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金俠
不鏽鋼也是很貴的,因為這玩意是含鎳鉻的,而且質地硬,所以沒有哪家用這個做子彈彈殼。我國做彈殼的是便宜、質地較軟的覆銅鋼和塗漆鋼,例如以前的56式衝鋒槍、81式突擊步槍的7.62毫米子彈用覆銅鋼製作彈殼,現役95式突擊步槍的5.8毫米子彈用塗漆鋼製作彈殼。由於鋼不像銅那樣具備自潤滑性能,所以我國製作的覆銅鋼和塗漆鋼彈殼外面錐度比銅彈殼大,以保證射擊時能夠順利抽殼。
我國不用銅做彈殼,而是用鋼,一是原先缺銅,二是習慣成自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的探礦能力很差,一直沒發現較好的銅礦,所以是貧銅國。新中國成立之後才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探礦活動,逐漸探明我國的銅儲量還是蠻大的,有6000萬噸,居世界第六位。但這已經是建國後很晚的事情了。而在比較豐富的銅礦儲量探明之前,我軍用的槍械卻是急需子彈,於是在缺銅的情況下,就想盡辦法用鋼來代替銅製作彈殼。經過很多年的努力,我國在覆銅鋼和塗漆鋼製作彈殼方面的技術日益嫻熟。
隨著國內銅礦儲量探明,再加上改開之後國力日益增強,從國外也能進口大量銅礦資源,因此我國不但甩掉了貧銅國的帽子,而且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精煉銅生產國。但是我國已經習慣了用鋼製彈殼生產線,所以沒有改用銅來作彈殼。其實,從生產工藝來說,覆銅鋼和塗漆鋼彈殼比銅彈殼要複雜得多,成本並不比銅便宜多少,性能也不如銅彈殼。所以,在現在不缺銅的情況下,從提高我國輕武器性能角度來講,最好還是能夠用銅來製作彈殼。換裝輕武器,可以通過逐步換裝的辦法,不是一下子全換掉,這樣也就不會產生太大的經費壓力。(S)
聯合防務
確實如此!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子彈都是採用黃銅製造的,而我國的子彈卻是採用不鏽鋼的。其實在二戰時期,中國軍隊採用的子彈也是黃銅的。
黃銅製造子彈有其自身的優勢,比如黃銅的延展特性非常優秀,容易進行加工製造。深受軍工生產廠家的歡迎。但是其劣勢就是成本高。由於中國軍隊的規模大,子彈消耗量巨大,黃銅的消耗量非常驚人。而且中國雖然資源豐富,但黃銅儲量與許多國家比還是略低一些。加之隨著黃銅的價格不斷攀升,就有了更換子彈原材料的方案。這個時候不鏽鋼就進入了我國科研人員的視線。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使得我國的不鏽鋼子彈在各項性能上與黃銅子彈相差無幾。於是不鏽鋼子彈在我國大批量裝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財大氣粗的西方國家,也在逐漸採用不鏽鋼來製造子彈了!
