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作者:Robert Berkvist

校對:奧涅金


馬克斯·馮·西多,這位高挑、金髮的瑞典演員去世了,終年90歲。他曾在美國電影中有過亮眼表現,但最為人熟知的是與另一位瑞典人、導演英格瑪·伯格曼合作的經典作品。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馬克斯·馮·西多

他的妻子凱瑟琳·馮·西多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證實了他的死亡。馮·西多的經紀人之一萊斯利·達夫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的死因和死亡日期應家人的要求沒有公佈。

馮·西多被公認為同代演員中最優秀的之一,並在晚年成為了一名資歷頗深的流行文化明星,他於2015年出演了一部《星球大戰》,還參演了HBO奇幻冒險系列劇《權力的遊戲》的第六季。他甚至還把自己低沉渾厚的嗓音借給了《辛普森一家》。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他早已成為大眾電影中常見的嚴肅形象,參演的電影包括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斯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少數派報告》、伍迪·艾倫的《漢娜姐妹》,以及朱利安·施納貝爾的《潛水鐘與蝴蝶》等。

但對全世界的影迷來說,他與伯格曼的關係最為密切。

如果有一個演員生來就是要生活在「伯格曼的世界」中,那麼一定是馮·西多。他身高6英尺3英寸,身材瘦削,面容憔悴,眼皮耷拉、冰冷的藍眼睛,他不僅渾身散發著力量,而且表現出一種北歐人的深沉的焦慮,為伯格曼常顯荒涼但充滿希望、時而對人類處境有著漫畫式想象的經典之作賦予了血肉,例如《第七封印》和《處女泉》。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第七封印》(1957)

在1958年的電影《第七封印》中,馮·西多飾演安東尼奧斯·布洛克,一位身材魁梧的中世紀騎士,參加了十字軍東征歸來後,發現祖國正飽受瘟疫折磨,而且遭遇了本特·埃切羅特飾演的嚴肅、面色如幽靈般蒼白、一襲黑衣的死神。為了延緩終期的來臨,布洛克向死神發起下棋挑戰。在每一步棋之間的漫長間隔裡,他在鄉間尋找殘存的人性之善。

在荒涼的北方鄉村風景中,兩個嚴肅冷酷的人物俯身於棋盤,構成了一幅令人難忘的電影畫面,這常常被後人模仿或戲仿。然而,儘管馮·西多主演了1965年上映的喬治·史蒂文斯執導的聖經史詩片《萬世流芳》,並被介紹給了廣大觀眾,但他始終未能成為好萊塢的明星。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萬世流芳》(1965)

雖然那部電影並不賣座,但馮·西多飾演耶穌一角表現出的演技也為他帶來大量的機會。不過他常常還是被定型為一個典型的壞蛋,這要歸功於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體格、分明的五官特徵和斯堪的納維亞口音。

「我希望我能在美國電影中有更廣泛的角色選擇,」1983年,他對《紐約時報》說,「就像我在歐洲得到的那種角色。」不幸的是,他說,美國電影製片人「只提供你以前成功扮演過的角色的精確複製品。」

也有例外。在他最成功的商業影片之一《驅魔人》(1973)——改編自威廉·皮特·布拉蒂的暢銷小說中,馮·西多飾演一個冷酷剛強的耶穌會教士,他在影片的最後幾場戲中被召喚去解救一個被撒旦附身的女孩。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驅魔人》(1973)

但直到晚年,他才得以在美國電影中大展身手。在《漢娜姐妹》(1986)中,他是芭芭拉·赫希飾演的小妹的佔有慾極強的情人。在2002年的科幻驚悚片《少數派報告》中,他是湯姆·克魯斯的冷靜高效的上司,一名擁有心靈感應能力、能夠防患於未然的警察局長。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少數派報告》(2002)

1988年,馮·西多憑藉《征服者佩爾》獲得了他的第一次奧斯卡提名——此時距離他的電影處女作已經過去了40年——這部丹麥電影由比利·奧古斯特執導,講述了窮困潦倒的瑞典勞工拉斯(馮·西多 飾),在世紀之交帶著年幼的兒子佩爾來到丹麥,以尋求一種更好的生活卻遭遇了更艱難的時世的故事。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征服者佩爾》(1987)

