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鑑真:紂王,一代英武君王,卻被人一步步誣陷為昏庸暴君

商朝最後一位君主是紂王帝辛,現在的小說、故事和電視劇裡充斥著他的暴政和昏庸無道!寵信妲己,酒池肉林,比干挖心,發明炮烙,就是歷代昏君的教科書!

1958年11月,毛主席曾經評價紂王說:“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那麼,英明的紂王死後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一個奢侈淫佚、暴虐無道的國君的呢?

歷史鑑真:紂王,一代英武君王,卻被人一步步誣陷為昏庸暴君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紂王的敵人--周武王是怎樣評價紂王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陝西起兵伐紂,大會諸侯於河南孟津。為了表示自己是正義之師,宣讀了他的討伐檄文《泰誓》,在這篇檄文中挖掘殷紂王的罪行,原文“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殘害於爾萬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以及“弗事上帝神祗,遺厥先宗廟弗祀”。

翻譯過來就是“現在商王紂不尊敬上天,降禍災給下民。他嗜酒貪色,敢於施行暴虐,用滅族的嚴刑懲罰人,憑世襲的方法任用人。宮室呀,臺榭呀,陂池呀,奢侈的衣服呀,他用這些東西來殘害你們萬姓人民。他燒殺忠良,解剖孕婦”,及“不祭祀上帝神祗,遺棄他的祖先宗廟而不祭祀”。

上述內容分析為以下6條:

第1條 不敬上天;

第2條 嗜酒貪色;

第3條 施行暴虐;

第4條 燒殺忠良。

第5條 用世襲的方法任用人;

第6條 不祭祀上帝,不祭祀祖先宗廟。

作為周武王的討伐檄文,肯定是儘可能列舉殷紂王的罪過,沾點邊的不放過,似是而非的也會牽強的列上去,我們分析一下以上6條。

第1條“不敬上天”和第6條“不祭祀上帝,不祭祀祖先宗廟”,古代有“國之大事 在祀在戎”的傳統,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再迷信,以現在的理念來看,這兩條說明紂王思想上的開明。

第2條“嗜酒貪色” 周武王伐紂時,殷商相對處於西部邊陲的周而言先進而富裕,因此,當時的商人嗜酒成風,在落後貧窮的周眼裡就是罪過。紂王是一個英俊威武的國王,貪色就不必解釋了。

第3條“施行暴虐”和第4條“燒殺忠良”,根據歷史資料,紂王是一個富於進取、勇於改革的的人,力行新法。當時的殷商也有新舊兩派(請參看董作賓先生《殷代禮制中的新舊兩派》),這2條其實是在掃除改革的阻力。

第5條“用世襲的方法任用人”, 其實這是古代社會的傳統,就算是因被殷商壓制而心懷不滿的周武王,其取代殷商之後分封諸侯也是姬姓佔絕大部分,而且諸侯還是世襲。

周武王並沒有述說出殷紂王多大的罪過。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王伐紂的理由很牽強,他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應該是2條,一是報殺父之仇(紂王殺了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二是想取代殷商自己做王。

歷史鑑真:紂王,一代英武君王,卻被人一步步誣陷為昏庸暴君

其實,在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就曾經有過一次伐紂,當時也是大會諸侯於河南孟津,只是沒有看到機會,散夥各回各家了,沒有辦成事。第2次偵查清楚了,乘紂王舉傾國之力大舉東征淮夷,甚至自己的國都(今河南淇縣)都沒有駐軍防守的時機,在今河南新鄉“牧野之戰”一戰使紂王自殺,周武王取勝。《左傳》這樣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這一點同秦始皇“北卻匈奴,南征蠻夷”秦川空虛相類似。

其實,紂王帝辛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接受能力很強,富有改革和創新精神。近代很多學者如明義士、郭沫若、董作賓、吳其昌等說殷紂王不但不是那樣的荒唐墮落,而且不失為一個英武的君王。

紂王之所以落到現在的名聲,主要是因為儒家推崇西周的禮制,需要樹立一個對立面,他們選中了紂王,於是不斷編造紂王罪惡:戰國時期增加了27事,西漢增加了23事,東漢增加1事,東晉又增加了13事,於是,口誅筆伐,做為一代英武君王的紂王,硬生生被人一步步誣陷為昏庸暴君。

歷史鑑真:紂王,一代英武君王,卻被人一步步誣陷為昏庸暴君

歷史是人書寫的,在書寫的過程中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取捨,不德者甚至編造,更有甚者甚至不顧事實而歪曲歷史,比如孟子歪曲“牧野之戰”的“血流漂杵”,限於篇幅,今天不展開探討,以後專門說一說。

​【布衣鏡界 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感謝您的評論、點贊、收藏、分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