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這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趙雙方的一次博弈

前言: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亦是布衣將相崛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裡,湧現出了一大批沙場之猛將,治國之能臣。比如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

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功績,被封為上卿,其地位還在廉頗之上。

這引起了廉頗的不滿,於是就有了趙國將相不和的故事。好在,藺相如是個識大體的人,他一直避免和廉頗正面衝突,為趙國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廉頗在得知藺相如的想法以後,也是大為愧疚,於是就有上演了一出負荊請罪的大戲。

完璧歸趙:這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趙雙方的一次博弈

藺相如和廉頗之間的是是非非,這裡暫且不做深究。我們來著重討論一下令藺相如發跡的那一次事件,完璧歸趙。

小時候,在課本上看到完璧歸趙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會被藺相如的機智勇敢所折服。但是長大以後,我再來細看這個故事,卻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絲違和。本文就從這一絲違和開始,來挖掘完璧歸趙背後的特殊含義。

完璧歸趙的故事

話說,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美玉,人稱“和氏璧”。秦昭襄王得知了這個消息以後,就給趙惠文王寫了一封信,信上寫著:“秦國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這塊和氏璧。”

這可就讓人為難了。秦昭襄王的無恥,列國早有耳聞。武關一會,楚懷王被秦昭襄王扣押,客死他鄉,至今屍骨未寒。因此,趙惠文王並不認為秦昭襄王會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

完璧歸趙:這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趙雙方的一次博弈

可是秦國的強大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派人用和氏璧去交換城池,恐怕血本無歸;如果不派人用和氏璧去交換城池,恐怕秦國會以此為藉口攻打趙國。

正在趙惠文王兩難之際,藺相如站了出來,他對趙惠文王說道:“如果秦國拿了和氏璧不拿城池,那就是秦國理虧;如果秦國請求用城池交換和氏璧,趙國卻不答應,那就是趙國理虧。因此,必須得去。臣願意出使秦國,必定不辱使命。”

趙惠文王答應了藺相如的請求,於是藺相如就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了。

到了秦國以後,秦昭襄王舉止無狀,只是拿了和氏璧欣賞,卻毫無交接城池的意圖。藺相如看秦昭襄王的樣子就知道他想要耍賴,於是就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道:“和氏璧有瑕疵,請讓臣為你指出。”

秦昭襄王聽聞以後,就將寶玉交給了藺相如。誰曾想藺相如拿回和氏璧以後,並沒有指出其中的瑕疵,而是身體靠在柱子上,對秦王發怒道:“我看秦王根本沒有拿出十五座城池的誠意,所以我就將和氏璧拿了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相逼,那麼我的頭就和和氏璧一起撞碎。”

完璧歸趙:這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趙雙方的一次博弈

秦王見狀自然不敢再相逼,於是裝模作樣的指出要用來交換的城池。而藺相如也料想秦王只是為了穩住他,於是就對秦王說道:“秦王需要齋戒五天,並用九賓大典迎接,我才能將寶玉獻上。”

秦王看藺相如的神色,就知道此事不可強取,於是就答應了他。而藺相如也用這五天的時間順利地將和氏璧帶回了趙國。

五天以後,秦王接見藺相如,誰曾想藺相如早就把和氏璧帶回了秦國。而秦王也知道自己已經無法拿到和氏璧了,為了不交惡趙國,就放藺相如回國了。

完璧歸趙的違和之處

在趙惠文王糾結是否應該將和氏璧送往秦國之時,藺相如用了二點理由勸諫趙惠文王,分別是:

  1. 秦強趙弱,趙國不得不從。
  2. 秦國拿了和氏璧不拿城池,那就是秦國理虧。秦國請求用城池交換和氏璧,趙國卻不答應,那就是趙國理虧。

可是藺相如出使秦國以後是如何做的呢?

