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特戰役:“披甲修道士”“西班牙方陣”大敗丹麥軍隊

盧特戰役,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次決定性戰役。1625年丹麥捲入三十年戰爭。1626年4月德意志新教諸侯軍在德紹戰役中失敗後,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率軍南下援助。8月27日,丹麥軍與蒂利率領的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天主教聯盟軍在下薩克森的巴倫山麓的盧特(Lutter am Barenberge)交戰,丹麥軍雖幾次擊退敵軍的進攻,但最終失敗,向北退卻。此戰使丹麥勢力受到沉重打擊。

三十年戰爭中,野心勃勃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丹麥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很希望在戰爭中大撈一筆,他於1625年叫喊著要幫助新教盟友,出兵德意志。結果很不幸,他遇到蒂利了。

蒂利乃西屬尼德蘭(荷蘭、比利時一帶)人,打小就是一虔誠的天主教徒,哪怕後來率領千軍萬馬馳騁疆場刀口舔血,他依然對天主教無限痴迷,一手長矛,一手十字架,所以人們稱他"批甲修道士",換個咱中國味道的說法就是"拿武器的出家人"。蒂利15歲時就"光榮"地當了僱傭兵,先後把他給僱傭了的老大有:西班牙帕爾瑪公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巴伐利亞馬克西米連公爵。

在為眾老大們認真服務的日子裡,蒂利學會了一個克敵制勝的必殺技--由長矛手和火槍手組成的"西班牙方陣"(此戰術的發明者乃西班牙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出色的軍隊改革家之一貢薩洛·德·科爾多瓦)他覺得這套戰術很無敵,於是每次打仗都來這手。您還別說,效果真不錯,好些個軍隊都在蒂利"西班牙方陣"的攻擊下一敗塗地,蒂利成了歐洲軍界的明星。

一開始,由於人多勢眾,丹麥軍隊節節獲勝,但是,身經百戰的老將蒂利名不虛傳,很快穩住了陣腳,並且開始反擊,由於華倫斯坦擋住了波希米亞的新教軍隊以及一部分丹軍,使得老將蒂利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迎戰當面之敵丹麥軍隊。

面對丹麥的龐大軍隊,蒂利的軍隊人數少得多,於是蒂利向華倫斯坦請求援助,華倫斯坦派出五千援兵,加強了蒂利的力量。

蒂利的人馬增加了,而由於蒂利軍隊的抵抗,丹麥軍隊不斷有戰鬥減員,也由於飢餓與傷病,丹麥軍隊的人數在漸漸減少,此消彼長,雙方的力量漸漸趨於勢均力敵。

與蒂利直接交手的是丹王的外甥布魯斯維克。布魯斯維克曾在尼德蘭參加抵抗西班牙的戰鬥,不到25歲就有3次戰役的履歷。他熱愛戰爭,生性殘暴,對待敵人毫不留情,天主教陣營給他冠以了"瘋狂的"外號。

在盧特,三萬丹麥軍隊與蒂利的兩萬軍隊發生激戰。盧特位於薩克森公國境內,新教的薩克森軍隊協助丹麥軍隊作戰。

一開始,雙方都使用大炮轟擊對方,蒂利的大炮射程更遠。一陣轟擊過後,天主教盟軍向敵軍發動了猛攻。儘管丹麥軍隊和薩克森軍隊全力阻擊,擊退了天主教盟軍的進攻,但天主教盟軍還是向前推進了不少,並且插入丹麥軍隊與薩克森軍隊之間,帝國火炮部隊的優異表現和步兵的猛烈衝鋒將布魯斯維克的陣線撕成了兩半。

稍事調整之後,天主教軍隊再次發動進攻,手持火槍的步兵衝在前面,在一片槍聲中,已經被打亂陣形的的丹麥軍隊和薩克森軍隊開始潰散,蒂利抓住戰機,命令天主教軍隊的騎兵向敵軍中力量薄弱的步兵發動衝鋒,薩克森盟軍被帝國的騎兵衝殺大半,丹軍隨後被徹底擊潰,丹麥與薩克森的步兵很快被消滅了。

布魯斯維克的坐騎在帝國軍的火槍下被接連打死四匹,最後在自己騎兵的拼死掩護下僅以身免,負傷逃離戰場,正值炎夏,不久後因傷口感染而不治身亡。

天主教盟軍大獲全勝,丹麥軍隊和薩克森軍隊有六千人被殺,兩千人被俘,損失了接近一半,而天主教盟軍只有兩百人傷亡。

克里斯蒂安四世興致勃勃而來,垂頭喪氣而去,保證以後再也不敢幹涉德意志的事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