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中巴公路又叫喀喇崑崙公路,是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一條高原山路。國內段自喀什托克扎克路口起,途徑疏附縣城、烏帕爾鎮,蜿蜒於蓋孜河谷、布倫口白沙湖,翻蘇巴什達坂,過塔什庫爾幹縣城、達布達爾鄉,最終在紅其拉甫達坂中巴七號界碑處進入巴基斯坦境內。


1956年,新疆交通廳對喀什至塔什庫爾幹縣城全長290公里的公路進行踏勘,按老六級技術標準進行設計,交通廳第一公路工程隊(308築路隊)施工修建。1958年10月建成通車。由於修建時資金困難、受自然環境限制等原因,大部分路段採取簡易通車的辦法,急彎、陡坡、水毀等病害十分嚴重,只能勉強維持便道通車。


1966年,為了適應巴基斯坦境內施工需要,將喀什至紅其拉甫達坂420公里路段按老五級標準修建,1968年完工。(喀喇崑崙公路第一期)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這座紀念碑,位於布倫口大橋附近,背後是公格爾峰。1968年為紀念修築中巴公路國內段而建,碑文已隨高原的風霜逝去,唯有碑體和基座保存。2010年,公格爾山體滑坡,阻斷河道,形成堰塞湖,淹沒路面,後來炸開紀念碑旁邊的堰塞體,下瀉洪水,所幸紀念碑得以保存,碑體下部刻有“2010”字樣,以表紀念。


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自1968年到1979年,先後援助巴方完成了三期巴境內喀喇崑崙公路的修建:


第二期

1968年6月-1971年2月,紅其拉甫-哈利格希156.7公里。


第三期

1973年8月-1978年5月,哈利格希-塔科特459.3公里。


第四期

1978年6月-1979年11月,紅其拉甫-哈利格希156.7公里。(修復工程)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中巴公路瀕臨洶湧的印度河

中巴邊界,紅其拉甫達坂,昔日的絲綢之路,高寒缺氧。一條友誼之路,將中國新疆西南重鎮喀什與巴基斯坦北部城鎮塔科特連接起來。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中巴公路示意圖

這裡對外貿易有著悠久歷史,絲綢之路為中外經濟和文化交流演出了“千載通有無,萬里揚中華”的偉大歷史劇目,也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中巴邊境七號界碑,用中英文鐫刻著:“紅其拉甫山口開放儀式,於1982年8月27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們政府主席司馬義·艾買提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政府克什米爾及北部地區事務部部長賈馬爾·達爾·汗少將主持。”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中巴七號界碑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雄偉的國門

紅其拉甫口岸對外開放,從中國喀什到巴基斯坦蘇斯特全長600公里的山路,運輸任務由誰來完成,一時成了問題。


“六運司”從1953年成立到1981年共度過了28個春秋——


1953年6月,新疆省運輸公司喀什分公司宣告成立,莊毓柱任經理,註冊職工29人。擁有部隊轉業的一輛客車、一輛貨車。


1955年,國營新疆省運輸公司喀什分公司,設3科4站1隊1場,壯充柱任經理。


1956年,機構改革後,喀什分公司變成新疆省交通廳運輸局南疆運輸公司,擴大了營業範圍,設5科9站1隊1場,劉國瑞任經理,李靜海任副經理。


1957年,南疆運輸公司易名為新疆省交通廳運輸局喀什運輸總站,機構設7股1支1會18站1隊1場。李靜海任總站長,趙子明、許祚漢、馬木提任副站長。


1958年到1961年,喀什運輸總站更名為喀什公路運輸管理局,增設了4個科室,19個養路所、站,王琦任黨委書記,林明貴任局長。


1961年3月,新疆交通廳精簡機構,撤銷庫爾勒、喀什兩個公路運輸管理局,成立吐(魯番)喀(什)公路運輸管理局,在喀什、大河沿設中心運輸站。吐喀局當時下屬兩個公司:喀什運輸公司和庫爾勒運輸公司。局長耿仁鳳、書記王順喜。喀什公司由喀什的兩個車隊,吐魯番的一個車隊,庫爾勒一個車隊,阿克蘇一個車隊組成。一車隊隊長嚴振華、支部書記王義明;二車隊隊長楊振田、支部書記呂國儒;三車隊隊長蔣煒、支部書記焦永貴;四車隊隊長馬會同、支部書記丁沛然;五車隊隊長謝雲良、支部書記馬東方;修理廠廠長趙子明、書記何興泉。1964年社教之後相繼成立了其他車隊。


