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比天賦比努力都更重要的技能

或多或少,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不足的尷尬。比如,五音不全,唱歌跑調;四肢僵硬,不適合跳舞;或者是數學不好,從沒及過格。我們羨慕別人擁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並且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天生就不具備這些才能。

其實,把我們拒之門外的,並不是這些所謂的缺陷,而是我們不相信自身有這個潛力。

事實上,即使是天才,也不是天生就有才。那些天才之所以有才,也是因為他們付諸了大量的練習。正如一句老話說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即使是莫扎特這樣的音樂天才,也不例外。而如果你能掌握正確的練習技能,很有可能,你就是下一個“莫扎特”。

《刻意練習》|一種比天賦比努力都更重要的技能

話不多說,拯救你的就是這本名叫《刻意練習》的書。這本書告訴你,天才的成就,都是源於他們的練習。無論你是哪一行業,哪一領域,想獲得什麼成就。只要遵循刻意練習,你的未來就都不是夢。刻意練習是一種比天賦更為重要的技能。它針對每一個有夢想的,不向命運低頭的人。

本書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他是“刻意練習”法則的研創者,專注於研究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是如何獲得傑出表現的,並向大眾讀者普及“刻意練習”的法則。此外,他出版這一主題的其他學術著作有:《從平凡到卓越:前景與侷限》《通向卓越之路》《劍橋專業特長與傑出表現指南》等。

一、一萬小時法則悖論

一萬小時法則,相信不用我說,你也早就知道。這個法則,是由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提出來的。原理是,只要你花費一萬小時進行練習,就能成為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

但本書作者艾利克森卻告訴我們,這個法則並沒有那麼靠譜,它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問題的。

問題一:成功與練習時間並不完全成正比

天賦雖然不是決定性因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成功。比如,一些體育項目對身高有著硬性要求。如果你達不到標準身高,即使能力再突出,也只能跟心愛的體育項目說拜拜。對成年人而言,身高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是再多的時間和練習都彌補不了的。

問題二:一萬小時數目因行業不同而不同

格拉德維爾在描述一萬小時法則時,也曾舉過一個例子,就是披頭士樂隊1960~1964年的演唱會日程安排。根據他的說法,披頭士樂隊在此期間一共演唱了1200場,每場演唱持續8小時,總計時間將近一萬小時。

但另一位學者馬克·李維森卻分析指出,披頭士樂隊的演唱總時長大約為1100小時,根本遠遠不到一萬小時。

而且,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披頭士在歌迷面前表演和背後獨自練習,也不能算一回事兒。要知道,著眼於特定目標的刻意練習,和一般的練習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只有通過刻意練習,樂隊才能有效提升他們的表現能力。

問題三:一萬小時,並不是成功的承諾

只要達到1萬小時的練習,人人都能成功嗎?未必。如果你只是以1萬小時為目標,機械地進行訓練,而沒有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即使再練上2萬個小時,都不一定能獲得成功。所以有效地練習應該是,採取階段性進步,並且隨著時間和效果不斷地調整策略。

盲目地進行1萬小時訓練,就像古希臘哲學家歐布里德的沙堆悖論: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麼2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類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萬粒沙子還不是堆。

二、什麼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一種有目的的練習,而不是天真的練習。

先來說說天真的練習

所謂天真的練習,就是反覆去做某一件事情,以為只要花大量時間去練習,技能就能得到提高。

舉個例子:有位音樂學院的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彈奏鋼琴,但成績始終沒有得到提高。於是導師便找他談話:

導師:我看你每天都有練習,為什麼成績一直提不上去呢?

學生: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我每天都花一小時進行練習。

導師:你彈奏了多少次?

學生:呃,10次還是20次……

導師:那你彈對了多少次呢?

