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想從銀行辭職?

漩渦鳴人君子


想從銀行辭職的人簡直太多了!銀行的工作讓人感到很累,身累心更累,但出去又能幹嘛呢?這些年在銀行學到了什麼呢?這些糾結大都是年齡在三十多歲以上的員工及二級支行的小領導(行長、副行長)。這些人的辭職成本比較大。那些剛入職三五年的根本就不考慮(除非老眼光的家裡人勸說干擾),直接就辭了!在以前哪能聽到從銀行辭職!

目前,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工作基本差不多,早已不是“金領”時代了!尤其營銷任務,上級行下任務,一般不會是按照各個銀行的實際情況下的,而是按照人情關係及領導對上級的表現欲下的,而且不止這些因素。舉個例子:分行給一級支行下達任務1個億,一級支行就給各二級支行下達兩個億,並且按兩個億考核,如果各二級支行完成總數一個億甚至更多一點,只要沒完成兩個億,一級支行還會對各二級支行處罰,這樣一來,罰金和節約的獎金就被主要領導另作他用了。各二級支行總是努力,每次努力都有“泡沫“,泡沫越來越大,基層員工和領導就越來越辛苦。

還有,領導不知是外行還是為了表功,不切實際的制定不良貸款”零容忍“制度!這本身就是違反市場經濟規律的,但卻被大力推崇,基層領導及客戶經理為了保位子、保收入,有的甚至自己為客戶墊付本金、利息!

不切實際的”追趕、超越“令人很累,因此,辭職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真正想辭職的肯定是一級支行行長、副行長一下的中層及員工。


法眼觀金融


別的行,我不瞭解,就拿宇宙行來說,不少基層分支行改革後,原來的警衛,保安,押運員,還有司機他們本來都是接班的或者是復員兵(不是說復員兵不好,那時候很多復員兵都沒有上完初中)開始上業務,本來就是文化水平太低,但他們情商很高,別看業務能力不行,但天生我材必有用,多年與領導們一起,基本上都安排個領導崗位,而那些大學畢業生,因為有能力只能幹具體業務工作,如果是做資產業務的還要加班加點,根本沒有時間去給領導跑前跑後,卑躬屈膝,所以他們就只能在幹活,不會的,可以給領導們乾點什麼,所以他們很快就會提了起來,拿比員工高出好幾十倍的績效和工資。所以很多年輕有為的員工都辭職不幹了。


龍翔梧桐


想辭職的原因

想從銀行辭職的人應該一直都有,特別是長期在廣大一線的員工,幾大原因:(1)一是各類任務繁重,除了最常見的存貸款任務外,還有信用卡、有效戶、電子銀行、貴金屬、紀念鈔、保險、基金、etc等等各類任務,精神上的壓力一直緊繃著,沒完成領導一直約談約談,約到讓你懷疑人生,真的是“一人在銀行,全家跟著忙”;(2)時間與薪酬不匹配,雖然銀行的工作時間標註是“朝九晚五”,但是現實中你隨便去諮詢一個銀行職工就會發現,“朝九晚五”就像是新聞聯播可望不可及,如果說工資高也就算了,但是銀行的薪酬極其不平均,貧富差距太大,在基層的員工,最終到手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比比皆是;(3)各種檢查,各種扣罰:什麼合規的、內控的、服務的、業務的,七七八八的不知道去哪裡生出來那麼多檢查、抽查,累都累死人了。

無法辭職的原因

想辭職的很多,但是很多人卻遲遲沒有踏出這一步,為何?主要有兩點:(1)沒有任何技能:在銀行一線,比如櫃面,工作個三五年之後,如果你想跳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會什麼?除了同行,基本沒有其他可選擇的跳槽機會;如果你是客戶經理呢?除了跳槽去做銷售,基本也沒有其他途徑可走,所以這個限制是很多人一輩子無法跳出銀行這個深坑的原因;(2)貸款壓力:很多人工作後都揹負著房貸、裝修貸等等,銀行雖然有各種不好,但是最少公積金繳納比例可以,這分攤了很多人的還款壓力,如果要跳槽,你必須找到一個公積金待遇不弱於現在崗位,或者收入遠高於現在的崗位,否則跳完之後,可能你的還貸壓力會劇增,但這樣的崗位又不容易找到,這也是很多人不敢輕易跳槽的原因。