鋒芒FM
彈殼的材料一般使用黃銅或者低碳鋼,還有極少的會用到鋁。
不鏽鋼中會添加很多的鎳,而中國的鎳比較少,國產的59坦克中都是無法用鎳來添加到裝甲鋼裡邊,被迫是重新研製裝甲鋼,就更不用說需求量更大的子彈裡邊了,所以使用不鏽鋼的成本要遠遠高於使用低碳鋼。
黃銅的密度是8.5-8.8噸/立方米,而鋼是7.6-8.1之間,鋼明顯的比銅要輕你。
製作彈殼的材料要求是延展性好,有一定的機械強度,還有就是必須便宜,最好重量還要輕一些。子彈在戰爭中的消耗是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象億這種巨大的數量單位對於子彈炮彈這種消耗品來說就是個起步單位,要不軍隊為什麼發明一個叫做基數的單位來表示需要的物資彈藥的數量。
中國用鋼而不用黃銅做彈殼,是從156個項目開始,原來在解放前,中國生產的子彈都是用黃銅,不只是正規的兵工廠,包括共產黨的兵工廠都是用黃銅,是建國以後開始的,這個主要就是為了銅的資源,中國的銅蘊藏量不低,但是到了平均每人下來就沒有多少了,而中國的鐵礦蘊藏量比較多,用鋼的成本更低。
彈殼用銅或者用鋼對於大批生產的子彈來說,影像不大,對於一些高精度的槍彈來說,還是用銅殼比較好,但是這種子彈的價格也貴,用量也不大。
對於黃銅來說,黃銅的延展性好,對於加工比較方便。但是,黃銅的機械強度不如鋼,有的槍械抽殼力大,黃銅彈殼有被拉斷的,而鋼的彈殼就要好很多。而黃銅子彈耐腐蝕其實還是由於保管的問題,在防鏽性能上,黃銅是好於普通的碳鋼,但是對於裡邊的發射藥就不一定了,對於彈藥來說都有一個保存的期限,這個主要是根據彈藥的發射藥來確定的,就算是外邊的彈殼不生鏽,但是裡邊的發射藥變質了,這種子彈還是要報廢的。況且黃銅的彈殼還存在一個應力腐蝕的問題,這個問題碳鋼的彈殼是沒有的。
同時還有一個,黃銅比鋼要重,的確是一顆子彈顯不出來多少,但是子彈這東西,一背就是幾百發,這個時候重量的問題就顯露了出來,要不美國已經開始試著用塑料來做彈殼了。
彈殼在整個子彈中屬於想辦法減重的部分,美國現在開始試製聚合物彈殼,類似於坦克炮彈中採用的半可燃彈筒,這樣來減少金屬的消耗量同時降低子彈的重量。
彈殼用什麼材質,這個都是根據各個國家自身的礦產資源、機械加工條件等條件來確定的,應該說是用黃銅製作彈殼的工藝非常成熟,西方國家已經是用了一百多年,而用碳鋼製作彈殼也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也是非常成熟了,兩種方法都是能夠滿足需要,況且工藝技術都已經是非常的成熟,沒事換它幹嘛?這種調整工藝的事情非常麻煩,需要調整設備、工藝流程、整個生產線的重新安排,還要對於一些夾具、量具進行調整,或者重新生產一批夾具、量具,這些東西全部調整完了,還要準備生產幾批報廢的彈殼。
而且就算是廢了這麼大勁把合格的子彈生產出來了,它的性能比原來的子彈能好到哪去?鋼殼彈和銅殼彈在主要性能上沒有區別,費了半天勁,主要的性能指標沒有提高,這種事只能用人傻、錢多來形容。
如果是用子彈做這種東西還是黃銅彈殼漂亮。
紅色手電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不鏽鋼,只是普通鋼。
採用鋼做彈殼的原因很簡單,第一便宜,第二節省銅資源。
大家都知道銅彈殼好,因為銅的韌性很好,做彈殼有著天然的優勢。
在擊發時高溫高壓的狀態下,銅可以有稍許擴張變形,氣密性好。
銅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潤滑材料,所以抽殼時的阻力小,斷裂卡殼的幾率也很低。
具體還有一些好處,薩沙已經說過了,不再重複。
鋼雖然有強度,但韌性差,相比銅還是有差距的。
另外,銅還有比較穩定的特性,不容易腐蝕生鏽。
大家看過電影《軍火販》吧,中國曾經在60年代援助了大量自動步槍子彈給阿爾巴尼亞。
這些子彈都是銅彈殼以保證質量。
結果子彈封存長達30多年,開箱直接裝入彈匣,就可以射擊,根本不要擦拭維護。
然而,雖然銅子彈有很多好處,但價格太貴了。
子彈這種東西,動輒就要生產幾十億發(軍火販裡面都需要1億發子彈)。一旦開戰,彈藥消耗量非常巨大。
生產鋼殼,是比較省錢的。
但是,很多人說中國缺少銅礦資源,所以不能用銅彈殼,這也是不對 的。
中國銅礦的總保有量約為6234萬噸,位居世界第七,是世界上銅礦儲量較多的國家之一。
為了改變鋼殼的缺陷,我國彈殼大量採用覆銅鋼製造,就是在主體鋼結構的彈殼上披上一層銅背甲,比如56式衝鋒槍和步槍、81式步槍使用的7.62MM彈藥的彈殼。
這些年,我國也開始生產塗漆鋼殼的彈藥,就是在鋼殼主體上刷上一層厚厚的漆,比如95式槍族使用的5.8MM子彈。
覆銅鋼和塗漆鋼彈殼不能改變鋼殼的固有問題,只能緩解而已。
其實,個人覺得還是因為恢復銅殼子彈生產。
中國今天軍費這麼高,還在這點錢嗎?
