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时观察呼吸,势必会让意识关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应该控制呼吸吗?

Right^岸


关于冥想,不管是外在身体,还是内心思绪都是越少波动越好,所有让自己动念头的行为都是干扰。因为不管你动的是什么念头,念头本身就是波动就是思绪,有念头必然有波动。打一个比方:你已经进入了冥想入定的状态。忽然你心里暗自高兴心想着我终于做到了。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念头,你在有这个想法的一瞬间,思绪就起了波动。


我们再回过头来讲冥想时是否需要控制呼吸?

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者说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一坐下来就能摒除所有的思诸,进入冥想状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帮助我们先静下心来减少思绪的方法。调息就是其中的一种。


冥想前的调息。调息顾名思义就是调整呼吸,要调整自然就要有控制。所以说这个阶段是应该控制呼吸的。

找一个舒服的,能够长久坐得住的姿势坐下,先让外在身体静止下来,然后有控制的深长缓慢的吸气,深长缓慢的呼气。当然这里对呼吸的控制主要是为了把自己的注意力引到身体上来,不让他到处飘。就是为了让大脑从乱七八糟的思绪波动中先集中到一件事上。调息用的是把思绪集中到呼吸这一件事上。比如烛光冥想就是把思绪集中到烛光上。语音冥想就是把思绪集中到诵唱上。


冥想时的观察呼吸。观察顾名思义就是看着,但是不干预不参与。所以这个阶段不要控制呼吸。

当脑袋里的千头万绪都停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到呼吸上时,就不要再刻意的控制呼吸了。因为开头说了控制呼吸也是一种念头,一种思绪,一种干扰。所以这时候你就静静的观察呼吸。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一呼一吸。就像这呼吸跟你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你看着他,但是只在眼里不在心里。

因为这种感觉很难描述,我给大家打个比方,可能不太确切。我们在练瑜伽时经常会提到凝视点。比如说做树式时,眼睛看着前面固定的一个点。(看到这儿,你可以放下手机做一下树式)


这里的观察呼吸就像我们在瑜伽习练中看凝视点的感觉。你看着前面的一个点,只是看着,你不会去注意这个凝视点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离你有多远,你也不会去想我为什么要去看他等等,这些你都没有注意。

虽然你正在看着他,并且是很专注的看着他。但是他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对他也没有任何兴趣,不做任何研究,也没有任何评价。

凝视点和呼吸是一样的。你就这么观察着自己的呼吸,你的呼吸是长是短都跟你无关。看凝视点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专注和平衡;观察呼吸也是为了让自己专注。


当冥想过程中分心时。冥想过程中分心是正常的,可能只保持了很短暂的时间,乱七八糟的思绪又会回来了。你可能会想到那个伤你心的人,可能会想到孩子,也可能在想明天吃什么穿什么,总之任何一种思绪,都有可能在这时候跑出来。

一旦你意识到你的思绪跑偏了,心神乱了。你就需要从头开始再来。先有控制的调整自己的呼吸,把思绪拉回来,回到呼吸上;再无控制的观察呼吸保持专注。

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跑出去拉回来跑出去拉回来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能够保持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相当于从走一步退一步,慢慢的变成走一步半退一步,然后走两步退一步这样的反复的拉据战中取得进步。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提问者说,关注呼吸,呼吸就不自然了。如果你的姿势是舒服的稳定的,只要你不去控制呼吸,你的呼吸肯定会自然的。

关注凡一,共享健康和美丽。

凡一说瑜伽


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一群共同爱好的人,我把我的体会也跟大家说说。

初学的时候我也有这个毛病,去观察呼吸,就会有意无意的去控制呼吸。这个毛病怎么克服呢?