學生:嗯,不太清楚……我只顧著埋頭練習。

以上這位學生的練習,就屬於一種天真練習。浪費時間不說,效率也很低下。即使他遵從了一萬小時定律,都不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再來說說有目的的練習

有目的的練習,是“積跬步以至千里”,從而達到最終目標。它主要有四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也就是把你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由簡入難,一一突破。以音樂學生為例:相比漫無目的的練習,如果他能制定一個目標,就能及時獲得反饋,調整練習的節奏和方法。

比如他的目標是:連續彈奏三次,期間不犯任何錯誤。一旦犯錯,就要從頭再來。直到達成這個階段性的目標,再繼續制定下一個更高的目標。

第二個特點:專注練習

當導師問學生彈奏了多少次,彈對了多少次時,他都回答不上來。可見,他在彈奏的時候並沒有做到專注練習。這樣看上去是在埋頭苦練,實際上卻是一種無效練習。

第三個特點:進行反饋

也就是知道某件事情做得對不對,如果不對的話,還得知道是錯在哪裡。比如,音樂學生在練習時,既沒有人在他身邊聽他練,指出他的錯誤。他也不知道自己彈得對不對,這就是沒有進行反饋的練習。

如果知道自己哪裡彈錯了,或者是別人給指出來了,才能及時糾正錯誤,進行正確練習,從而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第四個特點:走出舒適區

如果你從不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你將永遠無法獲得進步。音樂學生在練習曲子時,就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他不斷地重複彈奏一首曲子,並且只是無頭無腦地進行一些天真訓練。然而得到的效果,卻是事倍功半。

而如果他能夠走出舒適區,彈奏一些陌生的曲子,就能觸發大腦結構的變化。此時,這種學習比起只是繼續學習已學會的某項技能時的學習就要高效得多。

三、如何進行刻意練習?

1.學習上

模仿優秀傑出的人物。找出傑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別,看看他們都做了些什麼,採用了那些訓練方法,才使自己從某個領域脫穎而出的。

比如,運動員帕沃·魯米在1500~20千米的跑步項目上創造了22項世界紀錄。其他運動員通過對比,發現了魯米的訓練方法,是用秒錶測定步伐,運用間歇訓練法提高速度。後來這些運動員學會了這一方法後,整體成績也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2.工作上

邊學邊幹。邊學邊乾的好處就是,能使人熟悉練習的習慣,並思考如何有效練習。舉個例子:某家公司為了應對下一步的銷售任務,把會議當成了一次角色扮演。其中,銷售經理向一位同事做演示,同事則假裝主要的買家。演示結束後,其他員工就這次演示進行反饋,說出演示中哪裡做得好,哪裡還需要做出怎樣的改進。然後在下一次會議上,經理就把這些反饋進行調整,再做演示。從而使公司的銷售技能得到提高。

3.生活上

找一位優秀的導師。無論是哪個領域,好導師往往需要花10年多的時間才能成為一個專家。而知識淵博的導師,能在最短時間內,把畢生學到的精華傳授給學生,併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反饋。

比如,一位好的數學老師,不僅要知道學生的答案,還會了解他的解題思路,從而給他提出更簡潔有效的解題方法。

當然,你自己也可以從網站上找免費的視頻資料學。但是,無論你觀看多少遍教程,都無法體會到其中的細微差別。即使你知道自己錯在了哪,也可能找不出好的辦法來解決。

所以,還是咬牙花點錢,請一位好的導師指導吧。如果你是一個小白,那麼普通的導師就足以滿足你的需要。如果你是一個老手,最好是找一位高級的導師指導你。

一些特殊情況下,你可能請不起導師,或者找不到合適的導師。這時,你也可以自己設計練習方法。

看看富蘭克林是怎麼做的吧:我們都知道,富蘭克林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但他年輕時,其實是一個寫作菜鳥。為了能提高寫作技能,他找來了一些優秀稿件。把文中的一些句子打散,讓詞彙變得混亂無序。然後過一段時間,他再嘗試著把這些句子和詞彙組成文章,再對比原來的文章,看看自己究竟差在哪裡。就這樣,他慢慢掌握了構思技巧,寫出了風靡美國的經典著作《窮查理智慧書》。

當然,你的願望可能不是一個作家。但是,只要能進行刻意練習,無論是想學畫畫、編程、變戲法,還是吹薩克斯,你都有可能把自己變成一個天才。


記住,天才也不是天生就有才,這不是老天賦予他們的專項權利,而是他們自己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庸才永遠羨慕別人所謂的天賦,而智者來自於日復一日地正確練習。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而是你明明很努力,卻沒有進行有效的刻意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