薩沙
中國製造子彈使用的是覆銅鋼,而不是簡單的不鏽鋼。這是出於多種方面的考慮而採用的,而且世界範圍內也有很多的國家也這樣做了。
我國是一個相對來說銅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但是像軍用彈藥十分需要銅這種金屬。銅外殼的好處就是延展性好,而且自身具有的潤滑性使武器的可靠性更高。但是成本上也要更高,尤其是我國這種缺銅國。
於是鋼殼彈就出現了,鋼殼彈採用鋼作為彈藥的外殼,但是塗有一層漆或者一層銅金屬,用於提升其潤滑性。我國如今使用的87式步槍彈採用的就是覆銅鋼,在鋼外殼上增加一層銅,既能節約銅金屬,又能達到相對來說較好的使用效果。
而採用這種做法的還有不少其他國家。比如法國,其也是一個缺銅的國家,因此法國給其研發的Famas步槍配備的也是鋼殼彈,再加上當時其已經退出北約,不需要考慮北約標準彈藥的問題,所以法軍至今用的還是鋼殼彈,在使用盟友的銅殼彈時會有一定的問題,容易將銅殼拉斷而無法使用。不過最終,法國換裝HK416作為下一代步槍,而在彈藥方面,也會慢慢捨棄鋼殼彈。
戰爭之王
不是不鏽鋼,而是硬度較低,材質較軟的覆銅鋼和漆鋼,這一點得首先明確,而我國的這項技術是在建國之初打包在156個大型援華工業項目中,從蘇聯成套引進的,那蘇聯為什麼要製造鋼彈頭呢?原因就是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打的你死我活,兩家最後都嚴重缺少有色金屬資源,特別是銅的儲備量已經不足以支持大規模製造子彈了,所以在二戰中後期,德國和蘇聯都相繼開發出了鋼殼彈技術。
(俄羅斯7.62毫米覆銅R彈)
鋼和銅相比,成本低的多,加工工藝難度也更低,便於大規模推廣生產,但是從技術性能上來說,鋼比銅要差的多。首先銅的延展性比鋼要好的多,在發射藥爆炸後能夠有一定程度的膨脹而緊貼槍膛,起到密閉的作用,能夠提高發射藥的壓力和彈頭初速度。其次,銅是一種自潤金屬,不僅不容易磨損膛線,在抽殼退膛時也比鋼殼要順利的多,不容易發生卡殼,所以總的來說,用銅質殼的技術指標要比鋼殼好很多,用鋼實在是不得已的選擇。
大家都知道,銅雖然不算稀有金屬,但是在地球上的儲量與鐵相比還是要小的多, 銅在地殼中含量只有0.01%,世界上銅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大多分佈在南半球,比如智利、澳大利亞、剛果等,而北半球的美國和歐洲銅儲量也不小,但是我國卻是一個比較缺銅的國家,目前全世界銅已探明的銅儲量大約為7.2億噸,我國只有3000萬噸左右,佔比只有4%,總的來說,我國算是一個比較缺銅的國家,所以我國採用鋼殼彈不失為一個節約成本、利國利民的合適之舉。
我國目前採用的鋼彈殼不是不鏽鋼,而是硬度較低的軟性合金鋼,表面一般也會覆銅或者上漆,以此實現與銅殼彈相近的性能。而在60年代的集中技術攻關後,我國目前不僅鋼殼子彈的性能基本追平了其他國家的銅殼彈,而且還擁有一項獨一無二的本領,那就是焊接鋼殼炮彈,我國也由此成為了的世界上唯一大規模使用鋼殼炮彈的國家,這也為我國的國防開支節省了一大筆經費,在戰時也避免了被其他國家從銅資源進口上卡脖子的尷尬,為祖國軍工人員點贊!
