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农村大学生回老家后和村民们甚至父母用普通话交流,你怎么看?

刺楸


对广大农村毕业的大学生一个衷心的忠告:不论走多远,不要忘了家乡话,可能你认为家乡话土,上不了台面,但他确实是走出家乡,走向全国和世界的所有年轻人和家乡联系的最重要的途径。把普通话和家乡话能顺利的切换才是高情商的表现。记得小时候,我所在的村子有一位大哥出去参军,三年后义务兵期满,顺利转士官,回家探亲的时候,说了一口不是特别标准的普通话,乡亲们到他家里去看他,也是用普通话和乡亲们交流,当时大家都取笑他。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音呀乡音,用它吟一首: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回家不说家乡话,无异于断根之木吧。。

絮絮叨叨的孙悟空


小编首先要表达一个态度:“入乡随俗”是对家乡人最基本的尊重!

有些地方的农村交通较为闭塞,与外界的交流也不多,又或是地域、民族色彩较为浓厚,有自己的方言,考出去的大学生们为了和同学们更好的交流,更快的融入新的环境,改说普通话很正常,因为这是对同学、对老师们的尊重,毕竟语言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但是一旦回到家乡,还要刻意的用说普通话(语言的不同)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那就显得非常的不恰当了,也十分的没有礼貌!有些家里的年长的爷爷奶奶甚至从小到大都没学说过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和这样的家人们说他们听不懂的话,您认为合适吗?

小编是出生土长的北方人,也承认北方的方言很有趣,也非常的有特色,但还好,因为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网上查到的普通话的定义)因为北方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所以,小编说的就是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只不过是黑龙江鹤岗和辽宁沈阳的细微差别。最近几年(98年离开黑龙江来到沈阳上大学)回黑龙江父母家,总会被家人们“嘲笑”:说话太垮!小编只是笑笑,“幸亏”没留在大连,否则说“天黑”就只能是“天,mohemohe了”^_^,玩笑话,绝对没有嘲笑的意思,只是感叹中国地域广、历史悠久,就连语言也是多种多样、如此的变化万千,博大精深啊!

厉害了,我大中国!


骏景农业


首先,对于我来说,在学校工作是普通话,回到家和老婆孩子一起就家乡话,回老家和父母聊天也是家乡话,遇到熟人也是家乡话;

其次,看看网友们的此事的看法:

1 出来二十多年了,回老家还是家乡话,而且很溜。可以前一分钟和儿子普通话,转身继续家乡话聊天,这东西已经入了骨血了,不懂那些出来两三年就不会说家乡话的人;

2 反正我讨厌那些出门几年回家就洋不详,土不土的人,还说不习惯家乡话;

3 我觉得大家也太过分了吧,我现在就是不会说方言了,在家乡还容易被当成外地的,还容易被小贩宰,就因为以为我不是本市的,想鼓起勇气说方言,发现人家压根听不懂,因为我的方言已经不标准了。而且我们那老年人都听得懂普通话的,说装逼的真的是太龌龊了。

4 一女孩去师范读书,才去了三个月母亲病重走了,回来用普通话哭丧,成了全村的笑柄;

5 这号人典型的装逼,看到就恶心,我们村就有几个这样的人。我邻居家的孩子出门几个月,回到家以后就这个德行,最搞笑的是他父母看到儿子这样还挺自豪,一家子真让人无语;

6 我有两个堂弟堂妹就这样,出外打了几年工回了,就一口的普通话——而且还是方言版的普通话。沦为村里人的笑柄。

7 我不鄙视,却也不喜。 但我知道,我的一个堂爷爷解放前去了台湾,隔了几十年回来后,人家依然一口我们家乡话,虽然免不了带了一点点不同的口音,但至少人家并没有自己说国语、没有说闽南语啊。 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游戏大咖王


有些农村大学生回老家后和村民们甚至父母用普通话交流,你怎么看?


这个在我们这边叫做“打官腔”!

其实,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大事,身边的人都是不同地方的,家乡话难免会有所遗忘。


不过从这样的情况来讲,这样的大学生肯定是不关心家里的情况的。

否则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和老爸老妈唠嗑几句,怎么都不会忘记。(虽然我也是这样不关心家里的情况。)

还有一些可能觉得自卑,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感觉自己的格调升高了。


其实啊,乡音难改,如果真的关心,怎么都不会忘记。

别说几年,就算十年都不会忘。

现在又不是以前了,一个星期打个电话回家,我就不信你不会说了。


司畅Ailan


我来说说吧。

在上大学之前,我都是说家乡话。即使是老师让站起来念课文,也是带着家乡味的普通话。

上大学以后,花了很长很长时间,才终于学会了说普通话。

ok,过程很感人。

由于学校离家远,只有暑假寒假回去。

我第一学期寒假回家的时候,也是一时间切不过来家乡话。

过年互相问候,高中同学聚会的时候。

我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切不过来家乡话!

