎施等國,多次騷擾唐朝的西部邊境,皆被唐朝擊敗。715年吐蕃聯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費爾幹納盆地地區,介入拔汗那國的王位繼承鬥爭,但為唐朝所敗。同年吐蕃與阿拉伯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孝嵩率軍出龜茲西數千裡,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716年吐蕃進攻松州。松州都督孫仁獻襲擊吐蕃於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請和。717年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大破吐蕃於九曲。此後同年又於與突騎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鎮,戰於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戰敗。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請和,乞舅甥親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於其上。719年唐蕃雙方會盟,停止了戰爭。

在對外擴張的同時尺帶珠丹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紅冊木牘制,將各地的戶籍、稅收、兵籍等的管理收歸朝廷管理,並設立紅冊木牘典籍備案(744年起改用黃色藏紙記載)。同時對沒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員,削減支出;打擊強權大臣並多次巡視各地。他還下詔對貧困地區的稅收進行減免,以緩和階級矛盾。他消弭多次內亂,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使吐蕃社會井然有序,充滿勃勃生機。尺帶珠丹在位時期奠定了日後吐蕃強盛的根基。

安史之亂後吐蕃獲得了新的擴張良機:趁唐朝西域、隴右軍團東調平叛之機吐蕃陸續佔領隴右、河西。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權趁唐衰弱之際盡取隴右道。是年冬吐蕃攻佔了唐朝的京城長安,半個月後才撤離。此後十餘年吐蕃又奪去河西之涼、甘等州。

赤松德贊在位時期聽說摩揭陀國有如來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軍遠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恆河北岸的各個小國得知蕃軍強盛,紛紛投降,成為屬國。蕃軍兵不血刃便佔領了恆河北岸地區,隨後渡過恆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國。摩揭陀人紛紛逃竄,蕃軍從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時又掠奪了大量佛像、佛經,俘虜了不少高僧。凱旋迴朝之前在恆河邊豎立大鐵柱以標明地界,並遣士兵看守。

公元763年吐蕃趁唐朝忙於安史之亂而無暇西顧的良機一度攻陷李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另立了親吐蕃的傀儡皇帝。從781年開始吐蕃趁機大舉進攻唐朝轄下的西域。唐朝為了牽制吐蕃,用離間計策反吐蕃屬國南詔,久懷不滿的南詔王異牟尋趁機投靠唐朝,攻擊吐蕃。同時用和親政策拉攏回鶻(即之前的回紇),並通好於大食(阿拉伯帝國),形成對吐蕃的包圍網。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個屬國抗擊阿拉伯帝國,並於790年策反回鶻屬下的葛邏祿各部,又派遣恩蘭·達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軍的回鶻主力,回鶻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佔領了西域地區,將唐朝與回鶻的勢力徹底驅逐。同時吐蕃還將勢力擴張到雲南地區的南詔國境內,這一時期吐蕃同時對抗東面的大唐帝國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國,成功佔據了整個西域。然而在吐蕃的擴張過程中其實就已潛伏下了日後衰敗的種子——在吐蕃國內問題和外部環境的綜合作用下最終導致了這支雪域雄鷹的折翅:

吐蕃內部的問題首先在於吐蕃從來就不是一個像唐王朝那樣的大一統帝國,而是以松贊干布的悉勃野部為核心通過壓服其他高原部族而形成的聯盟體系——在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的過程中並不是單純使用武力征服的手段,而是在各部族之間合縱連橫分化瓦解,松贊干布對歸附自己的部族往往選擇吐蕃王室子弟與之結成政治聯姻的策略,這樣一來原來的各部族首領就成為了吐蕃王朝的外戚貴族。在松贊干布這樣的雄主面前這些外戚貴族自然不敢造次,然而並不是每一代吐蕃君主都這麼強勢的,漸漸地在吐蕃內部就形成了王權和外戚貴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在王權和貴族博弈的同時吐蕃宗教界也正在進行一場大博弈——我們知道今天的西藏地區信奉的是藏傳佛教,然而在吐蕃王朝崛起之初這裡的原生宗教是苯教,吐蕃王朝時代恰恰正是佛教廣為傳播並逐漸取代苯教在這一地區的地位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徒和苯教徒之間是曾爆發過激烈衝突的。除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佛教徒和苯教徒之間的矛盾之外,在當時殘酷的奴隸制度下備受壓迫的奴隸對統治這個國家的上層貴族的忍耐也越發走向盡頭。

