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傳奇人物,提出天才構想,差點以一己之力改寫中國近代歷史

中國自古是不缺經典的戰略戰術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那都是兵家經典中的經典,其中圍魏救趙,攻敵所必救這一招更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反覆上演。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又差點上演了這一幕,一個文弱書生,提出了一個天才的構想,差點以一己之力改寫了甲午之戰的戰局,留下了一段千古奇聞。

這個傳奇人物,提出天才構想,差點以一己之力改寫中國近代歷史

他叫宋育仁,四川人,是晚清著名的維新思想家,活動家。

1894年3月,他隨大清公使龔照瑗出使歐洲,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局的發展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日本軍隊勢如破竹,咄咄逼人,清朝軍隊一觸即潰,毫無抵抗能力。龔照瑗和宋育仁此行是肩負著一項秘密任務的,就是要向英方購買軍艦,但是隨著戰爭爆發,英國遵循中立原則不再向交戰雙方出售軍艦,遠在英國的宋育仁焦急萬分, 看著國家被欺負的無法還手,他心如刀割。

這個傳奇人物,提出天才構想,差點以一己之力改寫中國近代歷史

恰在這時,龔照瑗然忽然被要求回國述職,因為他的匆忙離去,宋育仁不得不暫時留守倫敦,擔任代理公使一職。一個大膽又天才的構想浮出水面。

日本是一個小國,雖然明治維新的完成,生產力有了極大的發展,而且為了中日間註定要爆發的一戰,早早開始了準備,連日本天皇都節衣縮食供應海軍開支,但是日本資源匱乏,人力不足,這是他致命的弱點。

這個傳奇人物,提出天才構想,差點以一己之力改寫中國近代歷史

對中國的全力進攻讓日本的本土很是空虛,尤其是作為面向中國的橋頭堡和重要港口的長崎,保衛力量並不強大。 如果能有一支部隊奇襲長崎,攻敵所必救,就能很大程度改變戰局,甚至可能反敗為勝。

但是當時的中國早已經沒有多餘戰艦,制海權也在日本手中,去實現這一計劃完全不可能。那麼能不能從英國本地購買船隻,僱傭外國僱傭兵,從菲律賓北上繞過日本海上封鎖,直奔長崎呢?

理論上來說,完全可行,為何這樣說?

日本正全神貫注同大清開戰,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黃海上,兵鋒直指北洋水師,封閉了中日之間的海域,恐怕做夢都想不到還會有來自南邊的攻擊。而且因為是外國船隻,打的是他國旗號,會極大的迷惑日本人,奇襲很有可能成功。就算被發現,日本本土早就空虛了,長崎一帶根本沒有足夠的海軍防守,只要偷襲成功,就可直奔東京。這一招極為狠辣,如果操作得當,甚至有可能在日本海軍反應過來之前攻佔東京,戰局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將有更多的籌碼。

這個傳奇人物,提出天才構想,差點以一己之力改寫中國近代歷史

說幹就幹,他偽稱自己有朝廷密詔,結識一位美國退役海軍上將夾甫士,從智利,阿根廷兩國一共談下兵艦5艘、魚雷快艇10艘以及其他輔助艦艇若干艘,足以組成一支小型艦隊。 又輾轉聯繫到英國康敵克特銀行,並與該銀行經理格林密爾商定:與銀行立約借款200萬英鎊,另貸款100萬英鎊。這些款項都用來了購買戰艦,快艇和其他輔助船隻,以及彈藥和招募傭兵。1894年的300萬英鎊,放到現在就是一筆天文數字,大概能相當於10億英鎊,再加上的宋育仁還謊稱奉“密令”辦差,朝廷一旦翻臉不認,那真是他身家性命難保。

一切都在順利進行中,可是沒想到戰局惡化之快,1895年1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戰爭已經基本結束,李鴻章開始屈辱的進行馬關談判。可是宋育仁還是沒放棄,一心想完成自己的計劃。

這個傳奇人物,提出天才構想,差點以一己之力改寫中國近代歷史

恰好這時龔照瑗返回英國,得知自己副手膽大包天的計劃後驚得目瞪口呆,急忙向慈禧彙報,早沒有鬥志只想求和的慈禧嚴令終結了這個計劃,並打算嚴懲宋育仁,只是因為害怕傳出去輿論同情,才作罷。

天亡大清,歷史沒有如果,但是真的想知道,當初計劃要是成功,今天會是什麼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