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倖存者》:臨場感十足的戰爭場面體驗

《孤獨的倖存者》:臨場感十足的戰爭場面體驗

《孤獨的倖存者》海報

《孤獨的倖存者》是一個涉嫌劇透的片名,當看到四名海豹隊員被派出去偵察村莊時,一想到片名,我們就能大概猜出最後是“楊家將”式的結局。

不過,也因為有了這個念頭,觀眾不由自主地處於一種草木皆兵的情緒狀態,任何細微的動作,都會被臆想成改變人物命運的轉折點。這又是另一番體驗。

由於電影的時代背景是阿富汗戰爭,在價值觀上仍存有爭議,這個話題過於複雜,此處暫不討論。

拋開故事背景,僅從影片的視聽語言打造出來的感官效果看,《孤獨的倖存者》有不少可圈可點的段落。

《孤獨的倖存者》:臨場感十足的戰爭場面體驗

長官叫我來巡山

比如四名海豹隊員暴露行蹤後,迅速制服了三名阿富汗村民,然後在林中商議如何處置他們。

整個過程持續了將近5分鐘,這五分鐘裡一律是特寫鏡頭,畫面中四名隊員加上三個村民,七張臉來回轉換,臺詞不斷。

雖然是通篇長對話,但是影片通過剪輯,配合臺詞,做出了節奏上的變化,完成情緒的渲染。

這五分鐘裡基本遵循了“誰開口就先給誰鏡頭”的原則,偶爾穿插一些其他人的反應特寫,三個村民被“剝奪”了發言權,只能露臉。

剛開始語速正常,臺詞偏長,每個人的臉在畫面上停留的時間也相對較久。

《孤獨的倖存者》:臨場感十足的戰爭場面體驗

林中開會

在討論到放走村民可能會有二百多個武裝分子上山圍剿他們時,鏡頭變為遠景,將一眾隊員囊括其中,先用景框作圍剿之勢。同時,這也是要變奏的前兆。

在這之後,又進入一系列特寫鏡頭,隊員們語速加快,甚至互相搶話,剪輯開始加速,基本上一兩秒就跳下一個鏡頭,觀眾的情緒跟著加快的節奏一起緊張了起來。

最終由隊長決定放走村民,這成了四名海豹隊員噩夢的開端,偵察任務忽然變成了遭遇戰。

拍攝戰爭場面的其中一個難點在於表達清晰,因為雙方對壘,空間跨度極大,並且每個人都在運動,若不合理編排,觀眾很容易弄不清戰況。

《孤獨的倖存者》:臨場感十足的戰爭場面體驗

偵察任務變成了遭遇戰

從美軍和塔利班第一槍打響開始,電影進入戰爭場面第一階段。此時海豹隊員們因為武器上有瞄準鏡而稍佔先機。這一階段的鏡頭組合有一個基本套路。

先是一箇中景鏡頭裡隊員做出瞄準動作,接一個模擬瞄準鏡視角的主觀鏡,然後接開槍動作,配上槍聲和彈殼掉落聲,再接一個塔利班分子中槍倒地的鏡頭,最後鏡頭再回到開槍隊員身上。

這樣有序的安排,首先觀眾可以看清戰況,其次節奏相對平緩,給了觀眾一個過渡期,同時也表現出戰鬥初期局勢相對穩定。

《孤獨的倖存者》:臨場感十足的戰爭場面體驗

狼狽撤退

第二階段從丹尼的手指被射斷開始,此後隊員們依次中槍,狼狽撤退。電影到了這一階段,手持攝影鏡頭明顯增多,晃得越來越厲害,兼具了真實感和緊張感。

同時,在這之前塔利班分子都是以正面出境,隊員開始撤退後,就出現了從背後拍攝塔利班分子的鏡頭,展現他們前進的步伐和圍獵之勢,表明戰局已經失衡。

之後戰鬥場面持續進行,劇情進入了觀眾從片名就能預測出來的階段,戰友依次犧牲,最後只剩馬庫斯一人獲救。

無需千軍萬馬的兩軍對壘,僅是一群武裝分子圍攻四名海豹隊員,就能拍出真實、緊張且悲壯的氣息,靠的不是特效堆疊,而是實打實的場面調度與高水準的剪輯技巧。

《孤獨的倖存者》:臨場感十足的戰爭場面體驗

隊長犧牲

一部戰爭電影,能營造出臨場感十足的戰爭場面,那麼這部電影應當可以到達及格線。

影響《孤獨的倖存者》最終評價的,可能是片中描繪的戰友情誼能加多少分,也可能是美國主旋律元素能減多少分。

無論如何,戰爭電影的內核總是反戰的,希望沉迷戰爭場面的觀眾能理性觀看,避免好戰因子的覺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