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提到南宋詩人楊萬里,好像在人們的心中就一直是這般,如他筆下的自然景物一般,美的清新自然,卻又顯得有點平淡無奇的樣子。

或許,正因為楊萬里的詩,大都是描寫這般雖美的驚人,卻又恬淡非常的山水景物。所以在很多人心中,楊萬里也大都是以一個行走在山間田園的行吟詩人的形象出現的,雖是驚鴻客,卻少了重量。

但,我們都瞭解這個傳奇的詩人嗎?絕大部分的人都不瞭解。在南宋滿目瘡痍的江山裡,能讓後人耳熟能詳的存在,不是大奸大惡的佞臣惡徒,就是渾身氣節的賢臣英傑。而楊萬里,他顯然不是那種讓人厭惡的佞臣惡徒。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一生氣節不弱人,中興詩人楊萬里

01,中興詩人

提到南宋的詩人,在大部分人心中首當其衝出現的,必然是陸游、辛棄疾等人,好像從來都不會是楊萬里。至於為什麼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大概是因為相比於陸遊和辛棄疾這一類文人來說,楊萬里好像少了點說不上來的東西。

在南宋那個山河破碎的時代,也是文豪如泉湧、層出不窮的時代,在後人心中更能鶴立雞群的存在,往往都會被標以“愛國”二字。

而在很多人心中的官方資料“百度百科”中,楊萬里的詞條並沒有如陸游一樣,被標註上“愛國”二字,只是兩個簡單幹淨、卻又顯得有點孤獨的“詩人”二字。但事實上,楊萬里和陸游一樣,也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愛國詩人”。

楊萬里和陸游同為南宋四大中興詩人之一,何為中興?為民族之中興、為國家之中興、為氣節之中興。僅這二字,便足夠給予楊萬里這個名字沉甸甸的分量,足以確定他“愛國詩人”的身份。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02,諡號“文節”

可能是因為楊萬里的作品不如陸游等人的作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可能是因為楊萬里在史書上的形象不如陸游等人鐵血;亦或者是因為楊萬里的作品在課本上出現的較少。所以很多人對楊萬里的瞭解和印象不如陸游等人深刻。

但我想說的是,比起陸游等人來說,楊萬里不遜絲毫。在那個山河殘破、民族受辱的時代裡,都是一樣的為國為民、一樣的氣節不折。

楊萬里死後的諡號是“文節”二字,想必這兩個字不需要我過多的解釋,一個是“文學”、一個就是“氣節”。諡號作為一個人死後,朝廷所給的蓋棺定論概括性評價,一個“節”字,已經足以說明所有。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力主抗戰的詩人,心有千策為國計

01,生於憂患

說來也巧,楊萬里正好是在1127年出生,也正是這一年,北宋滅亡,二帝被俘,史稱靖康之恥。可靖康之難發生後,宋朝皇室並沒有選擇背水一戰,和金國決一死戰,而是想著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在骨氣和生路之間,他們選擇了後者,宋朝皇室逃往了江南,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政權,史稱南宋,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楊萬里出生了。

楊萬里生於這一年的10月29日,此時南逃的皇室好像已經忘記了巨大的恥辱,他們還有了新的年號—“建炎”。所以靖康之難發生的這一年,又稱建炎元年。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02,父輩影響

可天下還有廣大的愛國有識之士,他們不僅有著淵博的學問,還有著高尚的節操。憂國憂民的他們一直力主抗金,日日夜夜都盼望著有朝一日能殺回中原,這其中就包括楊萬里的父親——楊芾。

生活在南北宋變之際的楊芾,對國破家亡的感受太過痛心,所以他在楊萬里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在致力於培養楊萬里的學識和愛國精神。

楊芾雖然家境不大好,但是他忍著飢寒也要購買書籍,十年之內家中也有了藏書數千卷,所以楊萬里自小就不缺書讀。不僅如此,楊芾還一直帶著楊萬里拜訪有識之士,如王庭珪、張九成、胡銓、劉才邵等人。

受到這些愛國前輩和父親的重要影響,廣師博學的楊萬里不僅自幼讀書非常勤奮,鍥而不捨,更是對山河破碎的悲痛感同身受,養成了堅毅的愛國精神,成長後的楊萬里,一直力主抗戰。