當吐蕃內部問題重重危機四伏之際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實際也處於極其不利的狀態:儘管吐蕃足夠強大,但長年累月的戰爭不斷消耗著吐蕃的國力——畢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青藏高原的高寒自然環境在那個年代的經濟發展潛力本來就較為滯後,而戰爭則使吐蕃國內的農牧業生產進一步受到摧殘。更糟的是在長期的戰爭中吐蕃實際上已成功實現四面樹敵的格局:在西域吐蕃同大唐和阿拉伯帝國爭雄,同時西域本土部族也並非真心歸附吐蕃;在昔日的北庭都護府轄地吐蕃和回鶻展開了爭奪;在南部吐蕃曾侵入過天竺的恆河流域;在東南吐蕃極力想要控制南詔政權,導致南詔在公元794年選擇歸附唐朝對抗吐蕃。可以說吐蕃的東、南、西、北皆為敵國,可謂是真真正正的四戰之地。唐德宗時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聯合回鶻、南詔、天竺、大食等國共同削弱吐蕃的計策,最終吐蕃在周邊各國的共同打擊削弱下日漸衰落,與此同時國內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奴隸起義,最終統一的吐蕃王朝崩潰,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狀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是什麼造就了吐蕃王朝的覆滅?公元7世紀到8世紀,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曾經強盛一時,不但曾在安史之亂後壓制唐朝,還曾經一度和阿拉伯帝國爭雄中亞。但在公元8世紀之後,吐蕃王朝迅速衰落,分崩離析,而在這之後青藏高原也再沒出現過比較強盛的王朝,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吐蕃王朝如何由盛轉衰?

說吐蕃由盛轉衰,當然首先要說說吐蕃極盛期是什麼樣。吐蕃的極盛期差不多就是赤松德贊贊普在位的時期,也就是公元755年到797年期間,而這個赤松德贊很有可能是唐朝與吐蕃和親的金城公主的兒子(不過這個問題現在有些爭議)。他在位期間吐蕃大軍曾經於公元762年安史之亂還未平息之時攻陷唐朝首都長安,甚至還將金城公主的近親李承宏立為傀儡皇帝。雖然不久後吐蕃退兵,但原屬唐朝的河西走廊地區被吐蕃佔領,安西與北庭兩個都護府從此成為飛地,最終也都落入吐蕃之手。

吐蕃極盛期的赤松德贊贊普像

而在西線,吐蕃大軍則多次力壓阿拉伯帝國,力阻伊斯蘭教的東傳,並曾先後佔領中亞地區的重鎮撒馬爾罕和喀布爾,成為中亞一霸。所以當時的吐蕃也是亞洲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極盛期的吐蕃王朝

不過吐蕃當時雖然強盛,但其內部卻一直還存在著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從唐朝和印度傳入的佛教與吐蕃本土原生的宗教苯教之間的爭鬥。在吐蕃的前期和中期,佛教得到歷任贊普的支持,在吐蕃的上層佔據了優勢。但苯教在民間卻仍然勢力很大。到了吐蕃末年的可黎可足贊普時期,苯教支持的勢力發動政變,可黎可足被殺,而他支持苯教的兄長達磨被扶持上了贊普寶座。達磨上臺之後,在吐蕃境內開展了大規模滅佛運動,禁止佛教,殺死高僧,關閉寺院。

末代吐蕃贊普達磨像

而這些舉措又引起了佛教勢力的不滿,結果達磨又在公元842年被一個喇嘛給刺殺了,之後達磨的兩個兒子和其它一些將領之間爆發了內戰,吐蕃王朝陷入混亂之中。原本被其佔領的河西走廊也在張義潮等人的帶領下於公元848年發動反叛,脫離吐蕃的控制。而到公元869年,吐蕃各地開始出現農奴起義。8年之後,起義軍愈發勢大,甚至將吐蕃歷代贊普的王陵挖開,對吐蕃政權造成了顛覆性打擊。雖然最後各地起義相繼被鎮壓,但實力受到沉重打擊的各地領主再也無力重建統一王朝,吐蕃自此陷入分裂之中。

莫高窟裡描繪張議潮歸義軍起事的古壁畫

吐蕃衰落的客觀因素

而除了吐蕃自己因為貴族內訌導致的連番內亂之外,一些客觀的因素也成為了促使吐蕃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最主要的一點確實是屬於“不可抗力”的。

