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互聯網“下半場”,政法新媒體如何做強做優做響?


進入互聯網的“下半場”,政法新媒體如何做強做優做響,如何找準和網絡新媒體平臺共同發展的契合點,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近期,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先後到新浪微博、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快手等網絡新平臺進行調研。


12月25日,陳一新又主持召開政法新媒體與網絡新平臺合作發展座談會,聽取微信、今日頭條、新浪網、新浪微博、一點資訊、快手、趣頭條、阿里大魚號、百度百家號、B站等新媒體平臺所屬10家網絡公司負責人的意見建議,共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大計,共謀傳播政法好聲音、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思路舉措。


進入互聯網“下半場”,政法新媒體如何做強做優做響?


陳一新指出,互聯網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大變量,也是最大增量。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輿論和網絡強國重要思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主動適應傳播格局新變化、傳媒技術新發展,發揮網絡新平臺與政法新媒體融合發展“六大優勢”,推動政法新媒體與網絡新平臺深度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更好傳播政法正能量。


作為政法新媒體的一員,小編參加座談會後倍感振奮,第一時間為大家帶來陳一新講話的摘要解讀。


近些年來,網絡新平臺強勢崛起,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新高地、社會溝通的主渠道、宣傳輿論的最前沿、公共服務的第一線。政法系統發揮獨特資源優勢,積極入駐各類網絡新平臺,加快推動政法新媒體創新發展,也取得顯著成效。


陳一新說,推動政法新媒體與網絡新平臺深度合作,可謂恰逢其時、潛力無限、前景廣闊。他提出了雙方合作的具體路徑方法,即發揮“六大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發揮網絡新平臺技術優勢

為傳播政法正能量提供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運用新技術創新媒體傳播方式,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當前,互聯網新技術快速迭代,推動新聞選題、信息採集、內容生產、智能分發等全流程再造。要深刻把握這一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網絡新平臺先進技術的“助推器”作用,為政法新媒體發展增添強大動能。


——發揮網絡新平臺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優勢,創新採編流程。藉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與5G結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與區塊鏈融合,提高信息採集、分析、加工、處理能力,助推政法新媒體提升內容生產效率,不斷推出形態新穎的新媒體產品,努力提升政法新媒體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發揮網絡新平臺深度學習、算法推薦優勢,精準聚焦用戶。藉助分眾化、差異化、個性化傳播模式,對用戶閱讀興趣、偏好“精準畫像”,實現精準定位、精準匹配、精準推送,使政法新媒體與目標用戶建立高效連接,變“千人一面”為“千人千面”、“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不斷提高政法新媒體傳播的到達率、轉評率、點贊率。


——發揮網絡新平臺大集群、高通量、多維度等優勢,實現專屬推送。把政法工作信息擺放在各網絡平臺更突出位置,開闢專屬通道,加大政法新媒體信息推送力度,對掃黑除惡、市域治理、政法英模、見義勇為等主題宣傳以及重大典型案例宣傳給予更多傾斜,讓政法正能量信息強勢刷屏,讓黨和政府的聲音最大限度觸達網民。


發揮網絡新平臺渠道優勢

為傳播政法正能量拓展新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受眾在哪裡,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當前,網絡新平臺覆蓋億萬網民,成為廣大用戶獲取信息、交流互動的主渠道。要順應時代潮流,大力推動政法新媒體在網絡新平臺廣泛佈局、入駐深耕,構築起互聯網輿論場新陣地。


——以互聯網“下半場”發展態勢為路標,優化戰略佈局。抓住短視頻等新應用風口,瞄準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抖音、快手等主流應用,積極進軍趣頭條等“下沉”平臺、喜馬拉雅等音頻平臺、知乎等知識分享平臺,努力擴大政法新媒體賬號網絡存在,做到互聯網新應用發展到哪裡,政法新媒體就跟進到哪裡,政法好聲音就覆蓋到哪裡。


——以中央政法委長安劍、中國長安網為牽引,強化集群推進。發揮中央政法委和中央政法各單位主力賬號的引領帶動作用,打造形態多樣、覆蓋廣泛的政法新媒體矩陣,做到整體聯動、一呼百應,實現傳播效益最大化,讓網絡空間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


——以深化政法傳媒改革為抓手,推動融合發展。推廣一些地方政法融媒體中心建設經驗,完善政法融媒體運行機制,統一選題策劃、通聯協作、調度指揮、信息呈現,打造政法融媒體標誌性品牌,使各種傳播手段有機交融、大小屏充分互動,形成融合發展強勢。


發揮政法工作內容優勢

為傳播政法正能量吸引新粉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要牢固樹立“內容為王”理念,加大正能量供給,用權威準確、專業深刻、有用有趣的優質政法內容佔領網絡新平臺,使政法題材成為各類網絡平臺的內容重點元素和吸粉核心要素,通過平臺實現政法新媒體“引關圈粉”、做優做響。