是因为进入观察呼吸这个过程太快了,前面还缺两个步骤,经历过前面两个步骤,再来观察呼吸进步就快了。

第1个步骤是回到当下,把过去未来的事情暂时先放下,把冥想当成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看待。

我们学习冥想总是有一个目的的,或者有一个驱动力的。总是因为昨天的什么事情 或者明天的什么目的而来做这个事。把这个心思先放下,要明白,你只有踏踏实实的做好当下的观呼吸,你的目的才能够自然而然的达到,想用强制的方法来加速,是不妥的。

第2个步骤是静默。静默意味着不做评判。你观察到呼吸短就是短,长就是长,急就是急,缓就是缓。不去做评判。

不要在心中抱持一个标准,好像呼吸必须要符合这个标准,才会心里开心。

不做评判,意味着不去判断是好还是坏,呼吸原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去说这次呼吸是好的呼吸,或者是坏的呼吸,更不会因为这次呼吸是好的或者是坏的,而来评价自己做的对或者错,更更不会! 因为自己做的好对或者错,而来褒奖或责怪自己。

心中静静的,不说话,不嘀嘀咕咕。

有一个客观的观察的心态,静默的待在当下。自然就可以顺畅观呼吸啦。


琅琅推书君


哈喽大家好我是邵梅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小课堂

很高兴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冥想时观察呼吸,势必会让意识关注在呼吸上,呼吸就不自然了那应该控制呼吸么?



1、冥想的时候需要观察呼吸是对的,呼吸怎么会不自然呢?2、不应该控制呼吸,我感觉如果自己的呼吸不是特别的顺畅应该自由的呼吸,不管你是在做什么,都应该以自己舒服的呼吸为主,并不是刻意的去做

一、冥想(meditation)



1、是国外翻译过来的一个单词,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禅修的意思,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2、瑜伽者通过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二、冥想与调息入静技法可不必同时练习



1、冥想前的入静技法,如调息术、收束法、契合法,以及一些生命之气的培养和操控技法。那么,是不是在练瑜伽语音冥想时,得搭配这些技法一块儿练,才能获取最佳的效果呢


2、其实,你不需要练习任何冥想前预备技法,只需练习瑜伽语音冥想,就可以达到瑜伽冥想的最高境界

3、和瑜伽姿势一样,收束法、契合法和调息术(呼吸和生命之气的培养和操控技法)都是为瑜伽语音冥想服务的。如果你觉得任何一种技法,能直接或间接地帮你将心思投人瑜伽语音冥想中,你不妨修炼这些技法。但是如果你不需要靠这些技法就能达到心思专一地沉浸在瑜伽语音冥想上,就别花费宝贵的时间了。



4、举例来说,某人练瑜伽姿势可能是因为它有保健和强身的作用,并能释放浅层的紧张与压力,这样,他在做瑜伽语音冥想时,轻易即能达到专心一意的状态。这就是说,他的瑜伽姿势是为瑜伽语音冥想服务的。同样地,一些人练收束法、契合法和调息术,或其他能培养或操控生命之气的技法,是因为感到这些练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瑜伽语音冥想修炼提供帮助。

5、瑜伽语音冥想并不需要诸如生命之气的培养和操控等技法的辅助,相反,这些技法需要瑜伽语音冥想的协助,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的精神价值;否则,它们的价值就只能局限在身体和心理的层面了。

二、呼吸肌与运动训练



1、正常人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而中、高强度运动以及一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气和吸气都是主动的。正常吸气时,膈肌所起的作用占全部吸气肌的60%80%,因此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

2、很多对呼吸肌功能或呼吸肌疲劳的测量以及呼吸肌的锻炼都是针对膈肌进行的。呼吸肌活动是呼吸运动的原动力。20世纪9年代发现,呼吸肌也会疲劳,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通气能力下降,限制了运动成绩呼吸肌疲劳是指呼吸肌在承担负荷时所产生的收缩力和(或)收缩速度的能力降低,这种降低可以经休息而恢复



3、呼吸肌疲劳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中枢疲劳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外周疲劳可以是神经肌肉兴奋传导障碍或由于肌肉本身的兴奋一收缩耦联障碍所致,另外供氧不足、乳酸增加等代谢因素影响,也可导致呼吸肌的疲劳

4、呼吸肌的训练分类主要是进行肌力训练和耐力训练。和其他的骨骼肌一样,呼吸肌肌力训练基本的原则包括超负荷性、特异性和可逆性



5、有研究表明,60%~85%最大摄氧量运动到精疲力尽时,运动员和普通人的呼吸都没有达到最大通气量,因此是呼吸肌限制了通气量,而不是通气量限制了氧的供应,所以有可能通过对呼吸肌的力量训练来增强其自主呼吸,提高通气量;呼吸肌的耐力训练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呼吸肌对运动的适应能力,使通气的机械效率得到提高,因而减少了呼吸肌的代谢需求