馮·西多職業生涯後期還有其他精彩時刻,在《漢姆生》(1997)中,馮·西多完美詮釋了諾貝爾獎得主、挪威小說家克努特·漢姆生的複雜人格,守舊和自負讓他在二戰期間淪為了納粹的工具。

在他八十多歲的時期,馮·西多還出演了一些戲份不多的角色,包括《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裡的老者洛爾·桑·特卡和《權力的遊戲》第六季裡高深莫測的三眼烏鴉,評論家泰倫斯·拉弗蒂在《大西洋》2015年12月刊中寫道,他有「那種傑出電影演員晚年職業發展的慣常路徑,即在一些需要嚴肅氛圍的商業片裡演一兩場戲,並收穫屬於著名年邁演員的、所謂的『最後致謝』(last billing)的榮譽。」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權力的遊戲》

馮·西多也得了新一輪的認可。「憑藉其長達60年的銀幕生涯,」拉弗蒂寫道,「他是當今在世的最偉大的演員。」

2011年,馮·西多憑藉在《特別響,非常近》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提名,這一次是最佳男配角,影片中,他扮演了一個男孩的啞巴同伴,男孩的父親在9/11事件中遇難。(在一封致奧斯卡的手寫感謝函中,他寫道,「我不知道該說什麼。」)

對他來說,也許沒有哪個角色比他在2007年的法語電影《潛水鐘與蝴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讓人動情:一個虛弱的老人,得知兒子的癱瘓性中風是不可逆轉的的時候,情感防線完全崩潰了。2008年,他在接受《紐約時報》雜誌的採訪時表示,這個角色讓他想起了自己和父親的關係,以及他們之間所有懸而未解的問題。

「拍完這部電影后,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他說。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潛水鐘與蝴蝶》(2007)

卡爾·阿道夫·馮·西多在1929年4月10日出生於瑞典南部的隆德。他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教師。他在隆德的教堂學校上學,在那裡他很早就學會了英語,並在他和朋友一起建立的一個業餘劇團開始了他的演藝生涯。

據說,馬克思這個名字取自他在瑞典軍需兵部隊(Swedish Quartermaster Corps)服役時看到的一個跳蚤馬戲團的明星演員。

服完兵役後,他於1948年至1951年在斯德哥爾摩的皇家戲劇劇院學習,並在1949年的電影《只是母親》中奉獻了銀幕首秀,這部阿爾夫·斯約堡執導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在階級分化嚴重並處於農奴制中的瑞典撫養一群孩子的故事。

1951年,尚在斯德哥爾摩的馮·西多與女演員克斯汀·奧林結婚,並育有兩個兒子。這段婚姻45年後以離婚告終。

1955年,馮·西多搬到了瑞典南部的馬爾默,並加入了馬爾默市劇院(Malmo Municipal Theater),從此開始了與伯格曼的長期合作。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馮·西多出現在伯格曼的許多電影中,成為輪換選角的伯格曼團隊的重要成員,無論是配角(《野草莓》和《生命的門檻》)還是主角(《面孔》、《猶在鏡中》和《處女泉》)。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處女泉》(1960)

在《處女泉》(1960)中,馮·西多扮演一位富有的農場主,他的女兒被當地的牧羊人姦殺。發現殺手的身份後,他進行了周密的計劃,然後執行了血腥的報復。

大約20年後,當回憶起伯格曼如何塑造了這個復仇心重的父親時,馮·西多說:「憤怒在他體內慢慢積聚,直到他最終爆發並下了殺手——這是一個漫長、緩慢而細微的積聚過程。伯格曼用了大量的時間和想法來建立一種情感。就像一點點擠奶一樣。你以為爆發終將到來,但其實緊張氣氛早已讓你筋疲力盡。」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處女泉》(1960)

