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楊西|撰文

沈銓是我國清代著名的花鳥畫家,遠師黃筌、近承呂紀,善畫花卉、翎毛、走獸、仕女;畫風精細妍麗,賦色濃豔,極盡嚴謹;尤喜畫丹頂鶴,被譽為“清代畫鶴第一人”。

鶴是高潔、高貴、高壽的象徵,歷代文人墨客都喜以它為對象進行創作。“丹頂宣承日,霜翎不染泥”、“羽毛似雪無瑕點,顧影秋池舞白雲”、“青鸞白鶴蟠空下,翠草玄芝匝地生”、“俯窺松桂影,仰見鴻鶴翔”是古代詩人讚美鶴的千古名句。以鶴入畫的作品則有宋徽宗的《瑞鶴圖》,牧溪的《觀音猿鶴圖》,邊文進的《雪梅雙鶴圖》、《竹鶴圖》,石濤的《鶴壽千春圖》,沈銓的《雙鶴圖》、《松鶴圖》等等。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清 沈銓《松鶴圖》

說到畫鶴,我們應瞭解歷代畫鶴及我國鶴文化發展的歷史。古代在宗教傳統思想的影響下,鶴在民族傳統及文化的孕育中,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滲透在文學、繪畫、工藝、建築、民俗等各個領域。

世人對鶴的瞭解大多來源於神話傳說故事,比如“駕鶴仙遊”、“化鶴”、“玄鶴報恩”、《西遊記》裡太上老君的仙鶴……這些都是道家神話中的“鶴”,從某種意義上說,即是一種道家文化裡的符號。在中國的鶴文化裡,鶴的地位僅僅次於鳳凰,是“一鳥之下,萬鳥之上”的“一品鳥”,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寄託,也是古代帝王眼中的祥瑞之兆,同時也是融入社會各個領域中的文化圖騰,與華夏民族興旺發展的歷史相依相伴。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鹿角立鶴

鶴屬鳥綱鶴科,其品種有丹頂鶴、灰鶴、白鶴、白頭鶴、黑頸鶴、赤頸鶴、白松鶴、衰羽鶴、羽衣鶴及美洲鶴、西非鶴等等。鶴為涉禽,我國的鶴主要生活在黑龍江一帶的沼澤地,常涉近淺灘,取食魚蝦、昆蟲、貝殼及蛙類,兼食水草和穀物。《崔豹·古今注》記載:“鶴千年則變蒼,又二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這則記載說明在古人的眼中,鶴是一種長壽鳥,因此被道教推崇,演義成道人昇仙的坐騎,成為人們心中吉祥之禽。常與龜、松、鹿、雲並稱,代表吉祥長壽,如“松鶴長春”、“鶴壽吉祥”、“六合同春”、“雲鶴”及“松鶴延年”……

我國養鶴的歷史應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左傳·閔公二年》講述了一個衛懿公好鶴,讓鶴坐大夫車,還給祿位,最後導致滅國的故事。說明那時的貴族階層已經將鶴作為豢養,並且將鶴的形象融入到生活器皿中,如“青銅蓮鶴方壺”,鶴就被安排在頂端盛開的蓮花中;曾候乙墓出土的“鹿角立鶴”,鶴、鹿同器,寓意著一種吉祥;“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狩獵紋漆樽”、“人物御龍帛畫”等器物的出土,進一步說明了古時人們已將鶴的形象與戰爭、娛樂、紡織相聯繫。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春秋青銅蓮鶴方壺

魏晉時期,養鶴已成為文人士大夫風雅生活的象徵。在一首題為《宴會詩》中,曾有這樣的詩句:“良友招我遊,高會宴中闈。玄鶴浮清泉,綺樹煥青蕤。”這說明時人已將鶴養在園林庭院,成為風雅觀賞之寵物。《相鶴經》一書,對鶴的習性、繁殖及豢養進行研究總結大力推廣,使鶴的豢養之風廣為傳播。

到了唐宋,養鶴已成為一種時尚,十分盛行。白居易為鶴建“無塵坊”,蘇東坡的好友張天驥在雲龍山修“放鶴亭”。唐宋詩詞中關於詠鶴、愛鶴、贈鶴、悼鶴的句子就更多,如“紫頂煙赩,丹眸星皎。昂昂欲飛一作貯貽,霍若驚矯。”、“令弟佐宣城,贈餘琴谿鶴。謂言天涯雪,忽向窗前落。”、“睡輕旋覺松花墮,舞罷閒聽澗水流。”建築及工藝品中也出現了大量以鶴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如“雲鶴圖”、“駕鶴圖”、“放鶴圖”;以及銅鏡、瓷器、服飾、壁畫和石窖中,也有大量鶴的紋飾及形象。薛稷所畫的《啄苔鶴圖》、《顧步鶴圖》、《戲鶴圖》更是形態各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稱:“屏風六扇鶴樣,自稷始也。”《宣和畫譜》中也說:“言鶴必稱稷。”說明唐代的薛稷的確是一位畫鶴的高手。