(152毫米鋼殼彈)
軍武吐槽君
糾正一下,那玩意兒不叫不鏽鋼,叫做覆銅鋼。顧名思義,就是在鋼製的子彈頭外層再覆蓋一層銅外殼,然後長得像銅製子彈,並且具備一部分同制子彈的性能。說得好聽點我們用覆銅鋼叫勤儉持家,說得難聽點就是窮人有窮人的活法,要是兜裡錢包鼓,誰還想用動不動就把膛線磨壞的鋼製子彈?那肯定會有人問為啥我國現在有錢了還用鋼製子彈呢?其實是依然是為了控制成本,減少銅的使用量。
銅製的子彈其實和鋼製相比在性能上有著多個優勢。首先,銅作為一種有色金屬有自潤的特性。這是啥意思呢?就是你不用塗潤滑油它越用越光滑,去過廣場的小夥伴仔細注意一下那些廣場上的銅像,顯眼的地方都被摸得光滑無比,滑溜溜的,沒有一絲銅綠。這種性能對子彈來說有什麼好處呢?在子彈的上膛和退殼過程中起到一種潤滑的作用,減少對槍械活動部件和槍膛的磨損。
除此之外,銅還有另外一種性能叫做延展性,初中課本上的納米銅可以拉長十倍,延展性十分出色。那延展性又有什麼用處呢?延展性意味著材質相對較軟,可以更加緊密的貼合膛線,增大膛壓,增大彈頭出膛速度,並且同時不傷害膛線。鋼製子彈相對來說就沒有這種優勢了,鋼硬度高,和槍管硬碰硬,子彈是一次性用品,槍管不是,硬碰硬幾個來回槍管膛線就磨平了,極大影響槍械的使用壽命。而且鋼材還會生鏽,不利於長期保存。
但是鋼材有著三個銅死也沒辦法達到的優點,那就是基礎材料鐵儲量大,加工工藝簡單和單價極低。我國是一個銅儲量非常低的國家,鐵資源則相對豐富得多。再加上我國的鋼材產量相當高,而銅的產量則很低,這直接導致了我國銅的價格比鐵高出好幾個檔次。如果可以減少銅的使用量,那子彈的成本將大大下降,於是為了節省成本我國就照著蘇聯的路子開始了覆銅彈的研究,然後覆銅被甲彈成為了我國主要使用的子彈。
上圖▲,這是三枚被拆解之後的9毫米口徑手槍子彈和一枚7.62毫米中間威力步槍彈的彈殼和彈頭。9毫米手槍子彈的彈殼採用國際上通用的黃銅作為材料,而彈頭則是使用的鋼芯加銅覆蓋,甚至都沒有完全包裹,鋼芯有一部分裸露在外。這枚7.62中間威力步槍彈是AK-47突擊步槍所使用的M1943型7.62*39中間威力步槍彈,我國叫做56式步槍彈。很明顯,這款步槍彈的彈殼是鋼材製作而成,而彈頭則使用的是鋼芯覆銅的被甲彈頭,拿在手裡的感覺重量一般,和使用鉛芯的彈頭區別明顯。