總結

作為銀行人,就像進了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但是無論進出卻都有一定的坎存在,多少人最終都是走一步算一步。


鯉行者


山西1哥就職於一家內地銀行,有多少人想從銀行辭職不清楚,但最後職辭的人並不多,剔除銀行系統內部流動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銀行還是公眾公認的好單位,說走容易,說進就難了。


第一,我不想說銀行不好,但我不知道哪裡好

現在的銀行,讓各種輿論描述起來,好像一無是處,任務重、壓力大、加班多、收入降、升職難,這些都是事實。但我想來想去,哪裡的任務輕、壓力小、不加班,還收入高升職易?以我這點腦筋,還真想不出。想來想去,縱向比較,銀行現在越來越難幹。橫向比較,銀行還是不錯。

有人說35歲的銀行人離職成本高,想辭職也不敢辭,35歲以下的銀行人則不然,說離就離。我認為這完全是想象出來的結論,35歲以上的人,對於職場和社會了解更多,35歲以下的人更傾向於走走看。事實上,離職多的也確實是年輕人,但真正離開銀行系統的佔比還是很小。這也說明,在哪裡工作都不容易,不是嗎?


第二,壓力大未必是壞事,能夠承受壓力也是一種能力

先說說營銷任務重吧。營銷是不容易,但這個過程卻很重要。在任何一家公司,高管中有一個職位叫“銷售總監”,可見銷售對一家公司的重要性。在銀行學銷售你可能感覺意外,也認為這不是銀行該乾的事,但對於員工來說,我認為這就是一個機會,在銀行連銷售也學了,你會怕沒有用嗎?

再說說“變態內控吧”。什麼是變態?是因為銀行過分強調。什麼是內控?就是內部控制。為什麼要控制?是為了防範風險。對一家公司來說,防範風險怎麼都不過分。明白了這個,我們也就可以認為,這又是一個機會,在銀行學習風險控制,你會怕沒有用嗎?

最後說說櫃員。題主沒有提到工作單調,但這也是眾人抨擊銀行的理由之一。我不否認,櫃員工作技術含量不高,工作單調乏味。但我認為這是表面現象。銀行櫃面是銀行業務的外部觸角,一是櫃員每天接觸的各式各樣的客戶,這也是一種資源,你分析過客戶的構成和需求嗎?二是電腦屏幕的背後,是各種系統,你瞭解過銀行業務背後的邏輯關係嗎?把一裡一外的所有搞清楚,你會怕沒有用嗎?



第三,抱著普通人的心態面對工作,在哪裡也不會有前途

著名的“二八”定律告訴我們,你如果決定做那80%的人,我看你就忍忍吧,在哪裡也是吃苦受累不賺錢。你如果決定做那20%的人,你也忍忍吧,現在不吃苦,將來哪有甜?更何況,我上面講的那麼好的學習機會,換到任何地方都碰不到。

這裡我想說一說前途。大家都認為在銀行基層工作沒前途。我還是那句話,在哪裡80%的人都沒前途。前途是自己創造的,不是單位給的。

如果題主所在的銀行還能和行政機關級別對照的話,你可以比較一下,銀行相當於縣處級的管理人員收入高,還是政府機關縣處級的幹部收入高,二者相差恐怕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我們把相當於縣處作為我們的目標,哪裡有前途,自己想一想。

我們太多的人,以靜止的狀態來判斷未來,那是不自信。人都是從底層開始的,沒有誰一入職就是什麼級。所以,不自信的人就不應該有太多的欲求,知足常樂,當個普通老百姓就很好。