6、在最大强度运动情况下用于呼吸的摄氧量可以达到总摄氧量的15%,可见呼吸运动的能量代谢消耗占有比例是相当高的,因此降低呼吸肌的代谢需求也是保证运动肌群代谢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具体呼吸肌的方法有:

较常用的还有简单的呼吸操,比如缩唇呼吸和膈呼吸,也称深慢腹式呼吸,传统的气功也对呼吸肌的训练起到一定作用:呼吸的主要形式有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瑜伽的腹部呼吸👇

1、腹部的呼吸是需要运动腹部来练习的,将一个手放到肚子上,这个体式站着或者坐着都可以练习

2、吸气的时候让肚子慢慢的鼓起来👇

3、呼气的时候肚子慢慢的向里收,可以的话尽量的靠近脊柱的位置👇

4、腹部的呼吸一般的人是可以练习的,因为没有那么难并且很好掌握

5、每天都可以练习反复的去,非常的方便

【功效】

腹部的呼吸可以促进消化系统,消除内脏多余的脂肪和赘肉,并且能缓解便秘的现象

瑜伽胸式呼吸👇



1、胸腔的呼吸其实很多人是带着腹部练习的,所以也有一种是胸腹呼吸,但是和瑜伽的呼吸是反的,我们瑜伽练习的时候是吸气将胸腔向两侧打开

2、肋骨往两侧扩张,大家可以看下图片,肋骨向两侧打开的时候腹部是不动的

3、控制住腹部胸腔打开👇

4、让两个手指对到一起,中指相对,呼气的时候两个手指是可以对到一起的👇

5、这样保持胸腔的呼吸,腹部控制不动,胸部的呼吸做瑜伽核心练习的时候是特别有用处的,建议多练习

四、冥想的时候应该如何来呼吸

1、如果你已经习惯于练习冥想前的预备技法,那你可以伴随着瑜伽语音冥想继续练这些技法。但如果你还不熟悉这些入静技法,以冥想的实质与调息入静的主次关系来看,就不必要为此而花费宝贵的时间(但若是有具体的疾病或不适,学练这些冥想前预备技法,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益处)。

2、瑜伽冥想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心思空无一物或者达到“无我”的境界而是让心思感应到具有精神性的超然语音,从而达到净化意识的效果。

3、一般来说,让思想做到“空静空无”近似徒劳无功,这种尝试只会带来挫折感。哪怕就在“什么念头也没有”这个状态出现的那一刻,你也会想:“啊,我差不多做到了!我几乎什么念头都没有!”但这么一想,不是就有新的念头进入思维了吗?!是你正在想“自己什么也没想”。根据瑜伽科学,“无我”的境界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按照瑜伽的说法,涅槃并不是终止存在的意思,而是终结无知又痛苦的无意义的存在。真正完美的涅槃就是体悟充满精神之爱、内在智慧和目标的存在。没有任何一件事对我们来说,比自己的存在更真实;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比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更自然。

4、因此,认为瑜伽冥想的目的是叫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或终止存在,这实质是很难的,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任何企图毁灭存在的做法,实际上只是无望地挣扎和浪费时间,根本无法解决痛苦。解决痛苦的办法不是试图终止或忘掉自我的存在,而是让我们的存在更有意义,充满精神之爱及智慧,最终获得美满的生活。

5、要是人缺了精神之爱及智慧,就自然难以认识到存在的目的,就会一直处在不快乐的状态中。不过,通过瑜伽冥想的练习,我们认识到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追求的不再是结束或忘却自我,而是明白人生有更长远的目标,并快乐地生活

【总结】



1、随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气相随,不加干涉,叫随息。

2、数息法:默念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到百,实者数“呼”,虚者数“吸”。

3、听息法:两耳静听自己的呼吸声,排除杂念。

4、观息法:如观者一样,去观察,体会自己的呼吸。

5、止息法:通过以上任何一种方法的练习,久炼纯熟,形成一种柔、缓、细、长的呼吸。呼吸细若游丝,若有若无。称止息。也叫胎息。

6、禅语入定法:(默念数遍)体会联想:“独坐小溪任水流”的意境。

7、松静入定法: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

8、观心自静法:用自己的心去观看、体察、分析自己的思绪杂念,任杂念思绪流淌,不加干涉,久则自归于静

那今天的邵梅瑜伽小课堂就分享到这里了,我们下次再见



喜欢我关注我每天教你不同的瑜伽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


邵梅瑜伽小课堂


确实不能随着呼吸而来回观察呼吸的出入。

如果你的感觉(意识)一直关注呼吸,随着呼吸而来回游动的话,你的身心都会很累,从而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引发多种毛病。

