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被朱棣攻打的時候,黔國公沐家人為啥不出兵幫忙?

用戶64324579


公元1399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明朝初期著名的“靖難之役”爆發。

人們一直疑惑一個問題:鎮守雲南的沐氏家族手握重兵,為何卻始終未出一兵一卒,來幫助建文帝去打擊朱棣呢?

依我看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沐氏家族的領軍人物自身的原因。

沐家的第一代領袖人物就是明朝初年的著名將領。他久隨朱元璋及其他名將,能征慣戰,而且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可惜的是:沐英作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義子,與太子朱標感情極好,勝似親兄弟;1392年,朱標病逝以後,沐英傷心欲絕,不久就也撒手人寰,離開人間。

沐英死後,他的長子沐春繼承了職位。

沐春上任之後,雲南地區叛亂時有發生。沐春一直都忙於平定雲南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亂。儘管沐春也很有軍事經驗,勇猛善戰,而且還得到朱元璋親自面授用兵方略,可是,在幾年時間的征討作戰中,沐春耗盡心血,身染重病,不幸早死,年僅36歲。

沐春沒有兒子。沐家的世職由他的弟弟沐晟繼承了。而沐晟雖然繼承了父兄的基業,但是,他不擅長軍事,行軍打仗不是他的專長;在討伐雲南的叛亂勢力時,經常失利。無奈之下,明朝朝廷只得選派得力將領,率領四川等地的明軍進入雲南,幫助沐晟去平定叛亂。

由此可見,沐晟只不過是一個平庸之輩,拙於帶兵打仗。在“靖難之役”爆發以後,沐晟一定是態度消極,不願率軍出征的。

如果“靖難之役”發生時,沐英或是沐春還活著,那麼,以他們父子對朱元璋、朱標的忠誠,他們一定會排除萬難、不顧一切地去出兵幫助建文帝的。

二.雲南各地剛剛平定,人心並沒有完全歸附明朝,各地土司不斷髮動叛亂。

沐春繼任之後,1393年,維摩等十一寨發生叛亂;1394年越州土目阿資叛亂;當沐春用兵兩年,平定了這些叛亂以後,還沒有緩過神來,1397年,雲南隴川一帶地區又發生了規模較大的叛亂。

沐春來到北京,覲見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研究了雲南的形勢,親自面授沐春平定叛亂的用兵方略;並且朱元璋集結了雲南、貴州、四川的各路明軍,一起南下對付叛軍。歷經一年多的苦戰,才算平定了這場叛亂。

正是這些叛亂,耗盡了沐春的精力,使得沐春過早地死去。

而到了沐晟統治雲南之時,叛亂也是經常發生。沐晟的能力遠遠不及其父兄,面對亂局,沐晟只能求助朝廷。

剛剛即位的建文帝派遣大將何福率軍進入雲南,經過一番血戰,才消滅了叛軍。隨後,沐晟一直忙於平定各地的殘餘叛亂勢力,雲南境內的戰事基本上就沒有停止過。

因此,以雲南的平叛形勢及沐晟的個人軍事能力,都使得鎮守雲南的沐家在“靖難之役”發生時,無心也無力發兵去增援建文帝朱允炆了。

三.建文帝自己也從來沒有考慮過調集雲南的軍隊,前來參加平定朱棣叛亂的軍事行動。

“靖難之役”發生以後,由於燕王朱棣以區區一隅之地,竟然對抗資源遼闊的整個大明帝國;雙方形勢的優劣顯而易見;誰也不會認為朱棣能夠反叛成功的。

因此,建文帝及朝廷根本就沒打算徵調雲南的明軍前來參戰。而由於雲南內部一直存在反叛勢力的殘餘力量,沐晟也無力出兵去參加建文帝討伐朱棣的戰爭。而依照沐晟喜愛讀書、不擅軍事的性格,沐晟當然也不會主動上書請求朝廷讓自己參戰的。

結語:由於沐家對建文帝感情極深的沐英、沐春父子的離世,沐家沒有了性格堅定的強力領導人;雲南境內又時常存在著叛亂勢力;加上朝廷沒有徵調的詔命,路途又極其遙遠;這一切因素合在一起,就是沐氏家族始終未出兵幫助建文帝的原因。


品茗讀史


其實沐家沒有幫上忙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路途遙遠、自身立場等等,所以我們需要仔細的論述,在論述沐家沒有在靖難之際幫忙的原因之前。

先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沐家是什麼來頭。

所謂黔國公沐家,說的其實是跟隨朱元璋開國建立功勳的二十八侯之一的沐英的後代。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