  1. 因為秦強趙弱,所以趙國不能過於挑釁秦國。可是藺相如先是用計拿回和氏璧,後來又欺騙秦王,乘機將和氏璧送回了國內。這兩件事,已經是對秦王的嚴重挑釁了。
  2. 秦國拿了和氏璧不拿城池,那就是秦國理虧,反之就是趙國理虧。可是藺相如出使秦國的最終結果,就是秦王齋戒五天,並用九賓大典接待,而藺相如卻將和氏璧偷偷送回了國家。而這一切的動機,卻只是藺相如自己認為的秦王不想用城池換和氏璧。(劃重點:藺相如自己認為)
完璧歸趙:這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趙雙方的一次博弈

古代打仗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藺相如一開始的勸諫,從思路上來看,是沒有錯的。可是他出使秦國以後所作出的一系列行為和舉動,卻和他之前的勸諫背道而馳。因為,這件事在天下人看來,就是藺相如害怕秦昭襄王食言,所以偷偷地將和氏璧運回了趙國。

而趙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秦國有藉口進攻趙國。可是藺相如的行為和舉動,卻依舊給了秦王攻打趙國的藉口。也就是說完璧歸趙這一事件,完全是多此一舉的,因為其沒有改變最後的結果。

那麼,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完璧歸趙事件,其本質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一次政治較量

完璧歸趙的事件,被司馬遷單獨寫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之中,那麼這一事件,就不會是無用的。重點就在於完璧歸趙事件,其背後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完璧歸趙事件發生之時的國際形勢

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完璧歸趙發生在何時,但是可以通過一些其他的記載大致判斷出此事發生的年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完璧歸趙以後)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而在《史記·趙世家》中,對秦國攻佔趙國石城,是有記錄的,乃是趙惠文王十八年。也就是說,完璧歸趙事件發生在趙惠文王十八年之前。

那麼在這段時間裡,戰國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呢?

十四年,燕國宰相樂毅統率趙、秦、韓、魏、燕五國聯軍進攻齊國,奪取了靈丘。趙王與秦王在中陽相會。十五年,燕昭王來會見趙王。趙國與韓、魏、秦聯合攻齊,齊王敗逃,燕軍孤軍深入,攻下臨淄城。——《史記·趙世家》

完璧歸趙:這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趙雙方的一次博弈

結果已經呼之欲出,完璧歸趙事件發生之前,乃是五國伐齊事件。而五國伐齊事件, 乃是影響戰國走向的一次事件,其地位應該和後來的長平之戰並列。因此五國伐齊事件,導致了齊國的衰弱,而長平之戰,則是導致了趙國的衰弱。而這兩個國家,都是秦國統一大業上最大的絆腳石。

縱觀戰國時期,秦國的統一之路。我們能夠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秦國採用的乃是逐個擊破的策略。

一開始,對於秦國來說,楚國是最大的敵人。“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是當時大家的普遍認知。為了使楚國衰弱,秦惠文王任用張儀,採取欺騙的手段,使得楚國眾叛親離,最後被各國圍毆,楚國也由此衰弱。

隨後,齊國成長起來,接替了楚國合縱長的位置,來抵抗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又以稱帝為手段,使得三晉之國對齊國產生不滿。最後在滅宋之戰中爆發,引起了浩浩蕩蕩的五國伐齊事件。該事件以後,齊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抗秦。

完璧歸趙:這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趙雙方的一次博弈

而落井下石,乃是各諸侯國最樂意做的事情。因此,在樂毅伐齊以後,各國又相繼進攻齊國,以圖利益的最大化。齊國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不得已,齊國只好派人來遊說趙王,希望趙國能夠和齊國交好,不再進攻。

十六年,秦復與趙數擊齊,齊人患之。蘇厲為齊遺趙王書曰:“臣聞古之賢君……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寵制於王也。”於是趙乃輟,謝秦不擊齊。——《史記·趙世家》

這次遊說以齊國的成功告終,趙國謝絕了秦國,放棄了攻擊趙國。其目的也很明顯,聯絡諸侯,合縱抗秦。當時的趙國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資本。隨著楚國和齊國的相繼衰弱,山東六國之中的領頭羊,無疑就是趙國。