楊萬里為官後,又拜了兩位老師。一位是南宋主戰派之首張浚,一位是乞斬秦檜的南宋名臣胡銓。這兩位愛國名臣更是楊萬里一生效法的榜樣。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03,為國千慮

楊萬里一直以來都力主抗戰,對於朝廷的屈膝議和,堅決反對。他向皇帝進奏了大量的書”、“策”、“札子”,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千慮策》。

《千慮策》是楊萬里在宋孝宗在位期間所提出的,轟動了一時。乾道三年(1167年)春,在家服萬父喪的楊萬里正式赴調至臨安。他先後拜謁的名臣陳俊卿和虞允文,獻上了這篇《千慮策》。

楊萬里在《千慮策》,從“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等方向,分三十篇,詳細且深刻的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字字鏗鏘,句句泣血,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在《千慮策·國勢上》,面對中原淪喪,南宋偏安一隅、僅剩半壁江山的情況,他提出:“為天下國家者不能不忘於敵,天下之憂,復有大於此者乎!”告誡皇帝要時刻不忘備敵謀敵、禦敵制勝。

楊萬里還認為北伐非一日之計,需將目光放的長遠,徐徐圖之,先實國力而後圖恢復,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前日之勇一變而為怯,前日之銳一變而為鈍”(《千慮策·君道中》),他堅決反對輕易用兵、盲目冒進的行為,認為應該“以守而取”,要慎重策略,穩步進取。

《千慮策》是楊萬里為振興國家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方針策略,充分展示了他的愛國之情、治國才能和政治主張。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為民請命的官員,親民重民不擾民

01,以民為本

在楊萬里的心中,國家的命運和人民密不可分,他看重和同情人民,認為民富才能興國。

面對朝野昏聵,官吏只會只會敲骨吸髓地壓榨人民,他深切的擔心這會激起人民的仇恨、憤怒和反抗,提出了“民者,國之命而吏之仇也。”(《千慮策·民政上》)的理論。

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楊萬里被任為漳州知州,而他在臨行上任前仍然一直不忘上表,懇切的告誡宋孝宗一定要親民重民,要戒貪吏、施廉吏。

他對宋光宗言到:要節財用、薄賦斂、結民心,民富而後邦寧,興國之計,就在於此。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02,政不擾民

楊萬里一直以來的政治主張就是不擾民政治。

乾道六年(1170年),楊萬里出任隆興府奉新知縣。而這一年的奉新縣恰逢大旱,境類民不聊生。楊萬里於當年四月二十六日上任,可在楊萬里到任之前,奉新縣的大牢中已經關滿了百姓,全都是因交不起租稅而被官府捉拿,而此時的官署府庫卻依然空虛。

楊萬里到任後見此情況,深知這一切都怪不了百姓,全都是是官吏中間盤剝所致。於是他立即下令,放還牢裡的全部“囚犯”,並且禁止逮捕、鞭打百姓。不僅如此,楊萬里更是給每戶人家發了一紙通知,放寬其交租稅額、期限。

果不其然,之後百姓紛紛主動前來納稅,不出一月,衙門虧空的稅款就全部補齊了。雖然楊萬里只在奉新縣任職了半年,但是卻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獲治績,初次實踐了他的不擾民政治。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不懼權貴的文人,立朝剛正身不斜

01,立身不斜

楊萬里一生,為人清直,個性剛褊,甚至不少次惹惱了皇帝,孝宗貶他“直不中律”,光宗稱他“也有性氣”。

楊萬里雖然有著極高的政治才能和淵博的學識,卻因為時常太過的直言不諱而反了不少的忌諱。

最典型的就是在《千慮策》,雖然他在其中提出的方針策略,很大一部分確確實實的能夠使用於當時的南宋,但是在文字中卻絲毫不避諱的批評了朝廷和皇帝腐的敗無能。如此一來,自然容易使很多人不快甚至嫉恨。

可縱然如此,哪怕得罪了權臣、得罪了皇帝,楊萬里依然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性格和立場。哪怕他明知道如果順從別人,自己就可以飛黃騰達。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02,觸怒孝宗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此時的南宋朝廷正在商議配享宋高宗廟祀的人選。當時的已經採納了孝宗採納翰林學士洪邁的建議,由呂頤浩等人配享高宗廟祀。