我國目前通用的兩款小口徑子彈DBP95型5.8毫米普通彈和DVP88型5.8毫米機槍彈都是覆銅彈。在此之前,我國小口徑槍彈使用的都是F11覆銅材料,但是為了滿足15000發的槍管壽命,DBP95型5.8毫米小口徑步槍彈改用了更軟的H90覆銅材料,算是我國子彈製造和輕兵器工業的一次大膽嘗試。雖然後來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不失為一次勇敢的探索,為我國輕武器發展積累了經驗。
赤焰噠噠噠
好一點的不鏽鋼比鋼材要貴,甚至比銅都要貴。怎麼可能還用不鏽鋼做子彈呢?準確來說,我國生產的子彈大部分是以碳鋼為原料製成的。我國並沒有使用不鏽鋼製作過子彈。
在世界範圍中來說,大部分國家使用的子彈都是黃銅製作的。但我國是一個特例,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國銅的儲備量比較少,子彈又是一個大量的消耗品,我國根本沒有足夠的銅來製作大量的子彈,好鋼就要用到刀刃上,銅也是,有限的金屬銅都被用在關鍵部位去了。
用銅製作的子彈確實比用鋼製作出來的子彈性能要好很多。首先來說銅的金屬性能要遠遠優越於鋼,銅質地較軟易於加工;銅的金屬延展性要高於鋼,用銅製作出來的子彈在擊發的時候彈殼會膨脹,使彈殼緊貼於槍膛膛壁,增大槍膛的膛壓,使火藥氣體不會進入到槍機中。而且銅具有金屬自潤性,銅和其他金屬接觸的時候易於滑動,用銅製作出的彈殼,抽出彈殼的時候要比鋼質的彈殼要順暢很多。
用鋼製作子彈的工藝要比用銅製作子彈工藝複雜很多。我用鋼製作子彈的流程完全是引進蘇聯的,蘇聯在二戰之後面臨銅資源短缺的問題,所以當時蘇聯就研究利用其他金屬代替銅製作子彈,最終選擇和同相似的鋼,而我國在建國之初,也是得到了蘇聯的援助,用鋼製作子彈的技術也同樣進入了我國。
我國用鋼製作的子彈,為了使性能更接近於銅,在子彈的表面加裝了一層銅,或者是將銅電鍍到子彈的外殼上。這樣子彈的主要成分還是鋼,但是卻擁有了和銅彈殼一樣潤滑的抽殼。
量子聊軍武
為啥不用“不鏽鋼”去做子彈呢?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鏽鋼是很硬的材料,彈頭在與槍管高速摩擦時會嚴重的損傷膛線!造成槍管的壽命減短,根據早年間的測試,只需300發的量就會讓膛線出現嚴重的缺損,而且鋼缺乏“自潤性能”,不能與膛線很好的密封咬合,使發射藥氣體推力洩露,也嚴重的影響了子彈的初速…所以,鋼或者不鏽鋼並不適合製造子彈。
凡是看過電影《戰爭之王》的看官都對影片開頭蘇聯兵工廠製造子彈,然後裝箱運到非洲…這個橋段印象深刻!實際上子彈就是那樣製造出來的,彈頭大部分都是圖片裡這樣的“銅盤條”切斷成一小截一小截擠壓成型的,那麼為啥使用銅去製造子彈呢?