宋代對鶴的審美時尚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但養鶴、詠鶴,還將鶴的形象畫入家庭的屏風、庭院的影壁,甚至日常生活器具也以鶴為裝飾,如耀州窯的青釉瓷器中就有大量“仙人騎鶴”、“仙鶴展翅”、“群鶴穿雲”、“鶴荷呈祥”的圖案。宋徽宗的《瑞鶴圖》更是畫鶴作品中的經典,畫面上十八隻形態各異的丹頂鶴翱翔盤旋在上空,另兩隻立在殿脊的鴟吻之上;空中彷彿迴盪著鶴悅耳的叫聲,鶴群如雲似霧、姿態妙美,彩雲繚繞、殿宇輝煌,成為一件傳世之作!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宋徽宗《瑞鶴圖》

宋徽宗在位時,於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畫院,將繪畫納入科舉,招攬天下畫家。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入畫院者授予學正、藝學、待詔、抵候、供奉、畫學生等職。在他的倡導下,北宋的繪畫水平得以加速發展,同時也湧現出一批畫鶴的丹青妙手,如黃筌、黃居寀、趙昌、崔白等人。

據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諸黃畫花妙在傅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後蜀廣政七年(944)他奉命將淮南所贈仙鶴畫於偏殿之壁,作唳天、警露、啄苔、理毛、整羽、翹足等姿態,生動逼真,該殿竟被稱為‘六鶴殿’。”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想象出黃筌畫鶴技藝的精湛,及當時愛鶴、養鶴之風的盛況。

元代畫家中的錢選、王淵、邊魯、陳琳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其畫風有所改變。如錢選師承趙昌,變院體工麗細密為清潤淡雅,融進文人畫的氣息,為之後文人畫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明 邊景昭 《竹鶴圖》

這幅《竹鶴圖》是明代畫家邊景昭的作品,絹本,縱180.4釐米,寬118釐米,故宮博物院藏。他是南宋院體畫風的繼承者。畫面上三竿翠竹挺拔向上,兩隻仙鶴亭亭玉立,一隻悠閒地修飾身上的羽毛,一隻專注地尋覓地上的食物,畫中色彩對比強烈。他大膽利用三竿翠竹穿出畫面,預示出畫外竹林的幽雅;兩隻丹頂鶴閒歇林中,體現出鶴的高潔;細長的頸、雪白的羽毛,紅、白、黑三色形成的頭頂,被邊景昭刻畫得細緻入微;為了突出鶴的主體地位,他將畫面四周處理成灰色調,遠處用淡墨渲染,近處坡岸進行認真地刻畫;用筆工整、色彩厚重、格調高雅,呈現出一派祥和清雅的意境。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清 任伯年《仙鶴竹石圖》

清代畫鶴的畫家有郎世寧、沈銓、石濤、華喦、吳昌碩、趙之謙、任伯年等。上面這幅《仙鶴竹石圖》寬66釐米,縱134釐米,為清代著名畫家任伯年的作品。畫面上一隻曲頸的丹頂鶴佇立於溪邊巨石之上,溪水潺潺;一株蒼松、一叢翠竹點綴出環境的清幽。畫家以淡墨散鋒勾勒皴擦出石堅硬的質感,以瀟灑的筆法勾出鶴的姿態、嘴、頸及身上的羽片;以濃墨畫頭頸上濃墨部位,點出眼睛,眼睛點時留出眼白,以表現鶴孤傲清冷的神態;頭頂以硃砂點畫,鶴嘴染以淡花青色;以濃墨畫出尾羽及鶴修長的雙腿,畫時以行草筆法寫之。鶴畫完之後,畫鶴後的蒼松。以淡墨畫松的枝幹,用筆蒼勁有力,皴擦勾勒恣意為之;濃墨寫出松針,筆筆見力,參差不齊,相互照應,意足為止;最後調整畫面,他在鶴的腳下畫了一叢翠竹,既豐富了畫面墨色上的變化,又襯托出畫中清虛高潔的主題意境,恰到好處。整幅作品構圖險峻、筆墨蒼潤,形象生動、情趣盎然,堪稱任伯年畫鶴作品中的精品!

