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为什么感觉没有隆中对出名?

相信大家对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都是十分的熟悉的,毕竟对于《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桥段都是很了解的,而唐国强在电视剧当中更是对“隆中对”进行了一番诠释,也正是这样大家对于“隆中对”十分的熟悉,那么大家对于更早由鲁肃所提出的“榻上策”却是并不怎么了解呢?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为什么感觉没有隆中对出名?

首先,看一下“隆中对”和“榻上策”分别都说了什么

《隆中对》中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徳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首要申明了他想剪除奸臣,恢复汉室正常政治生态的态度。诸葛亮在此基础上为刘备筹划为:占据刘表的荆州(湖北湖南以至于岭南两广地区)和刘璋的益州(四川陕南及云贵地区),对外与孙权联合,对内发展经济搞建设促民生,在曹魏政权有重大失误或天灾人祸上下失和的情况下,由荆州和汉中两个方向出兵,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而之后的发展也是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为什么感觉没有隆中对出名?

而鲁肃的榻上对则等而下之。孙权与鲁肃合榻对饮,孙权问道:"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孙权的意思是汉朝衰败,四方军阀割据,我想效法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尊崇皇帝,霸服天下,该怎么办?鲁肃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汉朝已经救不回来了,不要去效仿齐桓晋文了,您可以占据荆州,凭借长江天险保守江东,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是汉高祖创立汉朝一样的功业啊!后来经过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瓜分荆州,最后也确如鲁肃所说,当了皇帝。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为什么感觉没有隆中对出名?

其次,为什么“隆中对”比“榻上策”更为人们熟知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格局,当时的刘备是依附于刘表的,只有几千兵马几十个将领,而孙权则不同,这时的孙吴历经了孙坚、孙策两代,尤其是在孙策的带领下,江东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虽然是与当地士族存在了一些矛盾,但也是兵多将广了。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为什么感觉没有隆中对出名?

而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正是在刘备这样一个较为尴尬的处境之下,而鲁肃的“榻上策”则是建立在不会对孙吴造成伤害的情况下谋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就这样的对比,就像是白手起家和在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做生意是一样的道理了,当然两个战略都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虽然隆中对的战略格局比塌上对的大,但也不能断定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比鲁肃的战略眼光高。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为什么感觉没有隆中对出名?

当然现有资源的战略策略,在执行的难度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毕竟刘备兵少将寡又没有地盘,而孙权则是坐拥江东,在当时的环境下,东吴的方针策略是徐徐图之,尽可能的将自己的优势扩大,自保的同时可以争夺天下,所以塌上对比隆中对就少了很多招兵买马、争夺势力范围的策略,因此从执行难度上看,都认为隆中对比塌上对要难,其实难就难在刘备要从头开始积蓄势力,而东吴已在孙坚、孙策两代时完成了资源的原始积累,隆中对的政策还要走积累原始资本的路。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为什么感觉没有隆中对出名?

最后就是实现层度不同;鲁肃提出的《榻上策》战略,没有能够实现二分局面,天下出现了三分局面。而三国历史是按照《隆中对》趋势走的,《隆中对》的战略让刘备从落魄到三分天下称帝,基本上实现了《隆中对》战略,只是刘备在等待《隆中对》天下有变这个条件时,北方未变,己方先变,造成《隆中对》战略被破坏,以至于《隆中对》只停留在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在后世看来《隆中对》在当时对于刘备来说是非常正确的,成就了《隆中对》千古战略名篇,是中国战略篇代表作。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为什么感觉没有隆中对出名?

综上所述,就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与鲁肃的“榻上策”相对比的话,在执行难度上、格局上还是在完成度上,“隆中对”都是占据了优势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隆中对”的评价是比较高的,而再加上演义的描绘更是使得大家所熟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