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歐洲的文明最早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而對歐洲文明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作用的是歷經磨難而在公元380年被羅馬帝國尊為國教的基督教。

基督教歷經數百年傳遍整個歐洲。公元5世紀至14世紀被稱為歐洲的中世紀,在這一千年中基督教在政治、法律、藝術、學術中佔統治地位。

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包括《新約》和《舊約》。在《聖經》裡,上帝為亞當夏娃創造了一個人間樂園“伊甸園”,聖經記載伊甸園在東方。後來由於偷吃禁果,二人被趕出伊甸園。其後世子女在大地繁衍,互相仇殺。上帝決定要消滅惡人,於是有了史前大洪水。只有好人諾亞及其家人帶著部分物種進入方舟逃得性命。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中世紀的歐洲人民,人人信仰上帝,把聖經的每一句話都當作真理。他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寄託於東方,東方在他們心目中猶如天堂。歐洲人沉醉於一種現在看似荒唐當時奉為真理的想法,認為美麗富饒、香氣逼人的東南亞,就是那個奇蹟般地躲過《聖經》上衝走一切,唯有諾亞及其方舟存活下來的大洪水的伊甸園。史學家約翰.普瑞斯特說:整個中世紀的人們都相信,在那場史前大洪水中,伊甸園是倖存的。而在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中,航海家和冒險家們傾盡全力,就是為了尋找《聖經》中最美麗的伊甸園。就是懷著這樣虔誠、熾熱的夢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歐洲人遠航前往東方,由此開創了一個偉大的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

為何中世紀的歐洲人,會為了聖經中的一段神話故事而披星戴月捨生忘死?這後面究竟有什麼樣的考量?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中世紀人對“伊甸園”的嚮往,部分源自於日常生活條件的惡劣。而聖經的故事,給身處絕境的人們燃起了新生的希望

中世紀,被稱之為黑暗時代。羅馬帝國被蠻族毀滅,歐洲大陸四分五裂,生產力遭遇了極大的破壞。蠻族大都日不識丁,對生產技術的認識還不如奴隸制度的羅馬。使得在中世紀很長一段時間中,生產力是大幅度倒退的。很多自耕農甚至騎士、貴族的生活還不如羅馬莊園裡的奴隸。

中世紀的農民,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勞作,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小麥畝產量只有百斤以下。而彼時的中國,也就200多斤。所以中世紀的歐洲農民必須種很多很多的田,才能用農作物養活自己。山林河流都是領主的,抓野味會被剝奪土地趕出去。要麼活活累死,要麼就出賣自己的土地,最後淪為農奴。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除了歐洲中世紀把古羅馬的農業技術都毀滅的關係,沉重的賦稅逼得農民停不下來,近代愛爾蘭的農民因為英格蘭的壓榨太狠,就只能靠土豆過日子,一旦土豆歉收,就餓死一大批。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一旦領主動了心思,比如後來英國地主收回土地去牧羊,農夫就只能流離失所。

農民還沒有其他出路呢?做領主的管事?做手藝人的學徒?這類事門檻太高,還要送大禮,這對吃飯都成問題的農民也太難了。

當然,最吃香,也是大多數農夫有機會一躍龍門的就是進教會了。神父是村莊裡的大人物,負責村莊所有人的生老病死。神父地位崇高,就連貴族見到也客客氣氣。不用幹活,吃喝不愁,又有文化,是非貴族最好的去處了。

佈道是農民難得的休閒時光,不單因為這一天可以休息聚會,更重要的是有一頓免費的聖餐可以吃。對中世紀的農民來說,即便成不了神父,參加神父主持的佈道,也是非常令人愉悅的事。現實的境遇,讓他們對上帝充滿了感恩,對伊甸園充滿了憧憬。

自10世紀開始,歐洲經常出現饑荒。據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資本主義與物質生活》記載,從10世紀到18世紀之間發生過至少89次大饑荒,這還不包含多達數百次的地方性糧荒。

鄉下的農民到城裡討一口飯吃,卻找不到活路。他們乞討食物,卻經常死在公共場所。

而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羅巴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給中世紀的歐洲人帶來了極其慘重的災難,也促進了人們對宗教的熱情。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自上古時代起,歐洲人便把香料視為神秘東方的一部分。在那裡,各種香料猶如倖存的伊甸園中的流水,綿遠不絕隨處可見。13世紀的歐洲人相信,肉桂、胡椒和其他香料來自天堂,順尼羅河漂流而下。漁民在河中撒網就能捕撈這些上帝的恩賜。

在這樣的天災加人禍的中世紀,人們對痛苦的現實生活充滿了失望,紛紛把希望寄託在聖經中那個無限美好的“伊甸園”,個別先行者開始了嘗試。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十字軍東征和葡萄牙的先行,給歐洲各國樹立了尋找“伊甸園”的榜樣

1096年,在羅馬教皇的號召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十字軍東征運動爆發。數萬名來自歐洲各地的貴族、軍人、僧侶與平民,不遠萬里抵達千里外的地中海東岸。他們在此飽經磨難,但卻奇蹟般地堅持了兩個世紀。他們在聖地建立的四個小國,也成為了歐洲人直接與東方世界接觸的口岸

