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李雲龍的得力部下一營長張大彪最後去哪裡了?

李三萬

摘要:《亮劍》中李雲龍最得力的部下,獨立團一營長張大彪,在前半部電視劇裡戲份還挺重,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麼張大彪最後去哪裡了?


《亮劍》中李雲龍的得力部下一營長張大彪最後去哪裡了?

《亮劍》中李雲龍最得力的部下,獨立團一營長張大彪,在前半部電視劇裡戲份還挺重,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麼張大彪最後去哪裡了?

在《亮劍》的前半部裡,張大彪這個人物非常出彩,戲份很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按照電視劇裡的人物設定,張大彪原來是西北軍二十九軍大刀隊的一個排長,曾經參加過長城抗戰。後來張大彪為了安置母親開小差離開部隊,不料回到家鄉母親已被日軍殺害,為了報仇,於是參加了八路軍,成了李雲龍的部下,隨後在戰爭中憑藉戰功,一步步升到了營長,成為李雲龍最得力的部下。

在《亮劍》第一集中的蒼雲嶺突圍戰,張大彪就是李雲龍新編第一團的一營營長,當李雲龍率部突出重圍後,發現張大彪沒有衝出來,李雲龍率部又殺入重圍,最後救出了張大彪,還親自揹著負傷的張大彪突圍,可見張大彪在李雲龍心中的位置是很重的,同樣這次突圍也讓張大彪徹底成了李雲龍的死忠。

李雲龍接替孔捷擔任獨立團團長,和旅長唯一的要求就是從新一團調張大彪到獨立團,有張大彪在身邊,李雲龍打仗就順手多了。


《亮劍》中李雲龍的得力部下一營長張大彪最後去哪裡了?


抗戰後期,張大彪擔任了獨立團參謀長兼一營營長,在攻擊平安縣城時,一營在張大彪的率領下已經發展到了兩千人馬,是獨立團名副其實的頭號主力。

張大彪武藝高強,曾經一人單挑兩個日軍少佐,而且還有很強的指揮才能,在解放戰爭後期成為李雲龍二師的參謀長。如果不死,以抗戰時期八路軍的營長,解放戰爭師參謀長的資歷,到了1955年授銜的時候至少是個大校。但在電視劇的後半部裡,張大彪卻再沒有出現,那麼他最後去哪裡了?

在原著小說裡,李雲龍從野戰醫院養傷,順便拐到了老婆田雨時,解放大軍已經百萬雄師過大江,在長江以南開始了摧枯拉朽的追擊戰,李雲龍傷愈後去追部隊,半道上還湊巧領著一隊押運火車的戰士剿滅一股土匪,耽擱了一點時間,等追到福建,他的老部隊有一部分已經在邢副團長和張大彪的帶領下,去打金門島了。

1949年的金門戰役,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期間,最大的成建制損失,三個團的登陸部隊,九千餘人全軍覆沒。

如果張大彪也在登陸部隊中,那麼他的結局就很清楚了,十有八九戰死在金門了!

金門戰役失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輕敵,認為廈門都已經拿下,小小的金門島更是小菜一碟。但國民黨方面卻正相反,廈門丟了,只要能守住金門,照樣可以扼住廈門的出海口!所以,國民黨軍在金廈地區的防禦重心恰恰不是廈門,而是金門。


《亮劍》中李雲龍的得力部下一營長張大彪最後去哪裡了?


解放軍進攻金門,第一波投入三個團,而且是分別來自兩個軍三個師的三個團!所以,就有人說如果是同一個師的三個團,指揮統一就可能不會敗了。這顯然是太一廂情願的想法了。這三個團都是各自師的主力團,戰鬥力要比同一個師的三個團更強,而且三個團都是由28軍前指直接用電臺指揮,根本不存在指揮不統一的問題。

那麼,有人會問,怎麼會投入來自三個師的三個團?這操作也實在讓人看不懂。答案很簡單,因為28軍認為這一戰必勝無疑,所以讓各參戰單位都有部隊參加,所謂見者有份。這就是輕敵的具體表現!

