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位皇帝做到了,可惜存在感不高

秦始皇雖然成就偉業,但是也是急功近利的暴君;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也消耗了西漢國力,晚年還發動宮廷內亂;就算到了明朝,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也沒辦法要屠殺功臣;乾隆就更不用講了,抱著祖上的家產做了一個守成之軍。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帝王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位皇帝做到了,可惜存在感不高

對於百姓而言,提起帝王一詞,心中所想肯定是戰戰兢兢,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皇帝一個不高興,想殺就殺。縱觀歷史,中國封建王朝存在過的數百位皇帝,能夠被後人稱上幾乎無汙點的,恐怕只有漢光武帝劉秀了。他是中興君主的帝皇,且做到修身治國平天下。

真的有完美的皇帝,完美性格的人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位皇帝做到了,可惜存在感不高

漢光武帝和秦始皇嬴政相比而言,並不愛折騰;和漢武帝劉徹相比來說,並無窮兵黷武;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漢光武帝更是親近手足兄弟;和宋太祖趙匡胤相比,漢光武帝統一國家;與漢高祖劉邦相比,漢光武帝是君子;和明太祖朱元璋相比,開國不殺功臣,是真君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位皇帝做到了,可惜存在感不高

和祖上的劉邦一樣,漢光武帝的出身算是平民,他的登基堪稱優秀,三年便稱帝,十五年時間就掃平天下,可以說是歷代皇帝中開掛的了,在征伐的過程中,劉秀幾乎沒遇到什麼大的阻礙,也不需要依靠什麼奇人輔佐自己,和劉邦相比,劉秀簡直就是靠自己的雙手白手起家,成為一代君王,而且開國後沒有殺功臣,君臣和諧,天下長治久安,史稱

光武中興,他本人也是史上少見的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可惜的是,存在感卻是不高,原因是為什麼呢?為何鮮為眾人所知呢?

第一點:東漢時期的軍事力量不突出

漢光武帝是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的末年時期,漢光武帝在河北起義登基稱帝,與王莽進行了公開的宣戰,以“漢”為國號,所以後來歷史上稱“東漢”。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位皇帝做到了,可惜存在感不高

東漢時期的政治還有經濟以及軍事能力,並不十分的突出,相比於之前的秦漢政治體系的影響,還有隋唐時期的繁榮昌盛,世界聞名,明朝的君主集權主義,算不上有什麼特色,或是說並沒有那麼的引人注意,專家們關注的比較少,從而史學家向眾人的普及沒有那麼的廣泛,眾人關注的渠道就少,所以存在感不那麼高。

第二點:漢光武帝功績建立在社會矛盾之上

雖然說漢光武帝是東漢開國皇帝,但漢光武帝能夠建立東漢,其實是在別人消滅了敵軍主力後,才上場,這與明朝朱元璋建立王朝是一樣的。他們相同之處在於,都是打敗了義軍兄弟當上皇帝的,並非領導著所有義軍擊退前朝軍隊而當上皇帝的,後人評論這樣的功績,大部分為他人的功勞。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位皇帝做到了,可惜存在感不高

漢光武帝軍隊取勝的最著名戰役是昆陽之戰,但這場戰役之中,漢光武帝的功勞是,搬救兵內外夾攻敵軍,並非漢光武帝自己親自戰勝敵軍。從其它戰役來說,基本上是漢光武帝利用社會上不滿情緒,用劉玄勢力來反叛玄漢以及其他義軍,消滅兄弟義軍的將領是雲臺二十八將。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不像宋太祖、元太祖艱辛,存在感不高,是有歷史公正性的。

第三點:漢光武帝的名氣不夠

西漢末,東漢初,可以知道的是知名之人並沒有那麼多:相比於秦末時期,劉邦、項羽、韓信等等一系列人的境遇和性格;曹操、劉備、諸葛亮等等的閃光特點而言,漢光武帝一幫人並沒有那麼的突出,所以後來的文人雅客在抒情表達,描寫借物之上,首先想到的題材不會是東漢,流傳不多。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位皇帝做到了,可惜存在感不高

第四點:漢光武帝的後世評論較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位皇帝做到了,可惜存在感不高

西漢末年相較於秦末、東漢末期、隋朝末期來說,不那麼的“亂”,造反勢力不多,再次統一所花費的時間短,戰爭沒有其他戰役的壯烈和多姿多彩,導致往後傳播中,自然民間關於東漢初期演義、評書、小說較少,人們瞭解不多。

綜合多種原因,造成了漢光武帝劉秀在現代人的歷史觀中存在感不強,尤其是因為劉秀的成長之路太過於順序太過於耀眼,讓別人沒有展現的機會,也就沒有辦法像三國活著隋唐時期湧現出非常多的著名人物,所以文學家對東漢早期歷史的涉及就比東漢末年要少很多,劉秀也就失去了文學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