近年一項對青藏高原歷史氣候研究的圖表,圖中綠線代表青海湖地區歷史植被情況,中間的高峰期時間正好就是吐蕃王朝的鼎盛期,說明吐蕃王朝的鼎盛期和當時良好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


現在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雖然景色絕美,但生態環境確實不算特別好,生態體系非常脆弱,氣候比較惡劣。但青藏高原在歷史上卻並非始終如此的,隨著地球整個氣候環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青藏高原也曾有過溫暖溼潤,水草豐美的時代,當時甚至青海湖等地還出現過大片的森林。而這個時期就是吐蕃王朝極盛的時期,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吐蕃王朝當時能夠強盛一時,跟適宜的氣候促使人口大幅增加,進而使其能夠大量飼養馬匹,建立起強大騎兵部隊有很大關係。

但不幸的是,在公元9世紀以後,隨著地球氣候的再次轉變,青藏高原的氣候也逐漸乾旱,無法再養活那麼多人口,吐蕃也就逐漸走向了衰落,甚至吐蕃末期的大規模農奴起義可能都跟這個氣候變化過程有很大關係。


所以總體上來說,吐蕃自身固有的宗教衝突,即不同宗教勢力之間不各調和的矛盾,以及自然氣候的變化,是吐蕃王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而在地球氣候變化之後,青藏高原長期無法養活大量人口,因此也就沒能再重現吐蕃王朝時的“盛世”了。


桃花石雜談


吐蕃王朝,一個統治青藏高原長達二百多年的王朝,自7世紀正式建國到9世紀四分五裂而滅亡,期間,8世紀末9世紀初,吐蕃王朝達到鼎盛時期,一度攻下大唐不少疆域,然進入9世紀之後,卻迅速衰落,進而滅亡,其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認為吐蕃王朝的立國之君為囊日論贊(松贊干布的父親),自他成為贊普開始,南征北戰,征服了很多部落,形成了日後吐蕃王朝的雛形,在他被暗殺後,松贊干布成為贊普,迅速平定內亂,然後遷都邏些(拉薩),建紅山宮(後來的布達拉宮的一部分),在這裡,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定文字,修訂律法,吐蕃做為一個王朝正式走上歷史舞臺,松贊干布與大唐交好,娶文成公主,促進了吐蕃與大唐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為吐蕃帶來了文化和經濟等的繁榮。

之後到了八世紀,吐蕃和大唐的關係緊張,更在安史之亂中,吐蕃趁大唐無暇顧及,佔領隴右和河西的大部分大唐土地,疆域最大的時候,東面與大唐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還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然盛極必衰,朗達瑪去世後,所有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各地起義不斷,派系鬥爭不斷,最終使得吐蕃四分五裂,然後滅亡。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吐蕃王朝的覆滅?四姑娘以為原因如下:

連年征戰

戰爭是相當耗財力的,而在吐蕃歷史上,曾發動過數不清的戰爭,雖然疆域一度很威武霸氣,但實際上國內財力卻消耗過大,經濟完全跟不上戰爭,長此以往,國力越來越弱,就是一副強撐起的空架子。而且賦稅的重壓也會讓百姓苦不堪言,默默忍受到一定程度,其爆發的威力是很大的。

尊崇佛教

松贊干布繼位後,對佛教很看中,青藏高原給佛教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管是出於政治目的還是個人愛好,吐蕃最高統治者對佛教的宣傳出了大力,松贊干布、赤德松贊、赤祖德贊是“三大法王”,都為佛教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赤祖德贊時期一度實現了政教合一,然而佛教卻不被大部分舊貴族所接受。佛法盛行,用於建造佛寺的財政負擔加重,而赤祖德贊又實行七戶養僧制(七戶人家供養一個僧人),大量的人成為佛教徒,使得百姓的賦稅進一步加重,加深了矛盾,而且,佛教和原生苯教之間還存在著鬥爭,這都使得吐蕃王朝內部矛盾重重。

滅佛

朗達瑪被反佛勢力推上最高位,然後開始滅佛,針對佛教的佛、法、僧三寶來摧毀佛教,致使青藏高原的佛教遭到沉重的打擊。這遭到了僧人們的記恨,所以朗達瑪做了四五年的贊普,就被一個名叫拉隆多吉的僧人殺死了。