沈銓的鶴與任伯年不同,他筆下的鶴以工筆為主,很少有畫鶴的寫意作品傳世,這幅《鶴壽富貴圖》是其畫鶴的代表作。畫面上兩隻仙鶴在溪邊覓食,一隻站在高處,低頭清理腿上的異物,一隻站在溪畔石上,回首注視同伴的舉動,表現出一種關切的神態,十分有趣。溪旁草青竹翠、樹壯桃肥,靈芝仙草、月季豔美,一種祥瑞康寧的氣息從畫中散發出來,給人以溫馨長壽、吉祥如意的享受。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清 沈銓《鶴壽富貴圖》軸 絹本 198.8x101cm

在畫法上,他以柳炭精準地畫出底稿,然後拓印到絹上,以濃淡墨按畫中景物的特徵勾勒出丹頂鶴、岩石、壽桃、月季、翠竹、靈芝、野草、溪流、坡岸的外形。然後以淡墨分染鶴的嘴、眼、頸部的結構及身上的羽片,依次加深、循序漸進,直到滿意為止。鶴染完後再染溪旁的岩石,先高後低、先主後次地皴擦點染,直到石頭的外形及質感都表現出來方可轉入下一步驟。

接下來畫桃樹的樹幹,同樣以皴擦點染的辦法畫,以淡墨勾勒出桃、桃葉的形狀,然後乘勢分染出月季花、翠竹的結構質感;染出坡岸的遠近、前後關係,以濃墨點出坡岸及岩石上的苔點,點時講究疏密、輕重及濃淡對比,使之厚重而空靈。

整個畫面墨色即足,便可隨類賦彩,沈銓利用絹上的固有淺黃色,以白粉提染鶴身上的羽片,直到鶴羽潔白透亮為止;然後以淡曙紅分染月季花花瓣,隨後以白粉提之;葉片及竹葉分別以花青分染,草綠罩染出葉的層次、老嫩;嫩葉及花蕾以曙紅渲染,靈芝以曙紅分染,朱磦罩染而成。桃樹枝幹罩以淡赭石,不宜過重,重則火氣太重,適當地加些淡墨,使染成的樹幹蒼潤古樸;桃則用洋紅分染,淡石綠套染,充分地表現桃鮮嫩清脆的特性。樹葉花青分染草綠罩染,反面葉染一些淡赭石、淡曙紅以區分葉的質感;然後以濃墨對桃葉再復勾勒一次,增強畫面色彩、質感上的對比,以淡赭石加草綠罩染溪旁的雜草;題字、鈐印,整幅作品就完成了。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清 沈銓《桂鶴圖》

沈銓1682年出生於浙江湖州一個貧窮人家,字衡之,號南蘋;二十歲專業從事繪畫,並以此為生,善畫翎毛、花卉,也工人物、走獸;創“南蘋派”寫生畫法,常以鶴為其描寫對象。畫法嚴謹工細,造型準確生動,其代表作品有《松鶴圖》、《群鶴圖》、《丹桂仙鶴圖》、《蕉鶴圖》、《松梅雙鶴圖》……極其珍貴,被視為畫鶴作品中的絕世精品!

沈銓畫鶴為何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我認為主要來源於以下四個方面:

鶴為什麼會受到古代先民的崇拜,這應該歸咎為華夏民族鳥崇拜文化。鳥是中國早期各大部落神話中的重要崇拜對象,《山海經·大荒東經》:“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這其中的“烏”,就是一隻三足鳥,揹負著太陽飛行。《詩經·商頌·玄鳥》中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說文解字·序》中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從以上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華夏民族文明之始,鳥就與中華文明結下了不解之緣,給古代先民以智慧的啟迪。他們非常羨慕鳥能在天空飛翔,希望自己也有一對翅膀,但人終歸不能長出翅膀,所以他們就崇拜鳥,把它作為自己心中的圖騰。上古時期的丹朱氏族,就將鶴作為本族的圖騰崇拜;在祭祀活動中,他們踩著高蹺,模仿鶴的步態,將鶴當成神靈一樣崇拜。

鶴的形象被先民應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1976年從河南省安陽婦好墓中出土了一對鶴形玉佩,如此尊貴的女將軍身份,其隨葬品決不是等閒之物,這充分說明那時貴族階層已將鶴作為身份的象徵,並且有一套完整的體系。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婦好墓出土 鶴形玉佩