總之,我不建議題主去辭職。正確的選擇是調整心態,積極面對,銀行的事情吃透了,就是自己未來想創業,成功的幾率也一定會比別人高。

我是山西1哥,混跡職場30年,喜歡琢磨職場上的那點事兒。我所說的話,只給想聽的人聽,是你嗎?關注我,私信必復。

山西1哥


作為銀行辭職人員,告訴大家銀行人員每天在做什麼,信用卡、etc、薪資貸、對公開戶、掃碼付、雲閃付、跑商戶這些是不賺錢的任務,大額存單、保險、基金、定投、信託、貴金屬、紀念冊、紀念鈔、理財產品等等,只要你聽到過的都算。各個崗位並不能專注的做本職工作。很多都是政治任務,很多都是硬性任務,總之任務是一個方面。完成任務你的出去外拓跑業務,陌生拜訪,走街串巷,拉親帶友,全家總動員,最後爹媽見你都躲了,親朋好友都屏蔽你。

第二就是時間成本,正常工作八小時,如果您是銀行廳堂人員, 那麼就是10小時起,因為沒有午休,隨時在崗,五點銀行大門關閉了,可是大門裡的人還在做班後工作,結賬,報表,培訓,學習,考試等等,總之走出銀行大門最早也要6點吧,遇上學習啥的就得10點,節假日永遠不能和家人一起,因為要上班,節假日經常因為串休,員工同事間的小友誼灰飛煙滅。沒孩子還好,有孩子的,孩子上學放學家長會別想去。其他腦補吧

第三,各種檢查,合規、風險、服務神秘人,這都是按月定期的大活人來檢查,絕對比你大姨媽來的準,罰款罰款,最後結束。一句話讓你在一對一監控下工作10小時,所有言行舉止必須按標準來,累不累?

本人在銀行年薪20-30w,辭職不後悔,僅供參考。


夕夏夏夏


每當月初領到營銷任務的時候,我x,老子不幹了;每當月底,季底,年底評比考核的時候對自己說,老子明年必定換碗飯吃。然而,還是繼續端著這碗飯。

銀行確實是圍城,每年招聘的起點動輒211,985,研究生,然而依舊排在畢業生選擇的前三名。首先國人找工作還是有個面子思想存在的,舉個例子,假如工地編鋼筋一個月能掙9k,銀行一個月5k,你選哪個?理性的人肯定選擇5k,因為無論是從臆想中的個人發展,還是將來的擇偶,亦或是同學之間的比較,銀行=金融,會被貼上了不起,和錢打交道,工裝整齊,職業化,放貸款的等等標籤。

實際上現在越來越多的銀行向科技公司發展,系統軟件開發員工佔比甚至超過30%,平臺化,線上化加劇,一線櫃檯人員不斷分流減少,營銷壓力越來越大。

從銀行離開我能幹什麼呢?類金融的還是多一些,擔保公司,小貸公司,金融服務公司,證券基金等等,看似選擇頗多。實際上在銀行工作多以營銷為主,營銷又以關係為主,分析能力,前瞻能力都是退化的,若同地區轉崗還能帶上部分資源,跨地區則基本沒戲,實際上選擇還是較少的。銀行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很多私行客戶帶來業績的同時,也可以向他們學習一些觀念,學會一些投資。讓自己再面對任務考核的時候不那麼慌亂也是一個選擇。


沉醉Sunny


回答問題前,認真思考了好一會兒。

最後一次表露心聲,不想回答類似的問題了。

本人銀行一線員工,不湊字數不配圖。

有多少人想辭職?我在的6線城市,我在的這家某銀行,我身邊的這些普通的一線櫃員,超80%都不想幹了。

原因是什麼?

無非就是壓力大,工資不高。

有人會嗤之以鼻,哪裡沒有壓力?但你不瞭解銀行,不瞭解我們這些普通操作工的日常工作,你真心體會不到我們的無奈。

銀行分很多崗位,我們一線櫃員屬於操作崗,要保持網點的正常運行,業務上不能有任何差錯,否則罰錢。同時,我們還有指標壓力,各類指標,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工資待遇?每個月3000左右,經常2600多點,入行久的能3000以上,不超過3500,當然,我指的是一線員工。年底獎勵?別逗了,2020年,年前發了1000多點。不用懷疑,正式員工,還有給幾百的。

我們某個領導說過,員工就是柿子,只要使勁捏,總會出水的。

之前我們員工還可以私底下抱怨一兩句,現在不可以了,要求不能有負能量。

有人會不理解,指標完不成就完不成唄!話是這麼個理,但是呢,不完成真不行,很多指標都是政治指標,必保完成,領導會當面問你,別人能完成,你怎麼個意思?不想幹就自己去辭職,沒人會挽留你。領導原話就是愛幹就幹,不愛幹就滾,別懷疑,很多領導當面說過。

