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2016年9月什邡对口协作喜德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共派出了200多位同志深入凉山州喜德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三年多以来,各位援彝队员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对彝区人民的真心真情播撒在了喜德。什邡市融媒体中心开设了《援彝在路上》专栏,充分展示各条战线援彝队员们的风采,让更多人了解什邡的援彝工作。今天,让我们走进援彝干部刘灿,听听他在喜德援彝背后发生的故事。

他是文武全才的偶像派老师,他是叱咤风云的反贪虎将,他是一宿文章数篇的办公室主任,他是扛着医药箱行走在救灾一线的卫生局头雁,他是临危受命的金牌援建专业户……

但他,仍然是儿子、丈夫和父亲。

静好的岁月里,不沉缅于闲情逸志,不追求虚名与浮华。将每一个平凡的岗位,努力做到极致。那他,为什么?为了谁?也许,他的故事会带给你一些思考和感悟。

请走进他的自体式叙述里

寻找答案吧!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什邡市前线指挥部指挥长

刘灿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可总有那么一些岁月,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痕,而能够成为这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历史时刻的参与者,见证者,人生之大幸,莫不如是。

2016年8月18日,雅安“庐山4.20地震”灾后重建总结表彰大会在庐山影剧院举行。作为什邡援建震中龙门乡的指挥长,我带领30多名援建队员与龙门乡干部群众夙兴夜寐,砥砺前行, 实现灾区机能再造,大地重现秀美,浴火重生后的群众安居“新龙门客栈”,尝着“新龙门三宝”,摆起“新龙门阵”,什邡援建队伍圆满完成三年目标任务,一路笙歌,载誉而归。

过往皆为序章,就在同一天,接到市委书记的电话,一项更加深重的任务再一次考量着我:我清楚的知道,如论个人利禄此行枉然,自己的年龄完全没有任何的升职空间。在外奔波,我丢下了摄影、健身等炽爱;在外劳碌,我放弃了书法、品茶等兴致;在外磨砺,我无暇顾及生病卧床的父亲,最愧疚的是父亲谢世我还在他乡的工地。为了弥补做儿子的孝缺,只要在家里我都尽可能同年迈的母亲一起吃个饭,但就是这么一丝心愿,却也没有了可能。这一天,我特意备好母亲喜欢的菜肴,趁着家人高兴,漫不经心地说道“我还要继续援建”,顿时,家人都用惊诧的眼光望着我,见大家不作声,母亲禁不住问道“又要走啊?”,餐间气氛凝重起来,我只好端起酒杯和家人一边碰杯,一边笑道“两年,一晃就过去了”。知儿莫过母,母亲站起身端起酒杯说道“那边穷,去做好事……”远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听说我要到彝区工作,千叮万嘱,除了传给我百度相关信息资料外,还特意寄了双Timberland(踢不烂)登山鞋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经历过大风大浪寂世孤单之后,人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害怕挑战和清苦。9月19日,我和邓家义主席经过前期省上培训、州上对接、县上调研,落实好食宿,筹划好当期工作后,带着选派的30名干部人才队伍奔赴脱贫攻坚“凉山大会战”主战场——喜德。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喜朵拉达”(彝语喜德),一个不曾听说过的名字,一段神秘抽象的音符。“路长脚为尺,山高人为峰”“凉山喜德,彝族老家”,川滇彝族聚居腹地,是现代彝语标准音之乡,被誉为彝族“母语之乡”,97%的山地,90.5%的彝族同胞和91.1%的农业人口,“贫困点多、面宽、程度深”,1993年被列为国家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被确定为乌蒙山区扶贫攻坚县;2018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工作。