而這一信息被秦昭襄王捕捉到了。於是,為了試探這位趙王的心思,就有了這一出完璧歸趙的好戲。

完璧歸趙,趙王和秦王的三次交鋒

一、第一次交鋒

秦王聽說趙王獲得了和氏璧以後,一封書信,希望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然而這筆交易,光是看交易內容,就是毫無誠意的。

首先,秦昭襄王的無恥是出了名的。楚懷王的下場歷歷在目,趙王只要不是蠢材就不會相信秦王的鬼話。

其次,和氏璧再貴重,也只是一個飾品。這種稀有的飾品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對於戰國時期的君王來說。它就僅僅只是一件飾品。且不說當時土地兼併戰爭的激烈,土地對於君王的誘惑遠遠比這種飾品大。

完璧歸趙:這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趙雙方的一次博弈

就拿秦國的國家政策來說吧。商鞅在變法之初,為了表明秦法的嚴明,哪怕是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犯了罪,商鞅也要對其進行懲罰。只不過因為他是太子,所以將這個刑法轉移到了他的老師公子虔上。

可見,賞罰分明是秦國強大的基礎。而十五座城池可是用無數將士的血和淚才換來的。用來換一塊和氏璧,別說秦國的將士不同意,就是當時還執政的宣太后也不會同意。

也就是說秦昭襄王的這個交易本身就很假,假到趙王都不會相信。秦昭襄王之所以還要提出這樣的交易內容,其實就是試探一下趙王是不是想要和秦國做對。而趙國的回擊就是,獻上和氏璧,表明自己不想和秦國做對。(此時齊國剛剛經歷大敗,與秦國翻臉不明智)

在這一次交鋒中,趙國落入了下風,進入了秦國的節奏裡。

二、第二次交鋒

藺相如將和氏璧獻給秦王以後,秦王絕口不提城池的事情,還對藺相如用了十分簡陋的禮節。其目的,是為了怠慢藺相如,怠慢趙國。同時,也表明了秦昭襄王的一個態度:無論你趙國想不想要和我秦國做對,我秦國都不怕你。就像如今,我就是公然欺負你趙國,你能奈我何?

藺相如也明白秦王的意思,於是用計拿回了和氏璧,並且給了一個有利的回擊,那就是想要換和氏璧,就必須齋戒五天,並用九賓大典來迎接我,否則免談。

在這一次交鋒之中,藺相如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給了秦王一個有利的回擊。

完璧歸趙:這不僅僅是一次交易,更是秦、趙雙方的一次博弈

三、第三次交鋒

當秦王齋戒五日,用九賓大典迎接藺相如以後,藺相如卻說:“和氏璧已經送回國了。如果秦王想要用和氏璧換城池,就先交城池。秦國強大, 趙國不敢毀約。”

藺相如的這一個舉動,化主動為被動,不僅有效地打擊了秦王的囂張氣焰,還表明了趙國的態度:秦國固然強大,趙國不敢與之交鋒。但是你秦國想要肆無忌憚的打壓趙國,我趙國也不懼,一切都接著便是。

而秦王在經歷了欺騙以後,也並沒有對藺相如怎麼樣,還是完成了大禮,並將其送回了國。因為秦王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這一次交鋒之中,藺相如完勝秦王。


完璧歸趙事件,如果藺相如表現出了一絲懼怕的神色,或者是讓和氏璧落入了秦王的手中,且趙國沒有獲得城池,對於趙國,對於山東六國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因為這意味著秦國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的打壓趙國,更何況其他國家呢?

結束語

秦昭襄王作為秦國統一天下之路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其作出的行為和舉動不會如此膚淺。因此,在完璧歸趙事件上,秦昭襄王真正想要的不是那和氏璧,而是那趙國的態度。否則,就憑藺相如無理的行為,秦昭襄王早就將其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