當然,這都是負能量,片面之詞。很是心累,不想再抱怨了,其實還是自己能力不行,有資源有能力的銀行員工生活還是很美好的。

入行這麼多年,青春不再,真做到一刀兩斷,也許只是把自己斷了。


雲淡風輕江月明


我想銀行人90%都想過辭職,然後數據表明,60%的人會辭職,不過大多數辭了是跳槽去別的銀行或者證券、保險、投資公司這些金融機構,小部分是完全跳出金融圈。

為什麼那麼多人想辭職?真的是身心疲憊!喘不過氣!以前黃金十年高速發展期,從上到下都是獎勵為主,大家都很有幹勁的營銷拉存款,水漲船高嘛,即使領導工資是普通員工的幾十倍,但是肉多了多少都分點出來大家一起吃。

但是,一個很嚴重的隱患,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是畸形的!很多業務就是為了要獎勵不切實際的開展,比如說一些助農貸款,人家農民可能根本就不想要,為了任務和獎勵逼著人家要,或者直接就是違規的拿了人家的身份證資料不經過本人同意的就辦了貸款,貸出來的錢客戶經理和領導自己分掉了!這是真事!所以三年五年之後,循環貸結束了,貸款規模縮減了,這時候要逼著農民真金白銀的還款了,人家沒錢你能怎麼辦!反正後來誰收貸款誰遭殃!前頭放貸款的人都高升了,後頭擦屁股的人天天背責任被罰款!你說心累不心累!

上面是貸款的情況,現在說存款。黃金十年的結束多少是受到了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很多客戶的資金都轉移去餘額寶、p2p,存款天天往下掉,卻還是硬要製造虛假繁榮,怎麼做?買存款!重金購買時點數!我記得2013年底是最瘋狂的時候,當時我們這裡的一家本地的村鎮銀行給到了12月31日過一夜就給1%的利息!!!百分之一啊!就是千分之十啊!往常一般最多也就千分之三、千分之四這樣頂天了,可想那一年最後的瘋狂有多狂!這也導致我們四大行也被迫要給客戶千分之六,不然實在搞不來存款。

虛假業績這種事情就像滾雪球,只能越滾越大,存款越買越多,所以後來不得不說很大一塊薪酬都變成了費用,拿去買存款,都貢獻給客戶了。

銀行定任務真的很不切實際,經濟都有上行下行,都有繁榮和衰落的週期,這是自然規律啊,可是銀行的任務只能一年比一年多,每年都要有增量,這科學嗎?怎麼就不能跟著經濟形勢改改任務切合實際呢!這種不顧實際情況盲目下任務,罰的都是員工,很多任務完不成怎麼辦,最後只能自己買!信用卡完不成,自己辦,貴金屬賣不掉,自己買,保險推銷不出去,自己掏錢,什麼任務最後都是被領導逼著自己掏錢來買,心累嗎?!

再說說服務吧,要提高服務質量這是對的,也是應該的,但是想要員工對客戶好,首先是不是應該要單位和領導對員工好?只有員工在很和諧、很積極的環境中工作,他才能把正面的姿態展現給客戶。現實是員工被壓榨得分分鐘想爆炸,所以經常跟客戶一言不合就衝突升級,懲罰有什麼用,這也罰那也罰,看看有多少錢夠你罰的,一個忍不住就撂攤子走人不幹了!

再說內控,防員工比防外賊嚴得多!所有的本行賬戶都被監管,有什麼大額消費就被詢問,有什麼員工之間、員工與客戶之間的轉賬就要寫說明報告,護照、通行證全部上收,離開本地也要報告,各種被管控、監控,不自由,對外說的要保護客戶隱私,對內員工就要變成透明人?就連合理合規的正常用錢都要被質疑半天,員工真的很心累!