我的经验是,呼吸的入吸是用来引导感觉(意识)的:1、当你的感觉(意识)在体外时,你要随着入吸,把你的感觉(意识),引导进入你体内甚深处的核心。

2、进去后,即放弃对入吸的关注,感觉(意识)要内守核心不动。切不可让你的感觉(意识)随着呼出再出去。

3、感觉(意识)始终要关注体内甚深处的核心,不需关注呼吸,感觉(意识)切不可随着呼吸来回游动,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这种状态就是传说中的安住、正定、主持。

4、如果你的感觉(意识)又跑到体外了,你需要再次利用吸入,把感觉(意识)引导进入体内甚深处。

5、感觉(意识)一直要内守甚深处核心不动。至此,不需关注呼吸,自然呼吸即可。

6、感觉(意识)始终内守体内甚深处命根核心,就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妸姆则天


这个是因人而异的,说到控制呼吸,显得主观意识太过于强烈,不主张的。

西方称为冥想,东方大多称为静坐,其实是一回事。

对于冥想或者静坐来说,第一要义要解决的是人的意念问题,人一旦静下来,会发现更难入静了,表面上身体的平静反而会带来心理上的更大波动,心猿意马。

所以古人就想方设法让心念静下来,因为念头太多,就用以一念代万念,就如同我们平事做事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这样思想就更容易集中一些。

像道家的守丹田,佛家的观息都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本文所讲的观察呼吸,更接近于佛家的观息法,但只是观息法的初步。

对于不容易静的人,或者心念粗的人,一上来观察呼吸有些难度,更别说观息,说到控制更是要不得。

如果谈到呼吸入静,一般在初期大多采用数息,即使如此也因各人情况而不同。数数一般数1-10,再从10数到1,循环往复,有些人把一呼一吸数为一个数,也有些人把一呼作为一个数,一把一吸再作为一个数,起端有把呼作为数的起端,有把吸作为数的起端,即便如此,有个别练习者,一数数就紧张,所以就是观息的初级也不是适合任何人,像这样的人就要采用其他的方法了,如念佛号等等。

观注呼吸,如何起观?

首先把呼吸调为息,对于数呼吸的人来说,慢慢适应了,呼吸慢慢地变成柔和了,均匀而细了,这样我们称为息。这样看来呼吸的动作太大,变成细长而匀时,称为息,便可起观。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呼吸是肺部的功能,从鼻端开始,到肺的下端,一进一出,是一条线,在修行的时候,人们强调这种呼吸要到达小腹部位,当然这个气是到不了小腹,但练习者要达到这个深度,你看这就是一条线了,难道人的意念要随着呼吸上下的来回跑吗?虽然在佛教的相关的论里有这样的记载,但是后代有高僧们反对这种方法,认为不合适。

在小乘的经典《增一阿念经》安般品里讲到观息的方法:

佛对罗云说:

“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

这一段是说观息之前要做准备工作,选一个闲静无人的处所,当然还要有一些要求,如无风,光线不要太强等;然后身体要端坐,头端正,舌抵上腭,意念集中,不要有其他想法,还要盘腿坐,至于单盘还是双盘依自己情况。

然后又说

“系意鼻头”。

这就是起观了,观察这个息在鼻头,也就是在我们嘴的人中穴的前上方,注意是“系意”,系是拴的意思,把意念拴在那个地方,而不是守,守表示是主观地去做,是你的意念去守,你的意念变成主动的了。而系呢,拿个东西系你的意念,意念是宾语,是被动的。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体会不到的话,在练习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系意鼻头,拿什么系,拿一个感觉“触”去系,我们看下一段:

“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气息在出入鼻孔前端时,仔细感觉通过人中上方对嘴上相关部位皮毛微弱的“触”,知道息的长、短、粗、细、冷、热的感觉,有些人找了几天也找不到这种感觉,还是心念太粗的缘故,有些人变成意念在那里守了,像帖了一块狗皮膏药,或嘴巴都麻了,这都是方法不对,要不得了。