不是不想说家乡话,而是一时间变不过来!

据我所知,有个男同学上了一年大学,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说普通话,让他变过来,他压根变不过来。

so,不能怪他啊!!!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弟。

去外地上大学的第一年,回家全部普通话,我妈还笑话他连家乡话都不会说了,普通话说的怪地道。

其实我很理解那种心情,变又变不过来。。。

后来我就能自由切换了,现在我弟也能自由切换了。

不要对大学生带有色眼镜,没人嫌弃自己的村。

别多想啊。

——补充以下:

普通话:膝盖。

家乡话:阁勒败子。

普通话:你有空吗?

家乡话:你dei【第三声】闲吗?

普通话:硬币。

家乡话:分壳。

普通话:你怎么那么慢?

家乡话:你咋那么肉呢?

普通话:你真有趣。

家乡话:你真是味儿。

请你们仔细的读一遍,就知道多么拗口。。。一时间改不过来很正常。


每日好剧好时光


一直记得一笑话,村里一人外出几年回来,他爷见他了问他啥时候回来里,答曰,昨夜(坐爷)晚上,他爷举起拐棍说,咦!你个鳖孙,你咋不坐恁奶那尿盆上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难改,只有想说与不想说,高中离家,在外已有十余载,一直普通话,逢年过节回家,半路遇到老乡都直接改家乡话了,语境比较重要,在外朋友让我说家乡话还得思考一下,在家普通话从来都说不出口。

乡音乡情,更能拉进彼此的距离,回到家里还说普通话可能当面不会有人说你,背后肯定会骂你“鳖孙,装呗啥里,出去几天都鬼白不下了”!


红眉素手


普通话是官方语言,是国语。全国所有学校的汉语言教学都是普通话。大学里的通用语言(汉语)只能是普通话,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是好事,有利于社会交往。学生老家的乡亲父老应该理解和支持。


小屋321


我刚读大学的时候回到村里,不是自己不想讲村话,是一不小心就又蹦出一句普通话出来了!那时都觉得有点尴尬😓!

因为本来就是农村出来,90年代讲普通话的人还是少的,而且我们那里也是讲粤语的多,在城市里。也是去读大学了才开始讲普通话,所以去读了一年之后基本出口就是普通话了!这个还是有点改不了那么快,应该是个人情况。

但是只要回家跟邻居或者家里人讲话还都是讲本地话的了,除非有些词语用本地话还真讲不出来就用普通朋友表达一下!作为一个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农村娃,真没必要出来了就要跟村里讲普通话,还是讲本地话比较好点,起码人家交流起来也容易,别把自己看得很高,南方的很多地方特别是讲粤语的地方,老人基本不会讲普通话,或者讲了你也听不懂,所以说会讲本地话还是讲本地话,有些小孩是出生在那里,但是在外面长大那种就没有办法了,出来的基本都是讲普通话的多了!这个可以理解😊

现在对自己的小孩也想教他讲本地话,可是没有那个环境,没办法教他,也是有点遗憾!



广西辉歌农村工作室


说普通话这件事涉及到文化素养。普通话,相当于过去的“官话”,在现在是表示“我受到了正规而且高级教育”的隐含意思,而且还是自己主动显露出来的意思,在说方言的对方看来,难免有炫贵之意,你若身份高贵,按照我国的传统观念,应该由别人介绍出来或别人观察出来,自己主动显露出来被别人认为是缺乏文化素养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您真的到达“衣锦还乡”的富贵身份也就罢了,关键您还是仅仅受到教育,还没封官拜印呢,仅仅是个“准富贵者”,就处处显露您这不太靠谱的身份,在公众看来,已经非我族类了。如果对方是说方言的高官,或社会地位明显高于您的人,他会认为您在他面前卖弄或表现,希望获得他的尊重或青睐,不过在对方看来,有可能会认为您幼稚可笑,也有可能认为您想用普通话的优势拉平你们之间的差距,后者就是敌意了。所以说“入乡随俗”是有道理的。

不过确实有些人语言方面笨拙一些,学普通话难,会了普通话再改回去更难,被误会也属冤枉。不过大部分都是故意的,所以被误解,其实不是误解,就是正解,并不冤枉。

我也会普通话,而且切换很快,我是这么处理的:在家乡,和家乡人来电话,绝对用方言;接待家乡以外人员和电话,一律普通话;任何场合的演讲,普通话;家乡的交流性会议、对本地干部的汇报,方言;搞不清的,普通话;不明国籍的,英语。呵呵。


叮叮东334


我到北京读书七年,回家跟重庆当地的交流技术,用四川话真的说着困难,还有交际应酬的时候,经常感觉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说。跟人打招呼也觉得挺别扭。后来就出来来上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