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初分封談談上古帝王的存在


從周初分封談談上古帝王的存在

歷史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滅商之後,周朝開始實行分封制,我國進入了立國八百餘年的周朝。

周朝的前身是居住在涇渭流域的周族,自身實力並不是很強大。之所以能夠滅商,其自身實力是一方面,最關鍵的是周朝自文王開始,利用商朝消滅弱小種族,引起其他種族普遍不滿的情緒,進行了廣泛的統一戰線,聯合起了能夠聯合起來的所有力量。又抓住商朝攻打東夷造成國力空虛的時機一擊而中,滅掉了商朝。所以說,滅商戰役的勝利,周族在其中只是起到了組織、領導作用,大量的其他種族功不可沒。

也許是在周朝聯合其他種族反商的過程中有過許諾吧。周武王在滅商之後,進行了大量的分封。

周朝的分封對象主要有五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偏遠種族

據《史記》中周武王的《牧誓》中,就有“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的記載。這些偏遠種族其實離商朝的統治中心遠得很,根本就沒有利益衝突,之所以也會加入伐商的隊伍,竊以為就是周朝對他們曾經許諾過好處。這個好處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可以賜姓封爵,二是貢品數量會減少。在這支隊伍中,最出名的就是板楯蠻。

據《尚書》記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武王滅掉殷商後,和巴國的首領(自稱姬姓)聯宗,並封其為子爵。這隻歌舞就是著名的“巴渝舞”。

這些偏遠種族的爵位普遍不高,主要是子男之爵。

從周初分封談談上古帝王的存在

第二種類型:周族同姓

這批人很多,其中不僅包括周武王的兄弟子侄,還包括遠在周原乃至於更西邊的周族同族。這批人的爵位普遍不低,一般都是伯爵和侯爵。不過,這些都不是本文的所寫的重點,筆者就不在此贅述了。

第三種類型:滅商功臣

這一類人主要是以姜尚為代表的異性,既包括在此次戰役中立下大功的東夷,也包括周族內部的一些大夫。如姜尚被封在齊國;散宜生被分封在散國,也就是在今陝西大散關一帶。其實,在這次滅商之戰中,由東夷俘虜組成的奴隸大軍反戈一擊才是勝敗的關鍵,而姜尚就出身於東夷,是東夷派往周族聯盟的主持人。竊以為,由東夷俘虜組成的奴隸大軍之所以會臨戰反戈一擊,是因為姜尚在奴隸大軍中安排了臥底所致。

另外,周族內部大夫們的封地主要集中在周朝畿輔之地,根據規定,在畿輔之地即使封為伯爵和侯爵,其封地也不過是子男之田,實力很弱,只能起到衛護周王室的作用,不具備反叛的實力。

不過,周朝建立後,為了不重蹈覆轍,對東夷的控制力度也很大,這也是齊國剛建立時被封在營丘的原因。營丘地勢易守難攻,作為軍事要地是合適的,可作為立國首都,就顯得很勉強,齊國後來的地盤那是自己打下來的。這也是周王室的陰謀,他是在利用姜尚消滅東夷中不臣服周王室的那部分人。姜尚一旦出兵消滅東夷中那些叛服無常者,就和東夷產生了矛盾,這也是周王室來分化瓦解東夷,打擊姜尚在東夷中威望和影響力的手段。

從周初分封談談上古帝王的存在

第四種類型:殷商後裔

商朝雖然滅亡,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其在中原地區的影響力遠非周朝可比。而且,商朝雖然被滅,但是其征討東夷的那支大軍仍然存在,並和東夷聯合起來與周朝對抗。

為了緩解矛盾,周武王分封紂王之子武庚為諸侯,仍然主居住在殷商舊地淇縣一帶,該舉措贏得了殷商遺民們的歡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周朝和殷商遺民們的之間的矛盾。周武王死後,周公旦執政,引起“三監”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滿,聯合武庚起兵反叛。在這支叛軍中,主力是殷商遺民和東夷。殷商遺民反叛還說得通,因為他們畢竟有著復國的盼頭,可東夷的反叛就說不通了。

起初,商朝討伐東夷,除了擴張領土的原因外,最主要的還是要掠奪東夷沿海的魚鹽之利,這才激起了東夷強烈的反抗。可是,東夷在協助周王室滅商之後,不僅沒有收到周王室的封賞,反而受到和過去商朝同樣的待遇,老實的東夷兄弟們被騙了。所以,東夷集團才會受武庚和三監鼓動進行了又一次反叛。

三監的反叛對於新生的周王室而言,既是考驗也是機會。周王如果有這個能力徹底消滅和消化殷商遺民,並同時打擊東夷,周朝的勢力範圍就會進一步擴張,反之,則有可能會被打回老家去。

好在周公旦是位傑出的人才,他先是聯合召公穩定了後方,又聯合姜尚攻打東夷。為了更好地把姜尚拉在身邊,周朝出臺了一個新政策,那就是從此之後,周王室娶後必須要是姜姓。這個條件終於打動了姜尚,這次平叛取得全勝。

《孟子·滕文公》記載:“周公相武王,誅紂、代奄,三年討其君,滅國者五十。”

這次平叛行動,周王室終於消化吸收了殷商遺民,並且滅掉了東夷和淮夷五十餘國,東夷勢力受到了嚴重的的打擊。一部分西遷至西北,如東夷的嬴姓(秦國的前身),一部分被徹底滅亡。緊接著,周王室進行了二次分封,其勢力範圍終於到達了山東半島。

從周初分封談談上古帝王的存在

第五種類型:上古帝王后裔

史書記載,周武王第一波分封的是我國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后裔,打出的旗號是“興滅繼絶”。其中最主要的有幾個:

其一、封黃帝之後於薊,為薊國。

其二、封炎帝之後於焦,為焦國。

其三、封唐堯之後於祝,為祝國。

其四、封虞舜之後於陳,為陳國。

其五、封夏禹之後於杞,為杞國。

除此之外,還有如顓頊,少昊、伯益後裔也被分封。這些分封都被記載在《史記》中,是真實性應該毋容置疑。

按照一般意義上的理解,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更多意義上指的是文化上的,而不是血緣上的。關於這一點,筆者是贊同的。當今很多疑古人士認為,我國曆史上出現的炎黃二帝僅是兩個種族的稱號,實際上並沒有真實的人,其他如堯舜禹、顓頊、少昊之類的上古帝王也都是留存在傳說中,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些人的存在。可是,《史記》中記載的周武王分封諸侯中,赫然就表明這些人不僅在歷史上存在,而且,至少在周朝初年,他們的直系後裔仍然存在。不知那些疑古者怎麼來解釋這些問題?

從周初分封談談上古帝王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