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韩国:先天不足,后续乏力

公元前230年,韩都新郑城下,大批秦军进入这个韩国的首都,俘获韩王安,随即占领韩国全境,让战国韩国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成为山东六国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这时候离韩国建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距离申不害变法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怎么秦军兵临城下,韩国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就拱手投降了呢?

究其原因,其实和韩国糟糕的地缘条件和差强人意的变法有关。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姓获得诸侯的头衔,又在前376年彻底瓜分了晋国。自三家分晋之后,晋国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和魏国,而韩国所处的地界,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有赵国和魏国,西边有强秦,南边有楚国,东边有齐国。个个对韩国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口吞并韩国。

战国七雄韩国:先天不足,后续乏力

韩国处于四战之地,地缘条件十分差


就这样,韩国夹杂在各个国家之间,成为大国之间的受气包。有什么办法,谁叫韩国位于各大诸侯国中间,是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冲,要是和平年间肯定是个富得流油的国家,可当时是战国时期,屠城灭国对诸侯大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灭掉比自己弱的国家还是比较容易的,根本不需要什么礼法讲究。这样就算了,韩国国土面积还狭小,这就说明了韩国根本没有足够的领土和雄厚的国力来支持其进行扩张。韩国成为了各大诸侯国都不想放弃的一块肥肉。

韩国面对其他强国打也打不过人家,躲也躲不过,怎么办呢?于是韩国就装起了孙子,运用高超的见风使舵的生存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其实也没多大,就是为了生存,为了保住韩国的宗庙祭祀而已。于是,连横合纵成为了韩国的基本国策,本身打不过人家没关系,找一个盟友就行了。韩国这个四战之地要找一个合乎共同利益的盟友还是不难的。就拿三晋联盟来说,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个国家分裂出来的,打断了骨头筋还连着。由于其他三晋也是刚分裂出来,国家实力还不是很强大,也很乐意和韩国结盟。韩国就凭着这个三晋联盟不仅稳定了国家,也敢和齐楚秦等传统强国打上一仗,还趁着春秋小霸王郑国内乱时候,灭了郑国。

战国七雄韩国:先天不足,后续乏力


韩国虽然凭着联盟捞到了不少实惠,但是这个联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一旦利益存在分歧,这个联盟就土崩瓦解了。所以,打铁还得自身硬。到了韩国的第六任君主韩昭侯成为韩国当家人的时候,他看着堂堂韩国竟然要靠给其他大国做小弟才能存活下去,不管怎么说,韩国也是三晋啊!同一个妈,国力也不至于这么弱鸡吧!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是一般君主,面对这种先天不足,也就认了。可韩昭侯偏偏是一个野心勃勃,雄才大略之辈。他看着周边诸国诸如魏国,楚国凭着李悝,吴起变法变得更加强大起来,就连西边的死敌秦国都已经开始策划变法了,要是还下定决心改变这种弱鸡现状,让韩国强大起来。韩国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更加受到大国的欺凌!

战国七雄韩国:先天不足,后续乏力

韩昭侯


励精图治

变法说的容易,做起了可没怎么容易。人才是最重要的,不过韩国位于中原大地,有的是人才。很快,法家人物申不害进入到韩昭侯的法眼。

战国七雄韩国:先天不足,后续乏力

申不害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使得韩国紧随着其他六国,开始变法以期富国强兵。申不害结合魏国李悝变法和楚国吴起变法的经验,再结合韩国自身的条件和法家治国精神,为韩国量身定做了一套变法措施。

申不害变法的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四个字:“法”治、“术”治。

政治上,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公开向国家的蛀虫——贵族开刀,将那些不思进取的贵族赶出政治领域,并且把贵族的私产充为国有,使得韩国政治气象为之一新,经济上也更加顺手。

军事上,申不害在全国范围中开始整肃军械,没收贵族的私家亲兵,将其收编为国家军队,和原有国家军队进行混编整治,对这些新式军队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这样不仅减少了大贵族的军事实力对国家政权的威胁,还使韩国的军事战斗力大为提高,提高了在国际中的话语权。

法制上,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

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在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战国策·韩策一》)的说法。

战国七雄韩国:先天不足,后续乏力

战国弩兵


但是依靠人才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前面说过,韩国地处四战之地,老当墙头草,随风倒也不太好吧,适当露一下獠牙,让大国不敢轻视自己,也是个不错的选则。

于是,韩国趁着变法的劲头还热乎着,开始了扩张。先是在前353年,去抢夺堂堂周天子的领土,取陵观、刑丘(今河南温县东北)、高都(今河南洛阳南)、利。又在前346年,和患难小兄弟,三晋之一的魏国共同出兵,攻占了南天霸楚国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军事行动的胜利,为韩国争取到了来之不易的生存空间。

在这些条件之下,新生的韩国让齐国、楚国等老牌强国不敢轻视,而韩国也顺利的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写进了历史教科书。

先天不足

不过借用苍髯老贼王朗的一句话: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乾坤流转,万象更新,此乃天道也!

看到没有,王匹夫说的句句是实话,韩国也就在申不害变法期间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等到辉煌劲头过后,就开始衰败,倒霉了。

若是韩国能一直持续这种状态,那么韩国也会成为一个难以吞并的石头,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想要吞并韩国,都要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长铁腮,战国时期的历史也很可能会因为韩国得到极大的变化,但是韩国却从地区一霸,逐渐沦为了秦灭六国中的第一个软柿子,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韩国最大的先天不足:地缘条件差

战国七雄韩国:先天不足,后续乏力


地缘条件差是韩国自打娘胎生出来就这样的,韩国因为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周天子由于还是共主,不能逼急了。魏国,虽然衰弱了不少,但是军事实力比韩国强上不少,何况他们还是三晋联盟,这个脸不能扯破。楚国,这个连秦国都要花六十万大军灭国的的国家,韩国是断断不会去摸老虎屁股的。秦国就别说了,商鞅变法后,韩国什么时候独自刚过秦国,还不是和其他国家联合才挡住秦军西进的势头。韩国连国土面积都无法扩张,发展的空间还被秦楚挤压,地缘战略上的始终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状态。

无论后天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严重的先天不足,除非其他六国都是傻子,否则韩国根本没有崛起的可能。强国的一大根基国土范围严重不足,而能让国家强大变法也只是昙花一现,“申不害变法”并不能有效根治韩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劣势,而且变法条例也没有成为韩国真正长期执行下去的法律条文。韩国在昭侯时的短暂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屡遭列强欺凌。

没落的韩国很快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各大国都想吞并韩国,使其成为争霸的一大资本。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山东国家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糟糕地缘条件下的困境。

战国七雄韩国:先天不足,后续乏力


不过这种现象也没有维持太久,愈发虚弱的韩国成为了秦灭六国第一个试点国家。同时为了打破灭六国的困境,秦国最终于在前230年对韩国发动总攻。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