后代人在谈到观息的感觉时又加了两个涩、滑,这样由长短粗细冷热6种感觉变成长短粗细冷热涩滑8种感觉了,其实这种涩滑感觉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所谓涩滑是指呼吸道出入是否顺畅,检查人的胸部及相关器官健康情况,但对于观息的“系意鼻端”有点画蛇添足了。

这样就通过出入息的六感觉把意系在鼻前端了,当然息在微弱时,六感就不一定同时出现了,如冷热微弱到一定程度就感觉不到了,这时系意在佛学上称为“内住”,这样把意念这个心猿意马就系住在这里了,这个心或者意本不想在这里,你用方法把使它住在这里了,而不是它主动地守在这里的,这里有区别。

住在这里久了就习惯了,就续住、安住、亲住了,一直到寂静、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了,这就是《瑜伽师地论》的所说的九心住了。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静的程序加深,息的微弱,你感觉不到出入息了,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心念没有细到极处,感觉不到出入息,另一情况当外息达到内息时,即没有呼吸,这时你会提一个问题,这个意念住于何处?因为不提倡守,但此时又没有了“触”,没有系了,何来之住?

接下来看下段佛陀所说: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又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当鼻端的出入息感觉不到时,或停止呼吸时,鼻前端已没有可住了,你可以移开意念体会一下你的身、心,全身毛孔有无出入息,你的心是否有息。一般过段时间,这种息还是慢慢回来的,还会“系意鼻端”。

最后佛祖说: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说如果像这样练习,“安般”就是出入息的意思,则没有了无愁忧恼乱了,结果是“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了。

什么是“获大果报。得甘露味”呢?

这样入静下去,你会感到身体如云如影,轻飘飘的,这就进入了欲界定了,这个定很容易破坏,但确实是定,如此再下去,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感觉不到世界的存在,但你的意识是清清楚楚的,这就是未到地定,也就是在初禅的路上,还没有进入到初禅。

这里有个问题出现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那个意念系意鼻端,你现在身体都不存在了,我如何系意鼻端,没东西可系了,也没处所可住了,什么内住安住等持等等,都没有处所了,哪里还有得住。

无所住了啊!你会不会恍然大悟,《金刚经》云“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不是这个情况,所以说光读佛经还不行,要实修实证,要理论联系实际。至于生其心,就不再本文讨论范围了。


佛学漫话


冥想这个词是国外传进来的,具体意思我是不太理解的。

我只练过气功和修炼过佛法,有过打坐入静和入定的体验。

练气功那段时间只会打坐练气,练气功的时候需要意念关注气的运行,把全部注意力专注到气上面的时候,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放松,呼吸会不由自主的放缓,只要自己不会心猿意马、三心二意、胡思乱想,一般都会忘记呼吸。能够一心一意专注在一件事上面就是入静。

后来没练气功了,一心一意修炼佛法,这个时候打坐需要什么都不想,要求空。这个很难做到,能够空到什么程度就是你修行的层次。从心猿意马到三心二意到胡思乱想到慢慢的发现自己走神马上觉醒,慢慢的走神的次数变少,到很少走神,慢慢的从入静到入定。入定是非常美妙的,没有胡思乱想,没有睡着,就是啥也不想,沉浸在那种空、无、静、定的状态之中,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只有自己的意识存在一个啥也没有的球中间,非常美妙。


打肿马


【回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冥想这个词。冥想是一个舶来的词语,笔者就修行中的打坐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

全世界的打坐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姿势和意识的归处。

首先说打坐的姿势。真正修行时的打坐姿势,是按照聚集能量的不同而区分的。读者只要知道这个概念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究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分为散盘和双盘,双盘的能量级别是散盘的能量级别指数辈,因此,当然还是双盘更好一些。关于如何才能够双盘,笔者在头条的其他问答中已经说过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一下。

回到题主的问题。

如果你想尽快的进阶,笔者指的是修行层面的进阶,打坐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关注你的呼吸。原因是,关注你的呼吸也是念起,而不是念灭,要想达到理想的打坐效果,应该说是念灭。