說了那麼多,其實最關鍵的還是錢越來越少!活越幹越多,監管越來越嚴,任務越來越重,帶來的卻是薪酬的大幅跳水、跳崖,這種嚴重的收入付出不對等的薪酬,但凡有能耐能跳出去的人都辭職了,留下來的要麼養家餬口不敢走,要麼沒啥志向怕找不到新工作,留下來是惡性循環,天天想辭職,又不得不幹活,最後就變成得過且過,得一天是一天。

銀行人很無奈,辭職和想辭職,總有一個在路上。


讀毒獨310


我曾經看到過某個大行對於員工的心理健康和情緒調查報告,其結果大致是其中有60%左右的員工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這其中又有20%的員工處於抑鬱狀態。我不知道這個銀行後來是否採取了措施,但是我看到的依然是很多銀行員工離職。

事實上,國內銀行發展到現在,有些觀念理念和用人方式確實已經異化,導致現在的員工流動性越來越大:一是考核唯數字論,不講客觀環境只看數字。比如說現在經濟下行,銀行卻依然要有30%的增長率,而且層層加碼,底層員工可不堪言。二是管理一言堂。銀行高層的人不下基層,不瞭解實際,用人唯親,用人唯近,決策機制和私營企業老闆一樣。三是極度壓榨員工。銀行基層員工都是白加黑、五加二,拼命工作,但是完不成任務等於0,沒有獎金更沒有加班費。

在這種情形下,銀行員工想離職也是情有可原。不過,銀行員工離職也確實面臨找工作不易的困境,所以大多數銀行員工不到逼不得已都會選擇繼續熬下去。不過大家都這樣的心態,這家銀行能好嗎?

我是空谷財譚,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財譚


作為一名銀行從業者,這個話題多多少少會有些共鳴,多少人想從銀行辭職,想這個詞,用的好。估計銀行從業者多多少少都想過,上至分行部門中層,下至一線櫃員、客戶經理。從幾個方面分析:

1.銀行業務本質:銀行業務本質是金融銷售,存款是銀行立行之本,生命之源。絕大部分業務和產品都圍繞的吸存展開,絕大數的營銷活動也是存款優先,有了低成本的存款才有貸款類(或投資類)營銷活動。所以拉存款能力是銀行人立足立業基礎能力。所以從事後臺、櫃員等運營條線的人員拉存款能力不足,工作又枯燥重複、加班嚴重、薪酬不高、自然有立足立業危機感。

2.銀行混的好人群特徵:要想在銀行有好的發展拉存款的能力至關重要。所以很多營銷崗位都是有背景的人(多數為官員的子女),相比普通人資源轉換能力更快更直接。自然有背景有關係就等於有能力有存款。少數的領導崗位也通常是這些人。當然也有沒有背景和資源從普通大學生一步步成長的中層,但異常拼搏,在綜合化市場化銀行較多如股份制行。

3.銀行的考核:銀行的利潤,簡單理解就是存貸差,只要存貸規模上去了,控制好風險,銀行利潤就是會像雪球一樣滾起來。銀行是典型的資產擴張型企業,企業生命力來源於存貸規模擴張。所以一個銀行一般存款貸款下降意味著利潤沒有增長。所以年復一年的考核就是層層加碼的指標,領導的業績就是指標完成率。總行拆解分行,分行拆解支行,指標明目繁多,層層加碼。所以銀行從業人員時常有被榨乾的感覺。每年都是年關,年會就是指標完成大會和任務拆解大會。

4.銀行機構龐大。就像一臺運轉的大機器,業務模式簡單可以標準化和模塊化,每個人都是一個小零件,可替代性強。使得每個從業者沒有價值創造感。

5.為什麼只是想,對比其他行業銀行吸存的壟斷性,使他同比其他行業能夠輕鬆獲得超額利潤,只是個資金的搬運工。員工待遇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一個普通員工哪怕一輩子只是個櫃員也相比普通行業的工資福利較好。行員資歷越深,員工級別上去了。一輩子也看上去風光的。

所以,銀行將員工零件化和去能力化使得一些大齡員工在市場沒有競爭力,相比辭職後也木有比這更好的待遇。故大多數銀行從業者只是想想。然後又去懷著上墳的心情上班去了。

如閱讀對你有所啟發,請關注我。卯金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