鶴在傳說中有1600年的壽齡,是鳥類中吉祥長壽的一品鳥。秦漢時期,人們開始對生命意識覺醒,開展對長壽的追求。他們便將願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成仙理想之中,把鶴、鹿、龜等長壽的鳥獸作為與神仙相識的媒介,鶴也因此稱為仙禽。四川有一座山叫“鶴鳴山”,山上有“待鶴軒”、“聽鶴亭”,相傳是張道陵學道的地方,因廣成子在鶴鳴山騎鶴飛天,張道陵創“五斗米道”,鶴鳴山便成了道教的發源地之一。信奉道教的人追求的是清靜無為、崇尚自然、從容雅緻,走路的姿態名曰“鶴步”,外出稱為“雲行鶴遊”;他們從鶴的身上獲求精神上的感應、心靈上的淨化,故而崇拜鶴,將其稱為“仙鶴”,從此“仙鶴”的稱謂便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了下來。

《詩經·小雅》中寫道:“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詩中的意思是鶴棲息于山野湖澤,遠離俗世,就像隱匿山中的君子一樣,雖退居荒野、安貧樂道、清心寡慾、崇尚自然、與世無爭,但他們並不墮落,能在烹茶煮酒、琴棋書畫間為天下的吉祥安寧祝福,既有志向又超然脫俗;這就是古時文人雅士以鶴自喻的內心寫照。他們以鶴自喻,北宋隱逸詩人林逋性情孤傲自好,苟趨榮利,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上種梅養鶴,自稱“梅妻鶴子”,常駕一葉扁舟遊西湖,和高僧來往,參禪問道、品茶吟詩,笑談風月。

鶴圖騰從先秦時期的雅樸,到秦漢時期的自然,然後歷經唐代的繁複,再到宋代的凝鍊,最後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圖騰紋飾成為吉祥、長壽、康寧、美好的標誌,所以歷代畫家都喜以鶴為描繪對象。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的“仙女騎鶴”

從古到今,鶴一直給人以仙風道骨、性情高雅、形態優美的印象,無論歷經多少沼澤泥潭,總是以清新靚麗、悠閒自在的身姿出現。正因為鶴的這些習性,使人們將它作為儒雅、高尚、長壽、廉潔、自律的象徵,承載著華夏民族樸實美好的夙願。

人的高尚情操及廉潔的品德,歷來受到人們的敬重。北宋時期有個叫趙卞的官,為人忠厚,平生不置家產,不養歌妓;撫卹孤貧,不畏強權,清正廉潔,被譽為“鐵面御史”。他去往蜀地赴任,單人獨騎,僅攜一琴一鶴,此事後來被宋神宗知道了,大加讚賞,名垂青史。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西漢彩繪鶴紋漆匜

鶴被推崇的歷史相當久遠,它不僅以詩的形式出現在《詩經》中,還以實物形象出現在“婦好墓”的隨葬品中。說明早在殷商時期,它就受到王候貴胄的喜愛和推崇。

秦漢時期,人們對鶴的喜愛,已由自然屬性向吉祥、祭祀、神話諸多形態上轉化。比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銅鶴”,形態圓潤飽滿,鶴羽片片,鶴的長腿、長頸、長喙、長身,的確為吉祥、長壽之相,鑄工精細,形象生動。西漢早期出土的“彩繪鶴紋漆匜”,四鶴迴環銜仙草,飾以祥雲環繞,也是寓喻吉祥與長壽。另外,從宮廷建築、墓葬中出土的漢畫像石、漢磚、漢瓦當中,以鶴為吉祥紋飾的實物就更為豐富。魏晉時期,鶴成為宮中推崇豢養的仙禽,大量地出現在皇家園林之中。隨著道教的產生,鶴的意象從吉祥、長壽的鶴文化上升為仙鳥信仰,把鶴視為出世之物,是人、仙之間的使者。唐宋時期,道人駕鶴成仙的故事廣為傳播,如新疆阿斯塔那38號墓中,前室藻井圖案就繪製雲鶴圖像,周圍有“童子駕鶴”、“仙鶴銜花”的形象,並且所繪位置都是在頂部象徵天界,與祥雲、瑞獸、仙人共同組成畫面,敘述其傳說中的故事。

元、明、清三朝,愛鶴、養鶴、詠鶴、畫鶴的時尚之風,不但沒有因歷史的更迭而減弱,反而更為痴迷。《尚書·洪範》中寫道:

“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人們從災害和疾病中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將壽排在了第一位。鶴的身上寓意著“五福”吉相,因此鶴的形象便無處不在,壽星老身旁伴鶴、麻姑獻壽騎鶴、太上老君後院飼鶴、西王母庭前戲鶴……這些都表明鶴為長壽、吉祥、康寧、美好的象徵,受到宮廷極力地推崇。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鸛魚石斧彩陶缸