朗達瑪一死,所有的矛盾全部爆發,最後導致吐蕃王朝覆滅。


蕭曉四姑娘


吐蕃王朝在7—9世紀的時候是超級霸權般的存在,厲害得不得了,東面吊打大唐帝國,西面可以虐殺阿拉伯帝國,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是當時東、西方世界的超級大國,但吐蕃王朝可以同時和這個兩個超級大國開戰,而且一直佔著上風,可見它的厲害。


上圖是吐蕃最強大時候的勢力範圍


但是吐蕃的厲害不是太持久,一百多年就崩潰了,原因就在於他太厲害了,消耗太大,青藏高原的經濟基礎是比較差的,靠青藏高原的河谷農業和遊牧經濟支撐一個超級軍國帝國,可以得志於一時,卻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帝國,因為他耗不起,天天打仗,財富消耗過大,而吐蕃所處的地理位置,由於遠離發達的農業區,又使得他打出去以後,佔的地方的經濟基礎也很不好, 吐蕃向東發展佔的西域、河西走廊,論經濟實力當然比不上江南,而向西獲得克什米爾一帶,也比不上中亞的河中地區,所以戰爭的勝利不能使他的綜合實力有迅速的提升。


著名的唐蕃會盟碑


由於一味地把國力用來對外擴張,吐蕃王朝的內政就比較慘了,國內老百姓的負擔重,生活困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吐蕃王室大力提倡佛教來安定人心,來讓老百姓在精神上得到滿足,這樣吐蕃形成了發達的佛教文化氛圍,佛教一發達,成了另一個消耗社會財富的東西,要知道“信仰”的花費是很貴的,沒錢你玩得起信仰嗎!這樣吐蕃人不但要負擔王朝的賦稅,還要負擔佛教繁榮的開銷,再加上青藏高原的經濟基礎本就不好,這麼一百多年折騰下來,徹底被掏空了,最後世俗貴族為了佛教僧侶集團奪取社會財富的控制權,發生內訌,這就加速了王朝的崩潰。


吐蕃王朝時代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


只愛潘多拉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奴隸制王朝,是唐朝的勁敵之一。唐朝時的吐蕃之強,遠非宋元時期的吐蕃諸部可比,史稱為“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尤其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全面由盛轉衰,而吐蕃卻進入了全盛時期。為了鎮壓安史之亂,唐朝將安西、河朔等地的精兵大量內調,導致邊防空虛,遭到吐蕃全面入侵。

“自肅宗以來,吐蕃接連入寇,盡陷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諸州,隴右之地不復在手”。

正是吐蕃的君主赤松德贊在位時期,吐蕃王朝的疆域達到極盛:其疆域西起帕米爾高原,南至恆河流域北岸,東至甘肅、四川,北越天山南脈。不過,吐蕃的強盛並未能持續太久,很快就步入了分裂中。那麼,強大的吐蕃王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

一、統治集團內鬥。8世紀末葉,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龐大的吐蕃喪失了擴張力。

二、宗教事務糾紛。在一代雄主赤松德贊去世後,吐蕃內部因佛教和苯教之爭相互傾軋,宗教之爭成為制約吐蕃的重要原因。

三、對外戰爭失利。內亂不休的同時,吐蕃的對外戰爭也陷入不利局面。9世紀初,吐蕃在與唐朝、南詔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大量的精銳力量被消耗在雲南、川西、隴右等戰場上,加速了吐蕃的沒落。


公元846年,吐蕃末代君主朗達瑪因為堅持“滅佛”政策,被憤怒的佛教徒暗殺。他死之後,吐蕃崩潰,國內甚至出現了諸貴族擁兵自立的局面。此外,唐朝則逐漸收回了在安史之亂後被吐蕃攻陷的河西、隴右等地。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5年),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驅逐吐蕃軍隊,收復了瓜、沙、伊、肅等11州,而此時的吐蕃已經名存實亡,瓦解為諸部了。


國史檔案


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以後,其後吐蕃又通過近百年的對外戰爭,極大的擴張了吐蕃的疆域。當時的吐蕃成為了歐亞大陸上的六大勢力之一,其餘的五個勢力分佈是大唐、回鶻、大食、羅馬和法蘭克。吐蕃從公元633年到公元842年滅亡,存在了200多年。對於吐蕃的滅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吐蕃統治階層內鬥。