主要還是銅質地相比較鋼來說要軟一些,在與膛線摩擦過程中磨損度很小,並且銅的拉伸性能也要比鋼好很多,會產生較高的“自潤滑性能”,彈頭與膛線的咬合非常好,更能充分的利用發射藥的推力。
但是,銅相對於鐵來說地質儲量要少了很多,礦藏儲量也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非洲的贊比亞和南美洲的智利!銅不但可以製造子彈,由於導電性能好它還是電力電子工業不可缺乏的戰略資源,我國和美俄、英法…這些大國都是銅礦缺乏的國家,所以世界對於銅礦資源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
具體到子彈的製造,更是嚴重的短缺!就是因為子彈是極大規模的消耗品,比如:7.62*39子彈的彈頭重7.91克,如果都使用銅製造(銅雖然延展性好但是硬度不夠!擊穿不了較硬的目標),生產一億發就需要791噸的銅,這還只是彈頭,彈殼則是黃銅製造…而每年全世界製造出來的手槍彈、步槍、輕機槍彈加一起可能有幾十億發之巨!這就需要非常高的數量,並且射出去的子彈頭不可能像舊電纜那樣可以回收再利用,銅彈殼雖然可以復裝,但戰場上基本沒人去撿拾,弄不好會丟命!所以,銅的需求量有可能限制了子彈的生產量影響到戰爭的勝負,而且二戰期間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日本在1937年~1945年投降前總共才製造了21億發子彈…這也是日本不敢研製半自動/自動武器的主要原因。
銅缺乏要影響到戰爭的勝負,所以世界上的軍事大國都開始另闢蹊徑,減少子彈的銅用量同時又不影響到數十億發的產量,圖片上就是蘇聯AK47突擊步槍所使用的M1943型7.62*39中間威力彈(我軍稱為56式步機槍彈)它的彈頭採用的是鋼芯外面包一層銅,叫做:被甲。這樣即可以確保彈頭長時間不被腐蝕,又在發射時產生“自潤”,更重要的是減少了用銅量(相對於7.62*51彈)而彈殼則是使用薄鋼板製造,外面噴防鏽漆,雖然鋼彈殼沒有黃銅彈殼那樣延展性高對於拉殼鉤損傷小,但是現代的鋼鐵工業研製的鋼板性能已經比較接近黃銅彈殼了,而不會像早年間使用鋼彈殼由於經受不住發射藥擊發後氣體膨脹出現的炸膛危險。
軍工製造要根據自己國內資源狀況去配置產能,最好可以立足於本國資源,如果不能完全保證就需要另闢蹊徑才行,既不能因為原材料缺乏就可以減少產能甚至停產,也不能因為資源豐富就大手大腳的浪費,任何事情都需有個度才行!子彈製造上這樣的,其他武器裝備也是這樣的。
皇家橡樹1972
隨著軍事知識的逐漸普及,一些專業知識知識不再只是少數軍迷們之間津津樂道的話題了。比如最基本的軍用物資:槍械子彈,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基本結構和材質,也有很多人知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用黃銅做子彈,而只有中國用不鏽鋼做子彈。但是知道這一點的多,卻沒什麼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過通過這篇文章大家知道背後的原因後,可能會感到一絲心酸。
首先,這裡所說的“做子彈”,主要指的是製造子彈殼,因為只有它才能用其他材質做,而子彈頭無論中外,全都是用銅做的。這是考慮到銅的延展性好,當子彈點火,子彈頭被推進槍管裡時,黃銅製造的子彈頭會嵌進槍管裡的膛線,這樣膛線就可以讓子彈在前進的同時轉動起來,就像上螺絲一樣。
為什麼彈殼才能用其他材質呢?這也和子彈的工作過程有關。當底火被打擊時,子彈裡的發射藥點火,燃燒產生高壓,推動彈頭的前進的同時,也撐起了彈殼,讓彈殼貼緊槍膛。為了上彈方便,初始狀態下彈殼和槍膛之間有微小的縫隙,當彈殼被撐起來時,貼緊槍膛,就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而很顯然,因為工作時需要膨脹,彈殼的延展性也就要求要好。如果延展性差,膨脹時就會被撐破,氣體漏出,不但影響威力精度,還會影響射手的安全。但延展性也不能太高,否則會貼的太緊,不容易抽殼。同時強度也要有一定保障,不能隨隨便便就會磕破。而黃銅的延展性剛好不大不小,強度也是不多不少,非常適合子彈的需要,因此從子彈發明後直到二戰時的幾十年裡,所有子彈殼都是黃銅做的。
在二戰時,德國和蘇聯在戰爭的逼迫下開始大規模使用覆銅鋼製造子彈,這種材料其實就是在鋼的表面鍍上一層銅。二戰結束後,新中國也從蘇聯那裡學來了覆銅鋼彈殼的製造技術。但是中國實在缺銅,即使是覆銅鋼也消耗不起,於是中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開發出了自己的覆漆鋼彈殼。現在,中國大部分的子彈都實現了鋼殼化,只有少數子彈還在用銅。但反觀西方國家,它們銅礦豐富,價格低,因此直到現在還在使用銅彈殼。