十字軍東征的內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收復丟失的聖城耶路撒冷,提高基督教、教皇在世界的影響力。
  • 大量封建領主希望通過東征,來完成宗教上的救贖。在十字軍時代的歐洲,宗教情節一直是人們世界觀的一部分。尤其是領頭的幾位大貴族,本身在歐洲已經擁有大量領地與財產。東征更多是為了自己的名望考慮。
  • 根據歐式的封建繼承製,領主的非長子沒有土地繼承權。這些從小接受貴族武士訓練的騎士,必須依靠自身本事去獲得新的封地。十字軍東征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好去處。
  • 不少平民也在東征的隊伍中。他們或是出於信仰,或是希望在富庶的東方尋得發財機會。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十字軍東征受到了整個天主教世界世代傳誦,眾多隨軍教士及後世的教會編年史家都在竭力記述此役,讚美基督。同時,這場戰爭對後世尋找伊甸園樹立了榜樣,對地理大發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阿拉伯人令人豔羨的財富,讓歐洲人上到貴族,下到平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從偏居一隅的自耕農經濟到全球貿易,從以前對伊甸園的幻想到前往東方探險,歐洲人跨出了關鍵的一步。
  • 由於阿拉伯世界的強大和對陸地的封鎖,歐洲要想達到東方世界的伊甸園,只有通過海上航線。
  • 在十字軍戰爭中,歐洲各國積累了地理大發現需要的一系列的造船、航海、交易等技術經驗。

而同時代的葡萄牙人,則成為歐洲人的先行者,第一個找到了前往東方的航線。

15世紀時,歐洲人和東方的貿易主要由阿拉伯掌控。為了繞開香料貿易的阿拉伯中間商,把豐厚的利潤留在自己口袋,歐洲人拼命尋找通往印度的純海上航行。1492年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旅,哥倫布每到一處就詢問是否有香料,以此來判斷是否是他們夢想中的那個伊甸園。

葡萄牙人在15世紀末成為最早航行至印度洋的歐洲人。在其後的一百年間,葡萄牙人一直企圖控制印度和亞洲的海上貿易。

進入17世紀,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也加入了和東方世界的香料貿易。到1620年代,荷、英兩國對東方香料的貿易已經大部取代葡萄牙。19世紀美國人也加入了。至此歐洲人尋找伊甸園之路終於實現了。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大航海時代,一場資本和宗教推動的巨大變革

在航海史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旅和葡萄牙人達伽馬第一個航行至印度,可以充分說明宗教和資本在推動地理大發現的巨大作用。

哥倫布探險的念頭產生於里斯本崇尚探險的環境。15世紀末,哥倫布受傷後停留在里斯本。這時的里斯本是歐洲的探險中心,滿載著白銀、象牙、香料、珠寶和奴隸的船隻駛往歐洲、地中海和非洲的港口。受當地的氣氛影響下,哥倫布產生了航行的念頭,並在此做好了全方位的籌備工作。

知識的積累。哥倫布在里斯本期間,學習和掌握了宇宙學、歷史學、天文學、幾何學等知識,能夠熟練地畫出地圖。特別是包括教皇在內的高級教士編寫的地理學、歷史學、天文學等著作。法國紅衣主教皮埃爾寫的《世界的樣子》,教皇庇護二世寫的《自然史》,陀斯堪內裡送給他的航行至亞洲的地圖。正是基於科學知識上的小心求證,哥倫布才能下定航行的念頭。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在葡萄牙國王拒絕拒絕哥倫布航行的奏摺後,哥倫布到達了西班牙,第一個支持他的就是修道院的院長。在教派的斡旋下,哥倫布得到了大貴族和大商人的支持。最終形成了商人出錢,國王牽線,貴族衝鋒的格局。教士也跟隨其中傳教和傳播知識,手工業者和農民充當水手。第一個到達亞洲的達伽馬,第一個環球航行的麥哲倫都是貴族。

宗教的支持:哥倫布作為紡織工人的兒子,為何只有他才態度堅決。他的答案是:上帝指引著他,叫他去是遠方的異教徒皈依。哥倫布一直到晚年都認為是上帝啟示他去發現新的天地,並給他指明瞭道路。

在後續的地理大發現中,教會還起到批准殖民探險活動,使之合法化,調解殖民征服中產生的內部矛盾等。

由此可見,教會雖然是封建社會,大航海是資本主義。但兩者在現實中的結合才是最可怕的。對哥倫布和同時代的達伽馬等人來說,“

黃金和上帝是不可分割的”。這時宗教信念的真正作用在於,它把各階層的各種世俗要求凝聚起來,使之神聖化,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

大航海時代——一場尋找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之旅?

結語

一場對《聖經》中伊甸園的憧憬之念,最終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而通過大航海時代,西方一改中世紀及之前落後於亞洲的客觀現實,在後續工業革命的帶領下,快速趕超亞洲和阿拉伯世界,成為世界的執牛耳者

為了改善當時惡劣的生活環境,為了實現到達伊甸園的理想之國。教皇先是發動了十字軍東征,歷經兩百年,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卻開闊了歐洲人的視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面對阿拉伯世界對陸上貿易的封鎖,在教派的宣傳和鼓動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探險活動。

這場上至國王下至黎民百姓所有社會階層共同參與的行動中,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匯聚在一起,形成了持續幾百年的聲勢浩大的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活動,將歐洲各國送上世界舞臺的巔峰。

而彼時的鄭和下西洋運動,僅僅限於大明皇帝朱棣的形象宣傳,官員不能參與,商賈禁止參與,民眾嚴禁參與。朱棣離世後,在新皇帝和眾大臣異口同聲地反對下迅速停止了。同時丟失的還有明朝的國運和世界的舞臺。

一個因為宗教的理想和全體人民的參與而成功了,一個僅僅因為皇帝個人的顏面而失敗了。由此可見,能否形成各階級、階層共同擴張的格局,才是大航海時代成功的關鍵。而對聖經中“伊甸園”的救贖,無疑是這場偉大的大航海時代的共同精神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