“扶贫需要情怀,脱贫需要智慧”。入驻喜德,我们喊响战斗口号“感恩倾情,不辱使命”,这是作为“5.12”极重灾区人知恩必报,勇于担当的情愫,也是铮铮儿男横刀疆场的凌云壮志。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栉风沐雨,跋涉笃行,淌过烈火,淬炼真金,如火如荼的大凉山脱贫攻坚会战,我与深锁大山的各族同胞一起忧与喜,一起苦与乐,一起干和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从“做给群众看”到“带着群众干”,历经烈日炙烤山风侵润,皮肤黝黑粗糙酷似“诺苏”(彝人),唱合山峦起伏与彝族同胞脉搏共振。两年峥嵘岁月真的就是“弹指一挥间”,对于一线扶贫干部来说总觉得太过匆匆,月圆月缺,寒来暑往,指挥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什邡市人民政府喜德县人民政府扶贫协作脱贫攻坚(2016—2020年)总体框架协议》部署,“挂图作战,分项管理,正排工序,倒排工期”,狠下“绣花”功夫,层层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我每天虽然只有3—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也恨不能一天当作两天用。随着既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第一批队员凯旋而归。回味着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我倾情而发:“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是阿普(老大爷)的愁,让我依依不舍的不只是阿惹妞(小表妹)……”。那些铭记在心,令人终生难忘的场景不时撼动着我,黎平县长曾语重心长地给我讲 “到了什邡,我哪都可以不去,我一定要去去你的家里”,这句看似寻常的话对于我来说却是最大的温暖。霎时,我泪眼婆娑,这是最实在、打心底对我们工作的认同和褒奖,它胜过所有的表彰,是对我无限的鼓励和期许。

我感恩这段时空际遇,让我年近花甲从“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里重燃激情。感恩这方热土,能与操着粤语普通话,风雨兼程,踏遍喜德山山水水侠胆铁骨的“东西部协作帮扶”鹰牌指挥黄礼泉并肩;感恩这方热土,能同顶住“高反”一把泪一把汗也不退缩,不输须眉的“国家部委定点帮扶”巾帼战友周玉文携手;感恩这方热土,能和古稀之年仍辗转在全世界救难济困前线,睿智豁达,情深似海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资深志工王端正同行。他们的行动和精神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我也永远忘不了当得知我们要调整力量重新轮换队员的时候,喜德干部群众望着我那依依不舍的眼睛。“灿弟,留下来,我们一起!”县政协主席宋国平深情地握住我的手,传导的温暖和骨力,如同战场上生死相守那般坚定。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旌旗猎猎,战鼓催征,脱贫攻坚大决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没有任何理由退却。“干”这是我无畏的宣言和庄严的承诺!

这三年,来自省直机关、厅局,大专院校,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各条战线的“省综合帮扶队”集结大凉山,以时不我待,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意志,迎难而上,笃定前行,汇聚起百川成海无坚不摧的磅礴气势,善作善成,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向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总攻。

这三年,两百多名什邡儿女奋战在喜德脱贫攻坚的县、乡、村、各个领域,尽锐出战,辛勤耕耘,奉献才智。高山峭壁,留下什邡儿女深深的足迹;彝乡田舍,洒满什邡儿女艰辛的汗水;壑谷溪沟,流淌着什邡儿女赤诚的热血。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三年,我见证着喜德翻天覆地的嬗变,承载着历史机遇和革新的土地正焕发着勃勃生机,硬化道路通村达组,天堑变通途;彝家新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维修加固、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日臻完善;特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彝家好习惯、新风尚正在逐渐养成。

这三年,我亲身感受了彝区群众的淳朴善良、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切身体会了喜德各级干部自强不息、辛勤奉献、攻坚克难的可贵精神。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人生的一次深刻洗礼,也是生命中一段精彩华章。既然历史的使命让我们选择了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就应当坚持行义向善,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从心里把彝族同胞当作自己的家人来看,在行动上把脱贫奔康的事情当作义务来办。

“我会与你风雨同舟,你会圆梦幸福回眸,登相营瓦腊(彝族披肩)的身后,索玛花映红相岭的秋……”这是我们援彝队员坚定的信念和夙愿。

扶贫路上我无怨无悔,脱贫攻坚我必干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