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拉薩建成的“劉公亭碑”,頗具歷史價值

1935年2月,為了緬懷在中央與西藏地方關係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駐藏官員劉樸忱,國民政府駐藏官員蔣致餘在西藏地方的幫助下,提出為其植碑修墓。為此,當時的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建立紀念碑塔經費在致祭達賴專使行署及留藏辦事人員經費節餘項中支出。

民国时期拉萨建成的“刘公亭碑”,颇具历史价值

圖為劉樸忱墓及劉公亭(劉樸忱後人提供)

劉公亭碑,高61釐米,寬270釐米,碑文系漢藏兩種文字。漢文居右,共26直行,行12字,總計308字,行楷字體,頗有力度;藏文居左,橫書,共11列。與黃慕松、劉樸忱同時進藏的“西藏巡禮團”成員黎丹親自在碑上題“劉公亭”三個大字,並留下“黎丹瑾題”的字樣。碑上所刻文字乃蔣致餘親自撰寫,主要陳述劉樸忱赴藏原因及在藏經歷。碑文內容由於歲月的侵蝕,多不清晰。西藏文物工作者歐朝貴先生曾刊文作過補記:

劉公亭記

——蔣致餘撰

亭以劉公名者,紀念劉公樸忱也。公自中華民國十七年為蒙藏委員會委員,宵旰憂勤,效忠邊務,對藏事致力尤多。二十二年護國弘化普慈圓覺大師達賴喇嘛圓寂,政府特派專使致祭,公以總參名義同黃專使慕松於二十三年入藏。迨致祭事畢,政府覆電令公留藏待命,並令餘為之助焉。詎甫逾一月,公(遂)□(以)積癆病,歿於拉薩。政府篤念勳勣,明令褒恤,且命餘葬公於拉薩之東原,建塔紀事,以資後人敬仰。餘以吾藏民眾,經歲勤於□(乃)事,西藏□(雖)□(屬)佛地,然欲求一幽雅名勝處以供吾人之娛樂,快吾人之□(意)者,甚不易得。因憶公□(曾)對餘言及藏民,輒深軫念,慨然自許以藏事歸結此身,俾藏民早登衽席,其愛國仁民之心可謂致矣。愛本斯意呈准政府改建此亭,以為藏中人士餘暇嬉遊之所,藉垂公之實恵於不朽,後之人其有感於斯文而加意保護之也矣。

碑文中“□”符號表示原碑文中模糊無法識讀者,“”內的文字是歐朝貴先生所補。

劉公亭及蔣致餘所撰碑文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國民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的一種象徵。在拉薩為劉樸忱植碑建亭不僅是對一個人的紀念與緬懷,也是對那些為溝通漢藏感情,促進中央與西藏地方關係而獻身者的肯定。

劉公亭碑修建之後,拉薩民眾常去弔唁,以緬懷這位國民政府派駐拉薩的官員。這些民間自發的悼念活動正是各民族共同心理認同的一種表現,彰顯了西藏民眾對中央政府的認同。

1938年,漢僧歐陽無畏在拉薩學習佛法之餘,偶然看到劉公亭狹小失修,急切呼籲拉薩民眾應好好愛護劉公墓,希望國民政府趕緊動工進行修葺。

1940年,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為主持十四世達賴喇嘛轉世事宜入藏,處理公務之餘,亦去瞻仰了劉公亭碑。1940年3月3日,吳忠信在日記中寫下:“九時半,由行轅出發,先到劉樸忱總參議墓,在拉薩市東兩裡許。餘及同人於墓前致祭憑弔,移時始去。樸忱為餘舊識,人頗剛正。黃慕松君去後,以君主持行署事務,藏人以其方嚴,亦甚重之。乃以騎馬中風,遂致不起,良堪惋惜。埋骨異域,昔人所悲。餘以墓地狹小,復無樹木,擬為之擴充園地,並建一紀念堂,當諭賴興巴等先行轉達噶廈並囑纕蘅、慶宗等設計。”從中可知,吳忠信認為劉樸忱墓地狹小,且無樹木遮陽,計劃擴充土地,為其修建紀念堂。五天後,吳忠信在行署設宴邀請丹巴嘉揚、彭許、彭康三噶倫及阿旺顛真總堪布,並以貢覺仲尼及孔慶宗、張威白等作陪。席間提及數事,特別提到“劉樸忱墓地擴充,建築紀念堂事”。對此,三噶倫一致答覆,“只要兩邊留路,可以照展”。

民国时期拉萨建成的“刘公亭碑”,颇具历史价值

圖為劉樸忱墓建造中(劉樸忱後人提供)

1940年4月8日,吳忠信在日記中記載了已擬寫完畢的《劉樸忱紀念堂記》,是曰:

