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尧夫何所有,一色得天和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理学也称道学,是儒家哲学思想的一支。邵雍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幼随其父来到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故后又称百源先生。

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形成他的哲学观点。他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也即“道”、“心”,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皆有消长,有终始,按照他的“先天图”(也叫“先天八卦图”,主要是八卦方位和64卦的排列,用以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循环变化。

他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理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一直到明清时代,因此,邵雍可以说是“一代宗师”。

邵雍-尧夫何所有,一色得天和

邵雍幼时家贫,母亲去世早,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但他学习十分刻苦。当时辉县县令李之才闻悉,登门寻访,与他谈了一席话,见他心有灵犀,聪明过人,料他将来必成大器,遂问他:“愿不愿意学习性命物理之学?”邵雍回答:“愿意。”并立即叩头拜师。

李之才教给他《河图洛书》、《易经》、《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等,让他循序渐进,务求精通。邵雍从此开始发奋攻读,早晚不辍,并把所学全部抄录下来,贴满房间,日诵读数十遍。

邵雍-尧夫何所有,一色得天和

也就从这时起,他冬日不近炉,夏季不握扇,夜间不安席,每日一餐,探幽索隐,寻求《易经》的奥秘。

他依据《易经》上说:“君子所居而安之,易之序也。所而乐者,爻多辞也。”给自己的住室命名为“安乐窝”,又按星图方位命东配房日“天根”,西陪房曰“月窟”,在堂后建楼藏书,名“皇极阁”,依山筑洞名“长生洞”。后来,他在《自慰》诗中云:“尧夫何所有,一色得天和。夏住长生洞,冬居安乐窝。”

邵雍-尧夫何所有,一色得天和

李之才在共城任职届满,调往孟州(今孟州市)出任另职。此时邵雍为了不致学业搁浅,又随李之才前往孟州就读。当时,他的生活还很清苦。有一天,京师有位官员到孟州出差,听到他学习很刻苦,去看望他,对他说:“谁能如你这样刻苦?我送你纸百刀,笔10支作为奖励。”开始邵雍不肯接受,后因推辞不了只好收下。

1045年,李之才去世,邵雍万分悲痛地安葬了老师,又回到了故居,继续研究学业。此间,他写了很多诗,都是有关安乐窝的。如《安乐窝四吟》、《安乐窝八咏》、《安乐窝》等。在这些诗中,邵雍表述了自己的生活愿望。

他的愿望就是写一部书、一本诗集。他在《安乐窝四吟》开头就说:“安乐窝中一部书,号云皇极意何如?”意为正在斟酌书名。在《四吟》中还写道:“安乐窝中诗一编,自歌自咏自怡然。”在《安乐窝八咏》中说:“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严书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美酒湛天真。”

除了写诗、著书、焚香、喝酒外,邵雍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望。对于居室,他觉得只要能容下一张小床就很满足了。邵雍虽生活得十分清贫,但他却感到自己是“快活人”,如同“洞中仙”一样。

邵雍-尧夫何所有,一色得天和

据说邵雍后来又创办了“太极书院”,创立了百源学派,程颢称其为“内圣外王”之学。

邵雍-尧夫何所有,一色得天和

1049年,邵雍借助门生武陟知县侯绍曾的力量,移居到洛阳,暂时住在天官寺。他的朋友和门生得知他移居洛阳的消息后,都争着为他借田买宅。后来他接受洛阳州尹(洛阳地方长官)及北宋大臣富弼、司马光为他置买的宅园。

事后,邵雍写诗感谢司马光、富弼等人。诗云:“重谢诸公为买园,洛阳城里占林泉。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对于新居,他仍名“安乐窝”。

富弼任宰相后,曾经立即派人给邵雍捎话:“如愿意出来做事,将任命他以要职;不然,就建议皇上封他为处士,以成全他隐退不仕的志向。”邵雍赋诗作答:“鵷鸿自有江湖乐,安用区区设网罗。”

可是富弼不甘心像邵雍这样的人才老死深山,几经努力,让宋仁宗颁布诏令,企图逼他出山。诏令送到了洛阳留守王拱辰手中,君命难违,王拱辰只好硬着头皮去见邵雍。一见面先是恭维,后是宣告。邵雍打断了他的话,调侃道:“就是尧舜在世,把您的留守职位让给我,恐怕也不行吧!”

后来,富弼也就不再勉强邵雍了。再后来,又有多人推荐邵雍出来做官,他都借病推辞。之后,邵雍集中力量从事写作、整理诗集。他除了《皇极经世》、《击壤集》外,还有《观物内外篇》、《渔樵问答》等。

1077年,邵雍去世,葬在嵩县紫荆山前(今属伊川县),名为安乐佳城。

一生并不安乐的他,与安乐二字结下了一世之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