20世紀60年代初,馮·西多開始陸續收到好萊塢的邀請,但他都拒絕了,說他對自己在瑞典的工作很滿意。後來,他得到了在《萬世流芳》中扮演耶穌的機會,才終於去了好萊塢,開始了他的國際事業。

1966年,根據詹姆斯·A·米切納的小說改編、由喬治·羅伊·希爾執導的《夏威夷》中,馮·西多飾演一名年輕的傳教士,他和妻子(朱莉·安德魯斯 飾)來到19世紀的夏威夷,在當地島民中尋求皈依者。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夏威夷》(1966)

讓馮·西多不無失望的是,他扮演了更多典型的反派角色——《諜海群英會》(1966)中的新納粹分子,《鐵幕來鴻》(1970)中渴望權力的俄羅斯人,《禿鷹七十二小時》(1975)中戴著軟呢帽的僱傭殺手,《飛俠哥頓》(1980)中無情冷血的明帝,《007外傳之巡弋飛彈》(1983)中的頭號反派恩斯特·斯塔夫羅·布洛菲爾德。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禿鷹七十二小時》(1975)

更有挑戰性的角色在瑞典等著他,20世紀60年代末,馮·西多回到瑞典與伯格曼以及另一位瑞典大師導演揚·特洛爾合作拍攝了一系列電影。他出演了伯格曼的《豺狼時刻》(1968)、《羞恥》(1968)、《安娜的情慾》(1969)和《接觸》(1971),後來又與麗芙·烏曼聯袂出演了《大移民》(1971)和《新大陸》(1972),特洛爾這兩部史詩電影講述了19世紀瑞典移民在美國的故事。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大移民》(1971)

馮·西多於1977年首次在百老匯亮相,主演了佩爾·奧洛夫·恩奎斯特的戲劇《女同性戀之夜》(暫譯,the Night of the Tribades),該劇講述了瑞典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故事。雖然該劇卡司還包括艾琳·阿特金斯和畢比·安德松(另一位伯格曼的御用演員),但只公演了不到兩週。

1981年,百老匯戲迷又一次與馮·西多短暫相遇,當時他與安妮·班克羅夫特合作出演了湯姆·肯平斯基的戲劇《春天裡的二重奏》,該劇講述了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雷的故事,她的事業因多發性硬化症而中斷。馮·西多在劇中飾演一位和藹的心理治療師,試圖幫助她克服抑鬱症。

這部戲的演出週期也很短,但有更多的好事等著馮·西多,他演過的幾乎所有的戲都改編成了電影。

1983年,在特洛爾執導的《鷹揚》中,他扮演了另一個具有心理深度的角色——一位註定失敗的探險隊隊長,他們試圖乘坐氫氣球飛越北極。文森特·坎比在《紐約時報》上評論道,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太棒了,讓人想要了解更多。」

《權遊》「三眼烏鴉」逝世,歐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鷹揚》(1983)

雖然與他的出生地和伯格曼有著極其密切聯繫,但對馮·西多來說,瑞典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上世紀80年代,縱然他在波羅的海的一個小島上有一所避暑別墅,但他住在羅馬。他的兒子們在美國上大學。

「我沒有真正的家,」他告訴《紐約時報》。「我覺得我已經失去了瑞典之根。這很有意思,因為我在很多地方工作過,所以現在我對很多地方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但瑞典是我唯一感到越來越不自在的地方。」

馮·西多仍然是與導演形成共生關係的那群傑出演員中的一員,在這種關係中,他們幫助彼此獲得了高水準的藝術性。他尤其與兩位導演志趣相投。其中之一是特洛爾,他們合作過七部電影,特洛爾原本還希望他在2012年的電影《死者的審判》中擔任主角。但馮·西多拒絕了,特洛爾說,因為85歲的他覺得「自己太老了。」(這個角色給了比他小19歲的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另一個當然是伯格曼。馮·西多回憶了他與導演的最後一次談話,後者於2007年在瑞典去世,享年89歲:「他對我說,『馬克斯,你是我手裡第一副也是最好的斯特拉迪瓦里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