吐蕃的統治者是贊普,贊普和吐蕃的貴族關係一直很微妙。比如當時吐蕃有四大家族,娘氏、韋氏、農氏、蔡邦氏。這些貴族實力很大,但在贊普權勢很大的時候是能夠維持平衡的。可問題在於王朝晚期的時候,這些貴族已經很難控制了。

比如吐蕃晚期的時候贊普常常被殺。牟尼贊普在位一年零九個月被自己的母后蔡邦氏所殺。次子繼位以後,又遭人殺害。

不光吐蕃贊普和貴族有矛盾,這些貴族自身也有紛爭。早期由於吐蕃推行軍事擴張,通過不斷的勝利掩蓋了貴族之間的矛盾。進入晚期以後,這些貴族的矛盾便激化了。為此,他們甚至還兵戎相見。比如擁立奧松和擁戴允丹的貴族之間便爆發了戰爭。

第二、宗教衝突不斷。

吐蕃本原來的宗教是苯教,與後來傳入的佛教矛盾很大。由於上層喜歡佛教,很多信佛的官員得到任用,他們在吐蕃國內強行推行。這便與苯教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比如贊普主持佛教和苯教辯論,最後佛教獲勝,於是贊普禁止苯教的傳播。這使得苯教勢力非常不滿。

當然,佛教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佛教內部還有“頓悟派”和“漸悟派”的爭鬥。這些宗教衝突加劇了吐蕃的分裂,激化了國內各種矛盾。


第三、長期對外戰爭。

吐蕃能夠強大是因為長期推行對外軍事擴張,但是百年的征戰使得吐蕃的國內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的破壞。畢竟槍炮一響,黃金萬兩,漢朝衰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帝打仗打得太厲害,所以“漢以強亡”。

長期以來,吐蕃靠著以戰養戰,掠奪大唐邊境地區的財富。比如吐蕃攻破了瓜州以後,在當地獲取了大量財寶。

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方式很難長期維持的。畢竟經濟才是一個王朝存在的根本。

第四、四面樹敵。

吐蕃雖然很強大,但是他四面樹敵,使得自己陷入孤立,導致了其更快走向滅亡。

公元786年,吐蕃和大食在中亞爭雄。

公元787年,吐蕃藉著會盟之名,劫持了大唐文官武將近千人,並大肆入侵大唐。

公元789年,吐蕃和回鶻爭奪北庭。

公元793年,吐蕃壓迫西山八國,使得西山八國歸順大唐。

公元794年,吐蕃和南詔反目成仇。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在歷史上,青藏高原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然而在中國唐朝時期,幾乎和唐朝興起的時間相同,吐蕃王朝忽然神秘地崛起於青藏高原之上,成為這裡幾千年歷史中最強大的政權。

疆域最大的時候,吐蕃東部邊界到大唐長安城不過千里,北面一度兵臨天山北部,東北到甘肅寧夏一帶的賀蘭山,南面越過喜馬拉雅山直達恆河北岸,東南以大理為屬國,西部直達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中部,儼然一個龐大帝國,東面經常跟唐朝打仗還互有勝負,西面也不斷跟阿拉伯帝國交手,對於南面的天竺和北面的一些西域小國,基本上都屬於吊打了。

吐蕃建國於公元618年,滅亡於842年,從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論贊開始到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相當於秦始皇一樣的人物,青藏高原各部在他的帶領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而且他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錢幣和度量衡等,還創造了文字,使得青藏高原上的各個部落開始融合並出現統一社會的形態。



松贊干布與唐朝採用友好的政策,所以唐太宗還嫁文成公主給松贊干布,並且生長幹部還接受了唐太宗的冊封,然而在松贊干布之後,吐蕃開始與唐朝交惡。


670年,吐蕃滅吐谷渾,又侵入屬於唐朝的西域,675年唐控制西域,687年-689年吐蕃再佔西域,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又復收西域,唐朝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但是在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吐蕃又趁機擴張佔領西域多地,直到851年左右唐朝張議潮才又重佔隴右河西北庭,可以說吐蕃曾長期對唐朝形成軍事上的強大壓力。

吐蕃騎兵裝束和武器配備

吐蕃的衰落和滅亡有多種原因,下面簡單表述一下。

1.對外戰爭太頻繁。

吐蕃的衰亡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它長期對外戰爭的結果。不單是對唐朝,吐蕃對周邊國家一直戰爭不斷,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