但是楊萬里卻認為這並不認識,並且直接站出來指斥洪邁的建議是不俟集議、專輒獨斷,和趙高“指鹿為馬”無異。

臣子直接否認皇帝確定的選擇?如此一來自然惹怒了宋孝宗。大怒的宋孝宗言到:“萬里以朕為何如主?”貶楊萬里出直秘閣,於絹州任知州。

正是因為讓孝宗,才導致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子趙惇上位後,哪怕楊萬里已被召回,也沒有在臨安呆上多久。

紹熙元年(1190年),楊萬里以煥章閣學士職充任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此時的南宋要進《孝宗聖政》一書,原本應該由楊萬里奉進,可是孝宗仍然記恨舊惡,對楊萬里大為不喜。便再次外調楊萬里,為江東轉運副使,暫時代理總管淮西和江東軍馬錢糧。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03,得罪宰臣

紹熙二年(1192年),當時的南宋下令在江南諸郡也開始使用鐵錢會子,而楊萬里卻認為此時行使這種貨幣並不利於國情,老百姓不會容易接受,便上書諫阻不奉詔。

這一行為自然導致他得罪了當時力主推行鐵錢會子的宰相,於是楊萬里再次被貶,任贛州知州。可剛正的楊萬里並不願意這樣憋屈的就任,他不認為自己有錯,於是不去上任,甘願請求擔任一個祠祿官。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仕宦富貴非所求,與世相絕辭皇命

楊萬里一生,並不苛求仕宦富貴,如果他想,他有大把的機會獲得。南宋的重臣張九成、胡銓,以及宰相張浚都是他的老師,陳俊卿和虞允文都是他亦師亦友的前輩。

甚至連當時的兩位皇帝也曾經極為喜歡他。孝宗雖然後來厭惡楊萬里,可曾經他也十分欣賞楊萬里,曾親自將其升為東宮侍讀。

而光宗就更不必說,在他還是太子時就和楊萬里關係十分密切,甚至曾經親字題下“誠齋”二字贈給楊萬里。在楊萬里被孝宗貶出京城後,剛剛上位三個月的光宗就把楊萬里召回到了京城,不僅是官復原職,同年十分更是出升任了秘書監。在紹熙元年(1190年)楊萬里請求去職時,光宗更是一直對他進行挽留。

只可惜楊萬里所追求的,一直都是為官富貴,而是為國為民。而當時的南宋朝廷實在是太讓他失望了。

紹熙二年(1192年)八月,已經66歲楊萬里早已步入了晚年,此時的他再也沒有了心力為那個讓他失望至極的朝廷傷心費神。他以病為由,自免官職,回到了家鄉吉水隱居,與世相絕,再不出世。

在楊萬里歸鄉之後,南宋朝廷不止一次召楊萬里赴京繼續為官,可楊萬里一直辭謝不往。哪怕朝廷還一直在給他加官進爵,可他一直都毫不在乎,不拒絕也沒有任職,直到身死。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紹熙五年(1194年),光宗禪位於宋寧宗趙擴。寧宗即位後,召楊萬里赴京,楊萬里辭謝不往。次年九月,升煥章閣待制,提舉興國宮。

慶元四年(1198年)正月,進封吉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慶元五年(1199年),因已過退休的年齡,便請求致仕。三月,升寶文閣待制,允其致仕。 次年十二月,進封吉水縣開國伯。

嘉泰三年(1203年)八月,進寶謨閣直學士,寧宗賜其衣帶。

嘉泰四年(1204年)正月,進封廬陵郡開國侯,加食邑三百戶。

開禧元年(1205年),寧宗又召楊萬里赴京,他再次推辭。

開禧二年(1206年)二月,楊萬里逝世,享年八十歲。

明人解縉稱楊萬里為:文章足以蓋一世,清節足矣勵萬世。可見楊萬里一生,所應該讓人知曉了,確實不止是詩詞文章,更有清高氣節。

正如楊萬里筆下多寫荷花,其為人也似荷花,不只有荷花之形,更有荷花之性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愛國詩人楊萬里:仕宦富貴非我所求,只願文節不弱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