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檜敢陷害岳飛卻不敢動韓世忠?

L60


這個提問首先就有不成立。秦檜並不是沒有動過韓世忠,事實上,秦檜是很不喜歡韓世忠的,最開始的時候,秦檜想聯合岳飛去搞韓世忠,只不過像岳飛這種正直,一心報國的英雄豪傑,怎麼可能會答應秦檜,於是岳飛果斷拒絕了,並且把秦檜想搞韓世忠的消息提前告訴了韓世忠。韓世忠找皇帝求情,才最終躲過一劫。



根據史書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南宋與金國簽約議和。這個時候,韓世忠和張俊的官職是樞密使,岳飛的官職是樞密副使。這三位大將手中都有兵權。這三個人中,張俊首先揣摩出趙構皇帝不想打仗,只想守住自己的半壁江山做個便宜皇帝的心理,自己首先像皇帝表示交出兵權,然後從一開始的主戰派倒像秦檜的主和一派,買通了韓世忠手下的將領,開始在趙構面前陷害韓世忠。但是岳飛及時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韓世忠,韓世忠也抓緊時間去找皇帝求情,皇帝也念在韓世忠營救過自己的情分上沒有殺韓世忠。秦檜這才作罷,把要陷害的對象轉向了岳飛。


然後後面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紹興十一年秋天岳飛被免職,呆在家養老,但是還是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毒死在杭州的風波亭。

但是其實,我認為,想要殺掉韓世和忠岳飛這些武將的人,其實是趙構皇帝,其一,殺了岳飛金人才答應議和,其二,岳飛老是說要迎會“背狩”的二帝,不符合趙構的利益。秦檜說到底,不過是摸清楚了皇帝到底想幹什麼,順應了皇帝的意思,在皇帝的默許,甚至是支持下,殺了岳飛。岳飛的死,真正要怪的是皇帝。


有傳言,南宋建炎三年,金軍突襲揚州,南宋高宗趙構受到了極度的驚嚇而失去生育能力,南宋的首都也從應天府(南京)遷到了臨安(杭州),趙構終其一生只想在南方過自己安逸的小日子,並不想奪回長江以南的地區。於是,他向金國簽下了很屈辱的紹興和議。向金國陳臣,每年向金國繳納歲幣和貢品,為了向金人表達自己的誠意,也因為怕這些武將“功高震主”,先解除了岳飛,張俊,韓世忠的兵權,又一個一個把他們罷官,默許,甚至可以說是“授意”秦檜殺害了岳飛。


庭州行者


韓世忠出生於陝西省綏德縣,字良臣,是兩宋之際有勇有謀的大將軍。他出身寒門,18歲應徵入軍,因其謀略過人又英勇善戰,不久便被提拔,在後來的大小戰役中為宋軍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生為官清廉正直,剛正不阿,不肯攀附奸臣秦檜,在金國一再的挑釁下,血氣方剛的韓世忠和岳飛同為主戰派,與岳飛是至交好友。

韓世忠在早期的時候鎮壓方臘有功,後來主要在河北地區指揮抗金戰役。由於其英勇過人,有一次韓世忠帶領宋軍攻打西夏的一座城池,進攻多次都無功而返,韓世忠把心一橫,直接一個人爬上城牆,直奔敵軍將領而去,在敵軍還沒反應過來之時,他就將敵軍將領的首級扔出了城牆之外。

敵方軍心大亂,城下的宋軍大受鼓舞,一路拿下了這久攻不下的城池。西夏丟了城池之後,派了西夏王峰監軍駙馬率領軍隊反擊,人數之眾讓許多宋軍有了懼怕之心,士氣一度低靡。

韓世忠見此情形,思量再三,招募了幾個士兵和他一起組成了敢死隊,在敵人還沒扎穩陣營的時候直接突襲了進去,面對突然而來的宋軍,大夏軍隊一時慌亂不已。韓世忠採取速戰速決的方法直接找到了主帥營帳,一刀解決了監軍駙馬,西夏軍一看此情形,軍心大亂,四散潰逃。從此,韓世忠的名字就成了西夏軍隊的夢魘。

靖康之變,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被金兵所擄,隨後康王趙構繼位,定都南京,史稱宋高宗。趙構生性綿軟,只想偏安一隅。金兵一路南下,宋軍節節敗退,最後把宋高宗趕到了海上。韓世忠和岳飛等主戰派的將領,力挽狂瀾,最終擊退金兵,南宋才得以退守江南。趙構從海上回到杭州之後,為了安撫民心,罷免了主和派的宰相汪伯彥,並任朱勝非為相。