2.內部矛盾愈演愈烈。

到了八世紀中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比如吐蕃王朝自朗達瑪死後,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據一方,互爭權位,攻伐不己。



3.地方起義不斷衝擊吐蕃的統治。

中期以後,吐蕃各地都有大規模起義,起義軍中規模較大的有兩支,一支是東北部的隨軍奴隸在河隴地區發動的大暴動,自號“渾末”軍,這個起義軍的主要參加者是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還有受吐蕃奴隸主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另一支是發生在吐蕃本部的奴隸平民暴動,其從吐蕃東部開始爆發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直接導致了吐蕃王國的滅亡。


科普大世界


圖片由提問者提供


吐蕃帝國,可謂當年頭號兇猛。東,與唐幹仗。西,與大食帝國爭鋒。可是,最後滅亡。以原因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所謂主觀原因,就是內政混亂,賦稅太重,民不能忍受。統治者窮奢極欲。這,也是世界上很多帝國滅亡的通病。這裡,就不展開了。


再說客觀原因。吐蕃帝國,本民族人口數量不多,大多是被征服的民族。這些被征服民族,對殘暴的吐蕃帝國沒有任何忠誠度。打仗,本身就是消耗國力,消耗人口。每次對外戰爭,都消耗吐蕃帝國大量的國力和人口。而帝國的本土,經濟實力不強,基本是牧業,還是靠天吃飯。如何能持久呢?


相反,唐朝,其江南地區經濟發達,可以供給唐朝充足的金銀。因此,晚唐時期,即使唐朝經濟下滑,但由於有江南地區做支持,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其次,就是全球的氣候變化。青藏高原曾經有一段氣候溫和溼潤的地區,而這個時候就是帝國最繁華的時期。但是,全球氣候進入小冰河時期,糧食大規模減產,造成人口大規模死亡。吐蕃帝國扛不住了,最後滅亡。


那個時候,回鶻帝國滅亡,唐帝國衰敗,法蘭克帝國瓦解。


自然使者


是氣候。漢、三國、西晉等朝代,吐蕃對中原王朝沒有影響,但隨著唐朝的崛起,吐蕃也崛起了,唐朝滅亡不久,吐蕃也衰落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氣候。

唐朝時氣候溫暖,青藏高原也是氣候溫暖,養活的人口也多,於是吐蕃就有大量的軍隊對外擴張。那時的西域降水應該也比現在多,所以絲綢之路很繁榮。

但宋朝為什麼國力就不行了呢?我覺得是因為北方降水少了,不適合耕種,但適合長草,於是契丹、女真、蒙古、西夏等遊牧民族紛紛擴大建立政權,而漢人因為降水少導致耕地少了,養活的人口少了,軍隊人數少了,補給少了,沒法壓制北方遊牧民族了。

遼代契丹人到了中原漢化,被金國女真滅了,金國女真到了中原漢化,又被蒙古滅了,所以那時農耕政權都打不過遊牧政權。契丹、女真都是現在漢人的一部分,其實後來清朝女真,也就是滿族,也可以說是漢族的一部分了。

吐蕃到了宋朝也已經衰落了,無法參與中原奪權,直到後來被蒙古收服。所以吐蕃衰落也應該是氣候降水少了,變冷了,青藏高原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口了。


解憂時間


吐蕃國應該是,農奴制度。而不可否認的是,青藏高原的生態非常脆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非常低。

這就說明,當時的吐蕃國,他們的制度,這個生產關係非常落後,生產力低下。當一個國家長時間太平的話,那麼它的人口就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從而對環境產生很大的生存壓力。

反過來,如果土地和生產力,無法養活,很多人口的時候,就會出現階級矛盾突然爆發的情況。

當人類沒有吃的時候,那麼就會出現,弱肉強食的情況。森林法則就會佔據主導地位,從而通過,自身來降低人口,雖然這聽上去非常殘酷,但這就是歷史的發展。

一片土地上,當生產力沒有長足發展的時候,那麼它的人口承載力,都是有一個極限的。如果超過這個極限,那麼不管是人類自身或者大自然,都會通過自我淨化來消滅一部分人。

螻蟻尚且偷生,所以大部分人並不會放棄自己生存的權利,哪怕這個權利非常渺茫,他們也會通過自身的努力來爭取到這一絲生存下去的權利,所以就會爆發各種衝突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