鶴因歷朝歷代的讚譽和推崇,使這種愛鶴的時尚由宮廷傳入民間,成為一種審美取向、處世原則、倫理道德、生命價值而使人仰慕,鶴的形象也從天界的神物降落到凡間,讓人喜愛。

《周易·賁》中寫道:“上九,白賁,無咎。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王弼注:“以白為飾,而無憂患,得志者也。”白色是吉祥的象徵,如哈達、白玫瑰。鶴丹頂而羽毛潔白,自然成為百姓崇尚喜好之物。反映描繪美好願望的年畫,便成為大眾選擇的對象,如“五倫圖”、“福壽圖”、“雙鶴圖”、“三清圖”、“祥瑞圖”……表達民間最底層百姓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民間畫家也以各種形式,表現鶴自然屬性中的情景。如任伯年的這幅《鶴蘭》,形象生動,寓意吉祥。畫面上,兩隻丹頂鶴相依相伴,站在溪邊的岩石上,一隻曲頸靜觀,一隻啄食石縫中長出的蕙蘭;石上長著靈芝仙草,石下泉水淙淙;一派自然和諧的景象。千百年來,人們對鶴的喜愛,除了寓意長壽和吉祥以外,便是其對配偶的忠貞不渝。相傳一旦雌雄之間選擇了對方,就一生一世不離不棄,如果有一隻死了,另一隻也會孤獨終身,甚至絕食而亡。這種現象暗合了古人對愛情的追求,頌揚了對愛情專一的倫理道德。

任伯年的這幅作品,正是這種倫理道德的體現。他以嫻熟的技法,柔美的線條,勾勒出鶴相依相伴的美妙身影;以淡墨散鋒皴擦、潑寫出岩石的堅硬,寓意兩鶴之間情比石堅的美好情感;一叢溪邊蕙蘭和幾朵靈芝,增添了畫面的吉祥與溫馨,其畫美不勝收,寓意妙不可言!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清 任伯年《鶴蘭》

沈銓的繪畫藝術成就,來源於他對中國畫傳統的繼承,特別是北宋院體畫法。在傳統學習上,他以黃筌為主要研究對象,旁及黃居寀、趙昌、崔白,對於呂紀的畫風,他去粗取精,兼收幷蓄,開創自家風貌。

這幅《松梅雙鶴圖》,表現鶴在溪邊覓食棲息的自然生活場景。一隻引頸高歌,一隻欲向水中覓食;畫中有一鬆一梅一天竺,一條小溪從遠處流來;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安祥康寧、幸福美滿的情調,使人賞心悅目。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清 沈銓《松梅雙鶴圖》

在畫面法,他繼承了院體畫中嚴謹緊密的優點,學古而不泥古,他摒棄院體畫精雕細刻的柔弱之風和程式化的法則,以寫生為基礎,既求形似,更注重神似。呂紀的鶴認真去看,幾乎能見到蓬鬆的絨毛,但在沈銓的鶴中就沒有這種現象,取其於自然而高於自然,看上去更能體現鶴道骨仙風的精神與氣質。

在景的營造上,他捨去了院體畫中富麗堂皇的裝飾感,使之更趨向自然。對近處的坡石、溪流,他以寫實的手法處理,畫得較實,遠處則較虛,讓其有一個縱深透視效果,讓畫面更加寧靜空靈,有利地表現出鶴的高雅與溫馨。

歷代畫家喜畫鶴,為何沈銓筆下的鶴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清 沈銓《五倫圖》

雍正九年,也就是1731年,沈銓遠涉重洋到國外傳授畫藝,深受友人的推崇,招收了一大批弟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創“南蘋寫生畫派”,被譽為“舶來畫家第一”,歸國時將所得金、帛散給友朋,囊仍蕭然,受到世人稱讚。回國聲譽大震傳至京城,被朝廷下旨命其作畫上貢;乾隆七年,所作《花蕊夫人宮詞意》受當朝同仁一致讚賞。此後他還陸續為宮內創作了很多寓意吉祥的作品,其中有《五倫圖》和《雙鶴圖》。沈銓的一生創作了大量與鶴有關的繪畫作品,因歷史的變遷未能保存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他在中國繪畫史上被稱為宮廷畫家,被後人尊崇。

沈銓畫鶴的作品,借物抒情,以傳統手法賦予鶴新的思想內涵,寄託美好的訴求,將鶴文化和傳統文化審美相結合,融古鑄今,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所以他筆下的鶴,方能道骨仙風、栩栩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