最初的計劃是一次投入六個團,但最後只找到一次運送三個團的船隻,於是決定先運三個團跨海突擊登陸,每隻船放下部隊就立即返回大陸,再運送第二波部隊過去,即便第一波登陸時船隻有所損失,但至少第二波也能運兩個團上去,有五個團登上金門島,這仗基本上也就贏定了。

雖然每艘船上都安排了一個排級幹部和一個戰士負責押船返回,但在實際搶灘登陸時,由於參戰部隊都不熟悉登陸戰的特點和潮汐,不顧船工勸阻,一味要求船隻儘量靠岸才下船,以減少官兵在海灘上涉水前進的距離。但當時正逢大潮,金門島海灘又是平底,潮水一退,船隻就全部擱淺在岸灘上,一艘都不回來!國民黨守軍發現後,立即以炮火轟擊擱淺在海灘上的船隻,天亮後國民黨軍飛機軍艦也相繼趕來,海空火力齊開,這些擱淺船隻全部被擊毀。

這樣,運送第一波部隊的船隻返回再接運第二波部隊的計劃徹底落空!


《亮劍》中李雲龍的得力部下一營長張大彪最後去哪裡了?


此後28軍雖然竭盡全力,也只蒐集到幾艘船,先後分兩批運送了三百多人上島,但這已經是最後的努力了,也就是象徵意義,完全於事無補了。

而島上守軍原來有兩萬人,解放軍登陸的當天,換防的胡璉兵團兩萬人已經乘船到達,但因為風浪太大沒有靠岸,在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錨泊。當晚戰鬥一打響,胡璉兵團就立即靠岸卸載,天亮後就陸續投入作戰,這樣一來,島上的守軍實際上達到了四萬人。九千對四萬,而且解放軍幾乎沒有炮火支援,登陸部隊只有少數迫擊炮和步兵炮,遠在大陸的軍師炮兵,由於射程較遠——金門和大陸距離約一萬米,幾乎就是105毫米榴彈炮的最大射程了,也沒有可靠的炮火指引,在這樣遠的距離,命中精度可想而知。

沒有了船隻,不但沒有援軍,連糧食彈藥的補給也沒有了。上島的三個團在沒有後續彈藥糧草支援的情況下,激戰三個晝夜,不可避免的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部分犧牲,部分被俘。

史載金門戰役,登陸之後一個禮拜,還能聽到島上有零星槍聲。登陸部隊三個團之一的253團團長徐博直到三個月後才被國民黨軍俘虜,他已經在島上潛伏了三個月,頭髮鬍鬚老長,形同野人,依然還在堅持!

按照小說裡的說法,李雲龍就是在這時候,趕到了福建前線,在岸邊遙望金門,通過前指電臺,接到張大彪最後的告別,然後和很多戰友一起,在海邊站了幾天,聽著島上隱約的槍炮聲不肯走。最後,大陸這邊派號兵向著金門島吹響了熄燈號……


《亮劍》中李雲龍的得力部下一營長張大彪最後去哪裡了?


以張大彪的性格,應該不會被俘,就是因為重傷之被俘,也不是那種願意苟且偷生的人。所以張大彪很大概率是戰死了。

按張大彪的資歷,這時他應該是副師級的師參謀長,而在金門戰役中,解放軍並沒有副師級幹部上島,最多就是246團團長孫雲秀在第一波船隻全部被毀後,率領四個連乘千方百計才蒐集到的幾條船上島增援,他被臨時提升為副師長,統一指揮島上部隊。孫雲秀最後是受傷後飲彈自盡,或許這也是張大彪的一點原型吧。

金門戰役規模不大,只是師級規模的一場戰役,但影響還是很大的,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期間,成建制損失最大的一場戰事,也給我軍提了一個醒,跨海登陸作戰是一個以前從未遇到過的新課題,不能輕敵盲動,這才有後來勝利解放海南島的故事。而正是由於金門戰役的失利,直接導致解放臺灣的進程被推遲。注意,確切說金門戰役確實僅僅是推遲了解放臺灣,真正導致對臺灣作戰被徹底打斷的是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戰爭。

不是朝鮮戰爭以及後來的抗美援朝,李雲龍他們已經在進行臺灣戰役的各項作戰準備了,就等各項戰備落實到位後就跨海解放臺灣島,為張大彪報仇。1949年的國民黨,即便退守臺灣,也已經被美國拋棄,就算想偏安一隅,前景也並不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