自此之後,沐家就留在了雲南鎮守此地。而黔國公其實是後來朱棣當政,在永樂年間封的,靖難之役的時候,沐家還是西平侯的爵位。

現在瞭解了沐家的基本情況,我們在來說一下,為什麼靖難之役的時候,沐家沒有幫忙朱允炆吧。

一、路途遙遠,建文帝認為他們趕過來也沒什麼事了

丙寅,徵雲南官軍入京備徵。書至,允炆以示方孝孺,孝孺觀畢曰:我欲馳其備而無由,是來正合機會。各處兵馬漸集,但云南路遠未至。因調遼東軍馬以攻永平,德州軍馬以攻北平,根本受敵,彼必速歸援,其破之在此一舉,事以垂成,機不可失。今遣人報之,往返之間,師已畢會。

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建文帝雖然調動雲南方面的兵馬參與勤王,但是因為雲南方面的兵馬距離遙遠等原因,沒有什麼作用。

再有,當時建文帝雖然是被討伐的,但是朱棣用的基本都是自己的私兵,而建文掌管的可是全天下的兵馬,可以說是兵多將廣,天下全盛,兵馬強壯,糧餉充足,包括建文身邊的方孝孺、黃子澄也同樣認為,就算不用雲南沐家的兵馬,擊破朱棣的來軍也足夠了。

所以當時也沒有催促,也沒有等雲南兵馬到來。

二、雲南沐府經歷權力變革,新任掌權人不熟悉戰鬥

沐府第一代掌權人沐英,在朱元璋時期洪武二十五年六月病死,沐英死後,由他的長子沐春接任2西平侯爵位掌管沐府,鎮守雲南,但是沒當幾年老大,沐春於洪武三十年病逝。沐春死後,就是他的弟弟沐晟接任了,沐晟在洪武三十年十二月接手沐府,但是在第二年七月,靖難之變就發生了。

由此可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的時候,沐府正經歷權力交割的轉變期,沐晟剛剛接手,各方都沒有處理清楚,自然不適合離開,況且沐晟還不是領兵打仗的人才,歷史上稱其為“席父兄業,用兵非所長,戰數不利。”

由於雲南權力交割,再加上沐晟不太會打仗,建文帝手底下也還有耿炳文、李景隆等大將可用,所以沒什麼必要非要等雲南發兵過來。

三、建文帝重文輕武,讓武將不滿,其中也許包含沐家

朱棣當時造反的時候,口號喊得最響的其實是“討伐左班文臣,清君側。”(明朝時期文臣站在左邊)。

想當初,朱元璋開國之時,武將的地位可比文臣高上許多,到了後期,朱元璋才開始降低武將地位,也就是武將打天下,文臣治天下。到了朱允炆時期,更是如此,從他定的國號“建文”就可以看出來。

這樣一來,就使得很多武將心生不滿,正好這個時候,朱棣出現了。朱棣靖難的口號針對的是方孝孺、黃子澄和齊泰三人,但是討伐左班文臣則是針對整個文臣體系,雖然此舉將整個文臣都得罪了,但是卻收穫了很多武將的贊同,這其實也是朱棣想要的效果。畢竟打起仗來,和自己交手的都是那些武將啊。博得他們的好感,無疑對自己的幫助更大。

朱棣叫嚷著朱允炆背叛祖制,降低武人地位,都是這些文臣在作怪,許多武將可能都覺得朱棣說的太對了,說到了自己的心坎裡。這就導致朝堂上的文臣個個都義憤填膺,而派出去的武將們都磨洋工,寧王投靠朱棣,其他藩王擁兵自重坐山觀虎鬥,許多武將包括沐府可能也是這樣的心理。

四、不敢去幫忙

雲南沐家經歷理三代首領,也就是西平侯已經換了三任,雖然後兩任是平輩,但是對於朱氏王朝的忠心肯定是沒有自己的父親沐英那麼足。如果說真的收到建文帝緊急命令抓緊去勤王救駕,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建文皇帝都不著急讓自己趕過去,自己著什麼急。

再說,如果建文帝坐穩了皇位,沐家這種功勳多半是要被打壓的,之前建文帝一個月幹掉了五個藩王,沐家肯定是不想做下一個的。

要是幫著建文帝打敗了朱棣,也許建文帝就會想“小老弟可以啊,你家兵力也挺強啊,是不是也該削藩削到你家了?”;要是朱棣贏了呢?朱棣會不會說“小老弟怎麼回事,人家不幫我忙起碼都在看熱鬧,你不好好的看熱鬧還幫著建文打我?”