同年,武官苗傅、劉正彥聯合發動兵變反抗朝廷,逼高宗退位,擁立他三歲的兒子為帝,想挾天子以令諸侯。韓世忠得知消息緊急回京救駕,救出高宗趙構後,一舉拿下了宮中的奸細,中軍統制吳湛。將他與其他叛將一起問斬。

宮廷內亂之後,韓世忠救駕有功,從此深的高宗信任,以至於後來秦檜也不敢動他。 1130年鎮守金兀朮揮軍南下,韓世忠利用金兵不通水性又不熟悉地形的缺點,率領4000精兵將金兀朮十萬大軍困在了黃天蕩,黃天蕩就好像一處死衚衕,只進不出,裡邊沒有任何突破口。金兀朮要看自己的十萬大軍就要餓死在這“死衚衕”裡不由焦急萬分,多次與韓世忠議和都被他拒絕,韓世忠鐵了心要活捉金兀朮。

後來一個北宋奸細向他獻策,黃天蕩有一天年久失修的河道,若能挖通便可逃出生天。金兀朮隨即命人一夜挖通了淤塞的河道,從水路進了秦淮河,本以為可以萬事大吉,不想途徑牛頭山時恰好遇到了岳飛,面對岳飛不要命的打法,金兀朮不得不退回黃天蕩。後來,又有一個奸細獻策,用火箭引燃宋軍的船帆,在宋軍大亂之時可趁機突圍。後來,在這一計策的幫助下果然得以逃脫,卻是狼狽逃竄。

宋高宗主和,後來開始秘密處置主戰派的武將,一方面,韓世忠比岳飛心思更加縝密,另一方面,對宋高宗有救命之恩,即使宋高宗迫於輿論的壓力也不會輕易動韓世忠。所以秦檜雖然也看他不順眼,但是也只能做點小動作。


舊時樓臺月


標題立題錯誤。1)韓世忠是抗金名將,岳飛是吹出來的抗金名將,岳飛抗金故事多是其貪官汙吏的孫子岳珂杜撰,把其他抗金名將如劉錡、楊沂中、王彥、牛皋等人的戰績和抗金戰略思想移嫁到岳飛身上,實屬無恥下作!2)秦檜沒有陷害岳飛。收4大將兵權是朝廷的政策,岳飛抗旨對太祖不敬,涉嫌謀反,其罪當誅。這叫自作孽不可活,沒有人陷害這麼個二品官員。況且秦檜和岳飛的交集也並不多。3)秦檜執行的是朝廷收大將兵權的國策,沒有什麼敢不敢動韓世忠的說法。立題很猥瑣,提問者不學無術,內心很卑鄙!


paradise118


韓世忠比岳飛聰明的多。

一,功勞大。韓世忠從北宋末年擒方臘開始,苗劉兵變救高宗,黃天蕩大戰。是早期真正南宋的中流砥柱。單單論功勞,韓世忠才是中興四將中的第一人。

二,與高宗關係好。老韓與高宗有過命交情。而趙構是個很念舊的人。所以秦檜非常明白,動誰也不能動韓世忠。所謂的秦檜準備害韓世忠 是岳飛提前通知韓世忠乃小說情節。歷史上韓世忠從來沒有失去信任。秦檜也非常聰明,知道韓世忠絕對不是自己能惹的。

三,雄厚的關係實力。韓世忠三個兒子都是高官。有戶部尚書,有光祿大夫,自己是樞密使。而且他和張俊是兒女親家。老韓兒子娶了張俊女兒,張俊兒子娶了老韓女兒。兩個家族已經成了生死聯盟。這在南宋初年是一股龐大的勢力。

所以秦檜非常清楚老韓的能力。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動老韓。

還有,殺岳飛是因為岳飛主戰,這一條只是靠不住的。

當時主戰派很多,比如文官主戰派領袖是張浚。武將主戰派是韓世忠和張俊。而張浚和張俊兩個文武主戰派領袖,不約而同的一起參與了岳飛案。就是要至岳飛於死地。

岳飛案其實更像是主戰派的內訌。


滿樓說說


秦檜是先對韓世忠下的手,他想和岳飛幹掉韓世忠,岳飛不同意並向韓世忠通報了情況,結果是韓世忠跑到宋高宗那哭訴了一場。趙構對這位曾經救駕有功的將領好感多於惡感,便示意秦檜住手。接著秦檜就把黑手伸向岳飛。岳飛的軍事才能高於韓世忠,政治智慧遠遜於韓世忠。他的不貪財,不納妾的作風令趙構心有餘悸。最終秦檜和趙構達成統一的意見,那就是幹掉岳飛,肢解岳家軍。本來秦檜只想殺岳飛一人,岳雲、張憲判徒刑,可是上報到趙構那是裁決的結果卻是:“岳飛特賜死!岳雲、張憲俱按軍法處斬,命楊沂中監刑”。你看看,趙構和岳飛的政治積怨有多深啊!