——挖掘政法話題資源“富礦”,盤活政法資源。發揮政法工作關注度高、新聞性強的優勢,突出政法大政、大事、大案,把準網民興奮點,把政法素材加工成最新最特的優質產品,形成持續的原創生產力,讓政法工作的“神秘性”、權威性轉化為政法新媒體的傳播力、穿透力,以優質內容助推網絡新平臺更具“吸睛”“圈粉”能力。


——勇於直面社會熱點話題,突出法治特色。找準角度和切口,以法治視角觀察、以法治思維切入,有針對性地做好案件評析、釋法說理、普法宣傳等工作,把一個個熱點案件、事件變成一堂堂生動的法治公開課,使網絡新平臺成為法治教育的講堂、公平正義的展臺。


——擔負清朗網絡空間使命,提升內容表達。要揚正氣,堅守初心、本色、底線,注重品質、品味、品相,在嚴肅權威和活潑賣萌之間把握好契合點、增長點。要提朝氣,努力創造更多刷屏熱傳的現象級產品,讓政法新媒體產品既有“意義”也有“意思”,展現政法宣傳昂揚向上的精氣神。要顯大氣,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社會溝通,多出有筋骨、有道德、有高度的精品力作,體現政法戰線的大格局、大氣魄。要接地氣,善用網言網語,以短視頻、直播等網民喜聞樂見形式,推出更多有溫度、有人情味的作品,提升政法新媒體親和力、黏合度、美譽度,發揮溢出效應。


發揮跨境傳播後發優勢

為傳播政法正能量開闢新疆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正視差距、揚長避短、奮起直追,發揮後發優勢,助推我網絡平臺“走出去”,傳播中國好聲音,更好維護國家利益。


——利用互聯網無界傳播特性和新技術跨境應用優勢,推動“旗艦出港”。推動我國互聯網應用走出國門,開發更多具有國際風格、全球影響的移動社交工具,建立我在境外互聯網的自有平臺,切實提升對外傳播效果。


——堅持政法新媒體宣傳輿論第一方陣排頭兵的定位,加快“借船出海”。主動服務外宣工作大局,積極開拓海外網絡輿論陣地,向世界宣介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展示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深入研究西方網絡語境,做到“入鄉隨俗”。注意中西方之間的受眾差異、文化差異、價值差異,緊扣法治這一國際上通用話語,以海外受眾樂於接受的敘事框架、表達方式,傳遞中國元素、法治情懷、人文氣息。


發揮政企合作機制優勢

為傳播政法正能量注入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要發揮政法新媒體與網絡新平臺各自優勢,建立完善政法新媒體與網絡新平臺合作機制,推動政法新媒體與網絡新平臺實現跨越趕超、繁榮發展的雙贏局面。


——著眼更好更快傳播政法正能量,建立聯合策劃機制。政法新媒體和網絡新平臺要加強溝通協調,建立常態化宣傳策劃機制,經常就主題宣傳、議題設置、社會溝通等問題共同研究,著力創新傳播方式和表達方式,藉助平臺影響力達到1+1>2的效果,實現雙方共進共贏。


——著眼更專更精運用網絡新技術,建立精準輔導機制。瞄準5G時代到來、短視頻爆發式增長態勢,在政法新媒體選題、創意、表達、剪輯等實際操作上求新求變,網絡新平臺要對政法新媒體提供更多點對點的輔導,幫助政法新媒體用新手法、新面孔提升用戶忠誠度、滿意度。


——著眼更優更強培育領軍賬號,建立激勵孵化機制。把政法新媒體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和粉絲、流量、效益增長點,加大平臺資源政策傾斜力度,孵化一批有現實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政法“頭部賬號”,推動政法新媒體百花齊放、百舸爭流,進而助推平臺影響力和效益雙提升。


發揮共建共治共享體制優勢

為傳播政法正能量賦予新使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更好發揮網絡新平臺和政法新媒體在建設平安中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獨特作用。


——以共建為切入點,藉助各方力量建好政法新媒體。發揮網絡新平臺貼近社會、貼近網民的優勢,引導廣大政法幹警以及關心支持政法工作的廣大網民、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出謀劃策,共同參與政法新媒體建設,把政法新媒體打造成為權威信息發佈、法律政策解讀、新聞報道集納、政法文化展示、公共法律服務的新渠道、新窗口。


——以共治為著力點,在良性互動中更好凝聚人心。立足網絡新平臺去中心化、互動傳播、平等交流等特性,更加註重政法新媒體的互動性、參與性、回應性,推動政法機關通過政法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真誠傾聽群眾呼聲、體察民情冷暖、博採民意民智,在良性互動中凝聚人心、增進認同,把群眾的聰明才智轉化為社會治理創新的效能。


——以共享為落腳點,提供更豐富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藉助網絡新平臺開放性、拓展性優勢,強化政法新媒體便民服務功能,打造全流程一體化在線執法司法服務平臺,將更多的網下執法司法服務拓展到政法新媒體上來,進一步提升網上服務能力和質量,讓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努力解決人民群眾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進入互聯網“下半場”,政法新媒體如何做強做優做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