劉樸忱紀念堂記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

劉君樸忱卜葬於拉薩後六年,餘奉令來藏主持第十四輩達賴大典,因得展君之墓,並率屬奠祭,以致其誠禮也。墓在拉薩東郭二里許,河流映帶,岡巒環繞,風物絕佳,君之魂魄宜亦樂此,惟基址過狹,堂廡弗備,且無隙地可植花木,揆以大人封樹之義,未免闕如,餘為惄然久之。爰商之藏政府,允以兩旁隙地劃撥,並自捐藏銀一萬兩,為建築紀念堂及添置園樹之用,而屬駐藏辦事諸君子董其成。餘與君夙昔論文,重其風節。逮君宣勤邊徼,日著賢聲,方冀其益宏樹立,初不意其所詣止此。殄瘁之悲,豈獨朋舊;不隆崇報,奚勸來茲?君生平犖犖大者,具載官書,茲略述補建斯堂之緣起,以諗來者。異日軒楹式闢,榆柳成陰,吾僑居此邦人士,春秋佳日,醵酒致祭,以俢君靈,並藉以寄遊觀聯情話焉,是尤餘區區之微意云爾。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四月刊石

民国时期拉萨建成的“刘公亭碑”,颇具历史价值

圖為1940年3月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在拉薩(喜饒尼瑪提供)

1941年1月7日,駐藏辦事處收到來自重慶的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捐修劉樸忱墓園的專項匯款。駐藏辦事處處長孔慶宗立即函告西藏地方政府“盼派員同往定界,著手修葺,以便興工”。西藏地方政府於1月20日即派代表古桑子與駐藏辦事處副處長張威白、秘書華寄天、科員劉桂楠一起丈量“劃定劉公墓,展拓地基界址”。萬事俱備。但是,修建劉公亭紀念堂之事一直未能開展,原因是“噶廈誤聽謠言,恐中央將以此地建築學校”,“只允於墓之西南兩方各展一柱,東北兩方各展二柱之地,僅寬一二丈”,“種植花草”。此事即一直延誤。

國民政府對劉樸忱喪事的妥善處理不僅體現在宏觀層面上舉辦聲勢浩大的喪葬儀式,也盡顯於具體細節,這從派專人為其守墓的特殊呈文中可見一斑。

1945年12月28日,為劉樸忱守墓的59歲在藏漢民劉雲峰給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處長沈宗濂寫了一封長達六頁的信函,在信的開頭便表明其“自劉公仙逝後,即遵處命看管亭墓,已歷有十載”,並對自己守墓工作進行了彙報,即每年劉樸忱的忌日“均按例購買紅、白土及香蠟、酒品等供獻墓前”,針對房屋和圍牆破損的情況,希望駐藏辦事處能夠向西藏地方“索領亭墓前後地基,加以圍牆在內,賴以種菜為生”,如此“既有地基可以種菜,則以後春秋祭禮以及修葺亭墓為住持之責,絕不敢再向鈞處呈領分文”。根據守墓人劉雲峰所述,可知1935年(即劉樸忱去世的那一年)其即奉派為專職守墓人,負責看守劉樸忱之亭墓。信中,劉雲峰表示自己對守墓工作未有絲毫怠慢,同時向駐藏辦事處痛陳利害,竭盡全力維護逝者利益,為逝者爭取應有的“待遇”。可見,這是一位十分稱職的守墓人。

綜上所述,這不僅僅是對國民政府首任駐拉薩官員劉樸忱的緬懷與敬意,更向世人說明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圍繞劉樸忱墓展開的一系列交涉,從另一側面也反映了民國時期中央與西藏地方之間關係的曲折發展。無論是國民政府在內地為其舉行公祭,還是在拉薩為其植碑撰文、修建劉公亭,亦或是吳忠信提出為其捐款修築劉公亭紀念堂,這些具體實踐的背後無比清晰地展現了中央政府的權力與威望,彰顯出國民政府對涉藏官員以及邊疆民族事務的高度重視。作為國民政府派往西藏致祭十三世達賴喇嘛專使行署總參議、國民政府最早的駐藏官員,其政治身份與在藏事蹟引起國民政府的特殊關注,是很自然的。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到劉樸忱墓前致祭弔唁時感慨:“樸忱為餘舊識,人頗剛正……埋骨異域,昔人所悲。”像劉樸忱這樣生前有功,卻歿於千里之外,事蹟著實令人動容。

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碑文原來刻下的那段文字早已模糊,但其文物價值依然不可小覷,畢竟這是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在西藏留下的並不多見的一塊石碑。

1986年,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劉公亭碑收藏於羅布林卡金色頗章院內保管。時移世易,拉薩劉公亭碑的歷史價值猶存。(中國西藏網 特約撰稿人/喜饒尼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