四野後人論歷史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趙構下達了命令:“岳飛特賜死”!

一代名將岳飛,血染風波亭,享年39歲。

至死,他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很多人說岳飛之死是由於秦檜的陷害,但引人注意的是與岳飛同一時代的武將韓世忠,他比起岳飛的得罪秦檜,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以秦檜睚眥必報的性格,為什麼他敢陷害岳飛,卻獨獨不敢動韓世忠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陷害岳飛迎合了宋高宗趙構的心意,而動韓世忠則為宋高宗所不容。

功高震主,這句話無論在哪個封建時代都是有絕對道理的!

尤其是武將,一旦武將擁兵自重,那麼對於朝廷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威脅。

像楚平王容不下伍子胥,明太祖幾欲殺盡開國大將一樣,岳飛的手握兵權,功高震主之於宋高宗來說也是如芒刺在背,再加上他一直說要迎回“二聖”,這些使得宋高宗不得不除之而後快。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岳飛的志氣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迎回“二聖”。

可是,別忘了,“二聖”是誰?那是宋高宗的父親和兄長,宋徽宗,宋欽宗。真把他們迎回來了,那趙構怎麼辦,他又該把自己放在哪個位置?

若不是“二聖”被俘,這皇帝的寶座也輪不到他頭上,現在岳飛你要把“二聖”迎回來,那是宋高宗斷斷所不能容的。

後來,雖然“二聖”一死一老,不足為懼,但宋高宗已經無心再戰,而岳飛手握兵權,統領著屬於自己的“岳家軍”,一心北伐,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才召回了他。

今天,我們讀《宋史》當然明白岳飛是為了抗金,收取大好河山,其心可敬。

可於宋高宗而言呢,在那個時代,一個大將在外手握重兵,你用金牌宣召,他還不回來,下了一道,二道……直到十二道,換你是皇帝你會怎麼想,還能容得下他嗎?

所以宋高宗早有殺岳飛之心,而秦檜不過是迎其意,替他擔了謀害忠良的千古罵名,他又何樂而不為呢?所以秦檜敢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

而韓世忠則不同,韓世忠有擁立之功,趙構從康王到稱帝,擁立他登基的主要將領裡就有韓世忠。

1129年發生了苗劉兵變,宋高宗不幸被挾持,受盡折磨。是韓世忠親自率軍擊敗了叛軍,讓宋高宗轉危為安。

所以,他雖是武將也有高功,可是宋高宗不僅沒有和他生出嫌隙,還很信任他依靠他,所以又怎麼會允許秦檜陷害他呢。

故而,在秦檜第一次試圖陷害他,欲借韓世忠部下犯事而指責於他的時候,韓世忠只是當面跟宋高宗解釋了一下,宋高宗便指責秦檜聽信謠言,讓他不可多生事端。

由此可見,宋高宗對韓世忠頗為信任,極力保他。那麼秦檜以後自然也就不敢動他了。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高宗想要加罪於岳飛,所以秦檜才敢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岳飛。宋高宗不想加罪於韓世忠,所以秦檜便不敢動韓世忠。

正像文徵明說的:“笑區區,一秦檜何為,逢其(宋高宗)欲”。

這就是秦檜之所以敢陷害岳飛,而不敢動韓世忠的原因。


白話歷史君


這與宋高宗趙構信任韓世忠有極大的關係。在其他軍閥叛亂挾持趙構時,韓世忠曾救過趙構的命。韓世忠對趙構忠心耿耿,曾主動要求趙構解除自己的兵權。


跪射俑


韓世忠又沒幹政,整天花天酒地。不是秦檜,是趙構為什麼動他?岳飛犯宋朝大忌,干政幹到根上,誰當接班人。自已找死,誰也救不了。秦檜當了冤蛋,背鍋的。別替他翻案,就當是兩個秦檜吧。事情太複雜……為君分罵,也算一忠吧。岳飛之死……明白人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去吧。


