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举人.探花.进士.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封华


举人是什么?明清时代,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一种考试叫做乡试,通常三年一试,一般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又考期通常在农历八月时举行,因此乡试又名"秋闱"。其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和进士出身的各部院官担任。

通过这个乡试的考生,便是举人。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好,以这个举人来论,你什么学历可以与之比拟?你有清华北大的学历就能做官了吗?要是这么想你就秀逗了。在全国各地,几乎是任何一个地方,想做官,哪怕是一个芝麻绿豆官,学历这种玩意,都是摆在墙壁上供认参观的虚无之物,什么样的人有做官的资格?你难道不懂?

大家都听说过范进中举,范进其实啥关系也没有,老丈人就是一个个体户,可是他参加科举那么多年,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赚回来了,你说值不值?很多人认为是值的——因为在若干年后,天下的读书人,就完全丧失了这个机会。

所以当下的高学历学子,就连一个举人都比不上,就不用谈什么进士探花状元了。

实际上,当下还是有一种考试,与以往的科举考试有些类似之处的。但是这种考试,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根本上的不同,那就是背后的竞争,更胜于考场上的测试。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大多数此类考试,都是打枪的不要,悄悄地干活。

如果把这种背后的东西忽略不计的话,那么可以说,那种考试的胜利者,是可以称之为举人的。当代古代举人出来是直接做官,而在当下,一般是从科员办事员做起。但是不要紧,我们说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那五个字:背后的竞争。如果你在这五个字上能稳操胜券的话,不要说啥探花状元,一切都不在话下。

大家知道不?最近捅出来一个,20几岁便已经是镇党委书记、正处级,四年后当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成为当地最年轻的厅级干部,结果到2014年便被查了,说是有问题。试想一下,他是怎么混到这个职级的?难道真是年轻有为?如果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能拿探花还是榜眼?能中进士还是举人?依我看,是啥也中不了的。

不得不说,古人的科举制度,多少还是有点公正可言的。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古代举人.探花.进士.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题主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将举人、探花、进士、状元和现在高考制度下的学历进行对比,看看一一对应什么学历。


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两者没有对比性,因为科举的功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学历的概念,用科举来对比高考,是十分滑稽的。

1

如果非要对比的话,我们首先从读书学习开始说起。

在现代,孩子的入学率非常高,九年制义务教育还免费,所以,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进学校读书学习。

而在古代,理论上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但是能够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家里条件比较好的,贫苦人家是没钱进学校的,远的不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达到80%以上,能认识几百个字就不算文盲,标准就是这么低,所以,古代社会的文盲率绝对在90%以上,元朝更惨,文盲率超过95%。

2

看到这里,我们还怎么比!

我们接着说,古代的科举制度,并不是人人都能参加的,首先,性别上,女人先天就与科举无缘(太平天国那帮假道学除外),以明朝为例,对科举考试审查非常严格,上查三代一点不夸张,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所以商人和他的子孙后代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最多花钱捐个小官,一辈子就这样,没有上升空间。

另外像什么犯人、娼优、僧道等乱七八糟出身的,直接pass掉,断了你的读书梦。

如果你的身世清清白白,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踏上漫漫科举路了。

3

我们现在考试,大概分4次,中招、高考、考研、考博。

在古代,考试分六次,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前三者是确定资格的,后三者属于正式的科举。

从入学到中秀才要走三步,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府试每年都举行,在你户籍所在地的县和府考试,今年不行,明年再来,反正考试成本也不高,最多花点路费和食宿费,过了县试、府试,就叫做童生,考中了童生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你以为童生很好考吗?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大有人在,清朝,全国的童生大约200至300万人。

院试三年一次,要在省城里举行,录取比例10%左右,考中了就是秀才,也叫生员,第一名叫案首,考中了秀才就表示你有了参加正式科举的资格了。

中了秀才,就意味着你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秀才是有功名的人,可以享受见官不跪,受审不受刑,免税田,免徭役的待遇。

《同福客栈》中吕秀才被李大嘴敲诈税银,很明显李大嘴是违法的。

清朝秀才总共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之间,晚清时突破四亿,260多年间,亿万人口的清朝产生了不到50万的秀才,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975万,零头都不到,我们还怎么比较。

如果考不中,不好意思,三年后再见。

4

那么举人是什么概念呢?

每三年的秋天,在省城的贡院举行乡试,就是传说中的“秋闱”。对于古人来说,到省城去一趟,够吹一辈子牛了,考上举人后,省里派人下通知书,偏远地区,一个县有一人中举,就已经是教化有方,够县太爷吹一阵子牛了,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我们最熟悉的就有唐解元唐伯虎。

整个清朝260年,产生了15万举人,一年也就600多个,每年从全国几亿人中选600人,这是什么概念?明朝时期,全国共两京十三省,每个省录取135人,全国也就两千多人,清华在各省的招生,2016年,全国11个省超过130人,北大10个省超过130人。

举人真的不好中,我们再也不要再嘲笑范进了,《范进中举》现在看来不是笑话,那是个励志故事好吗!

中了举人,也就正式踏入官老爷的行列了,虽然官不大,也就七八品吧,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之类。这绝对与普通老百姓有了质的差别,县太爷在古代老百姓眼里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中了举人,好处那就多了去了,除了继续享受秀才的待遇,在地方被尊称为举人老爷,有候补县官级的实缺的,如果举人犯事儿,是不能用刑的,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大代表,必须先免除代表资格,才能批准逮捕,地方的乡绅都会来拍马屁的,范进刚中举,就有人送银子上门了,现在知道范进为什么疯了吧?