如何才能念灭?非身心分离法莫属。身心分离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古时候的名词是,无我。达到无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会有殊胜的感受,至于是一个什么样殊胜的感受,笔者就不描述了,读者达到便知。

下面说说身心分离。

首先,你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你的身体,并不是真正的你,你把你的身体当做乙就可以了,真正的你是甲。

实际上没有甲,也没有什么乙,只不过为了问题的描述,暂时代替一下而已。

甲对乙说,他现在正在打坐,他在胡思乱想,随他去吧。

甲对乙说,他在观察呼吸,挺好笑的,随他去吧。

甲对乙说,他刚才没有坐直,刚才他动了动身子,现在坐直了,随他去吧。

... ... ... ... ... ...

读者现在如果悟出来了,幸甚。

这就是身心分离法。

这就是自然。


老祖宗的智慧


初练冥想,人的思绪是乱飞的,一会想这一会又想那。所以,用关注呼吸来收拢人的思绪,让人的意识只关注于一件事。通过这样的习练来放空脑海,放松身体。

本身练习呼吸也是为了让人放松,使人尽快的进人冥想的境界。只有通过专一的训练,人才能入静。也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呼吸,再到无意识的呼吸,才能进入冥想的境界。

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持久练习的过程,若是几天,几次,几分钟就可以,绝对是忽悠人。不是说:“鞋合不合适,穿脚上才知道”。所以,想练冥想的人,试着去练练,找找感觉就全明白了。但是,学习过来人的经验,也是有捷径可取的。你比如说放松,也有很多人是不会放松的。我就教大家找下放松的感觉,若觉得能放松就给我一个“赞”。

两眼微闭,正常的呼吸。吸气时感觉整个身体内气在向下走,通达小腹,而身体的肉和骨骼在整个脊椎骨的带动下,向上延长,直达头顶的百会穴。这是检验自己在静坐中脊椎骨是否正直最好的方法。呼气时,从头顶开始整个身体的肉和骨骼都在向下沉。特别是眼睛,两个眼球在向内向下缓慢的掉到眼坑,耳朵在耳坠的牵引下慢慢的下沉,整个脑袋都顺着脖劲放松下来了。

这就是一种放松的感觉。看到的朋友可以试下,有没有放松,一试就知!


凌晨四点的星空


什么时候都要自然呼吸。吸气要任其自然,什么都不要想。呼气时注意一下,每呼一次数数加一,或者耳听呼气莫使出声皆可。

为什么是注意呼气呢?因为呼气时神经是放松的,肌肉是放松的,毛细血管扩张,气向下丹田走。注意呼气是容易入静的。

这是关于问题中提到的“观察呼吸”准确说应该是“观察呼气”。

第二“观察”是什么概念,观察是觉照,照在念头将起未起处,念头已起马上警觉,以一念代替万念。这个觉照在“我”,“我”即本心。人大部分时候都是心外驰的,之所以杂念丛生,就是“本我”守不住,时刻要觉察“本我”在不在?

最后关于呼吸不自然,这是意念过重造成的,另一个是太关注呼吸本身了,注意呼吸是调整身心的,古人所说的“调息”。要做到似注意而又没注意,自然与不自然之间。之所以“有为”是为了达到“无为”,“后天”是为了返“先天”,这里的无为和先天就是自然,因为我们不自然,所以用一点不自然的方法达到自然。


竹雪黎光


你得先明白呼吸是怎么回事,然后才知道怎么念住呼吸。这你可以去看下运动生理学,大致是身体呼吸肌,横膈膜等参与的运动,在神经系统的感知上,就是相关肌肉的松,紧,这就有了一种念住腹部松紧的方法。

呼吸时进行氧气和废气的交换,那这意味着所有憋气,停止呼吸的方法,对身体是有害的,对身体有益的是呼吸逐步变深,变缓,不停滞,吸气呼气循环往复。

最后是意念部分,这一部分其实很简单,你念住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腹部的松紧,抓住这个核心就行了,走神了就在拉回来就行了。不要庸人自扰在杂念中绕不出来。这其实是一种训练,日复一日,就会慢慢进步,不可能一步登天。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努力耕耘就好。

呼吸和意识的训练中,有时要刻意调整,是不是控制并不重要。

不要弄个什么旁观者来观察之类的,这是大脑自己瞎想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