1972年,自治區交通廳運輸總公司喀什運輸局正式更名為新疆交通廳運輸總公司第六運輸公司,機構進一步擴大,李少希任黨委書記,姜富國任經理。


然而偌大的運輸公司,一共只有30輛客車,平均每年只增長1輛左右。要拿下這樣一條國際客貨運輸線,顯然困難重重。


經過反覆考慮和研究,“六運司”決心拿下這條運輸線。黨委書記王開清和公司經理姜富國清楚地知道:喀什還有“一運司”和“三運司”,他們的實力也很強大,為什麼他們不去擔任這條路線的客貨運輸,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條線的難處和危險。姜富國和王開清既意識到了承擔運輸的風險,也預見了這條線的前途和未來。


1983年,“六運司”從大連購進了12輛中巴轎子車,這種車型是大連轎車廠專門為高寒線路生產的,非常適合中巴公路運營。5月,準備投入運營前夕,巴方代表團在喀什交際處(其尼瓦克賓館)觀看了這12輛嶄新的中巴車,讚不絕口。


中巴公路開通運營第一年,“六運司”10名駕駛員歷盡艱辛,運輸了1.5萬人次,收入90萬元。從經濟效益上看,這一年沒有多少利潤,有時還出現了虧損。每當談起這條線路時,一些職工向新任經理李世文抱怨道:這麼難跑的線,有沒有多少利潤,乾脆放棄算了!李世文心想:放棄不跑可以,到時候後悔怎麼辦?絲綢之路,隨著越來越開放,遲早會有繁榮的一天。


果然不出所料,1986年5月1日,紅其拉甫口岸對第三國開放。這一天,路透社記者格雷厄姆·厄恩肖向世界發出了第一條快訊:“連接中巴兩國的紅其拉甫山口於5月1日首次對外開放,各國旅客往返邊界,探奇索幽,飽眼福,過遊癮,勝景無有出其上者。”


這位著名記者還洋溢的說道:“開放紅其拉甫山口,無疑是1986年國際旅遊業的一件大事,口岸一經開放,各國遊客會像潮水般湧來……”


幾年前還是那樣孤寂的塔什庫爾幹,如今變了樣,邊防站、海關、檢疫站、銀行匯兌站、郵局、派出所每天一片繁忙,好不熱鬧!


新建的客運站能進出25輛客車,近旁還有配套的招待所,最多一天可接待出入境者500人。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原三隊駕駛員宋壽平與揚州轎子車

1986年後半年,“六運司”藉助紅其拉甫向第三國開放的大環境,增添了龍江轎車、東風轎車數十輛。1992年又採購了更加舒適的揚州轎子車,專門跑巴基斯坦。在這條熱鬧的古道上,每天往返著十幾輛“六運司”的車,滿滿當當,有拉貨的,有載客的。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原三隊駕駛員:左起宋壽平、王建平、李勇

為了方便運輸,提高效率,“六運司”和有關部門為駕駛員辦理了往返喀什和蘇斯特的通行證,相當於臨時護照性質。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中巴通行證,原六運司九隊駕駛員宋壽民提供

蘇斯特,巴基斯坦北部地區緊靠中國的一個小鎮,當年人口不到1萬,自古是絲路上的驛站。中巴公路通到這裡,讓這裡的人們融入了世界的發展大道。“六運司”的汽車一進蘇斯特,立刻會有成群的二道販子湧上前來,他們目光炯炯的搜尋著車廂的每個角落,旅客隨身帶的、手裡拿的、身上穿的都成了他們追逐的獵物。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這些“倒爺”們都能嗅到商機,服裝鞋襪、五金用品、炊具餐具,甚至指甲刀和鑰匙鏈,這些來自中國的商品都成了蘇斯特的暢銷貨。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當年的蘇斯特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巴基斯坦特色的花車

西方發達國家的遊客,在欣賞完巴基斯坦北部地區洪扎河谷的美景之後,還沒有盡興,一路北上,從紅其拉甫山口入境,沿途尋訪塔什庫爾幹石頭城堡的遺蹟,領略冰山之父的雄渾,然後到古城喀什噶爾,體驗南疆的人文。


來考察的、觀光的、登山的、記者、官員……1986年全疆出入境旅客4.8萬人,紅其拉甫口岸就佔了2.7萬人。


到1991年,“六運司”共發客車2442車次,運送旅客9.7萬人,出境貨物1312噸,總產值達到798萬元。“六運司”通過這條高原友誼之路,每年的收益佔到公司利潤的25%左右。


新疆六運司與中巴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