5

刚刚中举的老爷们,还来不及happy呢,就要收拾行装进京准备来年春天的会试了,也叫做“春闱”,路费不用担心了,一般朝廷都会补贴路费。

礼部组织考试,这个考试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只要是没有当官的举人,无论是哪一届,都可以参加会试,所以,竞争是相当的激烈,明朝时期经常有4500人参加会试,录取率7%左右,也就是大概350人,要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很辛苦的,晕倒在考场很正常,通过了会试考试,就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前十名称为元魁。

会试结束后,就要参加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了——殿试,皇帝在大殿上,对录取的贡生进行策问,有时候是委派大臣主持,殿试一般不会淘汰,只会重新排排次序,也就是定下三甲。

第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进士出身:大约50—60人。

第三甲同进士出身:300人左右。

一甲三个人立即授予职务,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

考中进士,最惨的就是分配到地方当县令,而举人能在退休前当个县老龄就是烧高香了。一般来说,一个进士再窝囊,在地方混个五品知府退休是没问题的,大部分的进士,干个一二十年,当个布政使算是平平的,能力强的,当个巡抚,如果进中央的话,混的不错,追封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也有可能,也就是说,中了进士,大概率当个省部级是没问题的。

我们现在的高考状元、高校毕业生真的不好和古代的科举比较,因为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时代。

不过,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绝对是至理名言,而在现代,成才之路千万条,不一定非得靠读书、升学、入仕这条道路,但是,多读书在任何时代都是没有错的,只能说,我们遇到了一个好时代。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这是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分科取士而得名一一科举。清光绪31年(1905)开始推行学校教育。下面以明清科举制为例:

🍁①举人一一三年一次的八月,于省城(乡试)考试,由朝庭派员″监临″。资格考生为″生员″(庠生,俗称″秀才″)、监生。

🔥 乡试取中者统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前五名世称″五经魁″,第一名为″解元″。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府、州、县学官)。

🎯 ②进士一一会试后的五月所举行的″殿试″,后改为四月二十一日,起初于天安门外,后定太保和殿举行。皇帝主考,亲王、大臣监试,大学士、部员阅卷。资格考生均为″会试″考中者一一"贡士″(其中第一名为"会元″)。

🌹 进士第一甲″賜″进士″及第″。第一各为″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后取并列俩名),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从童试(非科举)、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有一一经、史、时务、八股文、试帖诗。

👲 ″举人、探化、进士、状元″是科举制度中的仕官糸名称。体现的不是学位、学历,所以相当于什么学历,是一种造作,没有可比性!

🍀🍀👫👫🌻👲👲☀🌴🌴








全峰山


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代,进士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成制度于唐,宋。

一,县试。考中者为秀才。这是为正式科考做基础。

正式科考分为三级:

二,乡试。在省里举行,每三年一次。考取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三,会试。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四,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贡士资格者参加。考取者称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进士一般已具备做官资格。

如果放在今天,那么,乡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或大学毕业考试。贡士相当于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

会试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参加者起码应具有大学以上水平。

殿试相当于从已考取的优秀公务员中选拔最优秀者,以备担任较高级的职务。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科举制度就是古代选取当官的人才的一种方式。考试开始到结束获得的身份分别是: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

相较于现在是什么身份,我们可以做简单的对比,虽然不恰当但是可以更直观得了解科举制度:

以清代科举为例。

通过童试的称童生,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

通过岁试的称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学士。

(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

通过乡试的称举人,相当于现在的硕士。

(可以面试参加公事单位)

通过会试的称贡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

(在一些地方可以直接入职公务员)

通过殿试的称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

(直接进入某些领导岗位)


BecauseSSlike


这个问题有必要跟你详细介绍一下,状元,榜眼,探花和举人的区别!古代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末瓦解!古代科举制度大致如下: 1、县级考试也叫“童试”,考中的人称为秀才。2、省级考试,也叫“乡试”,中着为举人,其中第一名叫“解元”。3、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3、经皇上亲自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称贡士,前三名为鼎甲三元,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其他进士称“进士出生”。考进进士,就等于获得了国家承认有编制的官员!其实如果非要排学历,其实不好排,因为古代考试和学习制度跟现在出入很大!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清华大学的学霸,举人相当于一般的二本和一本毕业生吧!


泪花朵朵开


古代科举是不是培养而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古代如果考上举人就相当于拥有了现在的县处级待遇,如果非要说学历的话大致相当于清华北大,因为举人三年一考,每省(看人口,文化水平)两百名左右。而一甲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现在全国公务员考试的前三名,拥有未来当总理政治局常委的资格并进行培养,并且拥有司厅级待遇


1啊米豆腐1


相当于中科院院士选举得票前三名,工程院的到旁边凉快先


用户67495852366


状元,榜眼,探花相当全国公务员考试前三名。


东方京川


不请自来,见谅!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科举。“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科举分为六级,分别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其中后三面三个为同一级。即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分别获得不同级别。


现在说一下现在的学历。学历,指曾在学校结业或毕业之后得到的一纸文凭,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是指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一个学历证书,已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实施学历教育、由国家认可的拥有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凭证。



了解完了科举制度和学历之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概念没有可以比较的涵义。科举制度是一种逐步提升社会地位的渠道,经过层层筛选,逐步变更身份,最终的目的是入仕,所以科举制度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而现在的学历则是证明你有一定的能力或技能水平,而不是身份的变更,若想入仕,则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