愛山的小女孩的爺爺


岳飛被判罪處死,大理寺判決寫的清清楚楚,從頭到尾都依法行事稱量。這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制度下,皇帝殺大臣的唯一的合法行為。秦檜身為治國宰相,對國家朝庭負責,依法懲治犯罪,職責所繫,無可非議。本不存在秦檜謀害岳飛的問題,但是幾十年後,岳飛孫子岳珂為了給岳飛抹紅翻案,說是遍訪故舊,收集到一些道聽途說,甚或聽沒聽說都不一定的謠傳野說,憑空編造出千奇百怪的岳飛抗金戰績。同時又編出了一個兀朮遺檜書,把岳飛被判罪處死說成是被謀害,並把謀害嫁禍於秦檜等人。岳珂自己說兀朮遺檜書是聽說的,並且最先說的人在岳珂出世前十幾年就死了,岳珂是聽誰說的,岳珂避而不談。這麼重要的證據,岳珂既不說明是聽誰說的,又不奏請朝庭查證核實,只以聽說結論,岳珂明顯心懷鬼胎,蓄意歪曲事實嫁禍於秦檜等人。

莫須有出自元修宋史採信的野史,原話是,檜言,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意思是岳飛兒子岳雲給張憲寫信致張憲謀反的事還不明朗,但是這個事應該有。莫須有,就是應該有。趙構寫手詔讓岳飛馳援順昌,有"莫須輕兵擇利,重兵持守"的話,這是同時代的語言。岳飛案還沒有最終判決結論,韓世忠來問,秦檜說肯定有或肯定沒有都不合適,所以說應該有。也是一句唐塞話,並非給岳飛判罪,而且說的是岳雲給張憲寫信的事。

莫須有,是應該有。趙構寫手詔讓岳飛馳援順昌,有"莫須輕兵擇利,重兵持守"的話,這是同時代的語言。岳飛案還沒有最終判決結論,韓世忠來問,秦檜如果不說應該有又該怎麼說?說肯定有還是說肯定沒有?秦檜一句本來很正常的對話,卻被一小攝無恥文人抄作成謀害岳飛的證掘。


用戶3919268242451


岳飛與韓世忠都是兩宋之間的名將,在面對金國的時候,都是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在朝中,兩人也都是主戰派,相對主和派的秦檜,這兩人都是秦檜的死對頭,但是二人的結局完全不同。

岳飛回京之後,在趙構的授意之下,被秦檜誣陷,最後蒙冤死在了風波亭。同為大將,秦檜誣陷了岳飛,為什麼沒有見到秦檜誣陷韓世忠,是因為秦檜不敢動他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在秦檜對岳飛動手之前,韓世忠已經受到過秦檜的關照。公元1140年,金國撕毀盟約,大肆南侵,攻破剛剛被宋軍接管的三京,韓世忠率軍包圍了被金軍佔領的淮陽,在泇口鎮擊敗了來援的金軍。正當韓世忠擴大隊伍、規劃進取之時,朝廷內的主和派勢力獲得了高宗的支持,高宗就安排秦檜來收繳韓世忠、岳飛、張俊三位抗金大將的兵權。

秦檜首先收了張俊的兵權,緊接著就來趙韓世忠,有高宗在秦檜後面支持,韓世忠也不得不交出兵權,這也是說明了,秦檜不是不敢動韓世忠。之後秦檜又收取了岳飛發兵權,岳飛一氣之下跑到山上守孝,因為這種態度,被高宗和秦檜記恨,最後也冤死。

韓世忠被收兵權的表現則完全不一樣,他知道這是宋高宗對武將下手的信號,所以他跑到宋高宗面前開始悲泣,並且數說自的傷痕。由於韓世忠建功無數,尤其是平定苗、劉之亂,救出了高宗,之後黃天蕩一戰,又是讓金人不敢在越過長江,保證了趙構有落腳之地。

韓世忠的戰功與岳飛不同,岳飛在中原打得響亮,但是趙構看不到,而韓世忠在兩淮之地多次抵抗金軍,這是在皇帝眼前的事情,所以趙構非常認可韓世忠的功績。在韓世忠悲傷的傾述自己的傷痕的時候,趙構覺得對這樣的功臣下手有些不忍,所以在第二年將韓世忠擢升為樞密使。

韓世忠也非常聰明,獻上積蓄的軍儲錢一百萬貫、米九十萬石及酒庫十五座,以求自保。君臣之間就這樣達成率默契,你保我富貴,我交出兵權。最後韓世忠看不慣朝廷的所為,辭官回家,閉門謝客,口不言兵,時常騎驢攜酒,帶一兩名僕人,縱情遊覽西湖。

所以說,韓世忠能善終不是因為秦檜不敢動他,而是因為韓世忠聰明,懂得明哲保身,急流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