所以說沐家當時也挺尷尬的,畢竟都是朱家的在內訌,也不是建文帝被元朝舊臣逼迫了,兩邊都不好幫啊。

結語

建文帝削藩,導致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變,很多王爺都在擁兵自重,兩不相幫,這也是當時中立一派的想法,畢竟都是朱家人,自己已經是遠派的藩王,誰當皇帝對自己都沒差別嗎。


你們覺得呢。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用不著啊

朱允炆掌控全國,朱棣只在燕京,朱允炆不管是兵力還是掌控的地盤人口都遠遠高於朱棣,不需要徵調沐家人啊。

而且沐家人要是貿然出兵,你幫誰的。


葉飄刀


公元1399年,靖難之役爆發,由於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不人性化,導致燕王朱棣率先發難,史稱“靖難”。朱棣挑起戰爭後,朱允炆調動了全國大多的兵力,唯獨沒有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家人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備受信任的雲南沐家不再受中央朝廷的信任?還是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接下來慕容來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先來為大家簡介靖難之役的過程。

靖難之役的爆發與朱元璋有很大的關係,若不是他分封藩王,導致權力威脅中央。建文帝朱允炆是絕對不會削藩的,也可以說沒有藩可削。朱允炆削藩開始後,鎮守北京的燕王朱棣認為遲早有一天會削到自己的頭上還不如起兵謀反,若是師出無名必然會遭到天下人的唾棄繼而失敗。


手下謀臣告知朱棣,在太祖遺訓中有一條告知各藩王的話: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這句話也被收錄在了《皇明祖訓》中,朱棣以此來起兵名為“清君側,靖國難”。不過世人皆知這是朱棣騙人的鬼話,可沒有這句鬼話,朱棣他的起兵會遭到很多人的打壓,一定會失敗的。不過這句話還有後話:就是藩王在清君側後,必須在五日之後離開京都,由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蹤,朱棣順利成章的登上皇位。


起兵之初燕王的兵力都在京都附近,根本不能與朱允炆的大軍相比。可燕王手下多能人異士,加上他驍勇善戰,起兵雖敗可卻收穫了一大批的民心。朱允炆命耿炳文為主帥,準備將燕軍殲滅於北京地區。不料耿炳文堅守不戰,朱允炆認為這樣下去會浪費很多時間,所以換帥李景隆。


李景隆為跨服子弟作戰能力與朱棣相差甚遠,因此朱棣不久後擊敗李景隆,李景隆偷襲燕京被朱棣之子朱高熾擊敗,朱棣大軍抄其後路,大敗。由此燕軍越戰越勇,不久後燕軍繼續南下,有勝有敗。由於朱允炆命令部隊不能下死手,最終導致朱棣攻破南京城,成為了大明的第三任君王。靖難之役完全告終。

沐家人從始至終都沒有參戰,我認為原因應該有三點:

雲南叛亂四起,並且經歷幾代更換王爺,其中有文治武功樣樣精通的也有碌碌無為之輩,然而靖難之役時,雲南的沐家王爺是沐晟,此人是一個只會享受並不想吃苦的人。他是沐家的第三代王爺,由此可見雲南的叛亂都來不及平定,他還會有心情去幫助朱允炆嗎?顯然是不會的。


這是第一點!


朱允炆當時掌握了除去燕軍的全國軍隊,怎麼可能會需要調用沐家人呢?沐家人如若不請旨擅自出擊的話,一定會被認為謀反。原因很簡單靖難之役直到最終結束時也是朱允炆被偷襲才導致失敗,可想而知朱允炆的實力之強,沐家人出兵到底是幫誰呢?顯然是會被誤會的,所以他們不會出兵。


這是第二點!


朱允炆就算是讓雲南人沐家人出兵,沐家人很可能不會。說白了這是人家朱家人的戰鬥,一個沐家摻和進來不太好,而且勝負難料,幫那一邊都是罪過還不如安穩的守住雲南,不論誰勝誰負都怪罪不到沐家的頭上,這樣豈不是更好?倘若真的幫助朱允炆然朱棣勝利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這是第三點!

總結:沐家人不會、不能、不可能出兵的原因慕容全部為大家羅列在上方,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希望大家能夠留下完美的點評,關注我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慕容鑑史


在雲南鎮守呢,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亂站隊全族覆滅。沐家一直到民朝滅亡都沒人動。金庸更是拿來當素材,這就是軍人的好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